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第四单元 《生命的思考》总体资源 [打印本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21-7-19 07:40
标题: 第四单元 《生命的思考》总体资源
 第一部分 内容导航

  一、内容简介

  第四单元在七年级上册教材中具有重要地位,主要帮助学生感悟生命来之不易,理解生命有时尽的自然规律,敬畏生命,珍爱生命,关怀他人生命,力求生命充盈,努力在平凡的生活中书写自己的生命价值,追求生命的美好,活出生命的精彩。本单元包括三课:“探问生命”“珍视生命”“绽放生命之花”。

  第八课“探问生命”设计了“生命可以永恒吗”和“敬畏生命”两框内容,引导学生懂得生命来之不易,生命是独特的、不可逆的、短暂的;理解个体生命与他人、社会、人类的关系,明确自己的使命;懂得生命至上的内涵;培养感激生命、热爱生命、敬畏生命的情怀,增强生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九课“珍视生命”设计了“守护生命”和“增强生命的韧性”两框内容,引导学生知道怎样爱护身体,掌握一些基本的自救自护方法;知道怎样养护精神,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道如何正确对待挫折;帮助学生体会挫折面前生命的韧性,养成勇于克服困难的人生态度。

  第十课“绽放生命之花”设计了“感受生命的意义”和“活出生命的精彩”两框内容,引导学生懂得生命是独特的,生命的意义是具体的,明晰自己生命的意义;理解不同的人对待生活和生命的态度不同,生命的意义也不同;帮助学生感受生命的丰富和美好,体会生命的价值,认识生命的平凡。

  二、学习目标

  通过本单元学习,认识生命的可贵,珍爱自己的生命,尊重其他生命,懂得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知道关注生理需要和身体健康,满足生命的精神需求;有勇气积极面对挫折,发掘自己的生命力量;认识生命的意义是具体的,努力发现和创造自己的生命意义;从自己、他人和社会、国家和人类的不同角度,丰富自己的生命,关心他人,亲近社会,活出生命的精彩。

  三、核心观点

  1.生命是宝贵的、独特的。

  2.人与人、人与其他生命是休戚与共的,敬畏生命,追求和谐共生。

  3.谨慎对待生命关系,尊重和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4.生命是以身体为基础的,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杜绝不良生活习惯。

  5.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增强自救自护的意识和能力。

  6.发现、挖掘自身生命力量,勇于克服困难。

  7.生命需要相互关爱。

  8.确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从日常的点滴做起,实现人生价值。

  第二部分 名词释义

  1.人生不售来回票,一旦动身,绝不能复返。罗曼·罗兰的名言,意思是,生命是不可逆的。这启示我们应该珍惜生命,不浪费有限的时光。

  2.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出自《庄子·知北游》,意思是,人在天地之间生存,就好像白马跑过一个缝隙时,忽然一闪就过去一样。这启示我们生命很短暂,要好好珍惜。

  3.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出自《孟子·滕文公下》,意思是,站在天下最中正的位置“礼”上,走在天下最开阔的大路“义”上。

  4.善是保存和促进生命,恶是阻碍和毁灭生命。生命哲学家史怀泽的名言。意思是,善良会促进生命的发展,邪恶则会阻碍生命的发展,甚至毁灭生命。这启示我们不应该漠视他人的生命,要谨慎地对待生命关系、处理生命问题,尊重、关注、关怀和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5.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出自《孟子·离娄上》,意思是,天下的基础在国,国的基础在家。

  6.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出自《周易》,意思是,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地,君子处世,也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这启示我们在面对挫折时应该自强不息,发掘自身的生命力量,逐渐培养自己面对苦难的勇气和坚强的意志。

  7.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出自《荀子·儒效》,意思是,土堆积起来成了高山,水流汇集成为大海。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21-7-19 07:41

 第三部分 教学实施

  第八课第一框《生命可以永恒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了解生命发展的自然规律,懂得生命来之不易,生命是独特的、不可逆的和短暂的;进一步认识自己,培养全面、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担当起自己的使命,为国家、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作出更大贡献。

  教学重难点:生命有接续、寻找生命的意义。

  教学过程:

