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教子有方-日常生活 [打印本页]

作者: wzgzs    时间: 2008-4-29 12:05
标题: 教子有方-日常生活
幼儿骑车利弊谈







如今,幼儿家长为子女购买新型童车的越来越多。幼儿骑车能增强活动能力和锻炼其胆量。但幼儿骑车过早,也容易患“童车病”。

“童车病”,也就是由幼儿骑车引起的腿畸形,膝盖内侧膨出,两小腿向外拐,两膝关节靠拢,呈“X”形;还有儿童的两条小腿向外弯,立正姿势不能靠拢,成了“罗圈腿”。之所以造成这种现象,是由于一些童车在设计上不符合幼儿生理发育需要,两个脚蹬间过宽,鞍座与脚蹬距离过长或过短。

怎样预防“童车病”呢?措施有三:之一,童车制造厂家可根据不同年龄的幼儿,设计出符合他们生理特点需要的童车,座位宜柔软、舒适、可调。之二,幼儿骑车时间不应过长,以半小时内为宜。之三,3岁以下的幼儿最好不骑车。


作者: wzgzs    时间: 2008-4-29 12:05
标题: 回复:教子有方-日常生活

孩子在幼儿园学什么



临临



常常听到家长问孩子:“你在幼儿园里学了些什么呀?”孩子总是自豪地回答:“学本领呀。”我们罗列了孩子在幼儿园学到的或者说应该学会的“本领”,家长不妨做一个小小的对照:这些“本领”你的孩子在幼儿园里学到了吗?

学习怎样做学生

在许多爸爸妈妈看来,幼儿园里孩子们很自由,可以在教室里走来走去,自由选择玩具和玩伴,这可是老师在为孩子们创造一个让孩子自由融入集体的轻松氛围呢。进了幼儿园,孩子学会了把玩好的玩具放回原处,学会了离开教室的时候,听着老师的口令排队,知道自己的座位在哪里,什么时候午餐,什么时候午睡,什么时候吃点心。学会了自控,知道老师讲故事的时候,不能随便在教室里走来走去,不能随意打断老师。你有没有发现,孩子比在家里听妈妈讲故事的时候乖多了?

学习怎样交朋友

其实,许多3~4岁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交经验,幼儿园又为孩子创造了一个很好的氛围,教他们怎样保持友谊,教他们在没有老师和妈妈帮忙的情况下自己怎样独立解决小伙伴之间的冲突。

孩子学会怎样参与别人的活动,看到其他小朋友在玩,他可以上前招呼:你在干什么呀?而不是像过去那样默默地看别人玩,或者一个人自言自语。这样的社交对于孩子长大之后融入集体大有帮助呢。

学习怎样独立做事

在家里,爸爸妈妈看到自己的宝贝略微吃力地干一件事,比如扣纽扣梳头发拿玩具,总是会忍不住上去帮一把。但是在幼儿园里,老师不可能像爸爸妈妈一样对这么多小朋友做这样的关照,他们会要求孩子们在规定的几分钟里穿好衣服,要求他们在多少时间内穿上外套到教室外边排队。孩子在幼儿园里学会了自己穿鞋,开果汁瓶盖,知道上了洗手间之后要洗手。这些简单的生活自理能力给了孩子相当的自信,也给爸爸妈妈莫大的方便,你带他出去旅行或去朋友家做客,再也不需要时时刻刻关注着他、帮着他了。

学会怎样说故事

尽管目前许多学前儿童研究专家不主张孩子在幼儿园时期就开始认字,但是听老师绘声绘色地讲故事,无形中也培养了孩子对书籍的爱好。孩子们还常常会在老师要求下同小伙伴合作表演老师讲过的故事,扮演不同的角色。孩子渐渐学会了抓住故事的中心,知道说故事的时候怎样开头、发展、结尾,求知欲就是在这样的氛围里漫漫萌芽的。

学会请求帮助

孩子在操场上玩的时候摔疼了,沙子飞到眼睛里去了,但是怕难为情不敢告诉老师。这是许多初入园的小朋友都发生过的情形。幼儿园老师会鼓励孩子大声说话,有事告诉老师。有没有发现:原来羞羞答答的孩子更懂得怎样保护自己了?有研究表明,孩子的第一个老师──他的幼儿园老师在孩子的未来的求学生涯中至关紧要,直接影响着孩子今后同其他老师和成人的相处方式。孩子如果同家庭以外的长者相处愉快的话,今后在同成年人交往方面会有相当的自信。

学会剪剪贴贴

可别小看幼儿园里那些让孩子们剪剪贴贴的手工,这是最好的培养孩子创造力的方式。当孩子用剪刀、胶水、橡皮泥制作手工的时候,他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全都开动起来了。小女孩比男孩子更喜欢这些手工,专家指出,所有的小朋友都应该重视这样的动手经历,这样孩子将来学习写字会容易得多。

学会搭积木

研究表明,搭积木对于培养孩子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概念大有益处。然而,就像小男孩不太喜欢手工课一样,女孩子通常会忽略积木。专家指出,搭积木过程中孩子学会了排序和分类。如果孩子想搭一个高塔,手头又没有长积木,他们会发现两块小积木拼起来可以变成一条长的。这就在无形中为孩子将来学习除法、分数和几何打下了基础。

学会辨识标记、概念、节奏

幼儿园里没有认字阅读课,但孩子在那里认识了数字和字母,辨别了物体的颜色、形状。知道把两种颜色调和在一起会变成另一种颜色,知道什么东西是三角形的、长方形的、正方形的。

学习唱歌跳舞,懂得了节奏感令孩子朗读的水平提高了。学习乐器对于孩子将来学习数学有帮助,这是大家都知道的。研究者还发现,参加小组唱和学习钢琴的孩子在空间想象──如拼图之类的游戏中表现更出色。

学会跳远、跳高等运动技能

幼儿园里的孩子几乎每天都有户外活动,跑步、滑滑梯、攀登和球类游戏,在这些活动中,孩子的身体机能和协调能力得到了最好的锻炼。

操场上的活动也锻炼了孩子独自处理问题的能力和社交能力。怎样蜷起腿钻过那个圈圈,怎样找小朋友同自己一起玩跷跷板,操场上的自由活动同跟爸爸妈妈去公园玩可不一样,在公园里,爸爸妈妈的眼睛老盯着孩子,会告诉孩子每一个项目怎么玩,为孩子的每一点进步喝彩。而幼儿园操场上的活动是完完全全由孩子自主的,他们学会了真正对自己负责。

以上的这些能力,你的孩子在入园之后有所提高吗?


作者: wzgzs    时间: 2008-4-29 12:05
标题: 回复:教子有方-日常生活
有关看电视的问题



刘红



问:让孩子看电视,可以学语言,学知识,是这样吗?

答:幼儿在语言发育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与人的交流。看到孩子,妈妈说道:“好宝宝!妈妈来了!”于是孩子会高兴地笑起来,并给予回应。通过这样的交流,幼儿学到了语言。可电视对其幼儿的表达无法作出反应。有时,幼儿虽也能模仿电视说出“头痛”“营养”之类的词语,但根本不懂其意,可以说这不是真正的语言。所以不能指望电视来进行语言培育。对幼儿来说,听不懂的语言仅仅是个噪声,噪声不断的干扰会迫使幼儿闭住耳朵。其结果,造成听力下降,尤其是对人的语言的听辨能力影响很大。再则,孩子与妈妈在进行交流过程中不仅仅是只听语言,还要观察妈妈的口形和面部表情,猜测其意图,自己的想法怎样来转达,如何建立人际关系等进行着多方面的学习,在这点上电视是无法取代的。

通过电视可以学习新知识,对于大人来说也许确实是这样,但对于幼儿,电视的作用仅仅是对幼儿自己用手、眼、身体等实际的体验作一确认和整理。例如,幼儿在实际生活中没有看到过大象,尽管电视画面出现了大象,但他还是不知何物。对于不知道的东西孩子是不会感兴趣的,是不会想再看的。然而电视的再确认作用是值得利用的,幼儿以往体验的事物若在电视中出现“大象!是在动物园,真大啊!”,会再次加深印象。

问:我女儿非常喜欢看电视,什么样的电视节目适合于她呢?

答:之前,关于幼儿适宜的电视节目曾作过调查研究,从儿童节目、广告片中选编制作了一套20分钟的实验节目,来观察幼儿对哪些感兴趣,在什么时候笑啦、用手指示啦、模仿动作啦等。按幼儿发育的特征,以下是选择节目的条件:

1.画面明确单纯(不使用复杂的映像技法)。

2.每天重复很有必要,为了获得新发现,幼儿需要反复不断的观看。

3.面向幼儿说话时的语气腔调和语言用词要适宜。

4.侧重于视觉性的场合,其语言要短,意思简明。

总之,幼儿时期想通过电视获得新知识是不可能的,必须要通过生活的体验。这时候,与母亲牢固建立起心理交流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长时间看电视会对发育造成影响,应有节制、有选择地观看电视为宜。

问:女儿很喜欢看电视,一看电视就立刻安静了,我趁机可以好好做家务。但总是这样让她看电视好吗?心中常感不安。

答:“孩子一看电视家中就安静了,趁此机会可做些家务事。”“我本人也是个电视一族,不自觉地就开了电视机。”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妈妈不在少数。

3岁前的幼儿是不上幼儿园的,运动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十分有限,妈妈不在的话,自己是无法到外面找小朋友玩耍的,故不由自主的与电视结成了伙伴。然而,若长时间的接触电视往往会造成语言发育缓慢,与人交际能力低下,与小朋友们不合群的不良影响。故幼儿从小就要养成少看电视的良好习惯。

幼儿时期,注意力不可能同时集中于两件事上,所以,看电视时要让幼儿集中精力看,吃饭时,或该看的节目结束了时应关掉电视。这点,妈妈自身要养成好习惯,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选择好的电视节目也很重要,画面要明快单纯,语言速度要慢,用词简短明了,发音清晰等。尽可能与孩子一起观看,共同感受,相互交流。


作者: wzgzs    时间: 2008-4-29 12:06
标题: 回复:教子有方-日常生活
孩子出现语言发展迟缓怎么办



昝飞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事:当3岁左右的小孩很有礼貌地称呼客人或朋友,或在他人面前表演节目如背诵诗词、儿歌,能认出不少的字,客人或朋友总是会说“啊,这个小孩真聪明呀,说话这么清楚,能认这么多的字呀”。确实,一个孩子的语言发展程度包括已经掌握的词汇数量、句法或语法的复杂程度、句子可被人理解的程度等,通常能表明他的智力发展水平。而当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无法达到同龄孩子的语言发展水平,比如无法理解或会说同龄孩子所说的话,那么这个孩子就有可能被家长怀疑存在语言发展迟缓。

语言发展迟缓有哪几种可能

一般来说,语言发展迟缓可能表现出以下一种或多种情形:

l.语言发展的起步年龄较晚。一般正常儿童1岁左右开始说话,喊“爸爸、妈妈”,但语言发展迟缓的儿童可能要到二三岁才开始开口说话,有的甚至到了四五岁还一句话都不会说。有些父母可能会认为自己的孩子开口晚。确实,由于语言学习需要较好的注意,而一些活泼、好动的孩子难以在一件事情上注意较长时间,因此“开口”的时间相对要晚。民间也常有这样的说法:如果孩子先会走路,那么说话就晚;而先学会说话的,学会走路则要晚。但如果孩子到了两三岁还不会说话,父母最好还是带孩子去专门的机构做一些检查。

2.语言发展的速度很慢。正常的孩子在学习语言的年龄,一年里能够掌握的词汇很多,特别是在3~5岁这一年龄段,掌握的词汇量是呈几何数增加的。但语言发展迟缓的孩子可能在一年里只能掌握四五个词,且需要很大的努力。

3.语言发展的程度比正常儿童的水平要低,常出现各种错误。一些专家列举了一些常见的语言发展迟缓现象,比如:

·不会说话或者说话令人费解;只说一个音,如语首音或语尾音;说话有前后颠倒、混淆或省略的现象;

·词汇少、说话很幼稚,没有组织,没有头绪;

·常常使用娃娃语或拟声语如用“汪汪”代替“狗”,用“喵喵”代替“猫”等;

·说话断断续续,语句不连贯,只有单字,不成句子;

·从某一时候开始不再开始学习说话;发音含糊不清,令人难以理解;

·说话不合语法,没有助词、连词、形容词、副词等修饰词;

·没有时间概念,无法区分句子中的昨天、今天、明天的含义等。

当然,判断一个孩子是否存在语言发展迟缓还必须结合其生理年龄,并进行详细的检查与评估。对于学龄前的孩子,即使存在上述一些语言症状,父母也不要盲目地认定他存在语言发展迟缓,最好送他到专门机构进行检查。

通常,语言发展迟缓是伴随其他问题出现的,如颅脑损伤、智力落后、听觉障碍或聋、情绪困扰及呼吸器官、发声器官的运动机能障碍等,因此,在检查时,应尽量确定造成儿童语言发展迟缓的原因,因为原因不同,语言干预的措施也不同。

如果孩子确实存在语言发展迟缓,家长应在专家的指导下尽可能地消除或减少造成语言发展迟缓的原因。虽然针对不同原因语言干预的措施有所不同,但有些原则却是相同的。

不管是哪类原因造成,父母都应该牢记:你们是孩子学习说话的最好的老师。因为你们有充分的时间可以与儿童相处,给予可模仿的语言对象,而且你们也是孩子最亲的人,只有你们才能给予孩子充分战胜困难的信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坚信孩子通过努力是有可能追赶上同龄正常儿童的。

每天固定时间训练孩子说话

在通常情况下,我们建议年轻父母:

l.随时随地要有耐心地与孩子说话,不管自己有多忙;话题尽量与孩子的生活经验或兴趣相结合,尽量与孩子谈生活中、身边能见到的事情。

2.每天,尽量抽时间给孩子念童话故事,当然需要选择孩子喜欢的童话或故事,对于孩子要求反复讲相同的童话与故事,则应尽量地满足。

3.每天最好有固定的时间训练孩子说话,尽量选择气氛较轻松的时间,以免孩子太紧张,每次时间不一定很长,但应每天都坚持。

4.不断地扩展儿童的生活范围或经验,可以常常带他去各种公共场所,以增加他的感官经验,孩子没见过的东西是很难理解的,更不用说让他说出来。

5.应仔细倾听儿童所说的话,不能有丝毫的不耐烦,语言发展迟缓的孩子往往需要鼓足勇气才会说话,因此,不管孩子说什么,怎么难以理解,父母却应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仔细地倾听。

6.教孩子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与其他小朋友相处。孩子有时可能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家长可教给孩子一些实际的交往技巧。

7.与孩子相处时父母尽量少用手势或表情,要用明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要求或观点。

8.因情绪困扰所造成的语言发展迟缓,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其次才是儿童的语言。

另外,如果孩子总是由电脑、网络、电视等陪伴成长,也极有可能出现语言发展迟缓,因为正常儿童的语言是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作者: wzgzs    时间: 2008-4-29 12:06
标题: 回复:教子有方-日常生活
在超市购物



李生兰



事例

第一幕:父子俩一前一后走进了一家超市。父亲在一摞提篮中拿出了最上面的一个,儿子赶紧对父亲说:“爸爸,让我来提。”父亲便爽快地把篮子递给了他。

第二幕:父亲领着儿子在选购物品。在食品货架前,父亲对儿子说:“咱们俩比赛,看谁先找到你爱吃的薯片。”当儿子先找到后,父亲兴奋地说:“儿子,你真棒!有孙悟空一样的眼睛!”在水果货架前,儿子两眼盯着香蕉,问道:“这里的香蕉个儿怎么这么大?”

