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学习活动:填写理由圈。
3.交流反馈。
◇贫穷、不幸
(1)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出示相应的句子。
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
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失明了。
(2)引导学生抓“太贵”“太穷”“失明”有感情地朗读,并联系“失明”,书写“盲”。
(3)小结:一点微弱的烛光,一个十六七岁就失明的姑娘,贝多芬听到了,也看到了,兄妹俩是真的贫穷,真的不幸。(相机板书:贫穷 不幸)
◇热爱
(1)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出示相应的句子。
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哪!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哇!”
(2)引导学生抓“那有多好哇”有感情地朗读,并相机板书。(板书:热爱)
◇懂事
(1)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出示相应的句子,学生分角色读对话。
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忽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哪!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哇!”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2)追问:姑娘真的是“随便说说”吗?
(3)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板书。(板书:懂事)
(4)小结:盲姑娘虽然家境贫寒,但她从未放弃对音乐的追求;虽然她非常渴望听到贝多芬的演奏,但是为了安慰哥哥,只说自己是随便说说。听到这里,贝多芬被感动了。(板书:感动)
4.小组修改理由。
5.小结:为热爱音乐的善良的人们奉献音乐,是贝多芬推开门愿意为姑娘弹一曲的理由。
【设计意图】将一个以对话为主的环节转化为学生的活动,在交流中,学生逐渐有所发现,逐渐完善并修正观点,思维走向文本深处。
(三)评价人物,提升情感
1.学生分角色朗读五至七自然段,通过换词帮助学生理解“纯熟”,并书写“纯”。
2.人物评价。
(1)过渡:一首曲子的时间,一个盲姑娘能听出弹奏者纯熟的技艺和深厚的感情,甚至猜到了这就是贝多芬本人,除了刚才所说的热爱音乐、懂事善良,你对她还有什么新的认识?
(2)反馈交流并小结:盲姑娘能听懂贝多芬的音乐,简直可以说是他的知音。如果你是贝多芬,心情如何?(板书:激动)
3.拓展交流,提升情感。
(1)教师引读。
师:“伯牙子期是知音,锺子期死——”生:“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师:“贝多芬觉得姑娘是知音,所以他问——”生:“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2)体会灵感来源。
①学生齐读第八自然段,理解“清幽”。
②学生交流贝多芬的灵感来自哪里。
“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诗情画意的环境。
“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善良的兄妹激发了他创作的灵感。
(3)小结:贝多芬愿为热爱音乐的人弹奏,更愿意为真正懂音乐的人创作!
(4)有感情地朗读第八自然段。
4.(联系板书)小结:就这样,从被琴声触动,到被兄妹俩的谈话感动,最后激动地创作,《月光曲》诞生了。作者是怎样将一首乐曲用文字表达出来的,下节课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对“弹一曲”到“再弹一曲”理由的梳理,姑娘和贝多芬的形象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丰满。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辨析并书写词语“幽静、清幽”。
2.能想象第九自然段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并积累背诵。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句,回顾情节
1.回顾词语。
在一个yōu jìng( )的小山村,月光照耀着máo wū( )。屋内zhú guāng( )闪烁,音乐家一边按着qín jiàn( ),一边pǔ xiě( )乐曲,他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从未有过的jǐng xiàng( )。
2.联系板书,引导学生回顾情节。
(二)联系句段,聚焦联想
1.学生自主学习。
(1)默读第九、十自然段。
(2)说一说,听着琴声,皮鞋匠兄妹好像看到了什么。
2.交流反馈。
(1)学生读描写乐曲的部分,交流兄妹俩看到的景象,随机指导书写生字“缕、陶”。
(板画:月亮)(板书:微波粼粼 刮风卷浪 波涛汹涌)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①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读出乐曲节奏的变化。(越来越激昂)
②引导学生想象“洒满了银光”“一缕一缕轻纱似的”“雪亮的浪花”的情境,读出句子的意境美。
(3)追问:这是直接描写乐曲吗?(是通过听乐曲时产生的联想来描写乐曲。)(板书:听的联想)
(4)作者只是用联想表达自己听到的乐曲,你是怎么感受到乐曲的变化的?
(5)再次有感情地朗读。
3.小结:是啊,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环境,有了这样的经历和心境,加上贝多芬娴熟的琴技,才有了意境优美的《月光曲》(板书:环境 心境 意境)。
4.师生配合尝试背诵。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明白,通过联想,乐曲可以化为可视的景象,继而体会到联想的作用。并通过多次朗读,尝试背诵积累。
(三)联系拓展,深化“听的联想”
1.过渡:将听到声音通过联想来表达,这样的句子我们曾经学过很多。
2.回顾旧知,读相关句子。(举例)
句子1:忽然,雷阵雨来了,像是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是有一千个醉酒的诗人在云头吟咏。——《山中访友》
句子2: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山雨》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引导发现:为什么都是雨,你们却用不同的语气朗读?(抓住了特点。)
(2)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3)小结:运用了联想,对声音的描写就更具体了,甚至能将声音变成画面,展现在我们面前。
3.听乐曲,尝试表达。
(1)播放乐曲,仔细倾听。
(2)全班交流。
(3)再听一次,是否又产生新的联想。
(4)回家后可将自己的联想写下来。
【设计意图】以“听的联想”拓展开来,联结学过的句子,再一次体会联想能将声音描写得更具体、形象。并尝试对乐曲展开联想。
【板书设计】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