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中考优秀作文:《水墨银杏》话题作文【附范文5篇】
[打印本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21-7-13 10:06
标题:
中考优秀作文:《水墨银杏》话题作文【附范文5篇】
水墨银杏01
爷爷非常最喜欢收藏字画,也喜欢银杏,所以,爷爷的收藏里有很多银杏题材的书画,这让我觉得爷爷是那样的与众不同。他常常带我去他的书房里告诉我这张画是谁画的,历史多么多么久远啦,这帖子又是谁写的,字多么好看啦、多么有韵味啦……尤其是喜欢给我讲那张《水墨银杏》的故事。
一开始我还满不在乎,只是随口答应一句,随便看看就是了。到了后来我也喜欢上了这些东西。虽然不会细看,但也觉得这些字画颇有一番独到的韵味了。
一天,爷爷又讲起了那幅《水墨银杏》的来历:“蕊儿啊,想听听这幅画的来历吗?”我都听过很多遍了,自然不感兴趣,只应了一声“嗯”。“那天我在街上遛弯,看见一个卖字画的小摊,发现了这幅画。我一看这遒劲的笔锋勾勒的枝干,这银杏叶清晰的脉络,呦!这可是一幅好画啊,尤其是那墨,一闻就知道是好墨啊……”爷爷娓娓道来。说着又拿出那幅《水墨银杏》给我看。我只觉得这是一幅普通的水墨画罢了,就自顾自地玩去了。
光阴似箭,一转眼间我就长大了。此时我早已经离开爷爷和家乡的银杏树多年了。一次偶然,收拾屋子时翻出了爷爷当年亲手绘画并送给我的那幅《水墨银杏》。我用手轻轻摩挲着那画,它已经被岁月所濡染,显出些沧桑了,但那银杏叶清晰的脉络,银杏树干那苍劲有力的笔锋与那高耸入云的山峰依旧清朗地呈现在画上。霎时间,我想起了爷爷,想起了当年与爷爷一起赏画、一起在银杏林里散步、一起欢笑的场景,还有爷爷带我一起作画的场景。
“蕊儿,看,这样是树;这样是山;这样再画几笔,就是叶子了。注意要画得自然而独到啊!对了,画水时要注意水的流畅的感觉……”我在一旁听着,画着。我来画画,也只是在纸上胡乱抹几笔就好了。爷爷一看,连忙抓住我的手,说:“用力、用心,这样画出的画才有精神。”在爷爷有力的大手里,我的小手感到很温暖、很温暖……
但是,到现在为止,我总是画不出爷爷亲手绘画的那幅《水墨银杏》的感觉,为什么?
爷爷绘画的那幅《水墨银杏》,有这样一个故事:爷爷的水墨画总给人一种独到的韵味,尤其是他画的水墨银杏,给人飘逸、洒脱之感,仿佛一个人置于山巅之上,临风而立。一天,一人来致家中,以高价购买他的这幅《水墨银杏》,还要他按此图构思,仿画更多的水墨银杏,并说“画多少,买多少,价格一律等同。”爷爷说:“高贵的艺术都是孤品,因为精神高贵才是真正的高贵,机械复制永远创造不出贵族。”那人悻悻而去,爷爷把这幅《水墨银杏》装裱起来,让我好好收藏,从此不画水墨银杏。
但是,爷爷的这幅《水墨银杏》和他讲到的地摊上的《水墨银杏》又有什么联系呢?于是,我拨通了爷爷的电话。
爷爷说:“一幅小品为什么不能算是一件完整的艺术品?因为它缺少的是背景。中国文人画不但多以山水为背景,更是以精神为背景,没有精神的背景,任何作品都不可以称为艺术。”我说:“爷爷,我明白了,您说出了中国水墨的精髓,我一定会画出和您一样精神的水墨银杏。”爷爷哈哈大笑,说:“我的蕊儿就是有灵气。但是,你要记着,贵族,无论在街道边或者是殿堂上,他都是贵族,他因为他的精神而高贵。”
【点评】
开头两个细节的对比就能够突出爷爷的形象,自己的漫不经心和爷爷的认真严谨都跃然纸上。接着是爷爷讲解《水墨银杏》来历的细节,为后文爷爷的评论埋下伏笔,吸引读者,而且语言含蓄而有韵味,显示出爷爷的深厚的文化功力和人文情怀。
本文中,爷爷的语言描写更能显示出细节对于文章的重要性,仅以第五自然段爷爷手把手教我画画的语言为例。起笔就是爷爷对我的名字的呼唤,显示出爷爷对我的亲切、和蔼;接着是教我画画的过程,虽然不是直接刻画,但从爷爷的语言中我们可以看出爷爷绘画手法的娴熟,中间夹杂的评论更是显示出爷爷对绘画艺术的独到认识以及文化功底的深厚;本段最后一句语言细节的描写,突出了爷爷对我的严格要求以及期许,也为全文最后部分的绘画艺术精神的评论埋下伏笔。
