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统编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编写说明
[打印本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20-8-27 16:02
标题:
统编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编写说明
关于教材
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至九年级)是在教育部的直接领导下组织编写的,聘请北京大学中文系温儒敏教授担任总主编,由国内著名专家和教授、语文教研人员和一线教师,以及人民教育出版社中语室全体编辑共同组成了近40人的教材编写队伍。
部编语文教材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基本精神,认真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遵循语文教育的基本规律,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特别是吸收语文课程改革的经验,大胆创新,努力建设符合语文教育规律和时代特点的高质量、有特色、让广大师生满意的新的教材体系。
一、教材的突出特点与创新之处
1.双线组织单元结构,强化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为避免当前较为流行的“人文主题”组元或“人文与文体”混合组元带来的不同弊端,新编教材创新设计,采用“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的结构。所谓人文主题,即课文选择大致按照内容类型进行组合,如“修身正己”“挚爱亲情”“科学探索”“人生之舟”等,力求形成一条贯串全套教材的显在线索。所谓语文要素,即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等,分解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均匀地分布在不同的教学单元和教学内容中。双线组织单元结构,既强调语文与生活的联系,重视主流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渗透,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又保证了语文综合素养的基本训练,每课一得,使教学有一条大致可以把握的线索,也有层级序列较为清晰的梯度结构,使得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培养与训练更为清晰。
2.重视阅读能力与阅读兴趣的培养,建设“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新编教材的阅读教学,以各单元课文学习(分“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为主,辅之以“名著导读”和“课外古诗词诵读”,共同构建一个从“教读课文”到“自读课文”再到“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并在这方面凸显特色,以更好地贯彻课程标准提出的“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倡议,并达到课标提出的课内外阅读总量40万字的要求。教读课文,由老师带着学生,运用一定的阅读策略或阅读方案,完成相应的阅读任务,达成相应的阅读目标,目的是学“法”。自读课文,学生运用在教读中获得的阅读经验,自主阅读,进一步强化阅读方法,沉淀为自主阅读的阅读能力。课外自读,强调整本书阅读、古诗词积累、由课内到课外的拓展阅读等,是课堂教学的有机延伸和有效补充。
3.选文注重经典性、多样化,文质兼美,尤其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接触人类智慧的结晶,让学生对中外经典文化产生尊重和认同。为此,本套教材将经典性作为选文的重要标准,所选课文大部分是文学史、文化史上有定评的作品,包括那些沉淀下来、得到广泛认可的作品。以经典为主,可以使学生打破时空的界限,与文学大师、思想大师进行心灵的沟通、生命的对话,以便学生在生命与语文学习的起点就占据精神和语文的制高点,为终身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这些经典作品不只是作为语言运用的范例,更主要的是成为学生与古今中外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对话的桥梁。通过这座桥梁,使学生突破原先狭小的心灵圈子,放眼国际多元文化的天光云影,领略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和灿烂的现代文明的风采,同时从作品中感受伟大心灵的搏动,领悟言语世界的奥秘,提高语文水平和提升精神境界。
选文强调多样性,尤其重视古代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选取和学习。以现代文为主,精选古代诗文,外国的作品也占一定比重,同时也选入一些科普文、新闻报道、应用文,以及非连续性文本。近年来,随着党和国家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以及教育部颁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新教材更加强调古代诗文教学,一方面加大选文的比例(约占全部课文的40%以上),一方面开发适合教学需要的新选文,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性、适用性也是选文的重要标准。所选文章既要思想格调高,有利于核心价值观培养,又要语言形式优美,满足“语文素养”这条线的教学需要,值得咀嚼、涵泳,并能激发阅读兴趣,提升审美能力。同时,还要注意难度适中,适合特定年段学生学习,适合教学。
4.多层次构建自主学习的助学系统,便于学生使用。
