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48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第17课《养蚕》教案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3-7 11:1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7.《养蚕》教学设计
李金红  
【教材分析】
《养蚕》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学制)三年级下册《生物的特征》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课通过调查了解养蚕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学会养蚕,体会到动物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中有不同的发展阶段。
教科书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活动准备,教科书呈现了一个问题,即“怎样养蚕?”。还用材料包的形式呈现了上课需要的材料。以此引导学生提前准备养蚕知识,以便上课交流时有话可说,保证观察顺利进行。第二部分是活动过程,活动一:“了解养蚕的知识。”引导学生学会从哪几个方面了解养蚕的知识;活动二:“我们来养蚕。”教科书用流程图的形式呈现了三个养蚕场景图,意在指导学生学会养蚕的方法和注意事项。通过五幅特写图,引导学生了解蚕的一生经历的生长阶段;活动三:“交流蚕一生的生长变化情况。”引导学生通过交流,了解蚕的一生经历的生长阶段,并交流的养殖过程中的快乐。第三部分是拓展活动,“查阅资料,了解缫丝的过程” 通过呈现蚕茧抽丝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缫丝的过程,感受“春蚕到死丝方尽”的伟大,珍惜丝织品。
本节课在教学内容上主要引导学生学会喂养蚕,能仔细观察、比较发现蚕不同阶段有什么特点,知道蚕的一生生长变化情况。养成善于观察、乐于合作交流的习惯。
【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对于养蚕热情高,对于新的知识有着比较强的求知欲,对于科学现象也非常感兴趣。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思维处于感性认识阶段,所以能结合养蚕的实际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学会喂养蚕,知道蚕的一生生长变化情况。
2.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较长时间观察、记录蚕的生长变化。
3.了解动物的一种繁殖方式——卵生。
科学探究目标:
1.能根据需要,从更多渠道了解养蚕知识。
2.能仔细观察、比较发现蚕不同阶段有什么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愿意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2.意识到生命的多姿多彩。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珍爱生命、尊重生命的意识。
【重 难 点】
知道蚕的一生生长变化情况。
【器材准备】
学生准备:桑叶、毛笔、纸盒。
教师准备:蚕丝制品或者蚕的图片和视频资料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古代养蚕的视频,引发学生养蚕的兴趣。
二、活动探究
活动一:调查了解养蚕的知识。
1.[PPT 3出示]出示蚕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养蚕?关于养蚕,你有哪些疑惑?
2.交流:引导学生按照生长顺序提问题。
3.提问:我们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
引导学生想到多种调查方法,鼓励学生亲自去调查并做记录。
活动二:我们来养蚕。
1.发放养蚕领养证和养蚕资料,做好宣讲活动。
引导学生重视养蚕过程。
2.[PPT 4出示]发放并观察蚕卵。
引导学生用语言准确描述蚕卵。
3.[PPT 5出示]播放蚁蚕出壳的录像。
4.[PPT 6出示]提问:孵化蚕卵需要注意什么?蚁蚕出壳后怎么移动到蚕盒里?
5.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6.组织学生动手实践,用毛笔把出壳的蚁蚕移到蚕盒里。
7.[PPT 7出示]蚁蚕那么小,桑叶要注意洗干净剪碎。
8.[PPT 8出示]蚕的粪便、病蚕怎么处理?
9.交流方法。
10.提问:记录蚕宝宝的成长过程,有哪些方法?
引导学生想到画像、拍照、录像、文字记录等方法,为长期观察记录活动做好精神和物质准备。
活动三:交流蚕一生的生长变化情况。
1.[PPT 9出示]交流:蚕的一生的生长变化?
引导学生画出蚕的一生的变化图,指导学生填写活动手册。
2.[PPT 10出示]小结:蚕的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属于完全变态发育。
三、拓展活动
1.[PPT 11出示]出示丝织品及蚕丝,并提出问题:怎么缫丝呢?
2.[PPT12、13出示]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视频了解缫丝方法,并把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中。


【板书设计】
                               养蚕
                        
                          卵-幼虫-蛹-成虫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12 15:3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