  教学课件,见PPT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21-7-19 07:41

 第八课第二框《敬畏生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通过对有关生命新闻热点的讲述,分析归纳出生命是脆弱的、坚强的;明确生命的价值高于一切;感悟生命之间的休戚与共,理解自己的生命和他人的生命同等重要。

  教学重难点:理解自己的生命和他人的生命同等重要,培养敬畏生命的情感。

  教学过程:

  教学课件,见PPT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21-7-19 07:41

第九课第一框《守护生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道怎样爱护身体,掌握一些基本的自救自护方法;知道怎样养护精神,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认同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自觉守护精神家园。

  教学重难点:爱护身体,养护精神。

  教学过程:





  教学课件,见PPT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21-7-19 07:41

 第九课第二框《增强生命的韧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了解挫折的含义,知道如何正确对待挫折;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能够自我调适、自我控制,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发掘自身的生命力量,增强正确对待挫折的能力;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意志坚强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正确认识和积极面对挫折,如何发掘生命的力量。

  教学过程:





  教学课件,见PPT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21-7-19 07:42

 第十课第一框《感受生命的意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明确人生是有意义的,生命的意义需要自己发现和创造;能够辨析什么样的人生是有意义的,发现自己生命的意义;感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认同培养热爱生命的情感,以实际行动发现和创造生命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学会发现生命的意义;能够分辨什么样的人生是有意义的。

  教学过程:






  教学课件,见PPT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21-7-19 07:42

第十课第二框《活出生命的精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理解不同的人对待生活和生命的态度不同,生命的意义也不同;懂得生命的意义

  来自于对生活的付出、来自于他人的分担和分享,懂得平凡的生命也能创造伟大。增强运用自

  己的品质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能力;在平凡的生活中活出生命的精彩。

  教学重难点:激发生命的热情,活出生命的精彩。

  教学过程:





  教学课件,见PPT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21-7-19 07:42
第四部分 活动指南

  第四单元第八课第一框《生命可以永恒吗》

  1.探究与分享:探寻生命的自然规律(教材第91页)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某中学生的奶奶去世,使他第一次接触死亡,以及他对此的看法,启发学生站在死亡的角度审视现在的生命,并引发学生对孔子所说的“未知生,焉知死?”的哲学思考,引导学生了解生命发展的自然规律,能够从容面对生命的不可预知,更加热爱生命。

  操作步骤:

  (1)分组讨论。每个人的最终结局都是死亡,那为什么我们还要活着?在讨论交流中引领学生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进行思考,初步体会生命发展的自然规律,感激生命的获得。

  (2)合作探究。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及时追问:“如果你的生命只剩下一点时间,你打算怎样好好活着?”鼓励学生展开小组合作探究与交流。该活动引领学生反思,让学生对生命的短暂和不可预知有更加深刻的体验和理解,培养感激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情怀。

  (3)课堂辩论。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说说你的理由。结合学生对这一问题的不同观点和见解,可以分成两组,展开辩论,在争辩和思维碰撞中,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生命发展的自然规律以及怎样过充实而有意义的生活。

  达成目标:通过活动,帮助学生意识到每个人都无法抗拒生命发展的自然规律。死亡是人生不可避免的归宿,它让我们感激生命的获得。我们要从容面对生命的不可预知,更加热爱生命、热爱生活,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奋斗和奉献之中。

  2.探究与分享:你的出生给家庭带来了什么(教材第91页)

  设计意图:该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全面感受个体生命对家庭的意义,从而理解一代又一代个体生命的更替实现了人类生命(自然生命)的接续。

  操作步骤:

  (1)分组讨论。你的出生,给你的家庭带来了什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充分思考个体生命对家庭的影响和意义。

  (2)合作探究。在学生分组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在中国的传统中,名字还是很有讲究的,除了姓氏外,还会有辈分,哪些同学的名字是按照辈分起的?你们家族中的姓名是怎样体现辈分的?”在合作探究中学生深刻体会个体生命是祖先生命的延续。

  (3)归纳总结。在前两个环节充分展开的基础上,师生一起归纳总结:每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父辈、祖辈的身体、相貌、血脉,正是一代又一代的个体生命实现了人类生命的接续。

