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统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作文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400字500字 [打印本页]

作者: ljalang    时间: 2020-1-28 19:00
标题: 统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作文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400字500字
统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作文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400字500字
世界文化遗产的作文500字
一说起南阳,大家就会不由自主的想起卧龙岗。是的,天下第一的军师“诸葛亮”就在这里。修筑卧龙岗是为了纪念诸葛亮,在这里一直有一个故事就是“刘备三顾茅庐”。一提起“三顾茅庐”大家肯定熟悉,我也非常熟悉。这个故事主要讲了:刘备第一次去茅庐的时候,诸葛亮出去了。第二次去茅庐的时候,诸葛亮去游玩了。第三次去的时候,刘备、关羽、张飞先沐浴了一下才去了卧龙岗。他们到的时候,诸葛亮在睡觉。刘备不想吵醒诸葛亮,就没有让诸葛亮的徒弟叫醒他。最后,诸葛亮因为刘备的忠义给感染了,当了他们的军师,帮他们打了许多胜仗。

这里的风景也非常有古代的文化感。比如说:给诸葛亮对拜的地方、史记馆里面、十八罗汉的雕塑。这些都有着古代的文化感。在给“先师”对拜的地方就有着很多古代的城墙,让人们感觉这些东西跟古代的东西没有区别。还有史记馆里面,有着许许多多的故事,那些故事的字是用一些古代的东西刻在上面的,而且这些人物也跟古代的差不多,这些也可以让人们感觉到了古代的气息。还有十八罗汉,这些十八罗汉的雕塑可都是人们挖出来的。有的完好无损,有的头没了,有的身子没了只留下了头,有的只剩着身子了。

卧龙岗家有很多很多故事还在发生着……


作者: ljalang    时间: 2020-1-28 19:00
我为沅江话申遗
1706班 李璨
文化是民族的根。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积淀着久远的岁月印痕。它绽放在春节缤纷的花炮中,闪烁在京剧斑斓的脸谱中,游走在城乡独特的方言中……
方言是一个地方的语言,也是一种地方文化。也许因为我们大力推广普通话,让方言悄悄地退出了许多舞台,不似普通话一般广为人知,但是方言趣味横生,有着深厚的民间文化土壤,是当地人民智慧的结晶,有着与普通话不同的独特魅力,尤其是沅江话。
所以我想为沅江话申请文化遗产。
沅江方言充满了趣味:
“你恰拿吧?”听到这句话,有可能是问你:“你喝水吗?”但是说不定也是问你:“你吃蛇吗?”普普通通一句话在沅江话里,变成了两个意思:因为沅江话“恰”就是“吃”,而“茶”和“蛇”是一个读音哦!
沅江方言可以一词多用。
“你累吗?”经沅江话改造成为了“你恰亏吧?”不懂沅江方言的便会听成“你吃亏没?”中国历史悠久,文言文博大精深,不想沅江话也同样具有这种魅力。
这句对话你能听懂吗:“嗲嗲!恩妈把屋里的抱鸡伯杀打把妹级恰。”“恩信里信和!喔是叫鸡根。”
请让我为你翻译一下:女孩子叫“妹级” ,爷爷叫“嗲嗲” ,奶奶叫“恩妈” ,下蛋的母鸡叫“抱鸡伯” ,公鸡叫“叫鸡根” ,“信里信和”是不精明,他叫“哈” ,你叫“恩”, 我叫“喔” ……
还有好多的词语趣味无穷:乖乖洁洁,发发首首,唱歌哑哩,毛基落壳.捏世古怪,神不笼通,小胆百心,丫里丫叉.包脑鼓脑,仰公搭公,笼毛笼草,丁丁摸摸,信里信和,忘死忘命,醒不带发,流兰滴许,策毛嗲许,闸离摸黑.作古作怪,业古业怪,作古正经,扎脚勒手,巴皮恰肉,哈哈练滚……你都懂吗?
沅江话独特有趣,它传承千年,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是我们的祖先智慧的精髓,让我们说着顺口,用着顺心,熟悉、亲切。但是我发现我们学生很多都说普通话,许多沅江话正在被我们遗忘,有时也可能说的出一句完整的沅江话,但却不明白他的意思,这就意味着沅江话正在被忽视,被淡忘,可能过不了几年,它将完全被统一的普通话代替,但我想沅江话是沅江的代表,它应该得到保护,而不应该被人们遗忘。王蒙说:一种语言并不仅仅是一种工具,而且是一种文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群,是一种生活的韵味,是一种奇妙的风光,是自然风光也是人文景观。
沅江人岂能不说沅江话?
所以我为沅江方言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者: ljalang    时间: 2020-1-28 19:00
世界文化遗产的作文450字
为了庆祝文化遗产日这个日子的到来,绍兴市在镜湖文化中心广场举办为期一天的热热闹闹的非遗集市活动。

