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89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教版《科学》三上第四单元测试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7-27 01:0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1.自然界中,有的水域大,蓄水量多,如(    )、(   )、(   )、海;有的水域小,蓄水量小,如(     )、(   )、山涧。除了天然形成的水域,还有人工水域,如(    )。

2.河流与湖泊是重要的(      )资源,也是许多(    )的家园。

3.自然界的地下水总量约占淡水总量的(     )。由于地表土质(      ),一部分雨水或积雪融水会渗透地下(     )和(       )的空隙里,它们是地下水谁的主要(     )。

4.中国仍然有(      )多个城市以地下水为饮用水源。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        ),人们想出各种办法补充(       ),已增加地下水储量。

5.除了生物资源,海洋还蕴藏着丰富的(     )资料、(     )资源和(      )资源,它被称为人类的资源宝库。

6.地球上的部洋面积约为(     )亿平方千米,占地球表面积的(     )。

7.水的用途有(      )、(      )、(     )、(     )等等。

二、判断(每题3分,共24分)

1.海洋里的水都是淡水。()

2.我们平常吃的食盐来自海水中的盐类物质。()

3.河流、湖泊、池塘、水库是没有区别的。()

4.江、河、湖、海的水域大,蓄水量多。()

5.自然界的地下水总量约占淡水总量的70%。()

6.海水是发苦发咸的。()

7.我国淡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完。()

8.洗菜的水可以用来冲马桶、浇花、拖地等。()

三、选择(每题3分,共18分)

1.小溪的特点是()。

A.水域大,蓄水量多B.水域小,蓄水量少C.人工水域

2.土壤分为(     )层。

A. 渗透层和不可渗透层B.土壤和碎石C.岩层和碎石层

3.下列选项中,()不能直接饮用。

A.自来水   B.矿泉水  C.海水

4.下列做法中,不利于保护水资源的是(  )

A. 使用节水型马桶                          

B. 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                        

C. 生活污水任意排放                        

D. 工业废水处理达标后排放

5.下列方法属于节约用水的是()。

A.洗碗时把碗放在水龙头下直接冲洗

B.开着水管不间断地冲洗汽车

C.将洗过脸的水收集起来冲洗厕所

6.将海水放在勺子中加热,最终留在勺子中的是()。

A.矿物质  

B.盐类物质   

C.矿物和盐类物质

四、连一连(指出水的用途)(4分)


图片



五、实验(4分)

实验名称:蒸干海水与淡水,对比剩余物质

实验器材:滴管、淡水、海水、金属勺、蜡烛

实验步骤:

1.用滴管分别取1毫升淡水河1毫升模拟的海水,滴入两把金属勺中。

2.将它们分别放在蜡烛火焰上方加热,待水干后观察勺中留下了什么。

注意:不要烫伤!

记录:


淡水

海水

加热后



白色物质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简答(每题5分。共15分)

1.说一说人们不能直接饮用海水的原因?





2.地下的的结构对地下水的形成有什么帮助?





3. 我们在生活如何做到节约用水的?



图片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1-7-27 01:02:13 | 只看该作者
参考答案

一、1.  江 河 湖  池塘 小溪  水库

2.淡水 生物

3. 30%  疏松多孔 土层   岩石   来源

4. 400  越来越少 地下水

5. 矿物质 化学   动力

6. 70.8%    97.2%

7.灌溉  运输  饮用  植物生长

二、 1.(×)

2. (√)

3. (×)

4. (√ )

5. (×)

6. (√ )

7. (×)

8.(√)

三、 1.B

2.A

3.C

4.C

5.C

6.B

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0 04:3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