“因为这是从国外进口的。”父亲紧接着又问儿子:“这个大香蕉看上去像什么?”“像月亮。”“还像什么?”“像小船,像小桥。”父亲说:“像月亮还马马虎虎,但却不像小船、小桥。”在水产货架前,父子俩观赏着水中的鱼和螃蟹。儿子不解地问:“螃蟹为什么、要横着走路?”父亲说:“我也不知道,回家以后咱们翻翻书,查查答案,好吗?”在文具货架前,父亲对儿子说:“你自己选一枝喜欢的笔。”在牛奶货架前,父亲伸手正准备拿一个用大纸盒装的牛奶时,儿子说道:“爸爸,我和你说过的,我不喝牛奶,我要喝酸奶。”“酸奶太凉了,你今天肚子不舒服,就别喝了。牛奶能加热,又有营养,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喝,你喝了个子能长高的。”“我不怕凉,我吃冰淇淋都不怕凉。”儿子用眼扫了一下附近的冷饮柜,补充道:“不信,你买一个冰淇淋让我尝尝。”父亲说:“我们出门时说好的,今天不买冰淇淋,你感冒刚好,你还想打针吗?”儿子两眼含着泪不再说话。父亲见状,一边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快擦掉”,一边迅速挑了一盒最小的酸奶递给儿子,儿子马上破涕为笑。

第三幕:在通往收银台的途中,儿子用手绢擦去眼泪,双手拎着购物篮,一步一歇、歪歪扭扭地走着。父亲要过去帮忙,儿子不让。父亲告诉他:“把篮子放在地上,推着走,这样会很省力气的。”儿子按照父亲的提议做了。在收银台前,儿子要往前挤,父亲拉住他说:“别往前挤,小孩子要懂规矩,要学会排队,等前面的阿姨付完钱以后,你再把东西放上去。”儿子后退了几步,说道:“爸爸,你把钱给我,我来交款。”

评析

1.儿子的发展特征

从第一幕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小男孩是个很独立、很机敏的“小家伙”,语言发展也比较好。

从第二幕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小男孩观察力较强;想象丰富,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发散思维较好;喜欢动脑筋,能大胆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自制能力较强,按照父亲的要求择物;语言发展水平较高,推理能力较强,试图用“我吃冰淇淋都不怕凉,还嫌喝酸奶凉吗”的观点来说服父亲;情绪外露、易变且强烈,当“感冒”、“打针”的字眼勾起了他的痛苦回忆时,当他想买酸奶与冰淇淋的愿望不能实现时,他表现出了自己的委屈和不满。

从第三幕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小男孩责任心很强,没有忘记自己拎篮子的重任,不怕困难,意志顽强;“我长大了”的成人意识较强,可塑性较大,在听了要排队付款的父训以后,能够及时地改正错误,遵守必要的社会规则。

总的来讲,这个小男孩很有“男子汉”的气概,在智力商数(如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和情感商数(如主动性、独立性、坚持性、自律性)方面发展都较好。

2.父亲的教养方式

从第一幕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位“大大咧咧”的父亲,对儿子较为放手,儿子想做的事,就让他去做。

从第二幕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位父亲能利用儿子喜欢竞赛、喜欢成功的特点,来培养他的观察能力;能启发儿子想象,引导他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但却给他的创造想象泼了一瓢冷水;对自己回答不了的问题,没有采取敷衍了事、乱说一通的方式来应付,而是实事求是地告诉儿子,回家以后找书籍帮忙,这有利于儿子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在文具货架前对儿子限量购物,有助于孩子自控能力的培养;在牛奶架前对儿子的循循善诱,有利于孩子认识到牛奶对身体的益处以及家庭其他成员的需要;对儿子流眼泪的看法,反映了这位父亲有强烈的性别角色意识和期望;父亲最终还是没有坚持住自己的立场,屈服于孩子,为孩子买了酸奶。

从第三幕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位父亲很心疼儿子,担心篮中物品太重,儿子拎不动,当儿子坚持己见时,虽然父亲教给了他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却使超市的物品受到损伤,不利于培养孩子爱惜公物的社会公德;当儿子违反规则时,父亲能及时指出,有助于孩子认识社会规范,形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

总而言之,这位父亲较好地掌握了购物的策略(如先选轻便的食品,后选沉重的饮料),寓教于购物活动之中,“遇物则诲,择机而教”,在看看、转转、逛逛、说说的过程中,开阔了儿子的眼界,磨练了儿子的意志。

建议

1.父亲应站在儿子的角度看问题,鼓励他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尊重他的独特想象,承认他想象的合理性,赞赏他思维的新奇性,以促进他创造能力的发展。

2.父亲对儿子提出的合理要求应给予满足,若是不妥当的,就应制止。不论孩子“耍什么样的花招”,父亲都不要“心慈手软”,以免孩子产生“只要一哭闹,父亲就会投降”的错觉。

3.购物回来以后,父亲可启发儿子思考:应把物品放在家中的什么地方,是否需要放入冰箱?如果需要的话,是冷藏还是冷冻?以培养孩子的分类能力,提高孩子整理物品的技能。

4.在家中,父亲可和儿子一起玩“超市”的游戏,让他扮演“收银员”、“货架员”、“送货员”、“值班经理”、“顾客”等各种不同的角色,充分体验到不同角色的不同社会规则,使他进一步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和钱与物之间的关系。


作者: wzgzs    时间: 2008-4-29 12:06
标题: 回复:教子有方-日常生活
张不开口,停不下来



夏珺



生活中的许多事说起来很有趣,这个家长发愁孩子一点都不活泼,那个家长却在抱怨孩子调皮得像个小猴子……对待不同类型的孩子,强行地按照成人的意愿去改变他们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只要我们给予他们足够的理解,适当地引导,无论哪种类型的孩子都将是幸福而快乐的。

一个春日的周末,我带着儿子在小区的便道上练习骑自行车时,遇到了一位久违的朋友,她正准备带着6岁的儿子去图书馆看书。在这种情况下遇到老朋友,我便和她开心地聊了起来。在我们交谈的过程中,儿子在我身边乱蹦乱跳,时不时地插一句话,还总让我看看他骑车有没有进步,而我那位朋友的孩子却一言不发地站在妈妈身边,看起来非常沉稳。

一阵寒暄后,我对儿子说:“跟阿姨说再见”,儿子淘气地发出了一个很怪的声音:“阿姨──再见──”。朋友和我们道了别,但并没有特别要求她儿子跟我说再见。她等待了一会儿,确认孩子并没有说再见的意思,便温柔地对儿子说:“咱们走吧!”

在咨询中,我常常遇到不同类型孩子的家长,一类家长会问这样的问题,“我孩子怎么就那么没出息,别的孩子总是积极地举手回答问题,他的手就是举不起来”;“我的孩子怎么就那么不合群,别的孩子高兴地玩游戏,他总是被冷落在一边”;“我的孩子上不了台面,在家人来疯,正经场合就没有他了”。而另一类家长则陷入孩子无法无天、不守纪律、静不下来的烦恼中。从这两类家长的困惑中,我能看到他们的期待,但更多的好像是无奈、气愤和恨铁不成钢。因此,每当遇到这样的家长,我都要讲讲我的那位朋友和两个孩子的故事。

如果您有一个内向的孩子

与老师进行沟通

很多幼儿园、小学都有便于家长、教师沟通的联系本,家长要好好地利用它。我的那位朋友跟我说,她每星期都要将孩子的表现反馈给老师。在联系本中,她真诚地谈孩子的优点,不足之处,特别是孩子的困惑。她还利用接孩子、开放日、节日联欢的机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与老师达成共识:哪些是要继续努力的,哪些是需要关注的,争取教师的配合。一次开放日的常识课上,老师讲镜子的反光作用时特别叫了孩子发言,热烈的掌声让孩子找到了成功的喜悦。他笑了一路并跟妈妈说:“妈妈,我今天别提有多高兴了!”

与教师沟通的主要目的在于更准确地了解孩子,因为有时教师对孩子的了解比我们更客观、准确。比如,内向的孩子有可能在熟悉的家人面前找不到一点内向的影子,而在学校却完全不同。

家长需要与教师进行适度的沟通,但没有必要苛求老师对自己孩子过分地关注,因为它的不良后果很可能强化孩子的退缩行为。

足够的心理准备时间

在麦当劳门口,一位大姐姐正在带领小朋友跳舞,一位妈妈非要将6岁的儿子往队伍中推,儿子使劲往后退,并开口大嚷:“我不愿意跳!”这是内向孩子经常会出现的情况,他们有参与活动的愿望,但需要较长的,心理准备时间。带这类孩子参加聚会、表演等活动,提前进入活动区熟悉环境是很关键的。那位母亲如果在跳舞之前就让孩子参与进去,孩子也许会乐此不疲呢!内向的孩子往往会考虑成熟并感到有很大把握时,才会举起小手。但无论哪种情况,家长都不能强求孩子做他感到畏惧或不情愿的事。

除此之外,家长还要帮助孩子充分做好活动前的准备,如演节目前就要反复练习,这样才能使孩子真正克服羞怯和不安,这样的体验多了,才能形成个性发展的良性循环。

拓展生活环境和空间

可以开个家庭联欢会,父母、孩子轮流上场。还要把孩子当成一个“小大人”,经常向孩子表达感受,比如对事情的看法,在生活中遇到的麻烦等。创设这种丰富的语言、活动环境,能够大大提高孩子参与活动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及自我认识能力。比如我的儿子就经常会抱着我的脖子说:“我爱我的好妈妈,我们俩永远是朋友。”“妈妈今天带我去滑冰,我可兴奋了!”

当然,家长还要多带孩子参加社交活动,让孩子有机会接触各种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可以向朋友介绍你的孩子,让他感到他已经长大了,千万不要抢孩子该说的话,也不要强迫他说话,更不要总在别人面前说“这孩子特内向、不爱说话”等等,强化孩子的这种意识。

除此之外,家长可以通过让孩子独自完成某种任务,如买东西等,消除孩子与人交往的恐惧心理;多和外向的孩子接触等,增强孩子自我发现及自我教育的能力;还可以在体育锻炼方面多下点功夫,磨练意志、增加胆量。

如果您有一个外向的孩子

出声地表达思维过程

与内向孩子不同,外向的孩子常常显得有口无心。即使让他们安静地想问题,他们的思维也不像内向的孩子那么详细、周密。乐乐刚升入小学,爸爸发现他在做数学题时嘴里总是嘟嘟囔囔的。妈妈也发现让孩子默读课文时,一开始时还能不出声,过一会儿声音就越变越大了,家长很不理解,时常要求儿子闭嘴、不出声。其实,这是外向孩子学习的特点,他们大声地用嘴说,仔细地用耳朵听,最后才进入大脑思考,这叫做思维散步。

对这样的孩子,父母不但不要制止他出声,还要鼓励孩子说出他的想法和思维过程,在孩子滔滔不绝时最恰当的反应就是点头并给予支持“是这样”、“我明白”等,直到他得出结论。当然,家长也要把自己的经验说出来和孩子分享。慢慢地,孩子的思维能力就能发展起来,顺利地完成从出声思维到不出声思维的过渡。

学会等待

外向的孩子特别愿意表现自己,但在体察别人的感受、耐心等待方面有欠缺。无论是上课还是游戏、玩玩具,要让孩子学会耐心地等待,到自己再发言,不要抢别人的话,学会倾听别人等。如果几个孩子到你的家里玩娃娃家,你的孩子总是拿着一个玩具不放手,你不妨对他说:“让别的小朋友玩一会好吗?”

不强迫孩子独处

外向的孩子有交友的强烈愿望,他们喜欢一大堆朋友在一起的热闹劲,在这种热闹的氛围中他们异常活跃,比如:在幼儿园自由活动时,外向的孩子就显得特别突出。而让他单独做一件事时,他就会显得无精打采。所以,千万不要认为外向的孩子就不需要关注。因此,即使你的孩子是个“乐天派”,也有向你倾诉的需要,这时,你要耐心地倾听。

另外,有些外向的孩子很会“吹牛”,特别爱在在外人面前吹大牛。这时家长可以说:“你的想象力实在是太丰富了”。这既告诉人们话是不真实的,又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

总之,只要父母耐心引导,每个类型的孩子都会拥有感受快乐与追求成功的权利和机会。

的确,那是两个不同的孩子,一个调皮捣蛋、像个小猴子,一个稳重内敛、像个思考者。但那又是两个同样幸福的孩子,因为他们都有了解他们并且因材施教的母亲。

内外向孩子的表现是不同的。尽管大部分孩子兼有内外向的特点,当孩子到六七岁时,内外向的分化还是越来越明显。比如,外向的孩子会很合群,但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内向的孩子在交际中会退缩,但比较自制。所以,家长首先应了解自己的孩子大致是属于哪一种类型,并且要明白这一道理:我们不可能改变孩子的这个特质,也没有必要这样做,因为无论哪类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而特点无所谓优点或缺点。所以,采用宽容、接纳的态度,让孩子明白他的最大优势和资源就在于他与别人不同,是很重要的;而当孩子学会了接纳自我并在此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时,不管哪一类孩子,都能获得自信和成功。


作者: wzgzs    时间: 2008-4-29 12:06
标题: 回复:教子有方-日常生活
为什么要支持子女积极与人交往







在传统文化中“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是一种陋习,现代社会中,这种陋习却仍然存在,治安状况、高层单元封闭的特点,助长了一些家长限制子女与人交往的行为。造成孩子放学后整天被关在家里,郁郁寡欢,性格内向,从来不敢在众人面前讲话的毛病。

其实,交往是儿童的基本需要。孩子从幼年起,就有强烈的寻找伙伴进行交往活动的倾向,这是合群性的一种反映。同时,交往有力地促进儿童的发展。因为,儿童只有与环境相互作用才能得到发展。其中,与人交往是重要的一环,对儿童个性、情绪情感、智力能力的发展都有重要作用。美国前总统肯尼迪的父亲约瑟夫,很注意创造条件让孩子得到多方面的交往机会,他让男孩子们全部到非教会学校读书,使他们能与各种背景的人接触,扩大视野,后来,他的4个儿子全部进了哈佛大学,成为社会杰出人士。而很多被长期关在家里的孩子,却因缺少与人交往,特别是与小伙伴交往的条件,严重影响他个性、语言、智力等方面的发展。家长必须明白:

1.交往促进了儿童个性发展。

交往为儿童提供了观察自己和了解他人的机会,使儿童能将自己与同伴进行比较,从而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促进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健康发展。同时,在与同龄人的交往中,儿童得到的不再是父母。教师居高临下的指导,而是提供了与同伴协作,共同完成任务的条件与机会。他们需要学会自主和合作,学会分辨是非,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同伴的喜爱和接受,否则,将被拒于同伴团体之外。这对于独生子女良好性格的形成尤其重要。

2.交往促进儿童良好情绪情感的建立。

在交往中,特别是同伴交往中,孩子之间的对话、游戏、竞争都是平等的,他们有充分的机会表达和交流情感,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而这种情绪体验正是儿童产生和发展友谊感的基础。在与小伙伴游戏中,儿童通过扮演各种社会角色:医生,病人,司机,售货员,教师等,体验这些角色的社会职责,了解角色的思想感情,使同情心。责任感等得到发展。

3.交往还能帮助儿童逐步学习、掌握社会道德规范和人际交往规范,发展调节自己的社会行为的能力。

在交往过程中,成人与同伴对儿童行儿童的赞许或反对,对儿童的行为有强化或削弱的作用,促进符合社会要求的良好行为的形成。交往更能促进儿童运用语言的能力、辩证思维能力,从而极大地推动儿童智力、智能等方面的发展。

所以说,交往是儿童成长的一种不可缺少的天然营养剂,父母应积极支持子女主动与人交往。


作者: wzgzs    时间: 2008-4-29 12:07
标题: 回复:教子有方-日常生活

孩子经常说谎怎么办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可以看到有些儿童说假话,究其原因,一是儿童年纪小,心理正在发育中,记忆力和理解力还未成熟,知识经验贫乏,有时容易记错问题,有时对成人提的问题不理解,这样就会产生答非所问或完全答错、说错的情况。二是儿童的行为很多都是从成人或别人那里学来的,有时分不清是非,别人怎么说,自己也这么说,别人怎么做,自己也跟着这么做,结果有时说了不真实的话,做了不该做的事。三是儿童的注意力不够集中,有时厌烦成人的罗嗦,随便地应付几句,结果把话说得不真实了。四是孩子做了错事,而且也承认了错误,做父母的不分青红皂白打一顿,结果使孩子怕把做错的事告诉成人或者完全不承认做错的事,造成说谎骗人的后果。

分析儿童说假话的原因,前面三种情况都是由于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所造成的,不应该认为他们在说谎话骗人,也不应该受到指责和批评,而应该积极的解释引导,使其认识到自己心理上的不成熟或缺陷而加以克服。而后一种情况则是因家长处理不善造成的,应该引以为戒,改革教育方法。

培养孩子诚实、说真话要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1.用生动形象的事例经常向孩子说清楚诚实的好处和说谎的坏处。

人们处理问题的科学态度是实事求是,诚实的人就是实事求是的人;而说谎者由于不实事求是,弄虚作假,结果总是以害人开始,以害己告终。有个叫《狼来了》的故事说的是一个牧羊人以“狼来了!”的呼声叫群众帮他赶狼以保护羊群,有一次,放羊的地方并没有狼来,他却大呼“狼来了”以此来骗群众上山,自己则坐在那里大笑群众受骗上当的狼狈相。然而,当真的狼来吃羊时,他的“狼来了”的呼声再也没有人听了,结果成群羊被狼叼走了,损失惨重。类似这样的童话故事,有很好的教育作用。

2.父母、师长应做诚实的榜样,成为孩子模仿的模范。

有些孩子说谎话常常是由于父母的影响造成的。有件这样的事:父亲困倦正想睡觉,孩子告诉父亲,门外有人敲门叫他,而父亲则叫孩子说谎,假说父亲不在家把客人骗走。这样做父亲的虽然达到目的,但孩子却从这里学到父亲骗人的一套。可见,父母、师长的错误行为时刻影响着孩子,必须特别注意。

3.不管孩子做了多大的错事,只要敢于承认并决心改正,家长都要旗帜鲜明地加以表扬鼓励。

至于孩子做错事后说了谎话,则要具体分析原因,具体加以处理,不可一概而论,特别不要打骂孩子,因为孩子做错事,一般都持有良好的动机,只是由于体力、方法或其他方面的原因而把事情弄坏了,这不应该受到批评指责,而应该在表扬鼓励他们做好事的同时,很好地引导他们怎样做才不致出错,以保持他们的积极性,并使他们在以后出错时不会怕挨打骂而说谎。

4.从小事抓起,通过实践培养孩子诚实的思想行为。

指导孩子处理问题,从小事开始,严格遵循实事求是、老老实实地原则,绝对摒弃花言巧语、弄虚作假的作风。还可以专门设计一些考验孩子的情境,让孩子做一些易于出错的行为,在实际中考验和锻炼他们。


作者: wzgzs    时间: 2008-4-29 12:07
标题: 回复:教子有方-日常生活

带孩子上街有学问



常小英



每逢双休日、节假日,家长们总喜欢带着孩子外出买买东西或逛逛公园,为的是让孩子开阔视野,增长社会知识。但是你们可知道带孩子外出也有不少的学问吗?

