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语文:表现与存在》读书心得
[打印本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21-8-1 13:09
标题:
《语文:表现与存在》读书心得
牧养言语生命的“野性”
看了《语文:表现和存在》中《牧养言语生命的“野性”》一节,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潘新和教授所说的“野性”,即个体的生命言语潜能和独特的言语个性。言语人才成材的概率在“野生”或“半野生”生态下的,要远远大于“ 圈养”和“驯养”生态下的。遗憾的是,以往语文教育忽视了言语生命的自然需求——每一个儿童固有的言语天性,语文教育成为一种纯粹的语言规训,不断从外部对儿童进行所谓的教导。这样的“ 圈养”和“驯养”模式将学生的言语野性抹杀地一干二净,毫无个性可言。其实我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就非常欣赏学生那些幼稚的、原生态的儿童言语,也许这些语言说得不是那么规范,但这些言语是我们成人无法说的、又形容得很贴切的“美的能量”所在。我想,我们的语文教学要牧养学生的言语生命的“野性”,首先必须改变对儿童言语的成人化要求,要欣赏儿童语言特有的美感,不能将儿童言语之树修剪得整齐平坦,从而丧失潘新和教授所说的“野性”,这样才能培养出言语人才。
对“复合主体说”的感想
“主体”与“主导”,对于教师来说再熟悉不过了。可我从未去想过这其间有什么不妥。看了《语文:表现和存在》中《教学主体论:主体间言语生命的互动》一章,似乎明白了如文中说的那样:“主体”与“主导”,有着非逻辑关系。教师是“主导”,那学生就是“次导”,教师是“客体”,学生才是“主体”。因此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似乎不能用“主导”与“主体”来确定。
我最欣赏丁钢先生的“复合主体说”这一说法了。“复合主体说”是我这井底之蛙第一次听到的关于课堂上师生关系的定义,它与“双主体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是啊,课堂上,就是教师和学生的舞台,孰轻孰重很难分,少了谁都不行。
不唯真理是从
在新课改来临之际,有一句话非常流行,那就是——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对于这一句话,我当时就不太喜欢。因为我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无非就是要将教师与学生置于平等的地位,然而又要突出教师高于一筹的地位“首席”,这不是互相矛盾吗?仔细想来,其实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可能是平等的。正如我们的副校长陈彤说的那样,威信威信,教师首先要有威,才能让学生信服。既然要树立威信,那教师就不可能与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了。我虽然这样想,但嘴上还是跟着喊“教师是师生对话平等中的首席”。看了潘新和教授的《唯真理是从:“平等中的首席”》一节,我想:真理,值得我们思索。
教育的归宿:师生共同发展
潘新和教授在第七章第八节中有几句话说得特别好:“教育的归宿不限于学生的发展,也指向教师。”“要当好教师,首先要学会当学生,教师同时也是学生。”“学校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也在培养造就教师。”的确,在我12年的教学生涯中,我有着深切的体会——“教学相长”。教学的过程,不仅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教师学习和提高的过程。教师所学的一点也不比学生少,要学习教材,翻阅相关资料,有时还要向别人请教。备课时要学习,上课时也在学习(向学生学),课后还要学习(补足教学中发现的缺陷)。我想:正是这种不停的学习和发展,才使得教师成为知识的能者吧。
让学生释放读者言语生命的野性
潘新和教授在《牧养言语生命的“野性”》一节提出要让学生在写中表达出具有个人独特魅力的“野性”,让我很手启发。看了《从读者介入解读到读者言语生命意欲的扩张》一节,我不禁有了新的感慨:让我们牧养学生读者言语生命的“野性”吧。我们都知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阅读同样的文章会有不同的感受。但在教学中,我们常常是用非常标准的答案把文本的理解框死了。尽管现在已经向多元化答案的方向进军,但让学生畅所欲言的说出心中所想还是做得很不够,总是要及时纠正学生说得不当之处。在阅读理解上,我们也不能圈养学生的理解,而要进行牧养,释放出一个读者言语生命的“野性”。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