这次共有66个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类非遗项目,在非遗集市中亮相。既有竹编、面塑等多个项目的工艺品,也有嵊州小笼包、绍兴香糕等特色食品,还有平水日铸茶、大佛龙井等精品名茶,甚至还有“三六九”伤科等传统医药项目。

令我骄傲自豪的是,外公也参加了这次非遗集市。他带着大大小小、各种图案的扇子来到集市上,特别是黑纸扇,因为具有“日晒雨淋不变形”的特点,尤其受到了大家的关注和赞扬。我家制作扇子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把小小的扇子承载着几代人的心血和汗水,凝聚着外公一生的光荣和梦想,他把这些形形色色的扇子看作是自己最珍贵的宝贝。为此,电台和电视台的记者还采访了外公呢。

我想,我们一定要把传统工艺传承下去,继续发扬光大。
作者: ljalang    时间: 2020-1-28 19:00
世界文化遗产的作文 600字
今天天气不错,我和妈妈一起去参观舜耕国际会展——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

进入舜耕国际会展展厅,就能深深感受到这里的民族特色文化气息非常重。展厅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主要展示山东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下层包揽了全国各地的文化特色。广西的扎染,河北的皮影,苏州手工绘扇,北京的糖、糖人……我们边走边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耐心地向我们讲解。当来到制作木板年画的制作区,传承人热心地叫我来尝试制作一张木板年画,我也学着爷爷的样子,把卷起的薄纸铺在沾有墨水的刻好了的木板上,用一块黑色平滑的石头在纸上扫来扫去,使凸起来的木板上的墨均匀地沾在纸上。当我把纸在木版上掀下来,一个小财神活灵活现地出现在了我的纸上。爷爷把这张画送给了我,真是高兴!