新的教学理念重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教材编写也应当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从内容到形式,处处为学生考虑,适应学生自学的需要。新教材注重建构助学系统,包括单元提示、预习(阅读提示)、注释、练习、写作技巧的点拨、探究性学习、阅读链接,等等,力求使教材不只是教师的教本,更是学生自学的学本。比如阅读教学不只是注重字、词、句及段、篇的积累和理解,也非常重视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培养学生的阅读品味;探究性学习更考虑兴趣,注意搭建适合学生交流、探究的平台,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探究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教读课文与自读课文的区分,就是为了帮助学生能够由教师引导到逐渐走向自主学习;两种课型不同的体例设计,特别是自读课文旁批的安排,也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会独立阅读、自主学习,在阅读中学会思考。
5.强调学生自主活动、体验,引导学生在语文综合实践中获得语文能力。
语文是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忽视这一特点,语文教学会更多地陷入课文分析、知识讲解、机械训练中。随着课改的深入,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培养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重要,培养在特定情境中完成特定任务、解决特定问题的重要。为此,新编教材在原来重视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基础上,在八、九年级新增4个专门的“活动探究”单元,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活动探究单元以任务为轴心,以阅读为抓手,整合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以及资料搜集、活动策划、实地考察等项目,形成一个综合实践系统,读写互动,听说融合,由课内到课外,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其基本设计思路是:文本学习—实践活动—写作。
6.合理安排各种语文知识,随文学习,学以致用。
语文知识如何体现,是教材编写的一大难题。现在的教学受制于应试教育,往往很注重讲授和操练,注重做题,语文知识的传授过分强调系统性或基本取消知识的学习,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或把握母语自身的特点。新教材尽量避免这些弊病,语文知识的呈现方式力戒繁复,不要求学生死板记忆概念定义,不刻意追求系统性,而尽量和阅读写作教学结合,学以致用。因此,我们在语文知识的安排上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是除旧布新,删繁就简,依据课标中附录的《语法修辞知识要点》,有计划地安排到相关联的教学内容中;二是格外重视程序性知识,诸如阅读策略、写作策略等,目的是让学生学了之后能自主建构知识;三是特别注重“随文学习”的原则,主要素材来自课文,又很自然地呈现在各单元习题和相关设计中;四是与课文结合,选择一些精要的知识做成小补白,且多与阅读、写作配合,有利于教师掌握与实施,也有利于学生自学。
二、教材的体系结构
本套教材力图构建语文的综合实践体系,贯彻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每册6个单元,每个单元包含阅读和写作两大板块,不同单元穿插安排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名著导读、课外古诗词诵读等栏目。
1.阅读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教材安排的重点。一般每册6个单元。七年级采用现代文和文言文混合编排形式,一般每单元安排1课文言诗文;八年级以后独立编排,每册4个现代文单元,2个古诗文单元。
阅读按双线组织单元,各单元兼顾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条线索,努力做到二者的协调统一。人文主题力求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使学生感到亲切,有趣味,有利于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习语文的效率。语文能力培养通过不同的语文要素的学习与训练加以落实,包含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两方面,力求从两个层次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能力的培养在七至九年级有不同的要求。七年级以培养学生一般的语文能力为主,关注具有普遍意义的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例如七年级上册的阅读方法是朗读和默读,七年级下册是精读和略读;在阅读策略方面则着眼于一般阅读能力的养成,并不局限于某一种文体,如整体感知、品味语句、概括中心、理清思路等,大致按照难易的先后顺序排布,并注意与阅读方法的配合。八、九年级则以文体阅读为核心,力求培养学生某一类文体的阅读能力。八年级以实用性文体为主,如新闻、传记、科普作品、演讲词、游记等,交叉安排说明性文章和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的阅读;九年级集中学习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交叉安排议论性文章的阅读;这种安排,旨在培养学生阅读说明性、议论性文章以及实用类文本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阅读每单元一般4课,分为教读和自读两种课型,并加大这两种课型的区分度。这样的区分,一方面强调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一方面体现由教师引导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便于学生自主建构阅读方案,形成阅读能力。这种区分度,主要是通过设置不同的助读系统来体现的。教读课文的助读系统由课前“预习”和课后“思考探究”“积累拓展”组成,重点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能力要点,并体现思维的渐进性以及由课内到课外的延伸拓展,即由理解把握文本到积累梳理语言材料内化为语文素养的过程。自读课文的助读系统是本套教材着力创新的内容,由“旁批”和“阅读提示”组成,没有设置练习,目的是加大自主阅读的力度。旁批随文设置,主要是为学生自主阅读时提供思考或点拨重点、疑难、精妙之处。阅读提示配合单元重点或选取文章的独到之处进行指导,既指向学生的自主阅读、独立阅读,同时尽可能向课外阅读和学生的课外语文生活延伸,增加阅读量,培养阅读兴趣。
