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结合重点语句,感受五位壮士的英雄气概。 2.能找出课文中其他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写场面的地方,进一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准备】电影《狼牙山五壮士》片段。 【教学过程】 (一)回顾写法,复习导入 1.导入:上节课我们抓重点词句体会到了五位战士的英勇善战,并了解了描写场面的一种方法:点面结合。 2.学生齐读第二自然段,再次感受五位战士的英勇善战。 【设计意图】朗读第二自然段,自然地回顾了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也为继续体会五位战士的英雄气概作了铺垫。 (二)研读语段,对比写法 1.结合提示,同桌互学:默读第三至九自然段,找到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写场面的地方。 2.聚焦“点”,比较异同。 (1)相同之处:都抓住了人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2)不同之处:第二自然段对五壮士逐个进行了描写,是罗列多个点;而第三至九自然段,对马宝玉的描写更具体,这是一点一面交织。 3.重点批注,体会英雄气概。 (1)学生读第三至九自然段具体描写班长马宝玉的句子,圈圈能表现人物特点的关键词,批注自己的体会。 (2)交流反馈。 预设1:从“走”“斩钉截铁”中体会到班长马宝玉的坚定果断,毫不犹豫。 预设2:从班长几个连续性动作的词语,如“抢”“夺”“插”“举”等感受到了他英勇杀敌的决心。 预设3:从班长第一个跳崖的壮举中,可以看到班长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身先士卒的精神品质。 (3)聚焦语言,发现秘妙。 ①学生思考:刚才一些同学结合马宝玉的语言谈了自己的体会。其实课文中多处描写了马宝玉的语言,再去读一读,发现了什么? ◇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 ◇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大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 ◇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完成了!” ②交流反馈。 预设1:语言都很简短,充满着一种力量。 预设2:话语前面的提示语也坚定有力,无不振奋人心。 预设3:每句话结尾都是感叹号,可以看出班长马宝玉说话的时候,都态度坚决,铿锵有力! ③指导朗读,相机评价。 如:朗读“走”时,要掷地有声,体现出班长态度之坚定、判断之果断。朗读“同志们!用石头砸”时,要体现出战斗的豪情。 4.进一步体会点面结合的好处。 【设计意图】对比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至九自然段,领悟点面结合的不同方式,这实则也是发展学生思维的过程。 (三)观看视频,再谈壮士 1.学生观看电影《狼牙山五壮士》跳崖片段,交流感受。 2.学生齐读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再次感受五壮士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 3.从“战士”到“壮士”,引导学生真正理解他们被称为壮士的原因。 4.带着对五壮士的崇敬与颂扬之情,学生再读课题和五位壮士的名字。 【板书设计】 【教学资源】 狼牙山:在河北省易县西部,北临易水。山峰挺拔,形势险要,状如狼牙,故名。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亦称晋察冀边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之一。位于山西、察哈尔、河北、热河、辽宁五省部分地区。1937年9月,八路军一一五师主力南下,留下的部队在聂荣臻的率领下,以五台山为中心,开辟晋察冀三省边界地区敌后抗日根据地。到1940年底,根据地面积达二十余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一千五百万,在八十余县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部队发展到约十万人。根据地军民执行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粉碎了日军多次“扫荡”。抗战八年中,根据地军民与日伪军作战六万五千多次,歼敌三十三万余人。 游击战:灵活分散的小部队在敌后以袭击、伏击、破坏、扰乱等手段进行的战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