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小学语用教学的实践和思考》《陶行知教育名著》读后感 [打印本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21-8-17 12:11
标题: 《小学语用教学的实践和思考》《陶行知教育名著》读后感
虽然毕业后仍然坚持每月读一本书,但是书籍种类越来越偏向文学性,消遣性,偶有涉猎班级管理的书籍。这次参加区级骨干教师培训,为了做小课题,买了一本叶小平老师的《小学语用教学的实践和思考》阅读。开始阅读不易,但是沉浸其中,也会令人入迷,培训期间,我又一次重读了《陶行知教育名著》。陶行知的教育主张平实而深邃,叶小平老师虽不是大家,但写的细致,实用,两本难以取舍,于是,我想写写这两本书的读后感。

       一、信仰让教育理想崇高

       陶行知,相较于杜威,卢梭这些鼎鼎大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更为教育工作者熟知。哪怕不知道其人其事,也在不经意间,听过或者用过他的教育名言,比如“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与我而言,大学阶段,陶行知,浓缩为教育学考试时,圈画的三个重点,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教学做合一,并浅显的理解了其表面意思。每读一本书,我都喜欢了解作者其人其事,不知道是不是小学老师让背李白鲁迅简介留下的后遗症。走进万世师表陶行知,自然也不例外,识其人,知其事,才能在阅读的时候,领悟作者的思想。

       陶行知,1891年生,1946年逝。他先后在南京汇文书院,金陵大学,美国伊里诺易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求学,主修教育。陶行知1917年回国,先后在南京高等师范学院和国立东南大学任教。看到这,无疑是一个顶级高知海归形象,代表着学时,财富和地位。然而1917年,先生目之所及之中华满目疮痍,国家贫困到难以想象的程度。先生脱下西装,放弃自己大学教授的优渥待遇,移居到南京郊外一个极为落后贫困的中国普通村落,推展平民教育。渐渐地,这个在晓庄极不起眼的大学堂,从几十人发展到数百人众。他梦想着为中国培养一百万乡村教师。他,坚持着,努力着,当他的这个梦想的芽逐渐破土而出时,我们眼见繁花就要开到树上。在武汉、在重庆、在上海、在南京,他为中国教育的崛起一直在路上,55岁那年,积劳成疾,最后先生死在路上。

       先生无疑是有大格局,有家国情怀,有无坚不摧的信念,又有势如破竹的执行力。先生是万世师表,平凡人等自然是难以望其项背,可是先生的人生路,教育路,给了我多少警示和启迪,我想,作为教师,还是需要一些教育理想,需要一些看似傻傻的选择,需要一些看似不合时宜的坚守的。这是一个人,人生价值的体现,是一个人尊严的捍卫。 

       “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一语道出我们应该做一个怎样的老师。“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点破教育的与时俱进。这样平实而又闪耀着智慧光芒的教育主张,在他的书中,俯拾即是,每每都引人思考。这种让学的观念与如今提倡的以学定教,学生主体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作为一名一线教师,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教育情怀,这本书除去那些平实智慧的教育观念,陶行知先生的经历,更是丰盈了我的从教之心。

       二、知识让信仰落地生花

       教育信仰的实现,离不开每一位老师脚踏实地的践行,而学科专业书籍承载的知识,就为信仰的落地开花,搭建了一座桥梁。

       我读的另外一本书 《小学语用教学实践与思考》一书,她提出了对文本整体的把握的真把握,“整体”是有层次的,也因此“整体把握”不可能一次完成。她对问题文本“再语境化”,问题文本的症候当然不只是“价值流失”、“言语缺失”但是解决问题文本的根本之道是她提出的“再语境化”。她还在生命和课程语境中对语用实践的再嫁接、再创造。

       谈及阅读教学时,她指出小学阅读教学的着力点很多依然放在“写什么”上,全然忽视“怎么写”,即便关注了“怎么写”,也是着重于感悟语言的特点,分析文章的思路结构,修辞手法之类,而对于学习后的语言运用缺乏应有的关注。阅读教学的过程一般为:感知----理解---欣赏----评判----迁移,而迁移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阅读节能在之后阅读中的灵活运用,二是认知情思在之后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三是“指向形式“的感悟在之后自己写作中的运用。因此言语实践是听、说、读、写能力在特定的时空和情境中的运用。

       叶老师的《小学语用教学的实践和思考》,将时刻提醒我们关注阅读教学中“怎么写”,时刻提醒我们关注学生学习后的语言实践的运用。只有着力于学生的语言运用实践,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读书,让心灵得以安放,读书让理念得以更新,读书让教学有法可循,教育专著的阅读,贵在坚持,贵在领悟,贵在践行。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