水墨银杏02
墨白是一名极其优秀的铸剑师,他铸的剑削铁如泥、吹毛立断。很多人慕名找他来铸剑,可都被他一一拒绝了,别人若问他为何,他默然不语。
他的铸剑房耸立在一片银杏林里,房子用材是质地如钢的银杏木。他的铸剑炉的炉石呈水墨色,隐隐透出一种逼人的光泽,这是一种极其珍贵的石头,用这种炉石铸出的剑独步天下。若一剑在手,让人有凛然而立、所向披靡的气概。那炉石正是天下的铸剑师梦寐以求的宝物,那剑则是天下剑客思而难得的利器。
这片银杏林中还蕴藏太多的秘密。
银杏林有一泓清泉,泉水春秋澄澈、无波无痕,宛如一块无暇的美玉,用来焠剑会让剑身笼上一层冷霜的色泽,而剑客握剑在手也会心如止水、遗世独立。也正是这泓清泉滋养着这片银杏林,让这片银杏林生生不息、魅力无限。
一日,墨白正在他的铸剑房中与他的好友水云烟谈剑论世,突见空中霞光四射,一条火龙从天而降。只听一声响,一个火球坠入了银杏林中。墨白同水云烟一起走出门去,只见一个通体乌黑发亮的黑色的石块坠于清澈的溪水旁边。墨白一看连连赞叹:“好石,好石!”水云烟便道:“这是上好的玄铁之石,可以铸一柄举世无双的宝剑,剑成,也该是你为天下苍生出山的时候。”
墨白用千年的银杏木燃起了炉火。于是,那银杏林深处的铸剑房,日夜不停地闪动着着银杏木燃烧的光辉。在清脆的有节奏的叮叮当当中,那块玄铁逐渐变长变薄,一把宝剑逐渐有了雏形。
最终,墨白将火红的剑身插进了他早已准备好的药水,只见水墨色的烟雾升腾,寒光一闪,龙吟虎啸之声,一把绝世宝剑脱水而出。
墨白将宝剑轻轻抚摸。那漆黑的剑身晶莹剔透,仿佛一条银灰色的龙在慢慢游动。
墨白握剑在手中,衣袂飘飘,凝望远方。水云烟望着他不禁赞道:“不愧为‘塞下第一剑’啊!”墨白微微一笑,挥手,一块巨大的山石在剑下裂为碎片。
墨白从银杏林选取千年老银杏的树根制成剑柄和剑鞘。
他终于要走了,水云烟将自己珍藏多年从不舍得与人的《水墨银杏图》赠送给了墨白。画中,一位剑客走出一片灰色的银杏林,仿佛一只寒光孤影的塞外飞鸿。
临走,墨白从铸剑炉上取下了一块水墨色的炉石,运剑如飞,削为两块,一块放置怀中,一块送至水云烟面前,说:“聊以相赠,勿忘故人。炉石碎裂,魂归枰林。”水云烟双手接过炉石,置于怀中,深鞠一躬道:“英雄无憾,山高水长。”
墨白肋下挎剑,昂首走出银杏林,回首望向他的铸剑房。
水云烟正立于银杏林边望着他。这个场景像极了水云烟为他绘制的那幅《水墨银杏图》。
【点评】
有创意地表达,才是作文写作应该达到的最重要的要求。这篇文章,作者利用铸剑师的故事表达了无欲无求、不怕牺牲、心系苍生的“水墨精神”,真是独辟蹊径。
全文处处围绕“水墨精神”用笔:剑客的名字“墨白、水云烟”中带有“水、墨”二字;铸剑炉的炉石呈水墨色;铸剑用的材料是“玄铁”,黑色;焠剑时升起的水雾,水墨色;《水墨银杏图》中的银杏林是灰色。整体给人一种中国水墨画的感觉,缥缈、神秘,而又意蕴深远。这些都和人物的无欲无求、不惧牺牲、心系苍生的精神高度一致,行文显得严谨细致,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水墨银杏03
去看画展,画展中有一幅画,名为《水墨银杏》,觉得颇有趣味,我便驻足观看。印象中,银杏最傲人之处即为其极具魅力的金黄外衣,而水墨则是非黑即白,二者向来格格不入,然而出乎我的意料,画作的效果饶有韵味。
我想:水墨一般淡色的银杏看似失去了黄金色的魅力与价值,而彰显的淡雅和从容又岂能是黄金的色彩所能表达的。当个体不以华丽的外表呈现本身更丰富的意义,也许我们看到的是更加真实而独特的生命。
正所谓“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灵魂的高尚、有趣往往胜过外表的炫彩、华丽,银杏亦如此。假使主枝干不正,内部害虫堆积、霉菌遍布,那么纵使其金黄的银杏叶有多么浓密、繁茂,外在有多么光辉、闪亮,它都不会成为一棵受人喜爱、仰慕的名树。相反,如若根正干直,为过路人撑起一片阴凉,有这般的圣人之心,色如水墨又何妨?
