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读书笔记 读《回归常识做教育》有感
[打印本页]
作者:
最新资料
时间:
2020-2-22 10:11
标题:
读书笔记 读《回归常识做教育》有感
教育就是这样的一个领域。可以作为例证的有:30多年来,各省市高考头名往往在人生与职业上表现平平;历次数、理、化、生各科国际奥林匹克竞赛金奖得主,并未成长为相应领域的前沿专家;恢复高考后进入大学的学生,已有众多人成为两院院士,而其中本科阶段在众多人追慕的清华北大上学的,仅寥寥数人。
这些表面上似乎没有多少相关性的问题,却有着相同的或相重叠的原因,就是整个社会在“心”的放置上出了问题。那些被同代人羡慕的人,一度占先而未能远行,根子在哪里呢?根子就在当初他们把心放在考进重点学校上,放在得一个国际奖上,而不是放在对真实的自然奥秘和社会问题的探索上。而这背后更深一层的原因是,社会对“心”的置放的强势驱动,使他们失去了真正的自主,形成了被动的人格,离开学校脱离老师以后,就失去了自我,最终导致他们不能长远发展。
事实上,中国教育以及众多社会方面,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大学,从政治、经济、社会到个人生活,都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心不知道放哪儿。房价高涨引发何处安身的问题,人们会很容易感受到;然而更为深层、更为本质的如何放“心”问题,却少有人真正意识到,但它已经成为目前教育乃至整个社会发展当中突出的实际问题,由此引发的诸多社会问题也已经频频出现。
从个人的成长和生活角度看,如何安身立命的核心在于如何放“心”。从社会遇到的一些突出问题的角度看,“心”的误放是其深层根源。减少和解决这些社会问题,不能仅仅是头疼医头、脚痛医脚。在一个长久缺乏独立思考的人群中,“心”的置放成为一件很难的事。
放“心”之所以成为难事,是有其社会背景的。社会从外部决定着对不同内构的“心”的选择,个体根据选择构建自己的内心。现在选人用人的机制就决定了具体某一个个体的“心”怎么去放:政治狂热时,会有更多人选择将“心”放到政治筐里;经济至上时,会有更多人选择将“心”放在经济篮里;功利主义盛行时,就有更多人把“心”放在功利上;分数崇拜会导致更多人有“分”无“心”;痴迷于自然奥秘的社会氛围,能使更多人放“心”于探究真理,将“求真”作为自己的理想与追求;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的社会氛围,能吸引更多人放“心”于创造理想社会。
在一个常态的社会里,崇尚是多元的,每个人依据自己的体验独立思考,依据对社会的感受自觉地放“心”,依据对社会的选择建构自己的“内心”。当社会中有一股强大的力量改变这种状态的时候,放“心”就会走向偏态,就会让一部分人被“放心”,最终必然引发巨大的社会问题。
经历了30余年的高考,已经将越来越多的人的“心”吸引到对分数的追逐上,以致越来越多的人对自然奥秘不感兴趣,对社会问题不感兴趣,对他人与社会责任不感兴趣,一心追逐的是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甚至造就了“北清率”。于是,大家的观念进入一种单一固定的模式,传统、保守、功利,这个思维定式限制了很多创新人才的成长,造成教育过程当中大量的人找不到自己恰当的位置,以致“丢心失魂”。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