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展示学习任务单(二)
三、男女有别
1.观看中西男女恋爱对比镜头的视频剪辑。
2.出示。
(1)学生呈现梳理成果。
(教师可从学生课前完成的“阅读记录表”中选取有代表性的中西家庭对比图,并将学生手绘图制作成PPT供课上讨论。)
请该同学对照PPT讲解自己对前两章的理解,其他同学如有疑问,可以当场提问。
明确:教师应当及时抓住学生表述中异同点、闪亮点和破绽处,及时追问。
(2)梳理各章内容要点。
(教师可从三位同学不同的表述中,顺势引导学生讨论第三部分两章的主旨。)
明确:第六章《家族》主要内容是以西洋家庭特点为对照,分析中国乡土社会家庭的特点。中国乡土社会家庭没有严格团体界限,在父系方面可以无限扩大,除了生育任务之外,还经营政治、经济、宗教等长期绵续性事务;中国乡土社会家庭中,主轴是父子之间,婆媳之间,是纵的,夫妻是配轴,又因家是绵续性事业社群,强调纪律,排斥感情,所以夫妻两性感情是淡漠的。第七章《男女有别》主要讨论乡土社会感情定向的问题。指出为了分事业,乡土社会的感情定向是偏向同性交往,遏制男女交往。
3.梳理各章内在关联。
两章之间是怎样的逻辑关系?
明确:就内容而言,第六篇、第七篇都是讨论乡土社会下的群己关系,但第六篇侧重于对家族的功能和特色进行描述,以描述现象为主;而第七篇则引进阿波罗式与浮士德式这两个人类学概念,借此来分析乡土社会家族之所以是单系主轴的原因所在。就逻辑关系而言,前一篇是描述现象,后一篇是分析原因,二者构成由果溯因的因果关系。
4.明确中西家庭差异。
明确:参考示例如下
阅读《家族》《男女有别》两章,完成下面两张表格。
5.联系实际,谈谈传统社会的重男轻女现象。
明确:传统社会非常看重家族血统的绵续,几乎所有家庭都以家大业大、子孙繁多为荣,在男婚女嫁的情况下,能延续香火的只有男性后代。因此,重男轻女就成了传统社会的普遍现象。
三、思辨探究
1.阅读材料一。
讨论问题:阎云翔认为什么因素推动家庭从父子主轴向夫妻主轴转变?
提示:学生可能有多种答案,比如工业化、都市化,但是原文已经否定。
明确:妇女因为追求自由而积极主动推动。而妇女为何要积极推动?这与女权主义高涨有关系。
2.阅读材料二,讨论问题:阅读萧楼文章,判断分家对家庭事业是否有损害?
明确:分家对事业没有损害;但是分家使父母(本家)地位下降。
3.讨论辩驳,形成判断。
费孝通认为传统乡土社会夫妻感情被抑制是因为家庭是事业性社群。读完上面两则材料,你认同吗?
明确:这个问题见仁见智,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一:认同。传统社会经济形态是以农耕为主,副业为辅。由于生产条件限制,只有集中资源,才能更好地完成生产。不分家,在家长的主持之下更容易让资源配置合理。因而为了生存的事业,个人感情被抑制。
示例二:不认同。根据补充资料,分家对事业没有产生影响,甚至配合更合理,能够调动年轻一代的积极性。夫妻感情被抑制的原因可能与传统社会女性地位低下、男女婚姻不自由有关系。
四、作业
完成第五课时“学习任务单”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