短暂的2个半小时很快就过去了,心里充满了对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舍和留恋,但更多的是收获的喜悦。在这里,我留下了快乐和美好的回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块美丽的瑰宝需要大家的传承和保护,这时,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以它独有的魅力深深的吸引着我,我一定会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这块瑰宝散发出的光芒更加绚丽夺目。我爱你!美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者: ljalang    时间: 2020-1-28 19:00
我为沅江烈士陵园申遗
1706班 郭涵熙
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
——题记
别看沅江是个小地方,但小地方中有大内涵,大文化。为了这一方热土的和平与安宁,有一大批优秀儿女,大义凛然、视死如归,血染红旗、英勇牺牲。他们英魂虽逝,但是浩气长存。
生活在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美好今天的我们,怎能忘却历史,淡忘英雄?
曾老师安排我们一月份去烈士陵园进行祭奠先烈的活动,我好奇地上网查阅资料,看到了一幅幅令人难忘的图片:
在第一幅图片上,许多人们会聚在一个大墓碑前,碑上刻着几个大字——沅江烈士纪念碑,在碑下围满了几盆艳丽的纪念花,碑后,屹立着几颗高大强壮的树,这是沅江烈士陵园景观。
第二幅图片,最显眼的是几个大字——严禁燃放烟花鞭炮,是啊,也许这种方式就是让烈士们好好休息的最佳方式吧。在这些大字的上头一幅横幅映入眼帘:追忆亲人,寄托思念,鲜花祭故人,春雨现哀思。烈士们曾经为国为民英勇作战,我希望每个人都敬重他们,不要惊扰他们。
第三幅图片,志愿者们前来向烈士敬礼,他们手中拿着小白花,庄重而严肃地站在大墓碑前,祭奠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深切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努力学习革命先烈“流血、流汗、不流泪”的精神。这一幕情景令人动容。
……
我忘不了在纪念碑的情景,忘不了图片上人们宣誓的那一句句话语,忘不了志愿者那一颗颗关爱的心。同时,我们也要不辜负他们,好好学习,好好生活。享受着他们用鲜血打下新生活的我们何时才能学会他们的“留得头颅在,雄心誓不改”?
我想为沅江烈士墓园申遗,让更多的人能够记住为保卫我们的家园而牺牲的烈士,让它不仅成为某个人的记忆,更成为一个城市的记忆,乃至一个民族的记忆。让我们永远敬重,学习他们。
作者: ljalang    时间: 2020-1-28 19:00
我为琼湖中学申遗
1706班 邓俊豪
如果说沅江是宁静的夜空,那琼湖中学就是夜空中最亮的星辰;如果说沅江是美丽的花海,那琼湖中学就是花海中最艳的鲜花……作为沅江市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公立初级中学,琼湖中学凝聚着沅江几代学子共同的记忆,堪称沅江人民珍贵的文化遗产。
我为琼湖中学申遗,首先是因它有悠久的历史,厚重的积淀:琼湖中学于1946年建校,到现在有72年多的历史,从一所简陋的“私立蓉秋小学”成长为现代的“琼湖中学”,饱经风霜的它见证了几代沅江人在教育事业上不懈奋斗的曲折历程。
我为琼湖中学申遗,其次是因它有现代的设施,优美的环境:琼湖中学现有两栋高大教学楼,位于花园南北两侧,每间教室内设有现代先进的教学设备;东边有一综合楼似桥梁,联通两栋教学楼,阅览室、图书室、电脑室、实验室、音乐室……一应俱全。此三楼乃琼中学生“学习之圣地”;临下琼湖有一宽阔操场,包容二篮球场、一足球场等“万象”,此乃琼中学生“运动之天地”;西侧礼堂为学生“生活之场地”……校内,生气勃勃;校外,车水马龙。
我为琼湖中学申遗,也因它有向上的校风,奋发的精神。这里优秀的教师团队,从教经验丰富,所教课堂活跃,实乃琼中学生“不灭的蜡烛”;这里好学的学生奋发向上,每天每时都有“动人的风景”:清晨,校内书声琅琅,恰似那鸟儿在歌唱春的来临;白日,操场上汗水挥洒,恰似那莲花向阳怒放,又似那太阳爆发惊人的热量;课堂,教室里的奋笔疾书,似乎有那草儿拼命钻出土壤、冲破巨石般的坚持不懈;考场,试卷上的应答自如,似乎有那刻骨的寒风下,粉嫩梅花迎风傲雪,凌寒挺立般的厚积薄发……琼中,桃李满园。众人赞曰:“集知识之精华,教育之精髓于一身的公立中学---琼湖中学!”我更以一位琼湖学生之自豪昭告天下,曰:“琼湖学生学习生活之丰富多彩也,他校谁可比拟?!”
我为琼湖中学申遗,还因它有优异的成绩,丰硕的成果:琼湖中学用心培育了万千追梦的学子,教学质量一直名列全市前茅。现在,它则向更高、更好、更先进的教学巅峰攀登着。
我为琼湖中学申遗,它似汪洋大海中的一叶扁舟,它载着我们向成功的彼岸驶去;它似无垠沙漠里的一眼清泉,它滋润着我们求知若渴的心灵;它是迷茫黑暗中的一把火炬,却照亮了我们懵懂的青春……