2.写作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本套教材的写作专题,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良好的写作习惯开始,逐步培养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各类文体及游记、书信、小传等实用类文本的写作能力。
七年级重点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良好的写作习惯(如“热爱生活,热爱写作”“文从字顺”),在此基础上初步培养写人记事的能力;八、九年级主要有三方面内容:一是文体写作,如“撰写演讲稿”“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论证要合理”等;二是改编式写作,主要是学习仿写、改写、扩写、缩写;三是作文程式学习,包括“审题立意”“布局谋篇”“修改润色”“有创意地表达”等内容。每个单元的专题设置尽量与本单元阅读的学习重点相配合,写作题目力求灵活多样,并注重搭建台阶,突出支撑性和指导性。
3.综合性学习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综合性学习是与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相并列的一个项目,自新课改以来,成为语文教材不可或缺的一个板块。它体现为一种学习方式,表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读写听说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沟通、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以其开放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受到教师和学生的喜爱。
本套教材的综合性学习,每册安排3次,使学生有充分活动的时间;3次活动各有侧重,分别为传统文化、语文生活、综合实践三个方面。
传统文化专题,围绕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关键词展开活动,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从中汲取民族文化智慧。语文生活专题,让语文学习化身为一次次精彩的语文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综合实践专题,以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为核心,指导学生综合处理各类文本,从中获取并筛选关键信息,综合运用语文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需要提醒的是:综合性学习中的小贴士有些是补充资料,可以为学生提供参考,或拓展学生的思路;有些则是针对口语交际训练提出的,教学中要具体落实。
4.口语实践
这个板块在不同年级有不同设计。七年级,为了与小学语文较好地衔接,主要融合在综合性学习中,培养一般的口语交际能力,如“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交流”“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等。八、九年级则以口语交际专题的形式和活动探究单元的形式,对包括讲述、复述、转述、应对、即席讲话、讨论、辩论以及采访、演讲、朗诵、表演等常见的口语交际类别进行分项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5.名著导读
根据课标的要求,各册均安排2部名著,旨在培养学生阅读整本书的能力和兴趣。所选名著以课程标准推荐书目为主,并尽量与课内阅读课文配合。
与现行教材相比,有两个大的调整:一是在介绍某部书的内容之外,还以该书为例,谈某一种阅读方法或某一类书籍的阅读策略,意在解决如何读好一本书或某一类书的问题,更好地掌握读书的方法,并增加学生读书的兴趣;二是在主要推荐的篇目以外,另外推荐2部与单元阅读方法相契合或与主要推荐名著类型相似的自主阅读篇目,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
6.其他
除以上板块外,每册安排2次课外古诗词诵读,每次4首。所选诗词除课程标准推荐的诵读篇目外,另增加若干经典名篇,要求学生能够熟读背诵,培育对传统文化及汉语美感的体认,加强文化积累。
为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必要的语言文化知识,教材还利用“补白”安排一些必要的知识短文。短文尽量用课文中的例子,以贯彻随文学习的思路;内容不求全面,突出基础性,少用术语;写法上,由具体语言实例导入,采用归纳法,语言力求简洁、生动、好懂。这些补白文字不要求占用课堂时间,仅供学生课外阅读参考。
“读读写写”中的字、词都是参照课标中的《字表(二)》,用专门设计的软件筛选出来的,均要求学生掌握。此外,这些字、词邀请国内知名硬笔书法家专门书写,既增加审美的元素,也可以让学生模仿借鉴。
关于教师教学用书
这套教师教学用书是与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至九年级)配套的,主要是为了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教科书,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一、编写原则
这套教师教学用书确定的编写原则如下:
1.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版)为指导,以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至九年级)为依据,努力体现课程标准的精神和教科书的编写意图;
