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76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家长读书心得 一起前行——《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有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6-25 00:39: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说“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这段时间反复读了《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感悟很多,让一个人出生是很容易的事情,但让一个人健康成长需要付出很多,惶恐之余我们应该反思内省。

有时候我们在教育的道路上有特别多的困惑,特别多的问题。我们问老师,问专家,问学者,甚至问孩子自己要怎么解决,只差问天问地问如来佛祖了。可是我们就没有静下来问一问自己,问一问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喜欢什么样的生活,真正希望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看完这本书,我一直再问自己,你会聆听吗?聆听别人的时候,是否耐心用心?你会和别人交流吗?你和别人打交道的时候,别人是否舒服?你是一个积极正面的人吗?你说服别人的时候,别人是否能心悦诚服地接受?这些问题乍看是技术层面的活,其实追问到底,他会暴露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否真的能设身处地地替别人着想,是否真的不犹疑徘徊,是否真的目标坚定等等。继续追问下去,会问到很多细节,那些“温柔而坚定”“愉快的真话”等等,看似很矛盾的教育理念,让人充满迷思,迷思之后折射的是你自己的性格,自己的价值观。

小孩子是一张白纸,想要他勤勉三分,必要自己勤勉十分;想要他坚韧自律,自己先吃苦耐劳;想要他情绪稳定好好说话,自己要先学会真诚地好好说话,他看着你怎么做,就会照样子去做。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更重要的应当是无意识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无意识行为……这就对父母的人格素质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只有父母自己无意识间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你的教育才不会那么勉强吃力,才不用处处都是羁绊的照本宣科。孩子的成长,如同一根树木的成长,所有的关键在于那些吸取营养的根部的成长,那些最根本的东西:自信、坚强,自我抉择和不屈不饶的勇气,这都是我们家长要给孩子的,我们是孩子的根部,是孩子的起点。

我们都是普通人,都是第一次为人父母,都在教育路上苦苦探索,深深迷惘。我们的时代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人人焦虑岌岌可危,渴望成功,渴望上升,害怕淘汰,害怕落后,到处都在骂教育的功利性和商业化。如何做这个迷茫时代的清醒人,书的结尾给了我们答案,迷路了怎么办,只要你有明确的方向,只要你自己坚定不焦虑,我们都会有抵达的那一天。

书上举了大量父母和孩子相处时发生的对话、情景、故事。很多幕仿佛昨天还在我们家上演。作者是想用这些例子简单明了有力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我们作为学习者不要单单地比葫芦画瓢,按图索骥,甚至仅仅是举一反三、活学活用也不是不够的,那样太辜负作者的良苦用心了。就像文中提到普通父母的标配幽默感、责任感、行动力、执行力、共情能力,这些都不是你看了一本书就学会的,是需要我们用一生去践行的。教育哪有普遍适用的答案,我们为人父母,不能偷懒啊,我们得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改善自己,不光是教育孩子,更是自我教育。我们才能做到把那些理念融入到我们自己的价值观里,在日常生活中,把这些细节流露传达给孩子。

不论书上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和孩子沟通,或者是怎么处理孩子的问题,看了这本书,我觉得家长应该把握两个原则:一、做好你自己。二、尊重孩子,就像尊重一个公民一样尊重他。做尊重孩子的父母,并担当起教练的职责。我们不是下场比赛的选手,也不是任劳任怨的保姆。我们应该站好自己的定位,激励孩子,做最好的有责任的自己。

看完这本书,我们的孩子可能还是做不出那道奥数题,还是写不好那篇作文,那又怎么样呢,我们气氛融洽,心情愉快,情绪稳定,相互尊重,相互了解,明天还可以继续努力呀。而今天,只要改了那个错别字,只要想通了奥数题是个有意思的事情,就足够了。健康的心理,良好的氛围,有效的对话,才是一切的基础呀。

本书看起来好像是教我们如何和孩子打交道,如何教育孩子的。其实,从心里学角度,他适用于广泛的人际交往,在日常生活中,家庭里、职场中,他也教会我们大人应该如何处理情绪,如何说话,如何自处,如何和这个世界相处。教育和自我教育,批评和自我批评,我们不是完美的父母,不是完美的孩子,不是完美的人,教育使我们和孩子一起走向更好更完美的自己。

用孩子照见折射出我们自己,再用我们的光照亮未来的路,领着孩子一起出发前行。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2 04:1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