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2020年全国中考语文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十二)
[打印本页]
作者:
最新资料
时间:
2020-10-31 09:28
标题:
2020年全国中考语文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十二)
2020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
分类汇编之文言文阅读(十二)
1. 2020年山东省滨州市中考语文试题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4题。(17分)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日:‘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富贵不能淫》)
[乙]豫让①臣事智伯,及赵襄子杀智伯,让为之报仇,声名烈烈,虽愚夫愚妇莫不知其为忠臣义士也。呜呼!让之死固忠矣,惜乎处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②。何也?观其漆身吞炭③,谓其友曰:“凡吾所为者极难,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而怀二心者也。”谓非忠可乎?及观斩衣三跃④,襄子责以不死于中行氏而独死于智伯,让应曰:“中行氏以众人待我,我故以众人报之;智伯以国士待我,我故以国士报之。”即此而论,让有余憾矣。
让既自谓智伯待以国士矣,国士,济国之士也。当伯请地无厌之日,纵欲荒暴之时,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曰:“诸侯大夫,各安分地,无相侵夺,古之制也。今无故而取地于人,人不与,而吾之忿心必生;与之,则吾之骄心以起。忿必争,争必败;骄必傲,傲必亡。”谆切恳告,谏不从,再谏之,再谏不从,三谏之,三谏不从,移其伏剑之死,死于是日。若然,则让虽死犹生也,岂不胜于斩衣而死乎?
(选自方孝孺《豫让论》,有改动)
[注释]①豫让:战国时晋国人。最初投于晋国贵族范氏、中行氏门下,因为不得重用而改投智伯门下,智伯对他十分器重。后来智伯被赵襄子所杀,豫让曾两次计划为智伯报仇,均未成功。②惜乎处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可惜他这样死的方式还存在不忠的成分。③漆身吞炭:豫让第一次行刺未遂,赵襄子把他释放了,但他继续图谋为智伯报仇。他将全身涂上漆,吞下火炭,改变自已的容貌声音,准备第二次行刺。④斩衣三跃:第二次刺杀未遂后,豫让被赵襄子的侍从包围,无奈之下,他请求赵襄子将衣服脱下来让他刺几剑以成全他,刺完后伏剑自杀。
1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实是欲界之仙都 B.富贵不能淫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
C.让之死固忠矣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D.及观斩衣三跃 及鲁肃过寻阳
10.D评分:共3分。
1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一怒而诸侯惧 溪深而鱼肥 B.往之女家,必敬必戒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C.让为之报仇,声名烈烈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D.观其漆身吞炭 其真无马邪?
11.B评分:共3分。
1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2)中行氏以众人待我,我故以众人报之;智伯以国士待我,我故以国士报之。
12. (1)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2)中行氏用对待一般人的态度对待我,所以我用一般人的行为报答他;智伯用对待国士的态度对待我,所以我用国士的行为报答他。
评分:共4分。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
13.请用“/”给文中划线语句断句,限断一处。(2分)
谆谆然而告之曰
13.谆谆然/而告之曰 评分:共2分。
14.甲乙两文都是议论性文章,观点鲜明破中有立。孟子首先批驳了无原则顺从的(1)“ ”(用原文语句回答) ,然后提出了“大丈夫”的具体标准;方孝孺认为,“国士”即(2)“ ”(用原文语句回答)。“大丈夫”“国士”都是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为之不懈奋斗,并作出了卓越贡献的人。时代要求不同,“国士”的内涵会各有侧重:唐代“国士”可能侧重于建功立业,元代“国士”可能侧重于民族气节,今天的“国士”可能侧重于社会责任与担当。(3)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也出现了为国家分忧、为医学奉献、为患者服务的“国士”,请你写出其中位,并简述其事迹。(5 分)
14. (1)妾妇之道 (2)济国之士. (3)人物:钟南山(李兰娟)事迹 :略
评分:共5分。第(1)(2)小题各 1分;第(3)小题3分,人名1分,事迹2分,具体事迹或概括事迹均可。,
2. 2020年山东省德州市中考语文试题
(二)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0.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 分)
(1)湖中人鸟声俱绝( ) (2)雾凇沆砀( )
10. (2分(1)消失 (2)白汽弥漫的样子
1L面线句子描写很有特点,请做具体分析。(4分)
11.(4分)作者运用白描手法,按照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的次序,勾勒出一幅颇有意境的水墨画。
. (三)
晏元献公为童子时,张文节荐之于朝廷。召至阙下,适值御试进士,使令公就试。公-见试题,曰:“臣十日前已作此赋。有赋草尚在,乞别命题。"上极爱其不隐。
及为馆职。时天下无事,许臣僚释胜燕饮。当时侍从文馆士大夫各为燕①集。以至市楼酒肆。往往皆供帐为游息之地。公是时贫甚,不能出,独家居,与昆弟讲习。一日选东宫官。忽自中②批除晏殊,执政莫谕所因。次日进复,上谕之曰:“近闲馆阁臣僚,无不嬉游燕赏,弥日继夕。唯殊柱门,与兄弟读书。如此谋厚,正可为东宫官。”
公既受命,得对。上面谕除授之意。公语言质野,则曰:“臣非不乐燕游者,直以贫,无可为之具。臣若有钱。亦须往,但无钱不能出耳。”上益嘉其诚实。知事君体③。眷注日深。仁宗朝,卒至大用。
(选自沈括《梦溪笔淡》)
[注]①燕:通“宴”, 四中:内廷中,③体;体苑.规矩,
12.下列与“上极爱其不隐”句中的“其”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 分)
A.欲穷其林 B.其一犬坐于前 C.俟其欣悦 D.其如土石何?