  达成目标:通过活动,结合自身经验,学生能够意识到在历史的长河中,个人的生命虽然短暂,但正是一代又一代的个体生命实现了人类生命的接续。在人类生命的接续中,我们总能为自己的生命找到一个位置,担当一份使命。

  3.阅读感悟:季羡林文选启示(教材第92页)

  设计意图:通过分享国学大师季羡林的人生感悟,引发学生对自己的生命和使命的深入思考,认识到自己担当使命与家庭、家乡、祖国和人类发展的密切联系,进而促使学生更加深刻地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操作步骤:

  (1)阅读感悟。学生自己阅读教材中的文本资料,或者请一位同学朗读,教师通过多媒体配以文字和图片。

  (2)交流分享。教师可随机采访学生,请学生谈谈读后感想。

  (3)追问探究。例如,在人类社会发展链条中,你将扮演哪一环?启迪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如在家里,我的身份?我的使命?在学校里,我的身份?我的使命?如在社会中,我的身份?我的使命?引导学生理解自己的使命与家族的传承、家乡的建设、祖国的繁荣、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

  达成目标: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能够认识到:纵观人类的发展历程,正是每一代人都勇于担当责任,完成使命,让自己成为生命链条中坚固的一环,环环相扣,人类才能发展,文明才能传承,生命才有接续。一代又一代个体生命的更替实现了人类生命的接续。要为自己的生命找到一个位置,担当一份使命。

  第四单元第八课第二框《敬畏生命》

  1.探究与分享:“中国医师节”(教材第94页)

  设计意图:教材介绍了我国广大医务工作者发扬中国医师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赢得了全社会的高度赞誉,国务院决定自2018年起,将每年的8月19日设立为“中国医师节”的相关资料,从而引导学生懂得人的生命是宝贵的,对生命的敬畏,首先体现在要珍视生命,深化学生对生命至上的思考。

  操作步骤:

  (1)阅读材料。课前,教师查阅并准备“中国医师节”的相关材料,以及教材提供的四位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材料,呈现课前准备的材料,引导学生初步感受“中国医师节”。

  (2)思考讨论。教师提出问题,如国家为什么要设立“中国医师节”?教材提供的这些人物身上共同体现了什么精神?这个节日对每一个中国人有什么意义?学生思考后,在全班交流自己的感受和观点。

  (3)归纳总结。我国广大医务工作者弘扬护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得到了广泛的赞誉。

  达成目标:通过活动,引领学生懂得:国家设立“中国医师节”是对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尊重,体现了对人的生命的尊重。每个人的生命是宝贵的,要敬畏生命,珍视生命。

  2.探究与分析:善的力量(教材第97页)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体验,引导学生理解与体会“善是保存和促进生命,恶是阻碍和毁灭生命”,我们只有不漠视自己的生命,也不漠视他人的生命,谨慎对待生命关系、处理生命问题,才能尊重、关注、关怀和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操作步骤:

  (1)情境体验。引导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个场景进行角色扮演,指导学生多角度展现情境,如“蹲下去”这一情境,可以从漠视走过、将钱扔下、蹲下去等不同角度进行表演。

  (2)交流分享。结合表演,说说最触动你的是哪一种做法,为什么?你能从上述的情境中发现哪些共同的态度?他人要求你这样做和自己自愿去做有什么不同?分享自己在生活中自愿关心、帮助他人的经历,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3)达成共识。在交流分享的基础上理解善的重要意义。明确不漠视自己与他人的生命,学会正确对待生命关系、处理生命问题,尊重、关注和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明确我们对生命的敬畏并不是谁的命令,而是内心的自愿选择。

  达成目标:通过引导学生用心体会不同角色的内心感受,触动学生的灵魂,帮助学生明晰:要怀有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当我们遵从内心的意愿与周围的生命休戚与共时,我们就走向了道德的生活,我们将体会到生命的自由和美好。

  3.相关链接:孟子“四端说”(教材第97页)

  设计意图:以孟子的“四端说”为内容,阐释了每个人生来都有的四种道德潜能,帮助学生认识到对生命的敬畏是人们应有的道德需求,而不是迫于谁的命令。从而正面引领学生过上积极的道德生活。

  操作步骤:

  (1)课前准备。学生课前查找并收集孟子“四端说”的相关资料。

  (2)交流分享。引导学生在课前查找资料和学习的基础上,分组交流对孟子所阐释的四种道德潜能的理解。

  (3)探究感悟。在学生学习分享的基础上,引发深入思考与感悟:生活中我们如何激发自己的这些道德潜能?这样做有何意义?