一、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家长可在上街前先给孩子布置点“任务”。告诉孩子今天要带他去什么地方,要求他把见到的事物记下来。回来后再及时询问孩子。

如:你在道路两旁见到了哪些建筑物?汽车如何在道路上行驶?在公园里看见了什么景区?最让你开心的是什么地方等等。因为这样既可提示孩子外出游玩时要留心观察,提高社会观察力,同时还可以促进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二、向幼儿介绍知识

为了丰富孩子的知识,家长在带孩子外出游玩时,可一边游玩,一边结合城市的发展史及名胜古迹,向孩子讲一些历史知识。这不仅丰富了孩子的知识,也增进了孩子从小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三、正确选择商场

商场,是我们每位家长,特别是妈妈们都爱去的地方。家长如若带孩子进商店,我认为也应该有所选择。比如:多进一些书店、文具店。当孩子看到叔叔、阿姨、哥哥、姐姐乃至爷爷、奶奶们在那里认真精选着自己心爱的书藉时,孩子会无形之中感受到知识给人们带来的无穷力量,同时也会培养幼儿从小爱学习、爱文化的美德。

四、教会孩子合理地花钱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家长对孩子的零花钱也很大方。长此下去,对孩子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当家长带孩子进入商场时,也应教给孩子合理地花钱。告诉孩子什么东西该买,什么东西不该买,为什么买这样的物品,不买那样的物品。总之,在花钱这方面,家长要不断地给孩子讲明道理,这样既培养孩子节约用钱的美德,同时又教会孩子合理地用钱。

五、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公德

首先家长在带孩子外出游玩时,一定要以身作则。如:坐车排队、与人打交道要用礼貌用语、扶老携幼等等。其次,让孩子懂得哪些是良好的社会公德,哪些是不好的品质。

总之,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在起着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所以家长要在孩子面前树立良好的榜样。


作者: wzgzs    时间: 2008-4-29 12:07
标题: 回复:教子有方-日常生活
教孩子做个自理自立的人







刚考进浙江大学的一名女学生,在妈妈陪同下到学校报到注册,又同妈妈为她挂上蚊帐,铺好床单,买好饭菜票。妈妈要走了,女儿拉着妈妈的手怎么也不肯放,做妈妈的千交代、万叮嘱,一百个不放心。

果然,妈妈刚离校,麻烦事就来了。傍晚,女学生到学校的浴室去洗澡,等全身淋湿后,才突然想起没带洗涤用品和替换的衣服(平时都是由妈妈事先替她放置好的)。她既不知道怎么洗下去,又想不出擦干身子的办法,只好在浴室里嚎啕大哭。类似的事例随处可见。

中海市宝山县曾对500名小学生进行过调查,低年级97%的学生不会整理书包;中年级57%的学生不会洗碗;高年级68%的学生不会做饭。

天津市也对1500名中小学生进行了调查,52%的学生每天由家长代为整理学习生活用品,79%的学生离开家长束手无策,只有3%的学生能做些家务。又据我国对小学生参加家务劳动情况的调查,发现我国小学生每天参加家务劳动时间平均只有12分钟,远远比不上日本小学生的24分钟、英国小学生的36分钟、美国小学生的1小时12分钟!

也许是我们这个民族曾经受过太多的磨难,也许是由独生子女家庭迅速普及,也许是家庭物质生活条件大幅度改善,当代中国父母对子女的爱实在有些过火,他们舍不得让孩子吃一点苦,经受一占磨难。他们会说:“我疼都疼不过来,还让他干活?”不知他们在说这句话时,是否知道作家高尔基也有句意味深长的话:“爱孩子是母鸡也会的事。”过度爱护的又一重要原因是受“升学第一”的影响。

“你把书读好就行,别的用不着你操心。”这样,小孩子也唤起大人来了:“把铅笔给我削了。”“把字典给我拿来。”“把书包给我整理好”……做父母的也乐意照着办。

其实,这种情形下的孩子学习也未必好。学习不仅要依靠智力因素,也有非智力因素。过度爱护下的孩子,智力再好,学习也很难获得成功。因为在学习上一旦遇到困难,他就不会处理和克服。

举一个关于时间安排的例子。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提到过“运筹学”这门科学。比如同是早晨起床做饭去上学,一个孩子整理床铺用了5分钟,洗脸刷牙用了3分钟,用煤气灶烧饭用了10分钟,因饭烫口,他又凉了2分钟,共用了20分钟。另一个孩子起床后先烧饭,在10分钟里洗脸刷牙,整理床铺,准备餐具、小菜,在凉饭的2分钟里,他又作了上学的准备,所以,这个孩子这段时间实际只用了12分钟。显然,第二个比第一个更会安排。这样的孩子也会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

有材料表明,农村干家务多的女孩子,其学习成绩高于受宠的男孩。这进一步说明学习不仅要靠智力因素,也要有非智力因素。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一味地抱着慈悲心肠为子女牺牲一切的父母,可以算得上最坏的教育者。”

美国儿科权威詹姆斯博士也告诫家长:“依赖本身就滋生懒惰,精神松懈,懒于独立思考,易为他人左右等弱点。处处对孩子包办代替,这不是在爱孩子,而是在害孩子。”的确如此。怪不得日本人向我们挑衅:“你们这一代孩子不是我们对手!”

在发达国家,家长普遍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因为他们懂得,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则是意志和毅力的较量,没有这种精神,不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

在日本,全家外出旅游,无论多么小的孩子,都要无一例外背上一个背包。问为什么,家长说:“这是他们自己的东西,应该由他们自己背。”

在美国,一些州立中学规定:学生必须不带分文,独立谋生一周方能予以毕业。家长对这一活动全力支持。

在瑞士,为了培养孩子自食其力的精神,孩子从初中毕业就送到有教养的人家去当一年佣人。

在德国,法律明文规定:孩子必须帮助父母做家务。这条法律已有100多年历史,至今不但有效,还规定得更详细:孩子们6岁前不承担家务;6至10岁要帮助父母洗餐具、收拾房间、到商店买东西;10至14岁要在花园里劳动,给全家人擦皮鞋;14至16岁要擦洗汽车,并在花园里翻地;16至18岁要完成每周一次房间大扫除。

在这里,请听听几位家长的成功经验:

“我的孩子4岁时就让他单独在家。虽然第一次不放心,但狠狠心就这么过去了──当然在安全的前提下。上小学时,除了第一次家长送孩子外,全是孩子自己去,放学自己回家。所以,现在他业余时间走家串户帮企业搞直销、当家教,十分活跃,也十分自信。”

“我就是从小锻炼她们的自理能力,从未为她们干过削铅笔、包书皮之类的事。虽然开始时孩子做得不好,但坚持下去,能力就培养出来了。”

到底怎样培养孩子自理自立的能力呢?向家长做如下建议:

第一、家长要充分相信孩子,鼓励孩子从小事做起。小孩子对什么事都有兴趣,看见你在洗碗拖地,他也想试一试。你不让他干,他有时还不高兴呢;你让他干,他又干得不好。怎么办?有的家长索性自己包了。岂不知,任何只做任何事都有一个由不会到会,从生疏到熟练的过程。我们要及时抓住这个机会,鼓励孩子,让他试着做力所能及的小事。

第二,多肯定,少指责。孩子干活,用大人标准去验收,肯定很少合格。洗碗时,不小心打破了碗;去倒脏水,里面还落下个勺子什么的。这时,你不要发火,这都是很正常的。谁不想做得更好些呢?就算为培养孩子而付出的微不足道的学费。你要先肯定孩子的进步,表扬他能干,然后可以指出他的不足,提醒他注意,下次做时,孩子肯定会做得更仔细,更起劲。

第三、适当帮助和指导。生活中的许多事不是孩子生来会做的,而是家长耐心地教,孩子反复地练才会的。例如生炉子,家长可以讲讲怎样劈柴,怎样点火,怎样扇风,怎样加柴、加煤。经过几次讲解,孩子基本掌握了生炉子的方法,接着就可以让孩子自己动手做了。孩子是聪明的,他自己会琢磨,多次实践,就会慢慢熟练起来。即使遇到困难,家长也不要急着上阵,可以一旁指导,鼓励孩子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尽自己努力去干。

第四、对孩子的要求要适度。不同年龄孩子的体力、智力是有区别的。低段小学生可以做:扫地、拖地;洗刷餐具;整理床铺;洗小件衣物等。

中段小学生可以做:安全使用炉灶,会烧水、烧饭;洗小菜;整理室内小物件等。

高段小学生可以做:烧煮简单的家常菜;洗自己衣物或会使用洗衣机。当家长不在时,能自己处理好个人卫生,准时起居,按时上学,安排好一天生活。

半个世纪前,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给孩子们写过一首《自立歌》,歌中道:

滴自己的汗水,

吃自己的饭,

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靠人靠天靠祖宗,

不算真好汉!

家长朋友,愿你的孩子做个真好汉!


作者: wzgzs    时间: 2008-4-29 12:08
标题: 回复:教子有方-日常生活
如何培养孩子的胆识







哪位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非凡的胆识呢?要达到这一目的,基本的做法是:

1.别过分干涉孩子的生活,培养孩子的闯劲。

刘少奇同志说得好:“对孩子,一是要管,二是要放。什么是管?不好好学习,品德不好,要管;什么叫放?吃苦耐劳的事情,经风雨见世面的事情,都要放手让孩子去干。这样可能要跌些跤,但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得到锻炼。”孩子的胆识,就是要在现实生活中才能磨练出来。如果孩子要去旅游而怕他丢失,要去运动而怕他摔伤,要去除草而怕他割到手,把孩子像笼中小鸟一样关着,孩子哪来的胆识呢?因此,当孩子们自己组织野炊、登山活动,组织什么“鬼屋”探险队、外星人搜索队时,除了告诉他们应该注意哪些危险事项外,尽可能放手让他们去干,只有让孩子去闯,才能增加他们的见识,壮他们的胆量。

2.鼓励或鼓动孩子的勇敢行为。

有20多位幼儿园小班的小朋友在抽血化验,竟然没有一个人哭泣,抽血后还都相当兴奋,大声向小朋友宣告:“我没有哭,我很勇敢。”原来,在去验血前,幼儿园的的老师已把功夫做到家,先问小朋友们“勇敢的小孩怕不怕疼?哭不哭?”在小孩回答了不怕疼、不哭后,接着说:“我们都是勇敢的小孩,都是不怕疼的,再疼也不哭,呆会我们要去验血,肯定没人哭。”结果才有那么勇敢的场面出现。因此,要使孩子变得更坚强、更有胆识,必须善于鼓励或鼓动孩子的勇敢行为。

3.增长孩子的见识。

孩子的胆识,不仅仅是勇敢,还包括了智慧和谋略。因此,一个有胆有识的人必须以见识作基础。有这样一件事:一群美国女孩在喀斯喀特山搞野餐,返回时因抄近路而迷了路,最后一个叫伊娃内尔?汤的11岁小孩挺身而出,坚定地说:“我听说只要沿着山上的小溪流走,就能找到较大的山溪汇流点。再顺着江流走,最终就能找到更大的汇流,而在大汇流附近,则必定有居民。我打算沿着前面那条小溪流走下去,你们中谁愿意的,就一起走。”结果,全体女孩在伊娃内尔的率领下,经过几小时的跋涉,终于来到了一条大汇流处并听到了人声。事后,很多人感慨:“一个最年轻、最勇敢的女孩挽救了陷入困境的女伴和她本人。”试想,假如伊娃内尔不具备沿溪流走的常识,显然是不能用这方法走出迷途的。可见,通过各种手段增长孩子的见识,才有可能使孩子成为有胆识的人。


作者: wzgzs    时间: 2008-4-29 12:09
标题: 回复:教子有方-日常生活
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是保证孩子身体健康的必要条件。俗话说“病从口入”,说明了是否讲究卫生直接关系到人的健康。有人认为“不干不净,吃了没病。”这是缺乏科学根据的。在现实生活中,确有那么一些人不甚讲究卫生,而身体也还健康,但是他们的身体健康并不是由于卫生造成的,而是受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阳光充足,空气新鲜,活动充分,营养齐全等。如果他们再注意讲究卫生,身体会更加健壮。我们更应看到,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由于不讲究卫生,染上急性或慢性疾病,影响了身体健康。尤其是孩子,他们的抵抗力比较差,容易感染疾病,更应注意讲究卫生。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不仅对预防疾病、保障健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改变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卫生面貌和道德风尚也有极其深远的意义。一个国家的人民有没有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往往标志着这个国家和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以及道德面貌。孩童期是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抓紧这个时期进行培养,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习惯容易养成,而且牢固,影响终生。

应该培养孩子哪些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呢?