12. (3分)C
13.下列与“上面谕除授之意”句中“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是( )(3分)
A.固以怪之矣 B,主人日再食 C,富贵不能淫 D,军霸上
13. (3分)B
14.翻译下面句子。(3分)
公是时贫甚。不能出。独家居。与昆弟讲习。
14.(3分)晏殊这时很穷,不能出去玩乐,独自在家呆着,与兄弟探讨学习。
15.皇帝授予晏殊东宫官的理由是什么? (3 分)
15. (3分)谨厚诚实。
作者:
最新资料
时间:
2020-10-31 09:29
3. 2020年山东省菏泽市中考语文试卷
阅读文言文,回答6-10题。
【甲】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选自《愚公移山》)
【乙】项籍①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②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
后刘、项相争,刘邦智取,项籍以力斗,然终为刘所败,乃智穷也。
(选自司马迁《项羽本纪》,有改动)
【注】①项籍:项羽,名籍,字羽。②项梁;项羽叔父。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汝之不惠
②何苦而不平
③惧其不已也
④不足学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山不加增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B.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辍耕之垄上
C.以残年余力 何以战
D.其如土石何 屠自后断其股
8.下列各项中,不是倒装句的一项是
A.甚矣,汝之不惠!
B.忌不自信。
C.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D.南冥者,天池也。
9.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②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10.简析愚公成功和项羽失败的原因,并谈谈启示。
【分析】【参考译文】
【甲】河湾上聪明的老头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真的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手中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于是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边,一座放在雍州的南边。从这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乙】项籍小的时候曾学习写字识字,没有学成就放弃了;又学习剑术,也没有学成。项梁很生气。项籍却说:“写字,能够用来记姓名就行了;剑术,也只能对付一个人,不值得学。我要学习能敌得过万人的本事。”于是项梁就教项籍兵法,项籍非常高兴,可是刚刚懂得了一点儿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学到结束。
……
后来,刘邦和项羽打仗,刘邦智斗,而项羽则以蛮力力取,最终还是败给了刘邦。这告诉我们知识是无穷之境的!
【解答】(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①句意:你真的太愚蠢了!惠:同“慧”,聪明。
②句意:还怕挖不平吗?苦:愁。
③句意: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已:停止。
④句意:不值得学。足:值得。
(7)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A.而:表转折关系/而:表承接关系;
B.之:的/之:到,去;
C.以:凭借/以:凭借;
D.其:表反问语气/其:它(的)。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式的辨析能力。文言句式有:倒装句、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
A.倒装句;
B.倒装句
C.倒装句
D.判断句。
故选:D。
(9)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固,顽固。彻,改变。句意: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②重点词:略,一点。竟,结束。句意:可是刚刚懂得了一点儿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学到结束。
(10)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根据具体内容分析。【甲】文文章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事情,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惊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道理。愚公成功的原因在于,他在定下目标之后,能不怕困难,坚持不懈,最终移山成功。【乙】文中的项羽学什么都不能一心一意,不能坚持到底,缺乏恒心和毅力,这为他后面的失败埋下了隐患。结合他们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得出我们所受的启示: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只有不怕困难,坚持不懈,才能学有所成。
