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读书心得 《如何设计教学细节:好课堂是设计出来的》有感
[打印本页]
作者:
最新资料
时间:
2020-2-22 20:31
标题:
读书心得 《如何设计教学细节:好课堂是设计出来的》有感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人的诗句千千万,听过的话也不少,但是真正做到用心读书,却很难。我时常问我自己:我为什么要读书?上学的时候是为了升学,为了考试。那么,毕业了以后呢?为了什么而读书呢?自从参与了本次学习,我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为了充实自己,为了提升自己,为了让自己在内心郁闷时,以文解意,为了在内心感动时,直抒胸怀。有了表达的能力,就有了幸福的能力,可以自由尽情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做一个畅快淋漓的人。在茫茫的书海中,自由的寻找闪闪发光的宝石,所有的疑问都会在探寻中迎刃而解。
通过学习我知道了在开展教与学活动之前,先要努力思考学习要达到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以及哪些证据表明学习达到了目的;必须首先关注学习期望,然后才有可能产生适合的教学行为;认为最好的设计应该是"以终为始”,从学习结果开始的逆向思考。这对于今天我们为追求有意义、有效果的教学设计以及思考和寻找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的路径颇有启迪。这本书对“理解”在概念和实践上都进行了更加深入的阐述和解释,提出衡量“理解”的一个基本指标是能把所学的知识迁移到新的环境和挑战中,而不仅仅是知识的回忆和再现。特別有价值的是,格兰特威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将具有多维性和复杂性的“理解“概括和界定为解释阐明、应用、洞察、神入、自知六个侧面,对教与学的设计具有关键的意义。
学习了这本书,让我对以下问题有了新的思考:如何在开学第一课中运用预測与预先测验的理论来开展活动,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让他们为学习做好准备?如何利用分散学习与交错式学习来让学生不断回顾学过的内容?当学生在对考试中将会测试到的技能进行练习时,如何请他们进行自我解释?在进行简短论述练习时,如何进行合理的设计以囊括尽可能多的学习内容?又该如何设计与学生的书面交流?能不能修改一下教学大纲,在里面加入一些可以帮助学生成功学好这门课的建议?能不能注意一下给学生提供反馈意见时的用语,以确保你说的话可以促进学生形成成长型思维模式?如何让学生了解这一领域的从业人员给世界带来了怎样的改变,而他们有一天也可以让世界变得更好?总而言之,重要的是用心去设计每一堂课,了解每个学生的发展水平,因材施教。
作者:
最新资料
时间:
2020-2-22 20:31
《如何设计教学细节:好课堂是设计出来的》体会
好课堂的不同之处,在于细节设计的不同。 认知心理学、大脑科学的前沿研究成果表明:只要在教学细节上进行微调,就能让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幅度提升。例如,把课堂提问放在课前与课后、测验放在课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水平就能大大提高;在课堂练习的同时给予指导而不是事后反馈,学习效果更佳。美国富布莱特高级教育专家、《时代周刊》教育专栏作家詹姆斯・M.朗告诉你,如何在教学细节上进行微调与设计,从而让课堂的教学效果大幅度提升。书中的教学细节包括5到10分钟的课前课后教学活动、教学方法的细微调整和与学生的课堂互动小活动,覆盖全学年,随时学习、随时可用于教学。
练习时间不是指反复练习某项任务的时间,那种属于过度学习,过度学习导致学生完成某项任务成了机械化的照搬照抄,而无自己的思考。需要反复练习和防止过度学习的情况下,书中提出了专念学习的特征:不断创造新范畴、对新信息持开放式态度和对多种不同观点存内在感知。那么如何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进行专念练习呢?结合本人教学实践,第一步把教学知识点进行分解,明确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剖析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结合学习要素,让学习目标性更加明确;第二步结合教学内容开展轻教学策略,学生可以在课堂中或者网络上练习某项技能或掌握某知识点,让学习形式更加多样化最后学生根据学习的内容进行反馈利用好学校已有的泛亚平台,教师与学生进行有效互评。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多次数、简短的练习让学生掌握知识最为牢固,收益最大;而在课堂中所欠缺的方面在主要集中在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观察、学生知识学习后的倾听、课堂教学评价的反馈。我将在今后的课堂实践中充分利用好学生的练习时间多多倾听学生课堂声音,对学生的课前疑惑和课后评价进行深入反馈。
提取知识信息、预测、自我解释、激发积极情绪、培养成长型思维.尽管我面对的只是一群7到12岁的小学生,但轻教学的确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它与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指向学生的深度理解。作为一线教师,有机会读有深度的教育专著,有机会聆听专家的讲解,是值得庆幸的。在接下去的教学中,我想我会努力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让生活中处处都成为学生学习的舞台。不论我希望在教学上做出怎样的改变,我相信都可以一小步ー小步地慢慢改变,最终实现目标。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