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最新初中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案教学设计
[打印本页]
作者:
桂馥兰香
时间:
2020-8-1 21:32
标题:
最新初中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案教学设计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第1课时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教学目标
知识要点 课标要求
1. 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 了解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理解探究的过程
2. 观察描述实验现象 学会观察实验现象的顺序、角度等方法;学会描述观察到的实验方法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大家是否还记得《西游记》中太上老君的炼丹炉?我们不要小看这个炼丹炉,其实古代炼丹和炼金的作坊就是今天的化学实验室的前身。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的化学成果与创造都是在实验室中反复地实验而得出的,所以说要想学好化学就必须重视化学实验。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
提出问题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通过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等,可以发现和验证化学原理,学习科学探究的步骤是怎样的呢?
交流讨论 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或实例讨论。
归纳总结 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设计方案,(4)进行实验,(5)收集证据,(6)解释与结论,(7)反思与评价,(8)表达与交流。
知识拓展 科学探究的形式有多种,实验、调查、讨论等都是科学探究的形式,进行科学探究不是一定都按科学探究的8个要素一步步进行,可根据实际的研究 内容 选择其中几个环节进行。
探究点二 观察描述实验现象
提出问题 在实验时,我们在实验前观察什么?实验的过程中观察什么?实验后又观察什么呢?观察到的这些实验现象,我们从哪些方面去进行描述呢?
交流讨论 讨论相关的原因。
归纳总结
观察化学实验的内容
实验前 实验过程中 实验后
物质原来的颜色、气味、状态等 物质状态和颜色的变化、发光、放热、产生沉淀和放出气体等 生成物质的颜色、状态等
1.学习化学实验的特点
(1)关注物质的性质(如颜色、气味、状态、溶解性等);(2)关注物质的变化(如发光、放热、生成气体、生成沉淀等);(3)关注物质变化过程及其现象,并学会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探究点三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探究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解释和结论
点
燃
前 观察蜡烛颜色、状态、形状 圆柱形,乳白色或红色等,有轻微气味 蜡烛因加入颜料而呈现各种颜色
从蜡烛上切下一块石蜡,放入水中 不溶于水并能浮在水面上 石蜡质地较软,密度比水小,且难溶于水
燃
烧
过
程
中 1.在空气中,点燃蜡烛,观察现象 产生黄白色光亮火焰;蜡烛火焰闪烁摇晃,并有黑烟产生;火焰分三层 蜡烛火焰由于受气流影响而摇晃,黑烟是石蜡未充分燃烧的炭黑;燃烧火焰三层:焰心、内焰、外焰。
2.取一根火柴梗,迅速平放在火焰中约1s-2s后取出
火柴梗在火焰最外层的部位先变黑,第二层次之,里层几乎未变化
外焰处石蜡蒸气充分燃烧,温度最高;内焰处石蜡蒸气燃烧不充分,温度较低;焰心主要是未燃烧的石蜡蒸气,温度最低
3.在蜡烛火焰的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 烧杯内壁有水珠生成 蜡烛燃烧有水生成
4.将上述烧杯取下来正放,迅速往烧杯中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
(或在蜡烛的火焰上方罩个内壁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蜡烛燃烧有二氧化碳生成
熄
灭
后 熄灭蜡烛,观察现象 有一缕白烟从烛芯飘出 石蜡的蒸气遇冷形成白烟
用燃着的火柴点燃白烟,再观察现象
火焰顺着白烟将蜡烛重新点燃 白烟是石蜡小颗粒,石蜡具有可燃性
课堂讨论
1. 蜡烛燃烧时状态有没有什么改变?
2. 火柴迅速平放在火焰中约1s-2s后取出,放置的时间长了,会有什么现象?
3. 蜡烛燃烧时产生黑烟,为什么熄灭后是白烟?熄灭后的白烟是什么物质?
归纳总结
1.石蜡燃烧的文字表达式表示为:
石蜡+氧气 二氧化碳+水
此反应的条件是点燃,写在了箭头的上方。表达式的意义:石蜡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
2.
探究步骤 对现象的观察和描述
点燃前 白色(或其他颜色)固体,质地较软,有气味,难溶于水,密度比水小
燃着时 发光,放热,冒黑烟,熔化成液态后又凝固;火焰分三层,外焰最亮;干燥的烧杯内壁有水雾生成,另一烧杯内壁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熄灭后 冒白烟;点燃白烟,蜡烛又重新复燃
板书设计
第1课时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一 、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
(1)提出问题,
(2)猜想与假设,
(3)设计方案,
(4)进行实验,
(5)收集证据,
(6)解释与结论
(7)反思与评价,
(8)表达与交流。
二、观察描述实验现象
变化前、变化过程中、变化后
三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点燃前、点燃时、熄灭后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堂课主要以学生的探究实验为主,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发挥引导、指导和辅助的作用,将学习的主动权留给学生,使学生在合作探究的活动中深刻理解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
不足之处 分组实验时有个别学生不服从小组长安排,体现不出小组的团队意识。
第2课时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教学目标
知识要点 课标要求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重点) 根据人体吸入和呼出气体的探究学习,掌握观察、记录的方法。体验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人的呼吸作用是人吸入氧气,将某些有机物质氧化分解,形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
请同学们深吸一口气,再缓缓的呼出来,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还一样吗?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提出问题 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成分有何不同?
设计方案 阅读教材了解相关的信息。
探究实验
实验内容 装置图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⑴利用排水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另取两个空集气瓶(其中为空气)。 两种气体均没有颜色 空气与人呼出的气体均是没有颜色的气体
⑵向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分别滴入相同滴数的澄清石灰水振荡。 ①盛有空气的集气瓶内澄清石灰水无明显变化。
②盛有呼出的气体的集气瓶内澄清石灰水很快变浑浊。 说明呼出的气体中含有的二氧化碳比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多。
⑶将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空气与呼出的气体中 ①盛有空气的集气瓶内木条燃烧火焰不变②呼出的气体使木条熄灭。 说明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少。
⑷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块哈气。观察水蒸气的情况并与另—块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作对比。 ①空气中的玻璃片上没有变化。
②呼气的玻璃片上有—层水雾。 说明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比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多。
课堂讨论 收集呼出的气体时,为什么要让吸入肺内的空气在肺中停留的时间越长实验现象越明显呢?
归纳总结 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呼吸作用,而呼吸作用需要消耗氧气,同时产生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呼出体外,它属于化学变化。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课题主要以学生的探究实验为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大胆假设,认真查阅资料并且通过实验去验证假设。让学生体会到化学探究充满了无穷的乐趣。
不足之处 分组实验时有个别学生不服从小组长安排,体现不出小组的团队意识。
作者:
桂馥兰香
时间:
2020-8-1 21:32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zip
(2.49 MB, 下载次数: 396)
2020-8-1 21:32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获取解压密码请打开微信扫描下面图片关注公众号即可自动发送
如果已关注并遗忘密码,请扫码进入公众号,在底部输入“密码”会自动回复最新下载密码。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