2.从广大教师的实际出发,既有利于教师把握教科书的内容,解决备课中的实际困难,又给教师发挥独立钻研教材的主动性和教学的创造性留有一定的空间,有利于教师发展教学个性;
3.从问题意识出发,既有整体的单元内容和整篇文章的说明、解读,又突出教学的
重点、难点,特别是对相应的语文能力点作恰当、准确的解释,为教师教学提供有效的支撑;
4.注意吸收语言学界、文学研究界和语文教育界的最新成果。
二、编写体例
这套教师教学用书是参照教科书的编排体系编写的,分栏目进行撰写。
1.单元说明
单元说明包括单元目标、编写意图和教学指导三个部分。
单元目标:依据教材中的单元提示,列出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让教师明确该单元的教学指向,并有计划地做出教学安排。
编写意图:概述本单元的主题以及各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帮助教师了解单元教学的全貌;对单元教学目标中体现的语文能力点做较为详尽的解释和说明,为教师教学提供支点。
教学指导:围绕单元教学重点,提供单元教学整体设计思路,提出教学建议,为教师备课提供有效的支撑。
2.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的教学参考以课文为单位,每篇课文一般包括教学重点、课文研读、练习说明、教学建议和资料链接五个部分。
教学重点:结合单元教学目标和该篇课文的特点,提出本课的教学重点,并结合课文内容做较为详细的说明。
课文研读:包括整体把握、素养提升和问题探究三个部分。整体把握,对这篇课文从内容到写法进行整体解读,帮助把握课文精义和写作思路;素养提升,根据本课教学重点,并结合课文,阐释相关语文素养的培养路径;问题探究,就课文中某些值得深入解读或可以多样化解读的方面加以探究,帮助教师从细部把握课文。
练习说明:主要说明练习的设计意图、解题思路,提供参考答案,并针对学生做练习时可能出现的问题灵活引导。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有些练习题的参考答案不是唯一的,可以有多种答案或多种解题思路。
教学建议:包括总体建议和教学设计两部分。总体建议,比较详细地说明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需要把握的重点和难点、教学设计的大致思路等;教学设计,提供教学基本环节和必要的板书设计等,有时还针对本课的教学重点或课文的独到之处,提供相应的教学片段示例。
资料链接:包括作者简介、背景资料、课文欣赏、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学习策略等方面的资料。鉴于有些学校和教师工具书和参考资料不足,这一部分内容较为丰富,教学时可有选择地使用,不要求全部讲给学生。
3.写作教学
写作教学的教学参考以专题为单位,每个专题一般包括教学目标、写作指导、教学建议和例文评析四个部分。
教学目标:提出本次写作的训练重点。
写作指导:依据教材中的学习要点作展开说明,一方面增加理论性指导,一方面结合实例进行具体阐释。
教学建议:依据教材内容,提供不同方案的教学设计思路,给教师以启发或具体的指导。
4.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参考一般包括学习目标、实施建议和参考资料三个部分。因教材已经提供了比较详细的活动步骤,因此实施建议部分重在说明本次综合性学习各环节的有机联系,针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偏差给出指导。
关于教学方式
使用这套教科书要注意转变教学观念。过去教科书只有一本,凡编入教科书的都要教给学生,只要有所遗漏,就被认为是没有完成教学任务。现在的教科书内容很丰富,教学资源也随处可见,因此更重要的是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教给他们读书的方法,使他们养成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尤其要注意的是,课文分教读和自读,要注意两类课型的区别,在方法引领的基础上,真正能够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独立阅读,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因此,教师要重视二度开发教材,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教材以及教师教学用书中提供的资源,形成独特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风格。
教学中应重视教材的一些突出特点,如“1+X”的教学设计,意在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从教读到自读,从单篇课文到整本书,特别是阅读策略的引导,意在形成“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帮助学生在课内外之间建立一条通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如写作的专题设置,意在强调一课一得,通过分解训练达到综合运用的效果;综合性学习中的非连续文本序列,既是强调非连续文本的阅读,也是要将阅读的成果综合运用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如此等等,都要给予重视。
教学中还应注意课程标准倡导的新教学理念,如语文的综合性、实践性,自主阅读、独立阅读、个性化阅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等,应有意识地加以运用,并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教学用书仅仅是供教师参考的,它对课文的解读比较全面,提供的资料较多,而且有时是几种意见兼收并蓄,教学时要有所取舍。而教学建议更是就一般情况设计的,只是起一个参考的作用,希望老师们在教学时独立思考,自行设计教学思路,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为了方便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本套教科书还配有多种教学辅助资源。配套资源除教师教学用书外,还有同步解析与测评(包括“学考练”)、自读课本、录音磁带(光盘)、人教网、众智云集网等。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