第一,保持个人身体和服装整洁的习惯。例如会正确地洗手、洗脸,勤理发、洗头、洗脚、洗澡、剪指甲,这不仅能清洁身体,保证卫生,而且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增进健康。人的双手每天要接触很多东西,往往沾染上各种污物和细菌。据查,一只未洗净的手上有四万到四十万个细菌,一克重的指甲垢里藏的细菌和虫卵有三十八亿之多。所以我们一定要使孩子养成饭前、便后和手脏时及时洗手的习惯。洗手时要认真用肥皂搓洗,如果只用水冲冲是洗不干净的。

经常携带并会正确使用手帕。用手帕擤鼻涕时要按住一侧鼻孔,轻轻地擤另一侧鼻孔的鼻涕,不能同时揭两个鼻孔,以免引起中耳疾病或上颌窦炎。手帕要经常更换,保持清洁。

保护好牙齿。养成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的习惯。有人认为孩子的乳牙反正要换,因此不注意对它的保护,这是错误的。如果不注意保护乳牙,一旦它被龋坏缺损,将影响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不利于孩子的生长发育。乳牙被龋蚀还会影响恒牙的生长发育。因此一定要注意保护孩子的乳牙,培养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会漱口、刷牙,睡觉前不吃糖果饼干等。

知道眼睛的用处,不用手和脏手绢擦眼睛,看书、绘画时保持正确的姿势,即眼距书本一尺,胸距桌沿一拳,握笔时手指与笔尖距离一寸。不在光线太强、太弱和阳光直射处看书和绘画。

保护鼻道,不抠鼻孔,养成用鼻子呼吸的习惯,这样可以使吸入的空气经过鼻道时变得洁净、温暖和湿润,保护呼吸道和肺,使它们免得疾病。

不挖耳朵,不将异物塞入耳内,洗脸洗澡时不把水弄进耳内,以免损伤鼓膜,引起中耳炎,影响孩子的听力。

保持仪表整洁,教孩子经常注意自己的衣服是否干净整齐,所有的扣子是否扣上了,鞋带是否系好了,女孩子要注意自己的头发是否整齐,学习梳短发。

第二,良好的睡眠习惯。如按时睡觉,不哭不闹,保持正确的睡眠姿势,按次序穿脱衣服和鞋袜,并把它们放在固定的地方,学会整理床铺等。

第三,良好的饮食习惯。

一是要养成孩子经常及时喝水的习惯。水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物质,孩童时期体内水分相对的较成人多,约占体重的70~75%。他们的新陈代谢旺盛,热量需要较多,因此需水量也较多,一岁到三岁的孩子每人每日需水量大约l00至150毫升,四岁到六岁的孩子每人每日需水量大约90至100毫升。这些水分除了从食物中获得一部分外,还应由饮料补充。所以我们应该观察孩子,提醒他们喝水。每天上、下午固定喝水一次,其余时间随渴随喝。有的孩子常常只顾玩耍,忘记喝水,到了吃饭时才觉得口渴,于是饭前大量喝水,这会冲淡胃液,影响消化。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是在吃饭前半小时到一小时内,提醒孩子喝水,饭食内也可适当加些菜汤、稀饭,让孩子干稀搭配着吃。

二是教育孩子不吃不净的食物。地下拣的东西绝对不能随便往嘴里放,生吃瓜果一定要洗干净,最好削皮。有的孩子生吃瓜果时只在自来水笼头下把瓜果一冲就算洗过了,其实这达不到消毒杀菌的目的。应该用刷子或丝瓜瓤擦上肥皂把瓜果刷洗干净,再冲洗两遍,然后用干净的布擦干净才能吃。

第四,良好的排便习惯。三至六岁的孩子应该学会上厕所,养成每日定时、及时大、小便的习惯,逐步学会自理大小便。

第五,保持周围环境整洁的良好习惯。例如:不乱扔果皮、纸屑,不随地吐痰和擤鼻涕,不随地大小便。这对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有重要意义。据化验,马路上百分之二十的痰都带病菌,结核病人的一口痰里就有大约四、五千个结核菌,这些带病菌的痰干了以后,随风到处飞扬,污染空气,危害人们的健康。因此,从孩子到大人都要养成不随地吐痰的良好习惯。另外人在患病时咽喉和鼻腔里往往有大量的病菌,打喷嚏时很容易将病菌喷出来,所以应该教孩子在咳嗽或打喷嚏时用手绢捂住口鼻。

不乱涂墙壁,不踩桌椅。不仅在家里要做到这点,而且在公园、电影院、公共汽车等公共场所也要做到。

培养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是件平凡而细致的工作。要持之以恒,坚持一贯地要求孩子。通常运用示范、讲解、提示、练习等方法,给孩子以具体的指导和帮助。当孩子还不会做某件事情时,我们就要向孩子示范并伴随着讲解,教给他们如何做。例如,洗手时先把袖子挽起来,把手沾湿再打上肥皂,然后两手互相搓擦,“看!起了多少肥皂泡沫!”“现在脏东西都搓掉了,我们把手冲洗干净吧!”一面说着,一面教孩子在水笼头下把手上的肥皂泡沫冲洗干净,甩掉手上的水珠,用毛巾把手擦干。如果孩子已经会做这些事情,只是还没有完全形成习惯,那么大人就需提醒他们,“先把袖子挽起来再洗手”,“要把手心手背都搓干净”,语言的提示可以帮助孩子去完成这些应该做的事情,并逐渐养成习惯。

孩子是乐于洗手、洗脸、洗头、理发、洗澡的,他们觉得这些事情有趣,而且过后身体很舒服。但是一定要注意,当您帮助孩子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动作要轻柔,使孩子感到舒适愉快。如果您弄痛了他们,下次他们自然就不愿再做了。有的孩子洗澡时有些害怕,这时不要强迫他们洗,可以拿件玩具放在水里逗引孩子,消除他们的恐惧心理。洗澡时的水温一定要合适,过冷过热都会刺激孩子,使他们一见浴盆就哭起来。


作者: wzgzs    时间: 2008-4-29 12:09
标题: 回复:教子有方-日常生活
幼儿生存能力的培养



长春市宽城区教师幼儿园 龚云霞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居住条件的不断改善,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肥胖幼儿的逐渐增多,近视发病率迅速增高,还有脆弱的心理素质以及抗挫折能力的缺乏,各种各样的时代病正在侵蚀我们这些被父母抱大、在电视机旁长大的一代孩子,作为父母和老师,我们应该怎样做,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教孩子学会“挣扎”

在美国公寓的游泳池旁,一对夫妇抱着2~3个月龄的婴儿,把他赤身裸体地扔进水里,看婴儿从水底挣扎着将头露出水面的过程,真是惊心动魄。也怪,婴儿竟没被呛被淹,几次反复训练后,他从水里浮出水面,所用的时间越来越短,本事好像越来越大。这时在游泳池3米来深的那端跳水、嬉戏的两个5~6岁的孩子,正是这个婴儿的哥哥,据说他们也是这样学会游泳的。

在美国,学龄前儿童几乎都是从10米高的跳水台上跳下来,一个跳“冰棍”的小男孩才只有4岁。因为,美国人认为,社会就像是大海,人生就是在大海里游泳。从小让孩子在水中学会挣扎、学会拼搏,对他的一生都有好处。而作为中国的父母,想法做法如何,何不引为借鉴!

二、教孩子走出家庭

幼儿从“独生”到独立是一个从小家庭走向社会的过程。伙伴交往便是沟通二者之间的桥梁。这种平等交流,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双向互动,取长补短,获得信息的伙伴教育是家庭幼儿园教育无法替代的。尤其是伙伴之间常伴随的争吵、摩擦、打架、冲突,随之而来的委屈、恼怒、伤痛、愧疚、蒙受损失甚至被伤害等等,都是性格的磨练,感情的磨练,然后在吃一堑,长一智中变得聪明,提高能力。要知道一个小伙伴,就是一位小老师,其身上的好品质会启发、影响、激励孩子。一个小伙伴就是一面小镜子,孩子可以从其身上找到差距。我们做父母的应设法为幼儿创设交往的环境,创造学会合作的教育环境。譬如:及时地送孩子进幼儿园,亲戚朋友之间的走亲访友等等,让幼儿有机会与小朋友接触、游戏、交流。在交往中,家长应指导幼儿学会沟通和交流,学会谦让和礼仪,学会体察别人的情感,了解别人的需求,学会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学会接受别人,奉献自己,学会做人的准则,逐步规范自己的言行。

三、教孩子走近大自然

大自然对孩子来说是一本无字的生活教科书。只要打开这本书,展现在孩子面前的是一个色彩斑澜的世界。那春天的翠绿,夏天的火红,秋天的金黄,冬天的雪白,那天空中的大雁,河里的小鱼,地上的蚂蚁,通过观察、发现和探究,从中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和对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让孩子走近大自然,去经历大自然的风雨洗礼,去接受大自然的艰苦磨练,这才是人与自然的平衡与和谐。如今的孩子整天奔波于幼儿园与家庭两点一线,到公园的蓝天下去蹦蹦跳跳,打打闹闹,简直成了他们的一种奢望,成了家长赏赐的一种手段。识字是学习,绘画是学习,走近大自然也是学习。让孩子置身在天地万物之中去探索知识,了解自然,热爱自然,感受色彩、线条、形体、声响,得到生动、鲜明、优美的形象,可陶冶其情操,丰富其知识。

人是大自然的儿子,强健的体魄离不开大自然的磨练。日晒雨淋,风雨雪电,优胜劣汰,自然的法则大致如此。让孩子回归大自然,适应大自然,走近大自然离不开艰苦的磨练。日本的孩子在初冬季节,赤着膊,穿着短裤,光着脚丫,沿着马路跑步,也许正体现了回归、适应、走近大自然的追求。

四、教孩子走向社会

社会是不断发展,同时又是越来越复杂的。今天的孩子面临着许多潜在的不安全因素,父母们为此总是放心不下,总会像保护伞一样为自己的孩子遮风挡雨,导致不少孩子自理能力、自我保护、紧急自救等方面极端软弱无能。

日常工作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每天孩子入园、离园,总有那么多的爷爷奶奶背着抱着,孩子快乐玩耍的身后总跟着家长的影子,唯恐孩子稍有什么闪失。小朋友之间发生矛盾的唯一法宝是“老师老师”、“告诉爸爸妈妈”。这种精神上的缺钙现象真的到了危险的地步。

孩子毕竟处在未成年期,在生理心理方面尚未成熟,辨别是非能力较差,他们容易轻信受骗上当,他们缺少生活经验,应变能力较差,容易在户外活动中发生意外,他们不了解商品知识和消费法规,容易被假冒伪劣商品侵害权益。诸多问题给家庭教育提出了一个新的十分紧迫的要求,适应社会,学会自我保护。因此,作为父母,作为教师,从幼儿期就应有意识培养孩子的生活经验和安全意识,告诉孩子哪些东西是危险的,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在生活中应有意识锻炼孩子的应变能力,独立处理危急情况。如与家长迷失怎么办?遇到陌生人或独自在家怎么办?如何对待一些突发事情等。另外应让幼儿学习一点法,依靠法律来保护自己,帮助孩子提高警惕,识破不法分子行恶的伪装面孔,依靠智慧免受侵害。


作者: wzgzs    时间: 2008-4-29 12:09
标题: 回复:教子有方-日常生活
如何与孩子谈安全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 高维华



“老师!小明抱着栏杆滑下来,撞到我的头啦!呜呜呜……”

话题一 上下楼梯别推挤

谈话步骤

上下楼梯要注意什么呢?

上下楼梯时,要扶着栏杆,踩好阶梯,一阶一阶走,不可以在楼梯间跑或跳,也不可以一次上或下好几个阶梯。

为什么不能在楼梯上跑或跳呢?

因为楼梯高高低低的,如果在楼梯间跑或跳,或一次跨好几阶,很容易踩空或被阶梯绊倒,从楼梯上滚下去。

除了不要跑或跳,还要注意什么呢?

不可以和小朋友在楼梯上玩耍,或开玩笑地推来推去,拉来拉去,或争先恐后,因为这样很容易从楼梯上滚下去。还有,不能在栏杆上玩溜滑梯的游戏,否则很容易摔下来,或撞到其他小朋友,导致受伤。

生活体验活动

1.带领孩子实际体验一下如何安全上下楼梯,并示范如何扶着栏杆上下,踩好阶梯,一阶一阶走。

2.用厚纸板仿制楼梯,让孩子实际了解,在楼梯上跑或跳比在平地上跑或跳更容易跌倒受伤。

给爸爸妈妈的话

请让孩子认识楼梯是上下通道,绝不是游乐场,若想溜滑梯,请到安全的游乐场所去,两种场所不能混淆。

“这是我的玩具,我没有说要借你!不要抢啦!……老师!小明打我。”

话题二 你为什么打我?

谈话步骤

怎样的情形下,孩子在幼儿园里会发生矛盾?

父母与孩子讨论在幼儿园可能发生矛盾的原因,如东西被抢走、有人不轮流玩或还不知道怎样与别人一起玩,争同一样玩具……

发生矛盾的时候,怎么办?

离开现场,请老师、大人来帮忙。等大家都不那么生气时,再讨论怎么做比较好。

如果有小朋友太生气,把你推倒或打你,怎么办?

大声说“不要这样”,就赶快跑开,以便保护自己。到了安全的地方,先看看身上有没有哪里受伤需要处理,然后在老师或大人的陪同下,学习与对方沟通:

1.你做了什么事情(如,你推我、你打我、你撞到我);

2.我的感受(如,我很痛、我很生气);

3.我希望你做什么事情(如,不要再打我了、你要道歉、请你以后先跟我讨论、不要抢)。

生活体验活动

1.设置一个情绪角落,让处于愤怒或失落的孩子有个休息、缓和心情的地方。

2.做“说悦看,怎么办”游戏:拿一些可以引起孩子强烈情绪反应的生活事件图片,引导孩子说说看,如何处理这些事件。

给爸爸妈妈的话

请理解孩子被打的不舒服感受,并帮助孩子营造一个非暴力的环境。

“哎哟!什么东西绊了我的脚?怎么办?手流血了!快找老师!”

话题三 流血了!快止血

谈话步骤

伤口为什么会流血?

身体受到大力碰撞或被尖硬的东西刺到、割到,就会受伤。若是弄破伤口附近的血管,就会流血了。

流血时怎么办?

立刻喊大人来帮忙,或请别的小朋友通知老师。在大人还没来之前,可以先用手指压住伤口旁边靠近躯干(指身体,不包括头、手和脚的部分)的地方,这样可以暂时使血不再流,同时要避免弄脏伤口;如果血还在流,大人就会用一块干净的纱布直接压紧伤口。

生活体验活动

1.利用人体血管解剖图,帮助孩子明白血流的走向。

2.玩情境游戏,假装有人四肢受伤,让孩子练习如何压住伤口止血。

3.用一条小水管接上水龙头,演示橡皮管如果被夹紧,水就流不出来的情形,让孩子明白压住伤口可以止血的原理。

给爸爸妈妈的话

人体本身都有防卫、保护、愈合的功能。面对受伤流血事件,教会孩子保持镇定和及时处理,能让孩子一生受益;

“小明你看,这是我的维生素药丸,甜甜的,很好吃哟!给你吃几颗,我也吃几颗……”

话题四 生病吃药别乱套!

谈话步骤

什么时候要吃药呢?

药是一种治病的东西。你身体不舒服的时候,应让医生检查,由医生决定你需不需要吃药,要吃什么药,吃多少剂量。因为每个人的身体状况都不一样,要吃多少药也不一样。

药有哪些种类?

分内服和外敷药。有磨得细碎的药粉,有一颗一颗的药丸,还有药水等。通常药吃起来会有点苦,但也有些药加了精,吃起来甜甜的。另外,维他命药丸、钙片也是一种药。外敷药则不可以吃。

如果生病了,药吃多一点,病会不会好得比较快?

不管生了什么病,要让身体好起来,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这段时间叫做病程,所以不是多吃药,病就会好得比较快。

没有生病时,吃了药,身体会不会更好?

不会的。如果没有生病而吃药,可能会中毒,即使是维生素,吃多了,对身体也有害。

其他还要注意什么呢?

发觉自己不舒服时,一定要告诉爸妈、老师或照顾者,请他们带你去看医生,由医生决定你要吃什么药,要吃多少剂量。最重要的是,药不是糖果,吃以前一定要问过爸妈或照顾者,不可以自己拿来吃。

生活体验活动

1.带孩子到附近的药房参观,看看药物的种类、形状和颜色,向孩子说明,药虽然能治病,可是不正确的服药,反而对身体不好。

2.大火示范如何请教医生,以及从药品的说明来了解服药时的注意事项。

给爸爸妈妈的话

1.大人一定要养成把药物收好、不让孩子拿到的好习惯。

2.孩子生病时,要去看医生,不要随便买成药给孩子吃。


作者: wzgzs    时间: 2008-4-29 12:10
标题: 回复:教子有方-日常生活
哪些言行会伤害孩子的感情



聂勇



1.当孩子在家里学习的时候,你却在家里聚众打牌、喝酒、聊天或开较大音量看电视。

2.当孩子放学回来已经饿了急着吃饭时,你还唠唠叨叨地夸人家的孩子有出息或唉声叹气地嫌自己的孩子不争气。

3.当孩子兴高采烈地回家告诉你,他这次考试比上次进步了时,你却冷冷地对他说:“你得意什么?考这么点分?比满分差远了,还好意思说!”

4.当孩子对某一件事极为反感、毫无兴趣的时候,你却千方百计地强迫或诱导他去做。

5.当孩子丢失钱物或损坏了东西正在焦急恐慌的时候,你却不分青红皂白地大叫大嚷。

6.当孩子因学习感到困难而成绩欠佳心里着急的时候,你却当着同学的面数落他,甚至使用尖刻的语言挖苦他。

7.当孩子满腔热情地想为集体办一件好事,却因能力所限搞得事与愿违的时候,你却只看结果不问缘由横加指责。

8.当全体学生已经显得神情困乏或急躁不安的时候,你还在不厌其烦地为一道题—遍又一遍讲个不停。

9.当孩子已经知道自己的错误,他正忐忑不安并考虑着如何改正或设法弥补的时候,你却劈头盖脸地给他一番训斥或冷着脸不理他。

10.当孩子好不容易盼到星期天想放松一下自己,准备约小伙伴们一块儿去玩玩的时候,你却布置了一大堆作业让他连缓一口气的时间也没有。


作者: wzgzs    时间: 2008-4-29 12:10
标题: 回复:教子有方-日常生活
为了孩子的未来,需要培养哪些能力



中华女子学院副教授 邹敏



近年来,我国涌现了一批批杰出的青年企业家和优秀管理人员,但随着我国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大大加快,特别是加入WHO后,我国急需各个领域专业的精尖人才。有观点认为,孩子在幼年时所表现的能力,比智力或学习成绩更能预测他们的未来。而能力是培养的,对幼儿而言,应着重培养以下几种能力:

创造能力

创造能力潜藏在每个孩子身上,甚至3~4岁的幼儿都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家庭作为儿童教育的重要场所,开发和培养孩子创造能力的任务尤为艰巨。如果能够及时、科学地进行开发、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就会得到理想的发展。

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家长要呵护孩子的好奇心,鼓励他提问题,最重要的是培养他的发散思维能力,鼓励他异想天开、标新立异。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鼓励孩子发散思维。

*教孩子想办法解决问题。比如,给孩子讲故事:小熊要去小河对岸看望姥姥,走到河边,它发现小木桥断了,小熊怎样才能过河呢?让孩子想办法,想得越多越好。又比如,把一块小积木放进一个手伸不进去的瓶子里,要求孩子在不翻倒瓶子的条件下,想办法把积木从瓶中取出来。孩子想的办法越多,越合理越好。这样既使孩子解决问题,又使他的发散思维得到了训练。

*根据故事开头编结尾。例如,给孩子讲故事《救小黑兔》:一天,两只小兔(小白免和小灰兔)正高高兴兴地在草地上玩,忽然,从不远处的井里传来“救命呀”的呼叫声,小白兔和小灰兔急忙跑到井边,只见小黑兔在井底下吓得直哭。小白兔着急地对小灰兔说:“咱们得赶紧想办法把小黑兔救出来。”它们会用什么办法救出小黑兔吗?