答案:
(6)①同“慧”,聪明;②愁;③停止;④值得。
(7)C
(8)D
(9)①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②可是刚刚懂得了一点儿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学到结束。
(10)愚公能不怕困难,坚持不懈;项羽他学什么都不能一心一意,不能坚持到底,缺乏恒心和毅力。示例: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只有不怕困难,坚持不懈,才能学有所成。
【点评】“之”的用法:
①旁人皆为之感怆(之:代词)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之:往,到……去)
③与民同游观之乐(之:的)
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⑤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之:补充音节)
⑥何陋之有?(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⑦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作者:
最新资料
时间:
2020-10-31 09:29
4. 2020年山东省济宁市中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过广陵,入洞庭,浩倍荡荡,四无涯涘。晚见红日落于水内,次早见炬火然灼水面,渐望渐高,乃明星也。吾游行天下,山吾皆以为卑,水吾皆以为狭,非果卑果狭也目能穷其所至则小之矣。物何大何小,因其所大而大之,则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莫不小。苏子瞻曰:“覆杯水于地,芥浮于水,蚁附于芥,茫然不知其所济。少焉水涸,蚁即径去,见其类,出涕曰:几不复与子相见!岂知俯仰①之间,有方轨②八达之路乎?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犹杯水也;舟犹芥也,人犹蚁也,吾乌③知蚁之附芥,不以为是乘桴④浮海耶?其水涸而去,不以为是海变桑田耶?四海虽广,应亦有涯,目力不至,则望洋而叹。因所大而大之耳。”今在洞庭,吾目力穷焉,即以为洞庭为吾之海可也。
(选自《虞初新志》)
【注】①俯仰:表示时间短暂。②方轨:两车并行。③乌:怎么。④桴:小竹筏。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南极潇湘 极:到达
B.薄暮冥冥 薄:迫近
C.春和景明 景:景色
D.沙鸥翔集 集:停息
7.下列句子中,加点“乃”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渐望渐高,乃明星也
A.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B.乃悟前狼假寐
C.乃不知有汉
D.蒙乃始就学
8.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选自《岳阳楼记》,其作者是范仲淹,范仲淹字希文,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B.两文都大量运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富有音乐美。
C.乙文引用苏轼讲的故事,意在表明虽然洞庭浩瀚,但不能因为认识有限而感叹自身渺小。
D.两文在写法上都是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甲文重在劝勉言志,乙文重在阐发哲理。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非 果 卑 果 狭 也 目 能 穷 其 所 至 则 小 之 矣。
【分析】参考译文:
甲
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它连接着远处的山,吞吐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如此,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处在僻远的地方做官则为君主担忧。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乙
过了广陵,进入洞庭湖,广阔的湖面一望无边。傍晚,一轮红日落到湖水里;早晨,一轮朝阳像火炬一般炙烤着湖面,冉冉升起,是明亮的星星。我游览天下,那些山我觉得有些矮小,那些河我觉得有些狭窄。并不是这些山真的矮小,也不是这些河真的狭窄,是因为它们一眼就能看到尽头,所以才觉得小罢了。事物如何区别大与小?苏子瞻说:“把一杯水倒在地上,一颗芥子浮在水面上,一只蚂蚁浮在芥子上,蚂蚁四顾茫然,不知要到何处去。一会儿,水干了,蚂蚁径直爬走了,遇见其他蚂蚁,大哭说:‘我差一点看不到你了!’哪里知道片刻之间,蚂蚁所到的地方有并行两辆马车、四通八达的路吗?”揣摩一下,四海之内都在天地之间,就和那杯水一样。船就像那颗芥子,人就是那个蚂蚁。我们只知道蚂蚁依附芥子可笑,不知道自己乘着船儿出海也和蚂蚁一样吗?水干而去,不就觉得这是沧海变桑田吗?天地虽然广阔,也有边际。眼睛看不到的地方,就会看着这样广阔的景象而慨叹,因为看不到边际就觉得很大,现在,我在洞庭湖,极目四望,不见边际,我觉得洞庭湖就是我的海呀!
