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层次较多、知识点较烦杂的文章,一堂课下来作简单的总结,在理清脉络的同时,更突出了重点难点,这一做法实际上是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最终使学生准确快捷地掌握知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我在 Australia 一文教学中用了这种方法。在下课前 5 分钟,我再次用投影仪呈现目标要求,明确课文可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九年义务教育英语新教材倡导的教法之一,就是分组活动(group activity),课堂结束前几分钟,学生容易疲劳,注意力开始下降时,教师就当堂所讲内容多角度多层次设置一些问题,鼓励学生运用英语分组进行讨论,教师不急于表态,议一议,辩一辩,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这样既活跃课堂气氛,又锻炼提高了运用口语进行交际能力,会收到平铺直叙,按部就班所达不到的良好效果。例如在讲一般过去时与现在完成时的区别之后,将全班按四人分组,进行讨论,最后每组派代表总结发言。同学们思维踊跃,各抒己见,课堂气氛活跃。通过争论,得出以下结论:1. 一般过去时的典型状语有:yesterday, last week, a month ago, in 1998…… 2. 现在完成时的典型标志词语有:already, just, yet, in the past two years, since 短语(从句),for短语…… 3. 现在完成时不与表示过去时间的状语连用。4. 一般过去时,强调过去的动作,着重点在过去,属“过去时态”范畴;现在完成时,动作虽发生在过去,但着重强调对现在的影响,属“现在时态”范畴。
实践表明,通过同学们自己探讨得到的结论在他们脑中的痕迹比老师灌输要深得多。
四、设置悬念式
每个人都存在对新知的探究欲望,越是不知道的东西越想知道,这一点在初中生身上就是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用悬念式结尾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能激发学生内在潜能和兴趣。教师仔细分析上下两课间联系,设计好扣人心弦的课堂结尾,造成悬念,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迫切地搜寻答案,为进一步学习作铺垫是保持学生良好进取心理态势的积极做法。在“The Mouse Deer and the Tiger”一文的讲解中我就使用了这一方法,当讲到鹿被老虎抓住时,我就嘎然而止,向学生提了一个问题:Do you think the mouse deer will die? 一石激起千层浪,下课铃响了,学生们仍在进行猜测,更多的则是查阅词表,预习下文,寻找结论。这种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措施在实践中收到的效果是显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