再进一步来说,究竟何为生命的意义?我们究竟是为生命的价值而活,还是为他人的目光而活?我想,答案一定是前者,我们生命的意义在于尽可能多地创造自己的价值,那么,生命就不一定需要金灿灿的光环,平淡亦能体现价值。对于银杏而言,被人羡艳不是生命的目的,那么是金灿灿的炫目,还是水墨般的平淡,又有什么关系呢?纵然银盔金甲,即便披星戴月,只想让更多的人关注到它、去仰望它,这并不会成为它自我价值的一部分。作为一棵树木,它应去努力生长,吸收光照、水分,放出自己创造的养料、养分。如果能尽到自己为树的本分,即便色彩平庸,它也依然会成为最具价值、最闪闪发亮的那棵银杏。
再退一步来说,究竟什么样的外表算是华丽,算是具有魅力;到底谁定义了金黄的银杏要美于黑白的银杏?水墨的银杏,也同样具有它独特的美,那是一种淡雅的美,是一种简约的美,不同于金黄色的闪耀,不同于彩虹般的缤纷。
我以为,黑白、青灰这一类的美,也许正是世界最原始的样子。世俗本来简洁,谁让它变得丑陋?如果我们自作聪明的为黑白的世界染上色彩,以为改变了它、拯救了它,这何尝不也是一种摧毁?失去了洁简、淡雅,变得喧嚣、刺眼,这样的世俗,是否变得丑陋了呢?回到银杏树上,又怎能说明水墨银杏不是一种至纯之美的象征。
宋代诗人惠洪曾写道:“幽境自能外见,高怀独出世间痴”,可见银杏如水墨般淡雅、淡泊时,也自会出现观察者、艳羡者。诸葛亮曾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亦是如此!
只有真正沉淀自己、洗尽铅华后,也许才能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让一棵树成为一棵真正的树。
水墨银杏,水墨精神,银杏人生。
【点评】
“水墨银杏”这个题目难度系数偏高,要写成议论文更难,作者难中求难,实在是难能可。
开篇用一幅画入题,新颖别致,文学性得到加强;接着从色彩的表象入手,谈到木质内在的价值,是论证的第一个层次。接着,文章过渡到生命本质的意义上去,提出对水墨的意义和生命本身意义的思考,生命只有彰显生命的意义才是最有意义的生命。
这篇文章更有艺术性的地方在于在递进到高处的回落,退一步回到银杏的色彩上,从水墨的意义入手,写出水墨银杏的内涵,从而进一步探讨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一曲三折,妙趣横生。
本文的语言也是金句迭出:“灵魂的高尚、有趣往往胜过外表的炫彩、华丽。”富有哲理;“世俗本来简洁,谁让它变得丑陋?”发人深省;“只有真正沉淀自己、洗尽铅华后,也许才能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让一棵树成为一棵真正的树。”意蕴丰富……
水墨银杏04
白银老人的制墨坊坐落在呈坎一条小街的尽头,白墙黛瓦,背后就是一座大山,屋子前流过一条清澈的小溪,远远看去,制墨坊好似被置于一幅水墨画中。每逢秋天,院子里的几颗高大的银杏树就被染成一片阳光,像是给这水墨中添了暖色。
白银老人有做墨的好手艺,从小就跟着父亲学,五十几年就干了这一件事,常常拿着自己的墨去卖。银杏也和他一样,一年一年进行着颜色的更替,不枯不败。他喜欢一个人呆在自己的世界,把自己毕生所学用到一块小小的墨上,他不觉得大材小用,还很感谢那些小小的墨,让他有了发挥作用的地方。