【解答】(6)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ABD.正确;
C.有误,句意为: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景:日光。
故选:C。
(7)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和用法。
A.“乃”表判断,是;
B.“乃”是副词,才;
C.“乃”是副词,竟然;
D.“乃”是连词,于是,就;
“渐望渐高,乃明星也”中的“乃”是动词,表示判断,可译作“是”;
故选:A。
(8)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内容理解。梳理材料内容,根据平时积累和对材料的理解,找出说法正确的一项即可。
A.有误,范仲淹不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B.有误,“大量运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不符合乙文的特点;
C.有误,根据“目力不至,则望洋而叹,因所大而大之耳”可知,作者引用苏轼讲的故事意在表明不能因为认识有限而妄下定论;
D.正确;
故选:D。
(9)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句中重点词语有:览,观看,欣赏。得无……乎,大概……吧。句意为:(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10)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这个句子的大意是“并不是这些山真的矮小,也不是这些河真的狭窄,是因为它们一眼就能看到尽头,所以才觉得小罢了”,据此断句为:非果卑果狭也/目能穷其所至/则小之矣。
答案:
(6)C。
(7)A。
(8)D。
(9)(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10)非果卑果狭也/目能穷其所至/则小之矣。
作者:
最新资料
时间:
2020-10-31 09:29
5. 2020年陕西省中考语文试卷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0题。(12分)
郑和,云南人。成祖欲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①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②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③,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五年九月,和等还,诸国使者随和朝见。帝大悦,爵赏有差。十年复命和等往使,至苏门答剌。十四年冬,满剌加等十九国遣使朝贡。
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凡三十余国。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
(节选自《明史:郑和传》》
【注释】侪(chái):同辈。②赍:携带。③占城:仿越南南部。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成祖欲示中国富强 ( )
(2)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 ( )
(3)帝大悦,爵赏有差 ( )
(4)所历凡三十余国 ( )
1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以次遍历诸番国”中“以”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
是( )(2分)
A.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B.策之不以其道
C.全石以为底 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9.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请写出选文中能从侧面印证郑和下西洋是“盛事”的两个句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参考译文:
郑和,云南人。明成祖想要显示中国的富强,永乐(明成祖年号)三年六月,命令郑和与侪王朱景弘等出使西洋。带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多人,携带了很多金银财物。建造了大船,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的船有六十二艘。从苏州刘家河渡海到福建,又从福建五虎门扬帆出发,首先到达了占城(印度支那古国),依次走遍了各国,向他们宣读天子的诏书。永乐五年九月,郑和等人回到明朝,各国派的使者也跟随郑和的船只来朝见明成祖。皇帝非常高兴,对出海者都不同程度的进行了封赏、赐爵。永乐十年,明成祖又派郑和出使,到了苏门答腊国。永乐十四年冬天,满剌加、古里等十九国都派使者来朝廷进贡。
郑和历经三朝,先后七次奉命出使,所经历的国家共有三十多个。从宣德年间以来,远方各国不时也有来中原的。自郑和死后,凡是奉命出使海外的,没有谁不极力称赞郑和来向外国夸耀的,所以世人把三保太监下西洋传为明朝初年的盛事。
【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①句意为:明成祖想要显示中国的富强。显:显示。
②句意为:带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多人。将:带领。
③句意为:皇帝非常高兴,不同程度的奖赏了将士们。爵:封爵。
④句意为:所经历的国家共有三十多个。凡:总共,共。
(2)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以”的辨析能力。答题需要结合句子的意思来理解“以”的含义,然后总结归纳得出答案。例句:句意为:依次走遍了各国;以:按照。
A.句意为:想挖洞进去以从后面攻击他;以:来。
B.句意为:鞭打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以:按照。
C.句意为:石潭以一整块石头作为底;以:把。
D.句意为:不因为外物的好坏而或喜或悲;以:因为。
故选:B。
(3)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句中重点词:造,建造。修,长。广,宽。句意为:建造了大船,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的船有六十二艘。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结合题目的提示,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结合内容可知,从侧面印证郑和下西洋是“盛事”的句子是:十四年冬,满刺加等十九国成咸遣使朝贡;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
答案:
(1)①显示;②带领;③封爵;④总共,共。
(2)B
(3)建造了大船,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的船有六十二艘。
(4)十四年冬,满刺加等十九国成咸遣使朝贡;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
【点评】文言文翻译方法:
对,即对译法。也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等值的词去对换被译文言词的方法。
增,即增添法。古汉语的词大多数是单音词,翻译时,要把这些文言单音词加以扩充,使之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
删,即删减法。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表示它,不能硬译。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译出来,反而使句子累赘。属于这两种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则删去。
