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从科学家到农民:书本上种不出水稻》读后感 [打印本页]

作者: 最新资料    时间: 2020-4-6 15:06
标题: 《从科学家到农民:书本上种不出水稻》读后感
  “我做过两次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梦里,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籽粒有花生米那么大,自己和科研团队在下面乘凉。另一个就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希望水稻亩产1000公斤梦想成真,实现了以后还有没有更高的目标呢?我希望培养一些年轻人向更高的亩产1200公斤、1300公斤来奋斗。这就是我的梦,为我们国家和世界的粮食安全作出我应有的贡献。”已至鲐背之年的袁隆平,仍未停下对于超级稻的研究与突破,殚精竭虑地尝试将水稻种在盐碱地里、种在沙漠中……
        袁隆平的办公室里,摆满了证书和奖章,但他却没有被各种荣誉堆得高高在上。
“粮食始终是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我是学农的,就是要尽我最大的努力,能有更多的突破,永远不会停下前进的脚步。活到老,工作到老。只要身体好,脑瓜子不糊涂,不痴呆,有精力下田,我就不退休。”年已九旬的他一如年轻时的洒脱,身上时刻勃发攀登科学高峰的豪迈气概。有人称袁隆平为“战略科学家”。说到粮食安全时,他总是淡淡地说一句:要用有限的土地养活更多的人。中国多一点粮食不怕,若少一点粮食,你试试看?
袁隆平的担忧不无道理。2008年的全球粮食危机,让粮价上涨成为一场“无声的海啸”。筑牢粮食安全防线,是永远要绷紧的弦。
         世界银行发布的报告称,未来世界粮食价格将长期高位震荡,这将严重威胁非洲、中东地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负责人表示,粮食价格上涨是全球经济面临的四大危险之一。
资料显示,中国只要有5%的粮食供给波动,就会对国际粮食市场产生重大冲击。但凡有点国家安全意识的人都会明白,粮食在某种程度上不单单是商品,它更是一种重要的军事和政治意义上的战略物资。
        由于长年累月与农民打交道,农民心里想啥,袁隆平心里很清楚,用农民的话说:“饿肚子的时候想吃饱,吃饱了肚子想致富。”农民说,杂交水稻可以吃饱肚子却挣不来票子。让种粮者“有利可图”,这也是袁隆平的追求。一方面,谷贱伤农,如果粮食减产,就是致命的问题,长了嘴的都是要吃饭的,饭碗里一粒米都不能少。另一方面,光靠种粮确实很难致富。为此,他多年来琢磨出了一个法子,希望农民“曲线致富”。
        譬如说,实行“种三产四”工程,三亩田的水稻就能打出四亩田的稻子。这样,就可以把节省下来的田地和劳动力用来搞多种经营,种蔬菜、水果、茶叶等经济效益更高的作物。从过去强调产量,向兼顾绿色、优质的目标转变。水稻育种技术的多项突破,不仅使水稻产量持续提高、种植地域大大扩展,更迎来稻米“量身定制”时代。截至2017年,杂交水稻在我国已累计推广超过90亿亩,共增产稻谷6000多亿公斤。
        袁隆平多次赴印度、越南等国,传授杂交水稻技术以帮助克服粮食短缺和饥饿问题,为确保世界粮食供给作出了卓越贡献。为求解世界粮食安全“方程式”,袁隆平和千千万万个为粮食增产勠力同心的科研工作者们一道,传承前辈的智慧结晶,双脚始终扎根在中国的泥土里。
         回顾袁隆平的粮食创新之路,“知识、汗水、灵感、机遇”八个字不可少。他总是说:“书本知识很重要,电脑技术也很重要,但书本上种不出水稻,电脑上面也种不出水稻,只有在试验田里面才能长出我所希望的水稻。”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获得过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诸多荣誉的袁隆平,被授予“共和国勋章”。这个身材瘦小、有些驼背的老人,正在向着他的超级稻新梦想进发……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