  达成目标: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并结合自身实际,感悟我们对生命的敬畏并不是谁的命令,而是内心的资源选择。我们对待他人的生命的态度,表达着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命。

  第四单元第九课第一框《守护生命》

  1.运用你的经验:我对生命的看法(教材第99页)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守护生命的话题,引导学生认识从哪些方面守护生命。

  操作步骤:

  (1)阅读感悟。让学生阅读画面中四位同学对生命的看法,思考他们的讨论涉及生命的哪些方面。初步感受应如何守护生命。

  (2)交流分享。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说说守护生命需要注意哪些方面。通过交流分享,加深对如何守护生命的认识。

  (3)归纳总结。在学生思考、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归纳。

  达成目标:帮助学生明确守护生命要爱护身体,关注生理需要和身体健康,还要养护精神,过积极健康的精神生活。

  2.探究与分享:自救自护我能行(教材第101页)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自救自护方法。

  操作步骤:

  (1)收集资料。课前,教师引导学生查找自救自护的方法资料。

  (2)分组交流。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引导学生分组交流:发生火灾、交通事故、地震等灾害或灾难时自救自护的方法。

  (3)归纳总结。在学生交流分享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明确:遇到灾害或灾难,尽量控制自己的恐慌情绪,依靠理智迅速作出正确抉择,使用恰当救护方法。无论如何都不放弃生的希望,在可能的条件下,运用最有效的方法寻求他人和社会的帮助。

  (4)模拟演练。结合本地实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或配合学校进行一次模拟火灾或地震发生时的自救自护演练。让学生切身体验如何在灾害或灾难中逃生,进行自救自护。

  达成目标:通过活动,帮助学生懂得:在生活中,我们会面对一些客观存在的、非人力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或一些人为灾难。我们需要增强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安全防范能力,掌握一些基本的自救自护方法。

  3.探究与分享:集中营遗存的儿童画作(教材第102页)

  设计意图:教育学生养护精神,守住自己的心灵,不过度关注物质生活条件。

  操作步骤:

  (1)阅读材料。让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集中营遗存的儿童画作”事例材料。

  (2)分组探究。女画家费利德为什么要教孩子们画花卉、人物和窗外的风景?人们为什么将这些儿童的绘画作品称为“人类文化皇冠上的钻石”?然后,学生彼此分享探究的成果。

  (3)归纳升华。在学生探究、分享的基础上教师归纳、升华:在苦难中坚守人的尊严、坚持美的创造和智慧的思考,坚持不懈的精神追求;我们养护精神,要守住自己的心灵,不过度关注物质生活条件。

  达成目标:通过探究观点,引导学生学会守住自己的心灵,养护精神,不过度关注物质生活条件。同时,应该珍惜今天的和平,积极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活动。

  第四单元第九课第二框《增强生命的韧性》

  1.探究与分享:认识挫折(教材第105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挫折,理解人们对挫折的认识不同,情绪感受和行为反应会不同。

  操作步骤:

  (1)观察体验。引导学生观察三幅图画,体会图画中人物的心情,并思考:他们分别遇到了什么挫折?心情如何?