*动手改变事物的形状等。“创造就是把已知的经验重新组合,产生具有新价值的东西。”改变事物原来的形状、颜色、气味、形式、运行方式、因果关系等,也可以产生创造。例如,孩子用水粉画画时,可以让他试试把不同颜色的水粉进行搭配创造出新颜色;给他一个圆形物体,要求他在圆形物体上加上其他物体使之成为一种新的物体等等。又如,可以带孩子去商店,让他仔细地观察各种造型别致、形状不同、花纹漂亮的花瓶,然后,家长在孩子面前像变魔术似的用一张张彩色纸剪出一个个奇特的花瓶,以激发孩子剪花瓶的愿望,然后给孩子一些彩色纸,让他通过自己的思考,剪出的花瓶比妈妈剪的更漂亮,通过他一次次对图案的设计、色彩的搭配和技法的掌握,激发他创造意识和审美情趣,有助于打开他的创造思路。

决策能力

对未来的行为确定目标,并从两个以上的方案中选择一个合理的方案。这种决策能力必须从小培养。

培养孩子决策能力的关键是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儿童拥有自己独特的世界,因此,家长应尊重孩子在兴趣选择、价值判断等方面享有的权利。如果家长管束过紧、干涉过多,强迫孩子服从自己的要求,就会阻碍他的个性发展,使他的潜在能力得不到发挥,最终成为一个循规蹈矩、缺乏独立自主性的人。所以,家长要以最大的信任、必要的指导和最低限度的帮助,促进孩子独立自主性的发展。

例如,搬了新家,家长打算给孩子换一张彩色的儿童床,可是孩子并不喜欢彩色床,他希望家长给买木制儿童床。而木制儿童床又有多种款式,有普通的单层床、有分上下铺的双层床、有分上下铺并带有滑梯的床、有上面是床下面可放五斗屉和推拉式书桌并带梯子的床,还有上面是床下面可放五斗屉并带有滑梯的床。这些款式中买哪种更理想呢?这时如果家长给孩子机会,让他在众多的款式中学会自己选择,对于他决策能力的培养无疑是有益处的。具体做法是家长与孩子一起对每款床的功能、价格、安全性、占用空间、是否方便活动、是否便于整理等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判断,最终选出一个较满意款式的床。

组织能力

一群孩子分成了两组,他们准备用积木进行搭塔比赛。谁把塔搭得又高、又稳、又快、又漂亮,谁就获胜。活动开始后,一组孩子急于搭塔,他们取来大小不同的积木,一个个争先恐后地往上加,眼看就要搭到塔尖了,突然,大大小小的积木散落在地上。而另一组孩子活动开始后没有急于搭塔,他们围成一圈商量,决定用大积木搭塔底,中等积木搭塔身,小积木搭塔尖。有人负责运积木,有人负责搭塔,有人负责给搭塔的伙伴递积木,有人负责保护塔,塔很快就搭成了。这个例子说明,掌握组织能力不仅有利于孩子顺利进行游戏活动,与伙伴友好相处,而且有利于他将来在组织中有效地实施领导能力。

让孩子操办活动是培养他组织能力的最佳方式。优优过几天就满六岁了,她准备举办一个生日晚会,但她又不知道怎样组织,为此她向妈妈请教。妈妈首先帮她列了一张邀请参加生日晚会的小伙伴的名单,并根据他们的特长安排节目内容。优优算了算一共有五个小伙伴,佳佳朗诵不错,就让他当主持人并朗诵《静夜思》;童童跳舞好,让她来一个“脖子扭扭,屁股扭扭”;冉冉会唱歌,就由她领唱《生日歌》作为压轴节目;牛牛电子琴弹得不错,就由他当音乐伴奏。优优自己会讲故事,还可以为小伙伴服务,给他们倒水、切生日蛋糕。就这样,在优优的策划和组织下生日晚会进行得井然有序,优优过了一个难忘的生日。通过实践活动,孩子可以认识到每个人才能各异、秉性不同。担任每个职位的人,不一定都要选择同样精明能干的人。要想有效地实现目标,就必须懂得对人才的合理调配和组合。

因此,家长应多给孩子提供机会,孩子正是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锻炼了组织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

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应从小通过社会性发展来培养,家长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让孩子学会善解人意。一个孩子手里拿着一件玩具正玩得起劲,另一个孩子不由分说,上来就抢他的玩具,这样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看到。

这种现象反映了幼儿的“自我中心性”。“自我中心性”是幼儿期的典型特点。这是由于孩子心理发展的局限,使他们在认识和适应外在世界时,总是不自觉地从自身考虑问题。这种现象使他们不懂得体贴他人,不能善解人意(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而且它还会使孩子很难适应同伴之间的冲突和竞争,更不会合作或分享。而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让孩子学会从他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彻底摆脱自我中心,走近他人,走向社会。

家长可以通过移情(移情,即体验他人情绪、情感的能力,通俗地讲就是指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的能力)训练,培养孩子善解人意。例如,孩子们玩追逐游戏,跑得正起劲,突然,丁丁不小心摔倒在地上,大哭起来,没有孩子主动前去安慰丁丁。如果家长在场,可以问孩子:“你摔跤时,感到疼不疼?心里难过吗?”“丁丁摔了跤,你应该怎么做呢?”当孩子不愿意把自己心爱的滑板车让给小刚玩时,可以问:“上次你想玩小刚的小汽车,小刚是怎么做的?如果小刚也不让你玩,你的心里会怎样?”通过移情,孩子得以学会理解、体谅和关心他人,即学会从他人的角度或立场来考虑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最终成为受欢迎的人。

为孩子与同伴交往创造条件、提供机会。交往能力是在不断交往的实践活动中发展与提高的。家长应多为孩子与同伴的交往创设条件、提供机会,让孩子在实践中得到锻炼。

家长应多鼓励孩子参加集体活动。孩子在集体活动中会认识到:随心所欲、任性,是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无法与其他孩子结为伙伴的。许多孩子在一起玩时,自然就会形成一种规则。孩子加入其中就会明白,必须遵守这种规则,甚至必须抑制自己的欲望,否则就会不受欢迎。比如,当和同伴发生冲突时,要会使用一些较合理、较成功的方式,首先承认对方的权利,以商量的方式向对方请求,让对方同意自己的要求,如想玩对方的小汽车时,应该用这样的语气商量:“这小汽车是你的吗?给我玩玩可以吗?”而当对方迫切地想玩自己的玩具时,自己能做到相让。即使是想独自玩的玩具,如果大家不轮着玩,结果自己也玩不成。所以有学者说“分享、轮流不是天生就会的”,只有通过孩子在社会生活中反复实践的经验,才会懂得他人有他人的权利,集体成员各有其义务与责任,才会逐渐地学会协调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形成尊重他人、信任他人、谅解他人、愿意帮助他人的良好品德。

重视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技能。社会交往技能对人际交往具有重要的影响。孩子应熟练地掌握建立和保持友谊的社会技能,包括顺利地加入某个群体的活动、对同伴表示赞扬和支持、恰当地解决冲突等等,那么孩子就会在社会性方面获得较大发展。

孩子在与同伴的交往中,难免发生冲突。这时,家长要考虑怎样进行引导,培养孩子化解矛盾的责任心和能力,使孩子在调解冲突的过程中学会怎样倾听对方的陈述和对方的观点。当他学会了倾听多方面的意见和观点时,他就掌握了解决问题和化解矛盾的能力,同时他也学会了判断,能够创造性地解决争端,而不是采取被动或侵犯的方式,他还懂得了必须照顾每一方、每个人的需要,使各方都在最小矛盾的情况下和平相处。


作者: wzgzs    时间: 2008-4-29 12:10
标题: 回复:教子有方-日常生活
学会理财,过好争取财富的第一关



罗西



小女儿一周岁生日那天,按传统给她做了个仪式,地上摆了很多有“象征性”的东西,诸如书、秤、算盘、胭脂等。当女儿第一件拿的是笔时,全家欢喜,像是她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可接下去,她抓起一把钞票,一家人面面相觑,不做声,只有我一个人鼓起掌来,爱财有什么不好?只要生财有道(道理),是应该鼓励的。

其实,从小就教育孩子认识钱,用好钱,是父母不可推卸的责任。

孩子眼中的金钱世界

女儿曾吵着要买一个昂贵的玩具,我跟她说,家里不是很有钱,所以不能买。三岁时,她对此问题的回答是:“你可以多买一些钱放在家里呵”,六岁时的回答则是:“老爸,你小声点,人家还以为我们家真的没钱!”这时,钱(财富)在她心目中已是身份的象征了。

一位朋友的孩子8岁了,天天带她家的哈叭狗出去散步。那狗身价是300元。一天,见到一个外国人,要出价800美元买走那只狗,她不卖,还一个劲问800美元是多少?

邻居黄太太买菜回来,4岁小孩问:“妈,这些蛋呀肉呀是从哪里借的?”显然她还没有买卖观念。

小女每次跟我上街,买什么东西都要说一句:“太贵了!”连一根两毛钱的笔芯,她也会说:“太贵了!”可见,她对讨价还价感兴趣,但又没有价格概念和买卖公平观念。

认识钱,会用钱,是孩子迈向独立自主的必须的一步。学会对金钱的正确使用,孩子才能逐渐摸索到现实社会的运作法则及人际间的互动模式。

孩子会说,钱等于爱。爸爸总是说,他那么辛苦工作,就是为赚钱给我。他没时间陪我,但总给我好多钱用,而我也只有在花钱时,会想到他;没钱时,才思念他对我的“爱”。

孩子也说,钱是种奖品。成绩好,奖品大些;成绩差,奖品就小。没整理房间,奖品被没收;帮妈妈拖地,还有额外奖品。表现愈符合大人要求,奖品愈多,反之则一无所有。孩子还说,钱能换来友情,有钱,才能去咖啡厅,买最流行的运动鞋穿,隔壁楼的那个小妹妹才会叫我“大哥哥……”

钱,也是个麻烦。家里中彩的那个同学,晚上不敢接电话,因为他妈妈说,如果有陌生人打电话问他是不是一个人在家,千万要回答说:“不!

钱,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已是一件复杂而矛盾的“鬼东西”!

帮助孩子正确认识钱

孩子四、五岁时,就可以帮助他们建立金钱的观念,并让他们学习认识钱币,它们有什么用途,怎么挣钱,又该怎么用钱……并慢慢引导孩子熟悉并理解另外几个动词:消费与投资,储蓄与流通等。

最可行的是,陪孩子玩“逛超级市场”、“银行交换”的游戏,让孩子熟悉交易的礼节和方法;最好游戏中的订价和币值,与实物相同,可更加加深孩子对现实的了解。平时则可到百货公司“实践”学习心得,学习规划消费一番。

我大学时的一位老师,他的女儿已读小学一年级了,是处于一个不会用钱,却对钱有所认识的年纪,他便给女儿一只储蓄罐,有零钱就拿去“喂小猪”,再用储蓄金购买孩子的用品;孩子觉得“喂猪”十分有趣,又可享受储金累积的成就感,自然就养成了储蓄的习惯,也达到了他所提倡“延迟孩子欲望满足”的目标。

一旦孩子可自由运用金钱,父母应提供孩子足够的消费知识,像如何存、提款、分辨商品广告真伪、学习认识商品标签等,使孩子懂得选择安全的消费环境及价廉质佳的产品。此外,一位教育工作者指出,父母应以和缓的口气与孩子沟通用钱的问题,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心,让他们在认识钱的同时,体会到人情比金钱更可贵。

在商业发达的美国,每一个成功的父母,都十分重视理财教育,他们的经验,我们也可借鉴。按不同阶段,由浅入深,培养理财观念,养成节约习惯,这一教育要求达到的目标是:3岁能够辨认硬币和美元纸币;4岁知道每枚硬币是等价物,认识到我们无法把商品买光,因此,必须作出选择;5岁时知道基本硬币是多少美分,知道钱是怎么来的;7岁能够找数目不大的钱,能够数大量硬币;8岁知道他们可以通过做额外工作赚钱,知道把钱存在储蓄帐户里;9岁能够制定简单的一周开销计划,购物时知道比较价格;10岁时懂得每周节省一点钱,以备大笔开销使用;11岁时知道从电视广告中发现事实;12岁能够制定并执行两周开支计划,懂得正确使用银行业务中的术语。

在现今竞争激烈的社会里,如不能掌握理财之道及适当地处理投资事务,便会逐渐被淘汰。

零用钱可以是天使也可从是魔鬼

从未有过金钱支配经验的孩子,对金钱可能出现缺乏自制、依赖性强等情况;父母有求必应,孩子易养成挥霍无度的习性;严格约束孩子用钱的父母,则可能教育出一个性情拘谨、行为保守、缺乏独立能力的孩子。

要培养孩子正确的金钱观和消费理财的观念,给不给孩子零用钱倒是其次,重要的是让孩子有用钱消费的经验及支配金钱的决策能力。

有人把零用钱比喻为“孩子学习消费的学费”。确实,花钱不是件简单的事,从资讯荟集、商家选择、价格比较、物品的必需性等,甚至为了交易而投注的时间和心力,消费者都要仔细考虑。如此审慎的决策过程,更须在孩子生活中逐一扎根。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家庭收入的提高,家长在“要不要给孩子零用钱”这个观念上已有很大的转变,大多数人认为零用钱除了可满足儿童需要外,可培养儿童的数字概念,让孩子在支配使用零用钱的同时,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并从花零用钱的过程中建立价值观,所以家长在零用钱给予方式上,如果能运用得当,就可以达到教育子女的目的。

A、适度地给孩子零用钱。不同年龄的孩子对金钱、数字概念的认知不同,所以给孩子零用钱时,应先考虑孩子的成熟度及需要。

对五岁以下的孩子而言,零用钱的意义并不高。六岁左右的孩子,则可考虑给予他小额的零用钱,让他学习金钱的运用及了解金钱的价值;对七、八岁左右的孩子来说,金钱已较具有意义,但在使用上,却不懂得节制,因此面对这个阶段的小孩,父母应灌输他们正确的金钱观念。

B、阶段性地给孩子零用钱。通常零用钱的需求和年龄成正比,而年纪愈小的小孩,给钱的间距也应该愈短,也就是说,一个六、七岁的小孩,可以考虑每天给他小额的零用钱,然而十岁左右的孩子,就可以一次给他多一点的零用钱,并考虑每个星期或每两个星期给他一次,金额大小及间隔时间长短再依孩子的年龄逐步做调整。

C、指导儿童处理、使用零用钱。给孩子零用钱,不是在打发孩子,也不是补偿孩子,应该在给孩子零用钱的同时,教给孩子零用钱的使用和保管的方法,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零用钱的教育功效。

对于年纪较小的小孩,可采取以父母做为银行的方式发给零用钱,孩子想要买东西时,可向父母申请,由父母陪同孩子一起购买、选择商品;八、九岁的孩子多半已有固定支付的零用钱,所以父母可以指导他们简要地记录零用钱的去向,协助他有计划地支配零用钱。

无论孩子年龄是大是小,无论父母所给的零用钱是多是少,为人父母者,要记住一个大原则:随时教导孩子节约开支、明智消费,向孩子输入随时储蓄的概念。这对孩子将来有计划地使用金钱、有效的管理金钱,均有很大的帮助。


