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评罗老师执教的《神奇的丝瓜》 [打印本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21-8-26 08:52
标题: 评罗老师执教的《神奇的丝瓜》
一、教师的教育机智到位
如罗老师在分小组精彩展示“丝瓜”神奇的时候,其中一组亮出自己的观点:“最初长出来的瓜不再长大,仿佛得到了命令停止了生长。”“丝瓜不会思想,怎么会得到命令?”教师此时发挥了教学的智慧,在学生“矛盾” 的时候帮上一把,紧紧抓住这个可生成的问题因势利导,1.丝瓜到底会不会思想?2.如果会思想,那么它的思想表现在哪里?3.这又是一种怎样的思想?4.你从这种思想中“思想”到的是什么?这时有效的追问确实是丰满生成的有效手段。根据这个大问题重新切入文本,体悟丝瓜的神奇,调整教学思路,由丝瓜到丝瓜的神奇,到作者的神奇,到生命的神奇,这种生成是多么的弥足珍贵呀!
二、以生为本,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得到体现。
生成是偶然的,又是必然的,生成是以预设为铺垫的,只有作了深厚的铺垫,才会有有效的生成。在“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中,生成的有效性应该是,它不但是预设的延伸与丰满,更是预设的升华与拓展。
教学中罗老师都关注着生成的有效性问题,她采用了分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无非是想更有利于课堂的教学生成。我们注意到有效的生成,教师的有效引导便显得格外重要,生成在文章的浅白处,生成在学生对文本理解的矛盾处,生成在对学生的评价中……比如,罗老师在由“瓜”到“人”的引导中都提到同样的问题,1.面对丝瓜的不同生长阶段,作者的心灵感受有何变化?2.在作者描写丝瓜的“神奇”中,我们读到了什么?明显看出,罗老师设计的环节正是实现了文本主旨由“瓜”到“人”的升华。看来丝瓜是真的神奇,它能思想,能行动,事实上,丝瓜真的有思想,能行动吗?当然不是,文章的“仿佛”两字点明了这一点,那是谁赋予它思想与行动的呢?那就是作者,那就是作者的人生态度呀!怡然,泰然,悠然,坦然,正是这样的人才会写出这样富有诗意的文字,这样的神奇人生。在有效的生成中,罗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可让生成的有效性增值。
建议:1.在感悟文本时,巧妙地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就更助于理解文本。2.在朗读训练中,应注意一下孩子的个性化朗读。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