  (2)分组讨论。什么是挫折?你认为的挫折,在其他同学眼里也是挫折吗?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面对同样的遭遇,有人认为是挫折,有人认为不是挫折。

  (3)归纳总结。在学生思考、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人们对挫折的认识不同,情绪感受和行为反应会不同。

  达成目标:通过分享,帮助学生认识到面对同样的遭遇,有人认为是挫折,有人认为不是挫折。人们对挫折的认识不同情绪感受和行为反应也不同。

  2.探究与分享:爱迪生与电灯(教材第107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失败是成功之母,生活中的挫折是我们生命成长的一部分。

  操作步骤:

  (1)阅读材料。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爱迪生研制电灯的故事。教师可补充爱迪生研制电灯过程中的一些故事细节,或让学生讲一讲爱迪生研制电灯的故事。

  (2)探究交流。教师启发学生思考,探究交流:面对一次次的失败,爱迪生是怎样做的?从爱迪生的故事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3)达成共识。在学生探究、分享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失败是成功之母,挫折会使我们获得更加丰富的经验,会使我们更加清醒。

  达成目标:通过分享,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挫折是我们生命成长的一部分。得意时,挫折会使我们更清醒,避免盲目乐观、精神懈怠;失意时,挫折会使我们获得更加丰富的生活经验。

  3.方法与技能:增强生命韧性的方法(教材第109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增强生命韧性的方法,提高自己的挫折承受力。

  操作步骤:

  (1)回顾反思。当遇到挫折和困难,自己是运用哪些方法来消除不良情绪,提高挫折承受力的?

  (2)教师引导。在学生反思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增强生命韧性的方法。

  (3)阅读反思。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方法与技能”,学习增强生命韧性的方法,并自我反思在哪些方面做得比较好,在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达成目标:通过阅读反思,引导学生加深学生对增强生命韧性的方法的认识,激发他们自觉增强生命韧性的情感。

  第四单元第十课第一框《感受生命的意义》

  1.运用你的经验:活着的理由(教材第111页)

  设计意图:让学生思考人活着是为了什么,引发对生命意义的探索。

  操作步骤:

  (1)课前采访。教师可布置学生在课前采访三个生命中重要的人物,请他们说说活着是为了什么,然后在课堂上交流。

  (2)交流分享。本活动可用于一节课开始的热身活动。教师可让学生阅读或者朗读短文,然后说明:外祖母热爱生命,她有无数活着的理由。每个人活着的理由也许不一样,有人是为了亲人,有人是为了荣誉和尊严,有人是为了领略风景……还有哪些理由呢?请学生交流事先的采访情况。

  (3)自我反思。教师引导学生回到自己:我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

  达成目标:通过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他人对生命的理解,思考人为什么活着,对生命本身进行追问。

  2.阅读感悟:雷锋日记(教材第112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人为什么活着,感受生命的意义。

  操作步骤:

  (1)阅读体验。让学生阅读材料,思考材料中的问题。

  (2)交流分享。在学生思考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各自的认识。

  (3)归纳总结。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总结:人为什么活着?每个人的答案不一样。我们不仅仅是为了活着而活着,而是要想一想,因为自己的存在,给这个世界带来什么,让生命更有意义。

  达成目标:通过阅读感悟,引导学生认识到怎样的一生是值得的。

  3.探究与分享:参加志愿者活动(教材第114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悟参加同一个活动,不同的人会获得不同的意义,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意义是具体的,我们要自己发现和创造自己生命的意义。

  操作步骤:

  (1)阅读感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活动材料,理解问题情境。

  (2)思考交流。引导学生思考,参加同样的活动,几位志愿者获得了怎样不同的意义?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参加同样的志愿者服务活动,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目的:有人借此回报社会;有人为自己做事,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有人为了得到奖章;有人为了得到荣誉……他们也会各自获得不同的意义,例如,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实现自我价值,获得他人和社会的肯定,等等。当我们明确自己的需要时,我们更能够发现和创造自己生命的意义。

  (3)自我反思。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回顾自身:是否参加过志愿者活动?你参加的目的是什么?这样的活动对你会有怎样的意义?从而引导学生思考“我想要过怎样的生活?”“我该如何创造我想要的生活?”这些问题,提示学生在不同生命阶段,也许自己的答案不尽相同,但是,这些思考会让我们更加明晰生命的意义。

  达成目标:通过分享,引导学生明白:生命的意义需要自己发现和创造。

  第四单元第十课第二框《活出生命的精彩》

  1.探究与分享:16岁的中学生(教材第115页)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几位16岁中学生的事例,启迪学生展开对自己16岁的憧憬,激发学生思考什么样的人生是充盈的人生。

  操作步骤:

  (1)阅读感悟。阅读不同的中学生16岁的故事,发现他们的生命在16岁时的相同点。

  (2)思考交流。让学生畅想自己的16岁,把憧憬写在卡片上。

  (3)归纳总结。教师说明:同样是16岁,虽然生活环境不同,兴趣志向不同,但是,在他们身上,共同体现了用自己的努力充实生活,活出自己生命的精彩。教师可以展示一部分学生的“16岁畅想”卡片,激发大家共鸣,引导学生体会畅想实现后的心理感受。

  达成目标:通过分享,引导学生明晰:每个生命都会在生活中展现千姿百态。人们对待生活的不同态度,会影响生活的质量。

  2.探究与分享:传递生命的温暖,你愿意为此做些什么?(教材第117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将传递生命的温暖落实到具体行动上。

  操作步骤:

  (1)思考交流。教师提问:我们都希望生活在热情友好的社会群体中,彼此传递生命的温暖。那么,我们每个人可以为此做些什么呢?

  (2)归纳总结。在学生思考、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总结:不因善小而不为,传递生命的温暖,需要我们做到心中有他人,点滴的付出汇聚在一起,就形成温暖的海洋。

  达成目标:通过分享,引导学生认识到:我们不仅要关注自身的发展,而且要关切他人的生命,设身处地地思考并善待他人,共同营造一个互信、友善、和谐的社会。

  3.探究与分享:保尔?柯察金的故事(教材第118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个人的生命都有独特的价值,不要虚度年华,要活出自己生命的精彩。

  操作步骤:

  (1)阅读感悟。教师可先介绍保尔·柯察金的故事,或者让学生课前准备并进行介绍。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问题:保尔·柯察金为什么会这样理解生命?

  (2)归纳总结。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总结:相对于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我们不是为了活着而活着,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使命。保尔认识到了生命的宝贵,更看到人类历史发展的需要,将个人的生命献给了人类的解放事业,完成了自己独特的使命。

  达成目标:通过活动,引领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积极努力,敢于担当,具有使命感和责任感。

  第五部分 资源拓展

  1.黄大年——用生命叩开地球之门的海归教授

  对科技工作者来说,甘于寂寞、甘于奉献,为科学开拓、为真理献身、为梦想拼搏,才无愧于知识分子的担当。哲人有言:“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只有在崎岖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像黄大年那样,以敬业精神书写生命华章,用品格力量标注生命高度,我们何愁人生不能抵达心中的远方。

  “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这是一位青年在大学毕业时写给同学的一句话。他叫黄大年,那一年,他24岁。

  26年后,黄大年成为了航空地球物理领域的顶级科学家,他主持研发的许多成果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那一年,他50岁。

  就在这一年,我国开始实施千人计划,得知这个消息后,黄大年说服妻子卖掉经营的诊所,留下还在读书的女儿,回到了母校吉林大学。

  回国后的第6天,黄大年就与吉林大学签下全职教授合同,成为第一批回到东北发展的国家“千人计划”专家。他带着先进技术,重点攻关国家急需的“地球深部探测仪器”。这种设备就像一只“透视眼”,能“看清”深层地下的矿产、海底的隐伏目标,对国土安全具有重大价值。而这样的高端装备,国外长期对华垄断或封锁。

  从零开始的黄大年,带着研究团队日夜奋战。他出差始终赶最晚的那一程,这样就不耽误白天工作;同事经常两三点钟接到他的信息,得知新的任务。

  和家人聚少离多,让黄大年心怀愧疚,他在朋友圈感叹:“可怜老妻孤守在家,在挂念中麻木,在空守中老去”。

  黄大年带领400多名科技人员,成功研制我国第一台万米科学钻——“地壳一号”,自主研制综合地球物理数据分析一体化的软件系统,提高国家深部探测关键仪器的制造能力;固定翼无人机航磁探测系统工程样机研制成功,填补国内无人机大面积探测的技术空白;首个国家“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野外实验与示范基地”建成,为规范管理仪器装备研发和引进程序提供了验证基地……经过7年时间,黄大年的团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在黄大年的办公室里,靠北侧的墙上是一块巨大的记事板,上面的日程表密密麻麻地记着各种安排。7年间,黄大年平均每年出差130多天,最多的一年160多天。出差回来,不论多晚,他不是先回家,而是又一头扎进办公室。7年中,在这座科学的宫殿里,他就像一枚超速运动的转子,围绕着科技兴国这根主轴,将一个又一个高端科技项目推向世界最前沿,直至生命结束的日子戛然而止。