作者: wzgzs    时间: 2008-4-29 12:10
标题: 回复:教子有方-日常生活
让孩子自然地参与家务劳动



莫源秋



美国哈佛大学的学者们在进行了长达二十多年的跟踪研究后,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爱干家务的孩子与不爱干家务的孩子相比:失业率为1:15,犯罪率为1:10;离婚率与心理患病率也有显著差别。由此可见,参加家务劳动不仅仅是孩子为父母分忧的权宜之计,更重要的是它关系到孩子今后的就业成才和生活幸福。因此,我们要创设良好的条件,让孩子从小就自然而然地参与并热爱劳动。

切记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的最主要目的是为了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做父母的一定要记住,不是家庭劳动需要孩子,而是孩子个性的发展需要家庭劳动。孩子参与家务劳动的着眼点不应放在劳动的效益上,而应放在劳动对孩子的个性全面发展的巨大意义上。由于经验和能力的局限,有时孩子的劳动也可能会给父母带来更多的麻烦,但是从教育孩子,促进孩子健康成长这个长远的目标来考虑,还是值得的。

让孩子明确:干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是每个人应尽的一份义务。

应该从小就让孩子明白参加扫地、洗菜等家务劳动,是他自己应尽的一份义务,而不是帮父母干活,这样孩子在干家务活时,就心甘情愿地去做,而不会讨价还价地讲条件了。而有的家长在让孩子干活时总爱说:“你帮我干点活。”久而久之,就会使孩子缺乏家庭责任感,也就不愿意干家务活了。也不要以贿赂的手段来利诱孩子做家务活动,否则,没有“实惠”作强化物时,孩子就不愿干家务活。

让孩子模仿父母做家务。

孩子在幼儿期时是好奇和好模仿的,他们在看到家长整理房间、洗衣服、洗菜等时,会有一种新奇感,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非常乐意模仿家长做这些家务活,你洗衣,他就在旁边玩肥皂:你包饺子和面,他就伸手去揪一块面玩。这时,我们可以吩咐孩子做一些十分简单的事情,如拾起布娃娃,把报纸拿给爸爸,给妈妈拿双拖鞋,把自己的垃圾、废纸等丢到废纸篓中等。

如果从孩子的幼儿期开始,就让其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愉快地参加家务劳动,而且没有辛苦的感觉,更不会认为是额外负担。

要让孩子体会到劳动的快乐。

安排一些你和孩子可以一起做的家务。安排孩子做那些他感到对家庭生活做出重大贡献的家务劳动。如扫地、洗菜等。让孩子做的家务活要有趣味性,如帮助摆餐桌时,可让他放一些色彩鲜艳、有图案的桌垫、餐巾纸等;请孩子把脏衣服放到贴有米老鼠的衣篓中,这样,孩子对家务活就会感兴趣而乐意去做。在劳动中增加竞赛性,如你在家务劳动中和孩子玩“比比看谁做得好做得快”的游戏,相信孩子会更乐于帮忙。

父母应成为热爱劳动的榜样。

平时父母不要因为做家务而发牢骚,否则,孩子会认为家务劳动是很累人的,因而不喜欢做家务。如果父母做家务时放点音乐、哼哼歌,就不会使孩子对家务产生反感;即使父母有时讨厌做家务,也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发牢骚。做父母的更不要在要求孩子做家务时,自己却在一旁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

不要用劳动来惩罚孩子。

在孩子犯错误后,有的家长喜欢用劳动来惩罚孩子,还美其名为“劳动改造”。事实上,这样的教育,不但没能使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相反还会使孩子对劳动产生厌恶感。


作者: wzgzs    时间: 2008-4-29 12:11
标题: 回复:教子有方-日常生活
谨防:在游戏中损伤孩子的自信



晓东



常见小孩子在学走路的时候,大人们往往先给孩子设定一个目标距离,等小孩摇摇晃晃地快达到目标时,大人又把距离拉大,小孩子再一次接近目标时,大人又再一次把距离拉大,直到小孩真的走不动快要摔倒了,大人才去把小孩扶住。在小孩学走路之前,人们拿玩具逗小孩玩的时候也是如此,先把玩具放在一个小孩稍做努力就可以拿到的地方,引诱小孩采取行动,等小孩刚好快要够着玩具的时候,又把玩具移开,当孩子再一次努力快要够着玩具时,又把玩具移开,直到小孩认为自己已经没希望了而主动放弃,或是小孩哭闹起来了,大人们主动把玩具送到小孩子手里。

人的个性心理就是在幼年时期的一次又一次的游戏中慢慢地形成起来的。当我们用前面讲的方法去逗小孩玩或训练小孩走路的时候,会对小孩的心理特征的形成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不管是在训练小孩子走路的时候还是在拿玩具逗小孩玩的时候,当我们给小孩设定一个最初的目标距离时,小孩会用他幼小的脑袋和刚涉人世所获得的一点点经验去进行判断,在判断“可以成功”的情况下他才会采取行动(当然,小孩不会像大人一样“老谋深算”,当他非常喜欢某样玩具或他前方的某个人时,他很可能会因判断过于乐观而采取行动,所以出现失败也不奇怪,不过这样失败不会对他的心理造成大的不利影响。)如果他的判断是“不可能成功”,那他就只会吵闹抗议而不会行动了。

当小孩满以为自己可以成功的时候,他采取了行动,而当成功即将到手的时候,距离变了,跟他判断的不一样了,在满心兴奋之际突然要面对失败的后果,而且,当他通过努力再一次眼看就要成功时,失败又再一次来到他面前……在这种情境之下,小孩子的心情会怎样呢?当然是非常失望。如果让孩子幼小的心灵长期浸泡在这种失望与失败之中,对他个性心理的形成会产生消极影响。

有这样一个故事:

神仙告诉某个人,在海边千千万万的石头中,有一块摸上去很温暖的石头是一块希望石,这块石头可以帮他实现一个愿望,于是这个人就到海边去寻找这块石头。他从海边摸起一块又一块的石头,仔细地用手去触觉,如果没有温暖的感觉就把它远远地丢到海中。因为他知道手里的这块石头有可能就是那块希望石,所以他每次都很认真地去感觉,生怕错过了那个可以帮他实现愿望的希望石。但是,成千上万的石头从他手中丢到了海里,希望石还是没有出现。

尽管这个人早就明白,在海边千千万万的石头中只有一块是希望石,应该是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但成千上万的失望还是让他对下一块来到手中的石头不再仔细地去感觉了,而是随便摸了一下就丢到海里。到后来,干脆是随抓随丢。终于,当他把某一块石头丢到海中以后,突然发现手里留下了一种温暖的感觉!

这个人如果一直像开始一样努力用心去感觉每一块石头,他本是可以成功的,但结果他却失败了。他的失败是沿着这样一条路走来的:无数次的失败与失望──对下一次失去信心──失去付出努力的动力──不愿付出努力──面对失败。

每个人都觉得这个人真的很可悲。其实,他还不是最可悲的,因为他在寻找希望石的过程中,面对的失败只不过是使他寻找希望石这一件事失去信心,结果是使他失去了这一次机会罢了。但如果一个小孩在他人生初期就经常生活在失败与失望之中的话,失去的将是他今后的人生中的信心!那么,前面那个人在寻找希望石的后阶段态度,就将是这个小孩一生一世面对人生的态度。前面那个可怜的人只不过是失去了一次机会,而在失败与失望中形成的个性心理,将使一个人在漫长的人生中失去无数次机会!这才是最可悲的。

在游戏过程中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情况:经过几次的失败之后,当我们再一次要小孩去努力、去尝试的时候,小孩不敢了,因为他害怕再一次失败。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天长日久不断地重复这种失败与自我保护,这种自我保护的本能就将深深地植根于他内心深处,成为他的心理特征之一。而正是出于这种自我保护本能,在今后的人生中,他将时时怀疑自已会不会成功,从而尽量不去尝试为了避免深藏于他心底的那种可怕的失败。这样他获得的成功机会当然就少多了。

因此,我们在逗小孩玩的时候,给小孩设定的目标,如果小孩轻易就达到了,下次可增加一点难度。如果小孩通过努力还是差一点不能达到,我们下一次降低一点难度就可以了。即使小孩哭闹起来,设定的目标也一定不要动,实在要动可以把小孩抱到高目标近一点的地方。最好的难度是小孩付出比较多的努力以后刚好可以成功,这时,面对自己付出努力以后获得的成功,小孩将特别的高兴。

而在今后的日子里,他将既有获取成功的信心,又有愿意付出努力的态度,从而拥有健康的心理,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拥有较大成功的可能。


作者: wzgzs    时间: 2008-4-29 12:11
标题: 回复:教子有方-日常生活
教育的起点



嘉意



──家庭中的日常生活教育

蒙特梭利说过:人类3岁以前所吸收获得的知识,相当于成人花60年拼命学习所获得的知识量。

蒙特梭利说过:人类3岁以前所吸收获得的知识,相当于成人花60年拼命学习所获得的知识量;而生理学家也发现,3岁幼儿的脑神经发育已经达到成人的60~80%。蒙特梭利根据0-3岁幼儿的心智特征,把这个时期称为潜意识吸收心智阶段。在这个时期幼儿以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来学习、获取需要,以人们无法想象的惊人速度和能力将所有看到、听到、接触到的信息、事物照单全收,并像照相机一样──留在大脑的底片中,从而形成一生人格、智慧、情感、意志以及生活习惯、方式的基础。

而幼儿从出生到3岁左右,绝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家庭中,是在父母的养育和教育中,接触到的全部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所以,当一个小生命诞生,给家庭、父母带来了无限喜悦和希望的同时,也让家庭和父母从此担起了一份永远的、沉甸甸的养育和教育的责任。家庭,是人一生教育的起点;父母,是孩子一生教育的第一位老师;日常生活教育,是幼儿最基本的生活能力的培养,是在家庭环境中随时随地可以进行的教育,也是蒙特梭利教育的一项主要内容。

日常生活教育的意义:

学习做人,学习做一个独立的人。幼儿在通过学会独立应对生活中的问题,锻炼了各种能力、体验了成长的喜悦,确立了自信心。

日常生活教育的目标:

锻炼运动能力、手部精细动作能力和解决生活基本问题的能力;培养幼儿独立性、自主性和做事的专注、集中,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和能力;培养与人交往、相处、沟通等社会行为能力,为适应离开家庭、进入幼儿园做准备。

日常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家庭中的训练:

基本动作练习

坐、站、走、跑、拿取、搬运、摆放等大运动,以及抓、倒、折、切、剪、贴、缝、捏、舀、夹、拧、穿、撕、擦、敲、卷、拉、绞、揉等各种手的动作。

当幼儿的生理发育达到可以学习并完成各种动作的时候,当幼儿处于学习某些知识的敏感期,幼儿为了建构身体的某些能力、功能,会有强烈的愿望去模仿成人、亲自动手完成这些动作,进而获得自我学习需要的满足,得到自信、自立的体验,同时也掌握了日常生活的基本技能和能力。而这些练习,在家中随时随地都可以找到材料,为幼儿创造合适的时机和条件。

7.8个月的宝宝正是手部精细动作训练的敏感期,从满把抓漫漫过渡到学会五指捏、三指捏。父母可以准备两个碗,放一些大小不同的豆子或类似的东西,让孩子从以大把抓的方式、到用两指或三指对捏,把东西从一个碗转移到另一个碗;配合一个有小口的瓶子或开个小孔的纸盒,把豆子投入瓶子或纸盒,就增加了难度,同时也锻炼了孩子的手眼协调;再大一些,孩子开始学习使用勺子,还可以让他用勺子舀来舀去;到孩子学习使用筷子,再练习用筷子夹移;当手及脱部的力量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还可以换大小不同的碗或口径不同的瓶子,让孩子学会倒。

1岁半到2岁左右的孩子已经逐渐可以搬些重物(相对于孩子来讲),手部动作的灵活、手眼的协调能力都有了很大进步,可以让孩子帮助做些有目的的转移、摆放物品如摆设餐具、收衣服等,学会有目的、有秩序的完成工作,学会听懂别人的意见和要求并且按照要求完成工作;将家里的各种衣夹收集起来,按照不同的力度提供给孩子,学习妈妈的样子“晾衣服”,用一些动物形状的卡片,比如螃蟹、章鱼等,让孩子用夹子给它们长出肢体、腿脚,夹的练习锻炼了孩子手部肌肉的力量、双手的配合、动作的准确、手眼的协调;大大小小不同的、形状各异的、平口的或有罗纹口的旧瓶子,让孩子练习打开和盖上瓶盖,从一个一个单兵教练,到把越来越多的瓶子和盖子混合在一起,同时还让孩子学会区分大小、为瓶和盖配对。

2岁以上的孩子模仿的本领更大了,自己动手的愿望更加强烈,手的各项活动也就可以更加丰富了。妈妈切菜,孩子总想帮忙,不妨给他一把不锋利的西餐刀、一块小案板,从切些面包片、豆腐等柔软、好切的东西,慢慢的练习;找些孩子喜欢的、废旧的挂历纸或小图片等,让孩子练习把他喜欢的图画剪下来,从随意剪、剪直线到剪弧线、拆线、按照要求进行剪裁;折纸、叠毛巾或小件的衣物,做一些简单的像风筝、布贴画之类的手工作品,甚至和爸爸一起找几块木条、木版,敲敲打打的做个小板凳等等,传统的手工制作游戏经久不衰自有它的道理。

社会行为的练习

包括学会敲门、正确的开关门,与人打招呼、问候、回答问题的方法,表示感激、抱歉的方法,递交物品的方式,轮流使用公共设施、游戏设备,用餐、做客、购物、乘车等与人交往中的礼仪礼貌、社会公德和方法、规则。

社会行为能力关系到人一生学习、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学习社会行为的规则没有固定的、必须的模式,关键是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

孩子在生活中接触最多的是父母,他无时无刻不在观察、模仿、记忆、吸收父母的言行、举止,对人的态度、方式。要让孩子成为一个有社会公德、懂得礼仪礼貌、遵守公共秩序、知道尊重他人也获得他人尊重的人,要求父母首先要成为表率、榜样。

关心环境的练习

打扫房间、擦拭桌椅用具、准备餐桌、整理衣物橱柜,以及养护花草、栽培植物、照顾小动物等等,从家居的环境还可以扩展到公共环境的爱护、维护,对大自然的保护等更广泛、深远的范畴。

对于孩子一定要从家居开始,这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生活必须的能力的需要,也是帮助孩子建立对家庭、社会的爱心、责任心的需要。其实,孩子在看到父母做这些事情时常常非常愿意帮忙。

试着给孩子准备一些适合他使用的工具,如小一些的扫帚、簸箕、抹布,让他跟在父母的身后学着做;安排一两项力所能及的工作,如每天喂小鸟、给花浇水等,让孩子全权负责,甚至将小鸟、花用孩子的名字命名,父母给予提醒和适当的帮助,慢慢你会发现孩子在学会和掌握技巧后能够做得很好,还会很认真、负责。

照顾自己的练习

包括整理自己的物品,学会洗手、洗脸、刷牙、梳头发等技能,学会穿脱鞋袜、衣服,学会叠衣物等等管理自己、照顾自己的生活技能。

孩子是非常乐于自己动手的,满足了他学习、探索的需要,也为孩子建立了自信心、获得了成就感。父母要创造条件放手让孩子学习。比如穿衣服、系纽扣,可以先让孩子学习为布娃娃穿衣服、换衣服,以学会区分前后、左右;蒙特梭利教具中就有衣饰框,给予孩子不同的纽扣、拉链、扣襻、带子的系法的练习,在家中不妨参照这种方法,找一些旧衣服上的不同纽扣、拉链等,或在让孩子帮助收衣服时进行练习。

对自己的照顾,不仅是让孩子学会生活的技能,也是逐渐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整洁有序的生活方式,在这方面同样需要父母做榜样、做表率。

除了以上的几个方面,日常生活教育的内容中同时贯穿了认知能力、情感意志、语言能力的练习,贯穿了健康教育。美的教育、爱的教育等更加广泛的内容。也可以说,家庭教育包含的是多方面的、全方位的、没有时间阶段限制的、终身的教育。作为父母,最重要的是具备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方法,给予孩子充分的爱心、耐心、关心,给予适时的引导、帮助和条件,在陪着孩子一起长大的过程中分享孩子的喜悦和成长。


作者: wzgzs    时间: 2008-4-29 12:11
标题: 回复:教子有方-日常生活
我很胖,可我总是饿



刘纪平



一次家长会上,老师对我说:“你的孩子太胖了,以后我们要给他少吃主食多吃菜啦。”打那以后,孩子回家就嚷饿……

冉冉妈妈就是带着上面的问题来到儿童保健中心的。听完她的话,我对她说:“幼儿园的老师已经意识到你的孩子太胖了,需要进行干预,这应该说是一种进步……”

