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组 | 高年级数学 | 研训 时间 | 2011年 3月10 日 | 研训 地点 | 高年级数学办 | |
发言人 或主讲人 | 纪勤杰 | 研训 人数 | 4 | 研训 模式 | 讨论 | |
参加对象 及有关组外人员 | 阮雪峰、王勤峰、陆慧英 | 联络员 | ||||
研训 课题 及 内容 摘要 | 学习课程标准(4——6年级) 纪勤杰逐条读四条建议。大家分别进行讨论。 一、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 和理解数学。 大家一致认为,学校的多媒体课件很好地为学生的直观学习搭建了平台,本学期力争做到堂堂新授课有课件,保证课件的直观性和抽象性。 另外,一些只有通过孩子或老师实物操作演示才能充分体验的课例,一定要保证这样的过程。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大家认为高年级的很多孩子具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我们在课堂上要尽量创设这样的情景,要注重问题的挑战性,导向性,特别是很多规律、性质的总结一定要来自学生。课堂上,创设不同层次的题目,保证各类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加强估算,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阮老师说高年级因为题目的复杂性,我们做的还是比较欠缺的。要让学生经历方法的多样化的过程,在比较中去抽象出对于个人而言最简洁的方法。 四、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王老师说检测题型与实事的结合是新课程的一个特点,一星期中有一堂课能与学生身边的事情结合,在数学周活动中让学生去解决问题,一些规律让学生在实验中去验证、或去解决身边的问题,有利于学生运用能力的提高,而且我们努力努力能够办到。 |
教研组 | 高年级数学 | 研训 时间 | 2011年 4月8 日 | 研训 地点 | 高年级数学办 | |
发言人 或主讲人 | 纪勤杰 | 研训 人数 | 4 | 研训 模式 | 讨论 | |
参加对象 及有关组外人员 | 阮雪峰、王勤峰、陆慧英 | 联络员 | ||||
研训 课题 及 内容 摘要 | 探讨《百分数的认识》 纪勤杰老师的课正进入紧张的磨课阶段,今天在上完试教后我们又一次围在一起进行了讨论,讨论中明确了以下几点。 一、意义的导入部分: 以学生现有的认识为基础进行导入随比较大气,但往往不太严谨,在让孩子举例是老师一定要抓住要什么和不要什么!并且要采用图解、例举不同的单位1的量中让孩子去理解百分数。 二、百分数的范围: 百分数是在统计中有大量的运用,因此老师在选材时应注重其适用的范围,使其富有生活意义。 不同的百分数的大小的范围是不一样的。由于5年纪的孩子缺乏认知,直接抛出:什么时候一定小于100%,什么时候可以达到100%,什么时候可以超过100%对孩子来说难度偏大。因此应该的丰富的积累后再让孩子比较课堂才会显得比较顺畅。 三、与分数的比较 什么时候出现,到底以怎样的例子来比较,我们教研组争论不下。其实我们要明确的是它的特定范围出现的必要性是关键,带不带单位是一种人为的规定罢了。 相信通过这样的探讨。我们对此课的理解有深了一步。 |
教研组 | 高年级数学 | 研训 时间 | 2010年 4月15 | 研训 地点 | 高年级数学办 | |
发言人 或主讲人 | 纪勤杰 | 研训 人数 | 4 | 研训 模式 | 讨论 | |
参加对象 及有关组外人员 | 阮雪峰、王勤峰、陆慧英 | 联络员 | ||||
研训 课题 及 内容 摘要 | 比例单元是六年级下册关于解决问题方面最重要的单元,我们在前段时间教材分析的基础上,围绕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1、正反比例的判断 正反比例的判断,由于抽象性强而使中等及以下的孩子无从下手,判断也如“云里雾里”版琢磨不透。我们结合具体的问题,达成以下共识:有具体表格的题型,因为孩子的直观感受深刻,只要让孩子回答,积(比值)一定即可;一般文字的判断应该赋予一定的表达方式,那两种相关量的量,他们的积或比值是什么?一定吗?,当难度偏高是应该让孩子掌握举例的方法;字母式的判断在体验的基础上达成共识,把算式转化成乘法,字母在一边的为反比例,两边的正比例。 2、格式的要求 作业反映,有部分孩子在解决问题是正反部分,各个数量之间有乱弄一气的做法。我们分析后认为,是缺乏必要的分析能力或行为上的懒惰造成的,因此在答题时辅以一定的规范是培养这部分孩子分析能力的一条必有途径,就像学习分数应用题是画线段图是一样的,所以我们达成这样的共识:让孩子在解决问题时必须写数量关系式,孩子的列式必须得和这个关系式相对应才可以,强制性地让他们必须动脑。 3、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方法 书本上在求图上以及实际距离时是让孩子们列方程的,目的是想法简单,但这样的方法繁琐而低效。讨论中明确了一下两点: 1、先统一单位 2、从份数的角度进行解答。 |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