我为琼湖中学申遗,它已经是万千学子心中最为宝贵的文化遗产。
作者: ljalang    时间: 2020-1-28 19:00
我为湘绣申遗
1706班 李新月
“三湘四水聚活力,芙蓉国里尽朝晖。”湖南作为文化胜地,保留了许多传统的工艺技能。其中湘绣一枝独秀,我要为湖南湘绣申遗。
湘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带有鲜明的湘楚文化特色。它起源于湖南的民间刺绣, 吸取了苏绣和粤绣的优点而发展起来,已经有两千多年历史。湘绣风格形象、生动而又质朴。色彩丰富鲜艳,十分强调用色的阴阳浓淡,针法多变,劈线细致,绣工讲究。“绣花能生香,绣鸟能听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精细入微的刻画物象的外形和内质。绣品包括荷包,笔插,枕套,手帕等。湘绣先后参加过日本、巴拿马、美国等地举办的国际博览会,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
湘绣作为古老而传统的民间手绣技艺,具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代代相传。它不仅是我国艺海之林的一朵奇葩,也是世界的文化瑰宝。作为一门独特的传统文化艺术,其艺术内涵博大精深。绣女以针代笔,以线做色,将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融于湘绣之中,质感强烈,栩栩如生。
然而,湘绣这项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很大的困境:在国际市场上,苏绣占80%。湘绣占5%;国内市场,苏绣占60%,湘绣占30%。目前,湘绣正面临着以下问题:首先,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湘绣的印刷作品出现在市场,这对手工湘绣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其次是人才匮乏。由于湘绣绣工资普遍不高,加上一个绣工需经20多年的磨练,才能成为一名熟工,湘绣很难注入新鲜血液来补充。甚至曾经在四大名绣申遗中,苏绣、蜀绣、粤绣纷纷入选,却独有湘绣不见踪影。
为保护与传承湘绣,我们应该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目前湖南省沙坪湘绣博物馆,介绍湘绣发展的历程和当代精美绝伦的作品,展示了刺绣艺术的新风采。我们还应继续宣传湘绣,让更多年轻人传承湘绣,让湘绣再一次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锦绣潇湘,中流击水。我为三湘四水上的这颗明珠——湘绣申遗。
作者: ljalang    时间: 2020-1-28 19:00
魁星楼
1706班 刘宣含
魁星孤立东北,无人问津杂草生。 ——题记
说起魁星楼,也许很多沅江人都不知道,但是,说到“八角亭”,那可谓是赫赫有名。奶奶去买菜时有人问问:“去哪啊?”“八角亭,买菜去。”进货的商人骑着车,有人问:“去哪啊?”“八角亭,进货去!”
魁星楼俗称“八角亭”,三层三檐建造美,金光闪烁气质华。从1794年就一直立在沅江市城区沿河路东北角,以原有泥塑“魁星点斗”神像得名,但是,现在那是一座并不那么遭人待见,被人们遗忘的楼。时间长了,人们也就不知道它原来的名字,更不知道它里面还曾有过一尊魁星菩萨。
听妈妈说90年代初,还有不少人去烧香,求取世俗的功名富贵;后来有不少流浪客在里面睡觉,这座亭子就成了流浪客们简陋的家。再往后,八角亭的周围有了许多批发部,还来了许多的卖菜的摊贩,八角亭已经褪尽了魁星的高雅,贴近了世俗生活,和沅江人的生活紧密相连,融为一体了。于是,连魁星楼的名字也渐渐被人遗忘。
每当我看到亭子的楼梯上随意丢弃的杂乱菜叶,亭子前面堆满的肮脏的垃圾时,我想,亭子难道也有高低贵贱之分吗?西湖边的亭子,就算不是古老的有历史的,人们会不由自主的拿起手机来拍照合影留念;峨眉山上给人休息的亭子,人们会争着抢去坐一坐,说什么沾沾仙气,品品人生;更不用说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名震天下的岳阳楼,因“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黄鹤楼……八角亭呢,来往的人都不看它一眼,连路过的孩子轻轻摸一下亭子台阶上的扶手,大人都阻止说:“脏!”
岳阳楼、黄鹤楼因为古人的诗文留下千古美名。难道魁星楼是因为没有人为它吟诗著文而被人遗忘的吗?如果是,就让我用这篇文章为它呐喊吧!
让我们把魁星楼保护起来,使它重新拥有一个高雅的名字:沅江物质文化遗产——魁星楼!
作者: ljalang    时间: 2020-1-28 19:01
我为沅江申遗
1706班 毛超
在湖南省东北部,有一个美丽的小城——沅江,它像一颗明珠镶嵌在洞庭湖滨,享有“洞庭明殊”、“江南宝地”的美誉。
这颗明珠历史悠久:沅江市于公元522年置县(时称药山具),1988年改县为市,经历了漫长的历史。