  2016年12月8日,黄大年因胆管癌住进医院。即便在病床上,打着吊瓶的黄大年还在改方案,给学生答疑解难。

  2017年1月8日,黄大年因病逝世。众多师生带着伤痛和怀念,默默垂泪,悼念送别。黄大年用宝贵的生命诠释了一位知识分子的担当。他甘于奉献,始终把敬业拼搏作为默默坚守的道德境界。他争分夺秒开展工作,经常工作到凌晨两三点钟,他3次累倒在工作岗位上,即使在住院治疗期间,还每天在病房中与团队师生研究项目、布置工作。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追梦者和筑梦者,无私忘我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人的生命相对历史的长河不过是短暂的一现,随波逐流只能是枉自一生,若能做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呼啸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推动人类历史向前发展,我觉得这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黄大年

  2.愿将一生献宏谋——于敏

  没有人天生就是英雄,只是当国家需要他的时候,他的身上,就仿佛瞬间披上了铠甲。你若问此英雄是谁,从何处来,又往何处去。答曰:无名。唯有青山为证,江海为名。然而,那些让民族脊梁挺得更直、让亿万国人扬眉吐气、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的英雄,不该无名——他们或许需要默默无闻,需要埋头奉献,但终将赢得历史和人民的致敬。

  2019年1月16日,“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得主、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改革先锋奖章获得者于敏院士,在北京因病去世。“国之栋梁”“共和国的英雄”“中国人的脊梁”……在集体的缅怀与致敬中,我们看到了一位“大写的人”。

  从矢志报国到勇担重任,于敏的一生,质朴纯粹却又轰轰烈烈。1961年,钱三强找于敏谈话,让他作为副组长领导“轻核理论组”,参加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工作。于敏心里很清楚,这不仅意味着要离开自己躬耕多年、已有小成的学术领域,而且是在先进国家重重技术封锁的环境中从零开始。尽管难上加难,也“不太符合我的兴趣”,但他却接过重担,只因为“爱国主义压过兴趣”。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从突破原子弹到突破氢弹,美国用时7年3个月,前苏联为6年3个月,英国为4年7个月,法国为8年6个月,而当时国力相对最弱、条件最艰苦的中国,只用了2年8个月。耀眼的成功背后,是数载春秋的夜以继日、焚膏继晷。攻坚路上,于敏三次因为过度劳累与死神擦肩而过;不知道多少天站在苦寒高原的试验场上,吃着夹杂沙子的馒头、喝着苦碱水;也不知道有多少个夜晚独自翻看亲人的照片……甘于奉献一切的动力,源于炽烈的爱国情怀。“我们国家没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有真正的独立。面对这样庞大而严肃的题目,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在小家与国家的需要面前,于敏选择了后者。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在不少时候,为国建功,需要舍弃一己之名;为民造福,需要舍弃一己之利;为成大业,需要舍弃一己之荣。于敏这个名字,对于多数中国人来说是极其陌生的。从接受研制氢弹任务的那一刻起,于敏就开始了长达28年隐姓埋名的生涯。如果不是1999年被授予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也许我们永远不会知道他是为中国设计氢弹的人。于敏曾对身边人说,不要计较有名无名,踏踏实实地做一个“无名英雄”。他自言“身为一叶无轻重”,唯有“愿将一生献宏谋”,因此即便后来被人称为“氢弹之父”,却再三强调“这是集体的功劳”。“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而今,祖国强盛,如他所愿。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在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筑梦逐梦征程上,有许多像于敏一样的知识分子,不惜舍弃到手的名利,“燃尽生命”只为报效国家。新中国第一代飞机设计师程不时、“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天眼”之父南仁东……他们以最高的标准、最大的热情对待事业,以最低的标准、最淡的心态对待生活,可谓“言为士则,行为世范”。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