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课堂“九思”:提高学生思维品质的九大途径!
[打印本页]
作者:
最新资料
时间:
2020-9-9 08:23
标题:
课堂“九思”:提高学生思维品质的九大途径!
变“快思考”为“慢思考”
细察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每一环节都步履匆匆,忽然而来,倏然而过,没有时间驻足,没有时间留连,没有时间沉思。
往往教师一提问就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提问的话音末落,学生便急不可耐地要报出答案。我们不以为非,还沾沾自喜地认为,课堂教学节奏快,效率高,学生思维灵活等等。
其实,这些快的背后意味着,学生的学习及思考没有经过深思熟虑,没有消化、整合、生成,只是停留在“快言快语”,而不是“快心快思”。
“慢中有真味”。从知识形成的过程来看,它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必然经历生根、发芽、长叶、开花、结果的生长过程。
学习也需要一个过程,如中国古代学者就提出“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过程。
从思维的一般过程来看,要经历的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进行验证、解决问题的过程。
从学生的思维方式及学习能力来看也是各有差异,有的学生是“慢热型”的,需要时间的等待与培植,急不可待的做法可能会干扰他的内心秩序与思考系统。
2
变“闹思考”为“静思考”
“闹思考”是以表面的欢乐、热闹来掩盖内在的浅薄与缺乏底蕴。
以表面的生动、活泼来遮蔽生命内在的舒展与精神力量沉潜的凝聚;以身体的活动、感官的娱乐来刺激一些生理性的本能反应,看似在组织学习,实则在稀释智慧的含量与思考的浓度。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讲:“教室里一片寂静,学生都在聚精会神地进行紧张的思考。教师要珍视这样的时刻。课堂上应当经常出现这样的寂静。”
只有这种学习,才能真正促成青少年的自觉活动,激发其心智,形成其对认识的渴望等,最终使他们从掌握真理中获得愉悦,作为对艰苦努力的报偿。
3
变“暗思考”为“显思考”
课堂教学对于思考一直处于“暗箱状态”,学生有没有思考,思考什么,怎么思考,思考到什么程度,基本上没有细致而明确的关注。
如何化暗为明,化隐为显,逐步增强思考力训练的可控性与实操性,这是至关重要的。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环节中,我们建议要设计“先自己阅读思考,然后写下来,接着同桌交流,或小组交流,然后全班反馈丰富、补充、修正”这样的环节。
其目的就在于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呈现出思维的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实现从自我到他者再到新自我诞生过程,完成学习与思考的内化与外化,外化与内化,内化互化互生的过程。
4
变“弱思考”为“强思考”
弱思考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是学习的任务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几乎没有难度;
二是以个别优秀的学生的思考来代替全班学生的思考;
三是教师越俎代庖,直接将思考的过程与结果呈现给学生;
四是大部分学生没有经历完整的思考过程,而是在教师的步步诱导下,按章办事般地进行所谓的“思考”,结果不过是碎片化的思维;
五是思考缺乏独特性、深刻性与发散性。
弱思考可能会给学生及学习带来怎样的危害呢?
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高阶思维没有得到训练与培养;课堂学习成了一种时间资源及生命的莫大浪费,同时极大地败坏了学生的学习趣味。
没有养成良好的思维方法及习惯,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及生活产生极大、极恶劣的“后遗症”。
如何纠正及克服弱思考带来的弊端?如何达到强思考的效果呢?我们提出:学习任务要有适当的难度;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让学生理解思考过程;鼓励学生进行多样化、发散性、个人化的思考……
5
变“浅思考”为“深思考”
课堂教学中的“浅思考”主要表现在对问题缺乏敏感性。面对许多信息、知识都一滑而过,无法切入核心,无法突破常规的硬壳。
对于思考的层次上,在学习层次上主要是以记忆为主,最后沦为机械重复、死记硬背。
“深思考”,也就是深入持久地思考,盯住某一点,从四面八方来思考,愈入愈深地思考,形成深度思考。
深思考应该是时间上的长度,表现为持续思考,不断跟进;在思考的情绪状态上应该是情不自禁、一往情深;在思考的深入程度上应该表现为意味深长、深入人心;在思考的长度、宽度与深度上则显出博大精深。
因为在课堂学习中,我们要以“主问题”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学生“一”“集”“剖”“钻”“韧”地进行学习、思考、探究,从而获得更深入、更深刻的理解。
6
变“怕思考”为“乐思考”
“怕思考”主要表现为吃不了思考的苦,受不了思考错遭受的“辱”,怕思考没有结果等。
“乐思考”之乐基本上呈现为这几种状态:
☞一是被好奇心及问题意识所点燃的一种叩开知识大门与探索宇宙人生的兴奋感、急切感、新奇感。
☞二是思考过程中的身心俱忘,与时间融为一体,与思考的对象融为一体,物我交融,物我同在的专注感。心理学研究表明,专注带来积极的“心流体验”,能产生多巴胺,增进心灵的愉悦。
☞三是思考过程中的一波三折的“峰回路转,寻幽探胜”给人带来丰富的、真切的、深刻的心灵体验令人留连忘返。唯有深刻体验这些状态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思想者。
7
变“被思考”为“自思考”
思考的重要特性是自我、自主、自由。被思考的最大的弊端就是导致学生不会提问,不会质疑,没有批判意识,没有怀疑精神,不会理性思考。
知识与思想只有通过内在自我心智的作用,才会激越、沸腾,才会生根、盛放。
约翰·亨利·纽曼先生在《大学的理念》中写道,一个人可以听一千场讲座,读一千本书,好似通过这种方式获得了知识。
但是求知的过程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让知识进入自己的头脑。求知不是消极地接受,而是真实主动地进入知识领域,拥抱知识,掌握知识。
思维必须行动起来,主动出击,迎接迎面而来的知识,丰富自己的心智,让自己从无到有。
自思考就是一种主动拥抱、主动出击、主动生长的过程。
8
变“独思考”为“共思考”
独立思考是我们所倡导的,但独立思考并不是说自说自话、自以为是,如果不全面接触世界、社会、人生,没有充分地和他人交流对话,所思所想就会狭隘、片面,坐井观天、画地为牢、夜郎自大。
独立思考就是要破除思考的迷障,养成清明、清醒、清朗的思想状态,尤其是要穿越英国哲学家培根提出的四大迷误,即“洞穴假象”“种族假象”“市场假象”“剧场假象”,只有这样才能“能得人生几清明”。
而破除这四大迷误最好的路径就是不断地与人对话、与人共思。要化“独思考”为“共思考”,个体与集体相辅相成,相映成趣。
正如佐藤学先生所说的,学习(思考也是一样的)是与历史的对话、与他人的对话,最后经由与自己的对话。独思与共思要交融互会,并肩作战,携手共进。
9
变“固思考”为“活思考”
乔布斯年近30岁时曾做过一个关于唱片的比喻。他一直在思考为何人在30多岁后会变得思维僵化、缺乏创新意识。
他说:“人们被卡在这些固有的形式中,就像唱片中某一段固定的凹槽,他们永远无法摆脱出来。
当然,有些人天生就有强烈的好奇心,永远有一颗孩子般的心,可惜这样的人太稀少了。”
思考的形状如苏轼在文论中讲的“水无常形”,即孔子所云“智者乐水”,老子所称的“上善若水”,以流动不居,随物赋形,灵活通彻为其形质。
只有在稳定的、集中注意的沉思状态中学习,才能真正促成青少年的自觉活动,激发其心智,形成其对认识的渴望,最终使他们从掌握真理中获得愉悦,作为对艰苦努力的报偿。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