现在,人们开始知道成人高血压、心血管病、脑血管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预防要从娃娃抓起。在医学上这些病被称为“生活方式病”,而生活方式也是从小养成的。目前,成人慢性病的儿童期干预已经成为了世界性社会医学的前沿课题。

肥胖症是脂肪组织全身性异常的增加。单纯肥胖症则是指除某些先天遗传或代谢病引起的病理性肥胖之外,纯粹由营养过度和不良生活行为方式所造成的肥胖。肥胖不仅影响体型,造成心理障碍,更重要的是影响孩子的心肺功能,造成有氧能力的功能性损伤,使健康水平下降。

孩子不同于成人,生长发育是其独特的生命现象。因此,成人减肥的很多方法不适于儿童。比如禁食和饥饿疗法、服减肥药、手术去脂肪等方法禁止用于儿童。

儿童单纯肥胖症的防治应该是一个由多因素组成的综合方案,包括饮食调整、行为矫正和运动治疗。要求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饮食调整

在科学计算每日热卡需求的基础上,对饮食进行调整,一般做法:

*饮食减少1/4,减去过多的摄入量,吃饭先吃菜、果、汤,再吃肉类,最后吃主食。

*多吃富含维生素和非精加工的粮食,少吃精米白面、油炸食品、糖、巧克力、高糖饮料、奶油制品。

有了营养计算的概念,我们就可以把控制肥胖不再简单地归纳为“少吃主食多吃菜”,而是“平衡膳食,不超热卡”,使孩子“减肥”不减营养。

绿灯食物

每日必吃,含有人体必需的营养素的食物。比如谷类、蔬菜水果类、肉蛋奶类及少量植物油等。

黄灯食物

含糖、油、盐较多,但有一定营养的食物,比如咸蛋、咸鱼、炸鸡、炒饭等。这类食物必须限量食用(每周少于3次)。

红灯食物

提供大量热卡的含糖、油、盐较多的食物。比如可乐、炸薯条、奶油蛋糕等。这类食物要避免给肥胖儿食用。偶尔食用后可以用多吃绿灯食物弥补回来。


作者: wzgzs    时间: 2008-4-29 12:12
标题: 回复:教子有方-日常生活
0~2岁该发展孩子的哪些学习能力



刘希庆



有多种,有运动能力、语言能力、智力能力,还有一种最重要的能力就是学习课业的能力,即学习能力。对儿童而言,最基本的学习能力就是听、说、读、写、算与交流的能力。虽然这些能力在孩子入学后才能表现出来,但是这些能力的形成在孩子一出生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研究表明,如果在学前阶段,孩子的学习能力没得到充分发展,那么孩子将来入学后很可能就会学习能力低下,跟不上学校学习的进度。那么在孩子0到2岁这个阶段,家长应注意发展孩子的哪些能力呢?

第一阶段:零至六周

这个阶段的孩子需要身体的触摸,需要爱和温暖。如果母亲能在这个时候喂养母乳,更能增加亲子间的亲密关系。无条件的爱对婴儿很重要。以下是两种教导婴儿的方法:

1.不要让婴儿哭得太久,对婴儿的需求要有反应,无论何时婴儿都是最重要的。

2.喂食婴儿时将孩子抱入怀中,对孩子笑、说话、唱歌,目光要有接触。

第二阶段:六周至五个月,接触环境

1.继续给婴儿爱和关心,经常拥抱。若婴儿表现出不开心,照顾者要有回应。

2.帮助婴儿发展某些技能,例如,让婴儿趴在地上,借此练习抬头及加强视觉能力。

3.在婴儿头部左方距眼前大约十二寸处,挂一个会转动的风车,越简单越好,例如用两、三种颜色鲜艳的球体组成,或用不同颜色的材料做成人脸。这个道具可以帮助儿童集中注意力,学习用眼睛追踪物件,对以后发展阅读能力十分重要。

4.为婴儿准备一袋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物件(注意:必须完全无毒,不会被咬碎),这个道具可以帮助婴儿练习拍击。

5.尽可能将婴儿抱出摇篮,尽量找机会和婴儿说话,假装婴儿能回答似的。例如,母亲进厨房煮饭时,将婴儿也拖入厨房,边做事边聊天;或者,多带婴儿到外面公园散步。

6.帮助婴儿多活动。只吃睡不活动的婴儿,以后发展学习能力时容易出现问题。

第三阶段:五个月至两岁,发展智力

1.继续给孩子大量的爱,经常触摸孩子,尽可能弯下腰抱孩子。

2.给孩子较大的,可以拍击敲打的物件,这种刺激可以加强早期的肌肉协调。

3.多带孩子接触世界,并和孩子分享心得。例如,带孩子去玩具店,一起谈论玩具;带孩子去超市,让孩子将要买的东西放入购物车中;带孩子去公园看鸟、看树、看动物,闻闻花草的气味。这样同时提供听、看、说、玩的经验,可以让孩子有机会将感知的经验连接起来。

4.选择有大幅图画的书,朗读给孩子听,指出书中的人物、动物,认认书中的字。这些都是孩子以后在学校里需要学习的阅读技能。

5.经常和孩子说话,虽然得不到孩子太多反应。经常对孩子笑,对孩子说的每件事都要有反应。

6.当孩子犯错误或跌倒时,给予安慰,向孩子解释每个人都会犯错误,并告诉孩子犯错误的经验也有用处。孩子从大人的反应、身体动作、面部表情和语调中,就能放心地于错误中学习,这种经验是父母这个阶段所能提供的最宝贵的功课。若父母反应不当,孩子从小就怕犯错误,会变得不敢想,不敢尝试,也不敢学习。

7.帮助孩子社交,联系其他孩子的父母,让孩子们在一起玩,也鼓励其他孩子和成年人交谈。

这些训练,肯定会为您孩子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 wzgzs    时间: 2008-4-29 12:12
标题: 回复:教子有方-日常生活
应注意在生活小事中培养孩子的社会公德意识



湖南省长沙师范 周微云



把一个一无所知的婴儿培养教育成一个独立的、具有良好社会公德的社会人,这是父母终生的责任和事业。

从孩子出生那天起,不管父母在主观上是否有教育的愿望,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耳儒目染的影响,它会一丝丝地渗透到孩子的心田,所以说,孩子是父母的翻版。

父母的人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是很重要的。什么事令父母感动,什么事令父母欢喜,怎样待人接物,怎样与人交谈,甚至打电话的口气,做饭的方法,爱看什么样的电视节目,夫妻间说话的方式等等,这些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都会在孩子的心灵中产生较大的影响,甚至直接影响到往后孩子的社会公德意识的形成。

很多父母过于看重孩子,孩子要什么给什么,这种做法对孩子是有百弊而无一利的。我们应该看到,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的欲望也会愈来愈大,如果一味给予满足,就一发而不可收。这样,一旦孩子不能得到满足,不满情绪就产生了,甚至出现恶劣行为,比如恐吓大人,或偷偷地从父母钱包里拿钱,甚至开始行窃等。所以父母应该有一个原则,即“特别意义原则”。比如说,孩子的生日,或者“六?一”儿童节、过年等,特别是当他做了一件值得称赞的事,表现出好孩子的良好品行时,应该给予奖励。在这种“特别意义原则”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懂得克制自己不良的物质欲望,这对他们长大步入社会时“他人意识”和“良好社会公德意识”的形成是很有帮助的。

还有一点应该引起父母的注意。不少父母带孩子外出游玩或旅行时,总是携带着大量的食品和饮料,车子一开动,车厢内便如同举行茶话会,无论大人还是孩子,人手一袋,同时还要喋喋不休地谈笑风生,旁若无人地大声喧哗。车开多久,“茶话会”就举行多久。这种太随意的生活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因为这种太随意的生活习惯养成后,当他们进入集体生活环境,便会有格格不久的感觉,集体活动会让他们觉得难以忍受。这样,不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公德意识,所以家长应该从这些生活小事中对孩子从严要求。

在公共汽车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孩子理所当然地坐在位子上,心安理得地让妈妈站在一旁,甚至还有的孩子因为没有座位而哭闹,东张西望地指望有谁能给自己让座。这种现象并不正常,孩子长到四五岁时,体力其实已经能够自理。所以,平时遇到这种情况,父母应该鼓励孩子站着,培养孩子的自立精神和关爱他人的意识。即使有人让座,也应该婉言谢绝。当孩子在公园荡秋千或滑滑梯时,父母要告诉他应按顺序排队,千万不要提什么“我的孩子小,请优先”的要求,因为孩子再小,也应该遵守社会公德。

在家里与孩子玩游戏,父母是否经常有意让孩子赢呢?很多父母认为,“与孩子玩,何必争高低”,因而,一味地让孩子赢。可是我们要知道,当他与同龄人共同玩耍时,决不会得到这样的谦让。在今后漫长的人生道路上,只有靠他自己的不懈努力,才能得到自己的那一份“奶酪”,才能真正享受到奋斗之后换来的幸福。所以,父母在与孩子玩耍时,应适时地与他认真决一“胜负”,让他去感受失败的遗憾和悔恨,从而对自己进行反思:为什么会输,输在哪里?从而总结出经验教训,激励他再一次加倍努力,真正品尝到胜利的喜悦。

总而言之,在日常生活中,无论衣、食、住、行、玩哪一方面,父母都会面临着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这就要求父母把握好尺寸,适时适度地抑制孩子的一些不良欲望,从小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


作者: wzgzs    时间: 2008-4-29 12:12
标题: 回复:教子有方-日常生活
日托全托利弊谈



苏春平



进入幼儿园后,是日托好还是全托好呢?那还要分析一下日托全托的利与弊。

日托:就是周一──周五送宝宝去幼儿园,每天早晨送,下午接的方式。

利:

1.有利于亲子关系的发展

每天早晨、晚上,宝宝都要和父母在一起,爸爸妈妈会和宝宝说话,讲故事;宝宝也会对父母说说一天的生活及心中所想;当宝宝出现心理问题时也能及时发现并疏导,从而有利于亲子关系的和谐发展。

2.有利于宝宝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宝宝从幼儿园回来后,一天没见到宝贝的爸爸妈妈会和他单独说话,比如会问他幼儿园里吃什么了,和小朋友玩什么了等等,宝宝很愿意说出来。再者宝宝在幼儿园中只能与同龄人进行交流,而回到家中,主要与成人接触,成人的语言丰富,宝宝耳儒目染就能习得,从而有利于宝宝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3.扩大宝宝视野

在接送宝宝的过程中,宝宝在路上会看到许多有趣的人、事、景,从而开阔了宝宝视野。到幼儿园后,宝宝也乐意将自己看到的事物说给小朋友听。

4.补充营养

幼儿园的下午餐通常在4:30分,虽然幼儿园是营养配餐,营养均衡、全面,但具体到每个宝宝却不一样。有些宝宝吃得慢,可能就吃不饱。如果宝宝回到家,能再吃些水果、牛奶等营养丰富的食物,就有利于为宝宝补充所需营养。

弊:

1.宝宝独立性差

由于宝宝回到家后,很多事情依赖父母或者父母嫌宝宝做得不好,就亲力而为,从而降低了宝宝自己动手的能力。

2.宝宝的生活不规律

幼儿园过的是集体生活,几点洗漱,几点睡觉,几点起床都非常规律。而接回家中的宝宝,往往受家长的影响,不能保证非常规律。

3.教育不一致

有些在幼儿园养成的好习惯到家后就忘了,比如宝宝在幼儿园吃饭不掉饭粒,可在家就不注意,又开始撒了一地饭粒。

对父母而言:父母需有较充裕的时间接送,陪伴宝宝。

全托:就是每周一早晨将宝宝送到幼儿园,周五下午接走宝宝。

利:

1.自理能力强

在幼儿园中,宝宝穿衣、洗漱、吃饭,甚至大一点宝宝的叠被等均需自己做,因此他们的自理能力很强,不需成人过多帮助。同时远离父母温暖的怀抱,幼儿本能地减少了求助、依赖的意识,独立自主的能力显著提高。

2.宝宝不娇

幼儿家庭教育中对独生子过分包容,娇宠的缺憾也得到了弥补。

在集体中,每个宝宝都得到相同的待遇,没有特殊。

3.合作能力强,与小朋友关系融洽

在年龄相仿的群体中学习、生活,可以让孩子学会与同伴友好相处,接纳别人,关心集体,养成合作共事能力。

弊:

1.亲子关系受影响

宝宝全托后与父母没有充足时间交流感情,难以频敏产生愉快温馨的亲情,导致情感上的隔阂,冷漠。

2.对认知的发展和人格的健全也会造成负面影响

由于家长周末把孩子从寄宿幼儿园接回后,往往会产生特殊的情感补偿心理,对孩子的错误听之任之,即使给予批评指正,孩子也极易滋长紧张对立等消极情绪。

亲情的欠缺,还会使幼儿在遭遇挫折时因缺乏倾诉对象而不能进行合理的情感转移和情绪宣泄。

较强的独立性和适应性,可能使部分幼儿过早承受起与年龄不符的压力,甚至走向一意孤行的极端。

3.比日托宝宝显得幼稚

由于宝宝平时接触面窄,仅限于小朋友和老师,所看到的景物也局限于幼儿园,因此他们的思维显得幼稚,语言表达也不丰富。

4.宝宝嘴馋

每天接回家的宝宝,如果想吃什么,家长一般能满足;然而对于全托的宝宝,没有选择余地,只能是老师给什么,他才能吃什么,因此这些宝宝显得嘴馋。

对父母而言:父母得到解脱,从而有时间用于全身心的投入工作及个人的自我完善。

至于你家宝宝上日托还是全托,还要权衡好利弊,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指导专家意见:如果父母有时间,还是日托为好,不要为自己省事,而将宝宝放在幼儿园。如果父母工作繁忙,无法按时接送宝宝,接回后也无暇顾及宝宝,那最好将宝宝全托。


作者: wzgzs    时间: 2008-4-29 12:12
标题: 回复:教子有方-日常生活
怎样培养孩子的合群性格



翁晖亮



培养孩子合群性格的措施

1.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良好的家庭气氛主要表现为全家人和睦相处,父母关心孩子,子女照顾长辈,彼此互相关心。在这种气氛中,家长要教育、引导孩子与人平等相处,切忌以孩子为中心,处处围着孩子转,让孩子凌驾于父母之上。当然,家长也要尊重孩子,切忌随意训斥打骂,要让孩子在互敬互爱的家庭气氛中成长。此外,家长要教育孩子对邻居和客人热情、谦虚、礼貌。

2.家长应该让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让孩子从小生活在同龄孩子的群体中。托儿所、幼儿园是孩子们的世界,在与同龄人一起生活过程中,孩子们会相互教会怎样玩耍,怎样相处,怎样生活。孩子在家里,父母往往处处都依着他,可在群体之中,就得平等相处,客观上有助于克服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独来独往的缺点。我们在心理咨询中发现,有一些家长怕自己的孩子在集体生活中吃亏,一味要求孩子自顾自,不要与他人来往,这样做表面上似乎是爱孩子,实际上却使孩子丢掉了在群体生活中锻炼的机会。

3.家长要教育孩子在平等的原则上结交朋友。凡是心理健康的孩子,都有自己比较要好的朋友,在孩子与小朋友交往中,家长要教育孩子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互相信赖,彼此尊重,以培养孩子团结合作的精神。对于爱捣乱、爱逞能、惹事生非的孩子,家长要教育他:你这样下去,没有小朋友会和你一起玩的,老师也不会喜欢你的,慢慢孩子就会同化于集体之中。

4.家长可采用行为疗法进行矫治。以行为疗法矫治不合群的孩子,常能收到满意的效果,但要有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

行为疗法的具体运用

1.强化接受邀请的行为。不合群的孩子喜欢自顾自,独来独往,往往不大喜欢接受其他小朋友的邀请。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偶尔接受其他小朋友的邀请,即使是很勉强的,也要及时给予鼓励。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接受了别人的邀请,要表示赞赏。如果家长发现孩子由接受邀请,变为能主动要求参加其他小朋友的活动时,要给予强化。这样做可使不合群的孩子逐渐向合群的方向转化。

2.强化邀请别人的行为。对于一个不合群的孩子,家长应多为孩子提供交往锻炼的机会。鼓励他欢迎主动上门来玩的小朋友,并为孩子们提供交往的环境、游戏的场所和感兴趣的玩具。家长一定要不厌其烦地、热情地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多接触别的孩子。在活动的过程中,孩子交往加强了,由不合群逐渐变得合群了。在活动的过程中,孩子要动脑筋,有助于促进孩子智力的发展。记住,这种邀请别人的行为,一定要反复强化才会巩固。

总之,要使你的孩子由不合群到合群,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急于求成,要有一个时间过程。一般来讲,如果家长能注意以上几点,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你将会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一个善于与人合作、能适应社会的人。


作者: wzgzs    时间: 2008-4-29 12:13
标题: 回复:教子有方-日常生活
老师和妈妈哪儿不一样?