移,即移位法。将文言句子按照现代汉语语法格式,调整语序。凡是与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形式不一致的文言句子,翻译时不能照原句的语序排列,必须将不合现代汉语的语序部分加以调整。
留,即保留法。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以及帝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于译文中,不必另作翻译。
换,即替换法。不少文言文所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不是用原词表示,翻译时可用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
1. 2020年山西省中考语文试题
诗文佳作脍炙人口,名楼古亭情韵悠悠。请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第8~11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醉翁亭记
(节选)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8. 读准字音,是学好古诗文的第一步。请给下列句中的加点字标注读音。(2分)
(1)芳草萋萋鹦鹉洲( ) (2)云归而岩穴暝( )
9.一词多义是汉语中的常见现象。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名之者谁 大名鼎鼎
B.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豁然开朗
C.野芳发而幽香 整装待发
D.朝而往 朝思暮想
10.完成下列语句的翻译。(3分)
(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翻译: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 。
(2)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翻译:天高气爽,霜色洁白, ,这是山中的四季景色。
11.比较阅读是学习古诗文的好方法,请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4分)
选文
黄鹤楼
醉翁亭记
关键词选取
①
乐
内容概括
描写了诗人登黄鹤楼的所见所想,抒发了吊古伤今之情,表达了思乡的愁绪。
②
【分析】译文:
黄鹤楼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醉翁亭记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那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天高气爽,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解答】(1)本题考查字的读音。
①“萋萋”中的“萋”读qī;
②“岩穴冥”中的“冥”读míng。
(2)本题考查对文言一词多意的辨析能力。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
A.名:命名/名气;
B.开:消散/开阔;
C.发:开放/出发;
D.朝:早晨。
故选:D。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句中重点词: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临:高踞。句意为: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是醉翁亭。
②句中重点词:落,水位下降,减少。出,裸露。句意为:水流减少,石头裸露。
(4)①本题考查诗歌表达的诗人情感。江上的雾蔼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浓浓迷雾,那是一种隐隐的泪花和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关键词“愁”。
②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选文介绍醉翁亭的所在,先“环滁”再“西南”,望“琅琊”闻“水声”,用“回”“转”字引出亭子,由远及近,层层烘托,突出醉翁亭之美。接着描写山间朝暮之景,再写四季之景的变化无穷,引出景色不同,流连山中美景的乐趣无穷。
【点评】文言实词“名”的用法:
1.名字。如:卷卷有爷名。
2.命名。如:名之者谁。
3.叫,叫做。如:故又名“鬼市“云。
4.名义,名分。如:死即举大名耳。
5.名望,名声。如:赢得生前身后名。
6.说出。如:不能名其一处也。
7.闻名。如:有仙则名。
8.著名的。如:故虽有名马。
作者:
最新资料
时间:
2020-10-31 09:30
匡衡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资给以书,遂成大学②。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③。”鼎,衡小名也,时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衡邑人有言《诗》者,衡从之与语质疑。邑人挫服倒屐④而去。衡追之曰:“先生留听,更理前论⑤。”邑人曰:“穷矣。”遂去不返。
(选自《西京杂记》。有改编)
[注]①不逮:指烛光透不过来。②大学:很有学问的人。③解人颐(yí):让人欢笑。④屐(jī):有齿或无齿的木底鞋。⑤更理前论:再把前面说的梳理一番。
12.古时没有标点符号,称文辞停顿的地方叫句或读。请用“/”标出文中画横线语句的停顿处。(标3处)(3分)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13.文中两处写到他人佩服匡衡的具体行为:“时人”的行为是“为之语”,“邑人”的行为是“ ”,他们的行为侧面衬托了匡衡的 。(3分)
【分析】参考译文:
匡衡字稚圭,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居家有蜡烛,光线却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上打洞)凿穿墙壁引来邻居家的烛光,把书映照着光来读。同乡有个大户叫文不识,家中有很多书。(于是)匡衡就到他家去做他的佣人却不求得到报酬。文不识对匡衡的举动感到奇怪,问他,他说:“我希望能够读遍主人家的书。”文不识感到惊叹,就把书借给他。最终(匡衡)成为了大学问家。匡衡能够讲解《诗经》,人们为他编写了一首歌谣说:“没有人会讲解《诗经》,请匡鼎来。匡鼎来讲授《诗经》,能解除人们的疑问。”“鼎”是匡衡的小名。当时的人们竟如此敬佩他,听他讲解《诗经》的人都开颜欢笑。街上有个人讲解《诗经》,匡衡前去听讲,与这个人讨论《诗经》中的疑难问题,这个人辩论不过,对他十分佩服,倒穿着鞋子跑了。匡衡追上去说:“先生请留步,听听我和你讨论刚才的问题。”那个人说:“我讲不出什么来了。”于是就跑了,不再返回。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这个句子的大意是“匡衡字稚圭,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居家有蜡烛,光线却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上打洞)凿穿墙壁引来邻居家的烛光,把书映照着光来读”,据此断句为: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梳理语段内容,抓住相关语句来概括即可。
根据“邑人挫服倒屐而去”可知,邑人的行为是“挫服倒屐而去”。根据“穷矣”“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等描写表现了匡衡的博学。
答案:
(1)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2)挫服倒屐而去 博学
【点评】断句的基本方法
1.整体把握语段含义;
2.尽量分清语段的层次;
3.从最容易把握的句子入手,借助技巧加以判断,前后延伸;
4.用翻译的方式验证句子间是否意思连贯。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