白银老人称得上是制墨大师,但他从不收徒,没人知道为什么,劝他为了生计就收点吧,最开始还听着找了几个,但他一直让人家闻墨,考他们闻不闻得出来墨的种类,也没教什么正经制墨的经验,没几天徒弟们就都走了。乡亲们不解,有时候就问他,他每次都摇摇头,叹口气,手背到后面皱着眉头说:“唉呀,他们啊,都没想好好学制墨,天天说被墨味熏得受不了,闻不出墨的香。不好好用心,我教也是白费功夫。”
银杏又唰唰唰地响着,带来了瑟瑟的凉风,它仿佛也觉得这样平淡无奇的生活应该换一种方式。
一个十月份的早晨,银杏叶正飒飒地飘落,树干树枝渐渐显露出灰黑的颜色。白银老人一大早就选了几块上好的墨,伴着夹道的两排银杏树,推着车出去卖墨。他来到市集的一棵银杏树下——那是他的老摊位了,惊讶地发现旁边已经来了一个新的卖墨商家。白银老人有些好奇,因为这么多年这附近都只有他一家制墨坊。他走了过去,拿起其中一块墨,左看看右瞧瞧,上下摩挲按压,又凑近了闻闻,眉头越皱越紧,白银老人心想:“这一看就是下等料制出来的墨,还好意思出来卖?”斜睨了黑心商家一眼,推着车朝银杏树下的位置过去了。
到了正午,太阳也没赶走晚秋的寒冷,那棵银杏树上的叶子只剩下孤零零的几片,正如一幅水墨的银杏。这一上午附近都没来什么游客,白银老人背着手站在银杏树下,挺拔的肩背与笔直的树干相得益彰。终于来了一队旅游团,他们先是朝白银老人走来,在摊位前拿起一块块墨,看了看又放下,好像不太喜欢。一队人跟着导游又往前走到了另一个卖墨商家那里,这次驻足的时间很长,白银老人听到有一个游客说:“你看这颜色多好看啊!比上一家好看多了!就要这个吧。”白银老人心中不平,不懂墨就来卖墨,无知!令白银老人惊讶的是,下午的多个旅游团,像是约定好一般都没有买他的墨,而是因为旁边商家的墨花样多而几乎销售一空。傍晚,银杏树枝在风中硬硬地摇曳,白银老人看着一车几乎没怎么卖的墨失神。到底是为什么呢?——他一遍遍问自己,肩背也仿佛没那么挺拔了,推着车的落寞样子像被踩了的银杏叶。
晚上回到家,他回忆起这几次出去卖墨都没碰到什么懂墨的人了,不论年龄都是瞎看瞎买,看中的墨一般又厚又艳,用俗陋的审美换取廉价的娱乐,却不知道这背离的隐忧。白银老人躺在床上突然睁开了眼,一遍遍念叨着——不能这样下去了,不能这样下去了。
第二天,白银老人破天荒地去找了邻居,和他说他想要把制墨手艺传出去,想要他帮着宣传。邻居又惊又喜,没想到他会来求自己,没想到他自己主动收徒弟。临走白银老人又补了一句,不收钱,一定要说不收钱。消息传得很快,很快就有人来报名,报名时白银老人收敛了自己的一身傲骨,细心地为徒弟们准备材料,一遍遍不厌其烦地教他们技巧方法,看到心不在焉的学徒就苦口婆心地劝他们好好学,要把老辈子传统传下去,不要忘了根,忘了制墨的魂,他把自己的毕生所学以精炼而快捷的方式传给了徒弟们。
第三天,白银老人看着徒弟们在银杏树下专心制着墨,想起了自己年轻时学习的艰辛,不知是为手艺的传承感到欣慰还是庆幸自己担起了手艺传承的责任,眼眶蒙上一层薄雾。他想起了父亲的一句话:“制墨要先审美。”“审美,审美……”他念叨着,眼泪下来了,他看见银杏树仿佛化作一幅水墨的国画,那样清新脱俗。
【点评】
“水墨银杏”这个题目的核心词是“水墨”,银杏是水墨精神的载体。如果只写银杏而不写水墨,就是没有把握着文章的中心,是舍本逐末。
本文的白银老人就是有水墨精神的人,淡泊宁静、清新雅致,毕生追求艺术之美,不为外物所动。最后他的对收徒规矩的改变也是为了更好地传承“水墨精神”,更好地传承中国文化精神。