董海燕



爱幼儿是老师的天职,爱孩子是母亲的天性,这两种爱究竟哪儿不一样呢?

在幼儿园,孩子是集体的一分子,老师把爱付给每一个孩子;在家里,孩子拿享尽独生子女的“特权”,妈妈把所有的爱给了自己的独宝贝。

在幼儿园,老师对孩子的要求坚持一贯性、一致性和灵活性;在家里,对孩子的要求则根据孩子心情的变化而变化,妈妈会迁就自己的宝贝,处处让着他。

*当孩子不吃饭时:老师会鼓励他独自进餐,会分析不吃饭的害处给他听,必要时,则让孩子少吃(如生病时),因为老师明白孩子饿时自然会吃。妈妈则一边喂,一边哄,有时为喂一口饭跟着孩子后面跑,或者恐吓、命令、强迫孩子吃,生怕饿着孩子。一顿饭下来,孩子哭哭啼啼,妈妈急火攻心。

*有好吃、好玩的东西时:老师要求大家共同分享,而妈妈则恨不能把所有的好东西都让自己的孩子独享。

*当孩子能做的事情不做时:老师会编个故事让孩子明白道理,自己动手,而不是帮忙代替,孩子一时想不通时,则暂时把事情放在一边,等孩子想通后再做。妈妈则常常包办代替,一则怕孩子累着,二则嫌孩子手脚慢,不如自己动手来得爽快。

*当孩子摔倒时:老师会鼓励孩子自己爬起来,安慰孩子的同时,和孩子一起分析摔倒的原因,让孩子从中取得经验教训,避免类似事情的再次发生。妈妈则会立刻奔过去扶起来,一边哄孩子,一边责怪让孩子摔倒的东西。

*面对孩子无理取闹时:老师会同他讲道理或冷处理,让孩子明白无理取闹不能解决问题。妈妈则会又哄又骗,或满足孩子无理要求,或打骂一通强迫孩子停止哭闹。

家长朋友,你不觉得老师的爱更深沉、更博大么?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独立性强,就请不要溺爱孩子,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并让孩子明白那样做的道理。


作者: wzgzs    时间: 2008-4-29 12:13
标题: 回复:教子有方-日常生活
让孩子学会生活



李秀兰



做父母的必须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鼓励孩子独立完成对所能及的事,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一、学会自我服务

家长可注意选取生活中的某一具体内容编成儿歌、顺口溜,让孩子明白做什么,怎样做。如教孩子系鞋带,家长可以边示范边讲顺口溜:“先打一个结,交叉绕一绕,再变两个圈,鞋带系得牢。”也可以和孩子开展竞赛,看谁的鞋带系得又快又好。

二、学会自我保健

可以让幼儿从认识自己的身体入手,初步懂得保健的方法。如让孩子用镜子照照自己的牙齿,看看爸爸、妈妈的牙齿,使孩子知道牙齿的颜色、形状、构造和不同部位的不同用处;通过教儿歌“小牙刷,手中拿,我呀张开小嘴巴,左边刷,右边刷,上下里外都刷刷,早也刷,晚也刷,刷得干净没蛀牙,漱完口,笑一笑,我呀牙齿白花花”,让孩子学会刷牙的方法。

生活中难免会遇到水灾、火灾、地震、触电、溺水、车祸、迷路、遇上坏人等特殊事件,因此,根据幼儿的特点,培养他勇敢、沉着、自信、有主见等是家庭教育中必修的功课。父母可以跟孩子讨论:着火了怎么办,迷路了怎么办等,还可以让幼儿观看有关的录像带,让孩子知道火警电话“119”,盗警电话“110”,记住父母的手机号码等。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知道不能随便玩火,玩电器等。

三、学会自我管理

生活在溺爱环境中的幼儿一般是家庭的主角,处于“中心地位”,生活无规律。东西乱扔了、大人来收拾;东西找不到了,大人帮助找。如此下去,幼儿永远学不会自我管理。做父母的应该放手让孩子去实践,在实践中学会积累经验,培养自我管理能力。比如孩子使用的书包。各种玩具和衣物应该由他自己整理;地上的废纸屑、果壳让他去捡起来,扔进垃圾袋里。

四、学会自我调控

在家庭教育中,不仅要开发孩子的智商,更要注意启迪他们的情商。情商反映着一个人控制自己情绪,承受外界压力,把握自己心理平衡能力的高低。幼儿是人生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培养较高的情商,使他具有良好的自我调控能力,容易形成活泼、开朗、自信、进取等个性品质。

针对目前很多幼儿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只知索取,不知付出的特点,父母应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分享”的品质。在家里,任何好吃的都平均分成每人一份,并严肃地告诉他,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也喜欢好吃的东西。久而久之,孩子就能养成“好东西大家吃”的习惯;当发现孩子有了好吃的分给爷爷、奶奶或别人时,你不妨夸上一句,“宝宝真是个乖孩子,知道有了好吃的东西和大家一起分享,你真是妈妈的乖宝宝。”对孩子会有莫大的促进作用。

长辈还要做好模范,全家人都有良好的生活习惯,爱学习,不懒惰,待人接物礼貌热情,宽厚大方等,让孩子耳儒目染,情商自然会得到不断发展。“近来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


作者: wzgzs    时间: 2008-4-29 12:13
标题: 回复:教子有方-日常生活
教育孩子应有平常心



陈万勇



图书市场近来出现一种新的趋势,那就是诸如《哈佛女孩刘亦停》《北大女孩谢舒敏》《清华男孩章启轩》《轻轻松松上哈佛》《每个父母都能成功》《每个孩子都是天才》等有关素质教育的书籍大受家长欢迎。

这种现象一方面让人欣喜,说明国人对应试教育有了较为深刻的反思,对素质教育有了较为理性的认识和高度的热情;另一方面又非常令人担忧,大多数人对素质教育类书籍的关注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其骨子里喜爱的却是带有浓厚功利色彩的“制造天才”的“精英”教育。

家长把眼光投注于提高孩子的素质本无可厚非,但问题的关键在于,“素质”的内涵究竟是什么?不幸的是,我们恰恰在此出现了严重偏差,把“素质”片面地理解为考上北大、哈佛等名校,然后就可以工作无忧、生计不愁,一跃而成为社会精英、人中之杰,以至平步青云、光宗耀祖。

试想,当众多的父母把目光聚焦于炮制一个“清华男孩”或“哈佛女孩”时,那将是一种何等荒谬与悲哀的情形?为了实现父母的愿望,孩子们整天读英语、进奥校、学钢琴、练舞蹈,没有休息日,没有自由的空间,完全像一个陀螺在永不停止地旋转,而父母则是抽打他们的鞭子……儿童的世界一旦掺杂了成人的功利观念,孩子也就必然丧失人格独立的前提,完全异化成父母满足自身愿望的工具。或许,无微不至和拔苗助长可能换来高一点的分数,可能缩短与北大、哈佛的距离。然而,它吞噬的却是孩子对未知世界的新奇和兴趣、对事业的激情与追求、对生活的热爱和参与、对命运的思考与主宰,他们心灵中微弱的智慧闪光和创造灵感也就因此失去了生存的土壤,甚至还可能亲手将“诺贝尔”的种子扼杀在萌芽状态。以牺牲孩子玩乐的天性为代价,让宝贵而幸福的童年变得痛苦不堪,这给孩子带来的伤害有多大?这样的孩子还存留多少鲜活和灵性?

况且,教育资源是有限的,全世界有几所哈佛和北大?又有多少孩子能够有幸走进哈佛和北大?谁又敢保证读了《轻轻松松上哈佛》的父母就能确保自己的孩子轻轻松松上哈佛?难道真的用制造“哈佛女孩”的那套并不完整的经验就能克隆一个“哈佛女孩”?恐怕,能够轻轻松松上哈佛的人,不是神童,也是天才!毕竟,一个高中生要过托福关、专业关、签证关等通向哈佛的层层关隘,谈何容易?!渴望每个孩子都成为“清华男孩”或“哈佛女孩”,既不现实,也无必要,这既违反教育规律,又扼杀孩子天性,我们有必要干这种无谓的蠢事吗?

世界学前教育组织在《童年宪章》中写道:“所有的儿童都不应该受成人剥削,他们的心、脑和身体是属于他们自己的,必须不受分割。”“所有的儿童有权在安全并有激励性的环境里游玩、成长和学习,不受伤害和烦恼。”“所有的儿童都享有他们所需要的一切来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从而使他们的头脑、身体和情感都得到健康的成长和发展。”对孩子的教育,我们真的应该少些“精英”意识、多些平常心理,像《童年宪章》所倡导的那样,让孩子享受应有的快乐,

让孩子得到充分的尊重,让孩子拥有选择的权利,让他们成为一个身体、心灵、智能都健康的人,这才是我们最好的心愿,也正是现代社会所必需的素质!尽管,他也许成不了名校的精英或天才,但至少是一个完整而健全的人,是一个会交往、重感情、负责任、有思想、符合国家需要的合格的劳动者,这就足够了。因为,社会的需要是多元的,它需要政治领袖,也需要普通公民;人的个性也是千差万别的,他可以成为科技精英,也可以成为熟练技工;道理上,市长和百姓并无人格的差异,教授和商贩只是职业的分工;事实上,技工同硕士的工资持平在深圳已有了明证,经理的雇员当上老总早就成为过时的新闻。

“每个父母都能成功”无异于幻想,“每个孩子都是天才”绝对是谎言。关爱孩子的家长们,请冷静一下火热的希望,少一些功利的色彩,还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这将是你的大幸,也是孩子的大幸。


作者: wzgzs    时间: 2008-4-29 12:14
标题: 回复:教子有方-日常生活

教会孩子自卫



梅亚萍



前不久,当我得知宝贝儿子在幼儿园受到欺负时,立刻心疼,继而愤怒,听儿子一再声明不再去幼儿园,我又担忧起来。如何帮助地正确处理好这一问题呢?

第一步,情感安慰。

孩子在外受到了欺负,心里往往会愤愤不平或惧怕、退缩,此时最好的良药是家长的几句安慰、轻轻的抚摩、小小的游戏,甚至说些诸如“我的儿子真懂事,不和别人打骂”等带有肯定性的话语,这些都能使孩子情绪稳定下来。

第二步,分析对错。

当孩子情绪稳定后,细细地听他诉说遭欺负的具体过程。向别人倾诉心中的委屈,有助于孩子调整好心态。我在听完儿子的申诉后,有知道事情的经过很简单:活动时,一位小朋友推翻了他费尽心机搭起的“高楼大厦”,还打了他一下。我首先非常肯定地指出那位小朋友做得不对(儿子听后竟有点得意),随后,我问他那位小朋友为什么要来欺负他时,儿子心虚了,小声说那小朋友想和他一起玩,他不愿意。儿子知道了这是他做得不对,便低下了头。

第三步,教会自卫。

当儿子遭到别人欺负时,是教他出手还击、以牙还牙,还是忍气吞声、甘心受欺?我觉得都不妥。前者易导致孩子崇尚暴力,这对孩子有百害而无一利;后者易使孩子逐渐封闭自己,喜欢蜗居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不愿与外界往来,长此下去,会丧失自信,失去人际交往、角逐社会的良好心态。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教会他们进行自卫。自卫的方式有许多,如向老师汇报,向家长反映,与对方据理力争,从而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现在的孩子都知道“110”,我认为这是件好事,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知道了一种向社会求助的方法,这也是自卫呀!


作者: wzgzs    时间: 2008-4-29 12:14
标题: 回复:教子有方-日常生活
孩子如何认识金钱



宋宁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金钱成了无孔不入的东西。正如“水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一样,金钱也有积极与消极两重性。了解孩子金钱意识的发展水平,及早引导,及时调控,对于孩子将来脐身于商品经济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们的研究发现,孩子金钱意识的发展,大致有六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没有金钱功能意识。视金钱为一种玩具,一张可以随意摆弄的纸。

第二个层次,朦胧的金钱功能意识。不认识钱,只知道钱可以“换”东西。没有自觉的买卖行为。

第三个层次,简单的金钱功能意识。认识并能计算钱的多少,意识到钱可以买东西,有比较自觉的买卖行为。

第四个层次,复杂的金钱功能意识。认识到钱的多种物质交换功能。有了金钱,可以购买吃、喝、穿、住以及学习、游玩等所需的各种东西。买卖行为不但具有一定的自觉性,而且具有初步的独立性。

第五个层次,全面的金钱功能意识。既认识到金钱的物质交换功能,又认识到金钱的精神方面的功能,认识到金钱的社会功能。用金钱可以买享受,用金钱可以买荣誉,用金钱可以买时间,用金钱可以买感情。

第六个层次,创新的金钱功能意识。亦即具备了运用金钱进行金钱增值的自觉意识。金钱是母鸡,鸡可以生蛋,蛋又可以孵鸡,越变越多。

这六个层次与一定的年龄阶段相吻合。一般0~2.3岁的孩子处于第一个层次的发展水平;3~6.7岁的孩子处于第二个层次的发展水平;7~10.11岁的孩子处于第三个层次的发展水平;11~13.14岁的孩子处于第四个层次的发展水平;14~16.17岁的孩子处于第五个层次的发展水平;18岁以上的孩子处于第六个层次的发展水平。

家长可以按照以下步骤,采用以下方法,了解自己孩子金钱意识的发展水平:

一、注意孩子的言语。

(1)有意识地问问孩子:“钱有什么用?”(2)当孩子向家长要钱时,家长可问一问孩子要钱做什么;(3)留意孩子在用钱买东西时,向售货员说了些什么;(4)听听孩子在与小伙伴相处时,是否经常谈到钱,是怎样谈钱的。

二、观察孩子的行为。

(1)观察孩子的要钱行为:是否经常要?经常向谁要?(2)观察孩子的用钱行为:是否经常用?经常在哪些方面用?用钱的独立性、计划性如何?(3)观察孩子的存钱行为:是否有存钱行为?是否有自觉性?存钱的数量多少?怎样处置?

三、关注孩子的情感。

(1)向家长要到钱时,是怎样的情绪;要不到钱,又是怎样的情绪。(2)看到别的孩子有钱时,情绪反应如何?(3)听大人在谈到钱的时候,表情有何变化?听到别的孩子谈钱时,是何情绪反应?(4)对有钱人是何态度?对穷人、乞丐是何态度?(5)当社会上有捐赠行为时,有何情绪反应?

四、综合孩子的言语、行为、情感方面的信息,概括出孩子金钱意识的一般表现。可能的话,不妨用文字记下这些表现。

五、对照“金钱意识的发展层次”研究结果,衡量自己孩子金钱意识的发展水平

与孩子年龄相比较,是发展早了呢,还是发展一般,还是发展迟了呢?比如,从您孩子金钱意识的一般表现看,多数处于第四个层次,相对应的年龄阶段是11~13.14岁;而您孩子的实际年龄已16岁,这表明,您孩子金钱意识发展略迟了些。

需要提及的是,我们研究结果揭示的年龄阶段划分不是绝对的;况且地区不同,环境各异,教育程度、社会信息、儿童生理等诸多因素存在差异,年龄阶段的对应层次不可能一刀切。它只起个参考的作用,意在了解现状,进而采取措施,科学引导。

六、有的放矢,采取措施。

金钱意识发展过早利少弊多。由于孩子自我控制能力差,容易接受不良影响,发生不良的金钱行为;由于孩子注意力不够稳定,容易分散学习精力,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由于孩子的道德思维比较具体,友谊感比较肤浅,容易淡化、恶化或者扭曲伙伴关系、师生关系,影响人际交往。因而,需要及时引导这些孩子的意识之流:(1)用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吸引孩子。千万不能让孩子过多产生学习的枯燥感、失败感。(2)用健康的内容充实孩子的课余生活,使孩子的浑身精力有释放之处。(3)给予正确的金钱行为诱导。买个小钱罐,让孩子将零钱积攒起来;带领孩子参与社会福利性的捐赠行动;带孩子到父母工作单位去,让孩子体验到家长工作的辛劳,体验金钱的来之不易。(4)控制孩子手中钱的数量,不使孩子手中有过多的钱;一旦发现孩子有较多的钱,即要查明来源,并和孩子商量如何计划用钱。

金钱意识发展过迟,同样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对于这样的孩子,首先要查明原因,是否智力发育迟缓,或者智力低下;是否心理成熟度不够,年龄已是少年了,可心理与行为仍滞留于幼儿状态;是否社会性交往太少,等等。其次要引导孩子参与适当的金钱活动,比如,让孩子去买酱油,买冰棍。再次要定期给孩子一些零花钱,鼓励孩子独立自主地正确地用钱。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