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谈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打印本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1-3-16 14:50
标题: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谈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谈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浙江省上虞市实验中学 丁立军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历程,如钟启泉先生所说:“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也不具有生成性。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教师须善于捕捉即时出现的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和情境或观点,善于调整和改变预先的教学设计,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从而达成或拓展教学目标。
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理想状态应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发挥,生成性教学资源得以充分利用,教学目标得以实现,学生获得了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
一、科学利用教学资源促进动态生成
1. 满足需求张扬个性,促进生成。“学生是历史与社会学习的主人”,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命题。正如叶澜教授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看作‘对象’‘主体’,还要看作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学生是喜欢张扬个性的,他们敢于质疑,在一个生动成功的课堂往往会涌现出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可能是意料之外的,可能是有意义或无意义的,可能是正确或错误的,可能是重要或不重要的,无论怎样,它都是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处理这些信息,往往决定着教学过程动态生成的推进。
一位同学对于“历史上第一位总统的产生”,在课堂上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美国实行总统制后政体仍是共和制?”我就反问道:“为什么实行总统制就不能是共和政体呢?”他回答说:“总统就是国家首领,无所不管,与封建君主没多大差别,所以就不可能是共和制。”显然,他把资本主义国家总统和封建国家的君主混在一起了。我觉得这是一个极好的教学资源,于是就向同学们简要地介绍了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政体形式,并把总统和封建君主作了比较。同学们听了恍然大悟。
2.精心策划弹性目标,促进生成。教学的过程具有预设和生成的双重属性。预设是生成的前提,生成是预设的超越和发展。让“预设”与“生成”和谐统一为一体。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有弹性,要按照新课程的要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预设。还要预设学生在这节课可能达到的目标,既要考虑到生生之间的差异性,又要考虑到期望目标与实际结果之间可能出现的差异,以及因人而异、分层要求的目标。
如教学“工厂从这里发展而来”时,我在课前就预设了三级目标,第一级是针对一般同学的,要求同学们能掌握手工工场的基本特点,手工工场与家庭作坊的不同之处;第二级是针对较好的同学,要求他们能够理解手工工场已经出现了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而这种关系是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第三级是针对基础特别好的一些同学,引导他们从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去分析手工工场的出现将会给人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这样目标的层层递进,有效地调动了各层次同学的学习积极性,保证了每位同学的有效学习。
3.灵活驾驭实施过程,促进生成。生成的课堂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即便老师做了充分预设,实际操作过程中必然还有许多非预期的因素,还会有“无法预知”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成为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纪律的管理者,更要成为信息的重组者、动态生成的推进者。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中,在互动的课堂中,不断捕捉、判断、重组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把握促进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切入点,灵活驾驭教学过程。
在学习“议会对王权的胜利”时,刚分析完革命的背景后,我听到底下有几位同学在悄悄讨论:与法国大革命背景有相似之处。一部分同学也把眼光转向这几位同学。我灵机一动,何不借这一机会,拨动一下学生求知的欲望。于是,布置了一个思考题:同时期同在欧洲的法国,当时的社会状况又是如何呢?同学们把课本翻到第三目“忘我献身的法国公民”,迅速查找相关内容。五六分钟后,同学们纷纷举手抢答,然后我作了归纳,并索性打破原先的教学预设,让同学们自己去比较探究英、法两个国家两场革命的背景经过、结果及影响。探究过程一直延续到下课。下一节课,一开始就让学生回答上节课最后提出的问题,他们非常顺畅地回答上来了。这一节课的教学真可谓是水到渠成。
4.用爱倾听学生声音,促进生成。新课程要求教师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由“说话的强者”转变为“积极的倾听者”。教师不是绝对意义上的言说者,学生也有叙说的欲望和权利;倾听也不只是学生的义务,教师也应学会倾听。教师要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现在的想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通过倾听,一位好的教师能准确地判断学生们是否已充分交流他们所能想到和理解到的一切,从而决定何时介入讨论。
在“新航路开辟”后,紧接着下一节课的内容是探讨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显然新航路开辟对人类社会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负面的影响。当我提出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后,同学们一下子哗然了,众说纷纭,滔滔不绝。我就抓住这个有利时机,采取“小组合作-讨论归纳-共同交流”的形式,让学生自己来说,自己来探究课本,拓展内容,同学们参与热情之高、讨论场面之热烈还真是少见。结果,这堂课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5.科学探究适度拓展,促进生成。《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指出:“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终身学习、持续发展奠定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尝试从不同角度,综合多种知识探究社会问题,提高参与社会实践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历史与社会课程要求我们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不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历史与社会素养。正如陆游诗云“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在某种意义上说,目不斜视,心不旁鹜,是学不好历史与社会的。强调“以本为本”,只是读教科书,学生的历史与社会素养就不可能得到多方面的发展。适度的随机拓展,方能体现历史与社会的丰富性。
如学习“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时,临近下课时,我提出了这样两个问题:哥伦布发现了美洲,为何郑和没有发现美洲?假如郑和先发现美洲,美洲历史又将会如何?学生听了非常感兴趣。我就布置了一个课后作业题:任选一个问题作为探究内容,写一篇小论文。从学生上交的文章中我看到了希望,同学们各抒己见,自圆其说,很像一位“历史学家”。
二、追求动态生成中应注意的几点
l.摒弃随意生成现象。动态生成并非盲目生成,它必须围绕课程的教学目标来进行,同时还必须注意生成的时间和制约性。如果远离原先预设的总体目标和教学任务,使整节课都处于“动态生成”状态,那么,教学的主要目标就会落空,知识的系统性将会受到严重破坏。
2.把握生成资源的不确定性。课堂上生成的资源因素具有方向的不确定性,教育价值的大小不同,有的还可能产生负面教育效应。所以,教师在课堂生成中要注意把握好方向,适时地作出反应和调整。
3.在教学创新中“生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初中学生具有创造的天性,假如老师为学生搭建一个合适的舞台,他们的创造潜能可以极大地得到发挥。
4.加强教学实践反思。教学是一门实践的艺术,需要理论的指导,但更需要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磨砺。我们应该在实践基础上充分而深刻的反思,形成教学智慧。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从容不迫、游刃有余地处理千变万化的生成资源,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