本文的意蕴非常丰富,就是一个白银老人的名字至少就有四种含义:对应水墨、银杏,而且银杏树也叫白果树;和老人的性格有关;是中国文人精神的照应;是白银时代的对应,暗喻时代特点。白银老人居住的地方叫“呈坎”,也是指中国文人精神遇到物质时代的一道坎。
桃花奶奶05
那年春天,桃花还没来得及开放,桃花奶奶就那么匆忙是地离开了我们。
桃花奶奶为什么叫桃花奶奶呢,那是因为桃花奶奶住在一片桃花园里,她总是在园里最大的那棵桃花树下给我们讲天南海北的故事。我是她的小孙女,她是我的干奶奶,我就是桃花奶奶带大的。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桃花奶奶家烧火的灶台了。桃花奶奶家的灶台跟现在城市里的灶台不一样,需要自己来点火、烧柴。桃花奶奶家用的柴都是桃花木的,有一股淡淡的清香,做出的饭很好吃。那时的我还小,不会点火也不敢烧火,但总是要缠着桃花奶奶,要她来教我。我还总是把火给弄灭,搞得每次饭都费很大的劲。桃花奶奶会特别有耐心地手把手教我怎么才能把火点着、怎样火才能烧得旺。现在我再也没有用柴烧过火了,但我还是觉得自己做事缺乏耐心,没法和桃花奶奶比。
桃花奶奶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人。一团乱毛线、一些布和一些针线给她,当她把这些东西再还给你时就是一些小衣服、小鞋子了。现在想起来我那时常把桃花奶奶织的围脖拆成线团,是想给奶奶织一个更好的,可我终因为年龄太小、手太笨,难以织成。桃花奶奶慢慢教我,她手里拿着两个长针,长针上缠着毛线,一点一点地教我。最后桃花奶奶还在我的围脖上绣了一朵小桃花,直到现在我还保留着那个被桃花奶奶绣了一朵粉红桃花的围脖,那围脖上总有一股淡淡的桃花香。
桃花奶奶是一个爱读书的人。桃花奶奶经常读书给我和表妹听,不过她的发音是地道而正宗的“川味”,这“川味”普通话总是逗得我和表妹哈哈大笑。桃花奶奶却一脸严肃,努力地控制自己的发音,非常认真地读,我和表妹在一旁笑着纠正她的发音。我们趴在她的腿上一边笑一边听她读故事,我们带来的三国演义都被桃花奶奶读完了,桃花奶奶最喜欢读里面的“桃园三结义”,好像故事里面的那片桃林是她种的一样。桃花奶奶非常享受读书的过程,她不会的字都很认真地向我们请教,我们好像是她的老师,她就是我们的学生。我们经常学着她的发音说话,逗得桃花奶奶哈哈大笑。
桃花奶奶老了,好像桃花最终会落下一样,她是被白血病带走的。在她治病的时候,我们总爱陪着她一起读她喜爱我们也喜爱的书。在她临终前,她的身边还有一本格林童话。我想,她一定是带着格林童话去天堂读书了,她一定是生活在童话般的天堂中,在一棵很大很大的桃花树下,认真地读着自己最喜欢的书。
【点评】
文章中作者运用了三个细节进行对比,烧火、织围脖、读书。烧火的细节描写中,把我的笨拙和桃花奶奶的耐心对比,写出了桃花奶奶对我的耐心教育和爱护;织围脖的细节中,把我的自作聪明和桃花奶奶的心灵手巧进行对比,写出了我对桃花奶奶的深深思念;读书的细节刻画,让我们忍不住想因为桃花奶奶“川味”的普通话哈哈大笑,更为桃花奶奶的认真而感动。
文章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细节值得我们学习,那就是用桃花树贯穿首尾,让文章的结构严谨,人物形象突出,中心思想鲜明,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桃花奶奶桃花一样的美好。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