这颗明珠非常富饶:沅江是全国商品粮棉、猪、桔的重要产地和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市。同时还盛产乌鲤、龟鳖、泥鳅、鳝鱼、湘鲢、黄花、蛇类等多种产品,是湖南省重要的农副产品出口基地。
这颗明珠风光美丽:沅江市西南延绵丘岗,北部是冲积平原,东南多芦荡沼泽,呈现出“三分垸田三分洲,三分水面一分丘”的湘乡地貌特征,湖光水色,十分迷人。有亚洲最大的湿地保护区和百里桔园风光带,是国家最早公布的生态旅游城市。
沅江还有许多古老建筑,只要是土生土长的沅江人就不可能忘记。凌云塔、景星寺、魁星楼……
我来为你介绍一二:
樟抱腊在四面环水的赤山岛上,有一棵奇特的樟抱腊树。古老的樟树早已连成一体,相亲相爱的拥抱在一起,挺在南嘴镇的芭蕉寸头。它们屹立在洞庭湖中的赤山岛上,饱受世间风雨几经火烧雷劈,但它们始终提拔向上,生机勃勃,像一把绿色巨伞,撑立在赤山岛上,像一对生死相恋的情人,永远相抱在天地之间。
洞庭博物馆位于湖南省沅江市中心琼湖西岸,于1991年竣工,占地2016平方米,建筑为钢筋混凝土整体框架结构,融中国建筑的民族风格和现代建筑的特点于一体,既显的古朴典雅又充满时代气息。该馆广泛开展文物征集和考古发掘工作。现有馆藏文物、文献、字画、标本5000余件。出土文物有300万年前活动在洞庭湖区域的犀牛下颚骨、肋骨化石和猪齿化石;有原始社会新石器时期的大量石器、陶器;商丘时期的青铜器;南北朝青瓷佣;西汉、隋唐、宋代各类铜镜和玉器,以及多种名人字画和洞庭湖区的部分水产标本及稀珍鱼类的标本等。
……
沅江市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城市,所以我为沅江申遗。
作者: ljalang    时间: 2020-1-28 19:01
言之殇
钱增瑞
今天,我回到了“阔别”几个月的老家。
正值暑假,没有学校里的好友相伴,我只能跟着父母“混”。父母好友从外地回来,怎能不去?无奈,我只能跟了去。
酒席上,众人推杯换盏,好不热闹,我只的呆坐一旁,静静望着他们尽情聊天。
此时一件事引起了我的注意。大伙儿聊天时,总是先用方言,每当聊到劲头时,普通话久冒了出来。瞬间,我的脑海跃回了几天前的一幕。
在车上,妈妈驾车回家,我坐在后头,有一搭没一搭地与妈妈聊着天。“唉,现在普通话快要取代方言了,我们本来都是用方言交流的,现在只觉着方言越来越麻烦,而普通话则方便许多呢。”妈妈说着,语气中透露着惋惜。“嗯。”我随口应道,心中却只觉得不大可能。
回忆消失了,眼前的,仍是酒席。我望着眼前欢笑的大人,思绪万千。
故乡的方言属于吴方言,又被称作“吴侬软语”。素来以温和著称。它传承的不仅是一种音调,更是展示了江南水乡小桥流水的美丽。多少年来,这方言多少次从晚归的渔人口中传出,化作嘹亮清脆的渔歌?多少次从总角小儿口中传出,变成天真可爱的童谣?又多少次从炊烟袅袅的黛瓦青砖下传出,变作一声声慈母的呼唤?
如今,家乡的方言,经历了几千年历史冲刷的家乡方言,却面临着消失的危险。我一怔,脑海里一幕幕的回忆如幻灯片般出现了——父母对我方言发音滑稽的嘲笑,同学交谈间从不提及方言,听见方言生词时我的一脸茫然......
时过境迁,家乡人不再满足于居住在这方小小的土地上,于是纷纷走出家乡。面向外面的世界,方言不再受用,普通话逐渐成了新一代家乡人的通用语言。普通话愈发得通用,家乡方言,退居在了语言舞台的角落。这是无法阻止的,因为社会要发展,时代要进步,语言的统一势在必行。在普通话响彻大江南北时,不止是家乡的吴侬软语,其他各地的方言,也会在消亡之路上暗暗悲伤。
还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潮正被兴起,使方言有了一线生机。然而,如何去拯救方言?如何使它重焕生机?一个不小的挑战,摆在世人面前。
酒席散了,众人逐渐散去。我坐在车上,依旧忆想着家乡的方言。它曾经如此清晰、明快地出现在家乡的四处,现在却只能静静躲在乡村里,回忆过去的辉煌。
但愿,方言能被一群人用青春的活力再度高呼向世界,让文化再度续写。
作者: ljalang    时间: 2020-1-28 19:01
渐行渐远的会市
黄磊帆
清晨,一缕阳光从云间穿过,照射到一个个临时的小帐篷上,在这下面的是还睡意朦胧的小商贩们。这便是清晨,白石三月初十会市的清晨。
三月初十这历史要从很久以前说起了。有对兄弟南增顺、南敬顺,传说挽救朝廷运粮船有功,被宋宁宗敕封“横塘福佑将军”。后来便辞官,居住在山间,死后葬在白石镇小田岙山,每年三月初十左右,南氏子孙备办丰盛祭品,船载肩挑,水程山路,从东海之滨吹吹打打到相距三十余里的墓地,锣鼓喧天举行祭坟典礼,轰动乡野。渐渐地人们看到 了商机,拿出农具来交换一些器具。年复一年,来交换的人越来越多。许多外姓的人,不同行业的手工业者,不同的工具器物。慢慢的这个被当做传统被流传下来,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这样的形式。
现在,到了三月初十临近,大车小车便蜂拥而至,桌椅家具,草木花卉,玩乐设施,美食饮料,潮流鞋服。这里是一应俱全。在学校里盼着放假去同学 玩上个一天一夜。从一条大街到另一个闹区,从美食到玩乐,在这里我们不会无聊,我们的神经紧绷着,期待着挤过这片人群可以发现一个更加好玩的仙境。人们碰面便说有没有去白石会市。居家妇女们一起在路上并排走着,人潮涌入又涌出,小商贩的脸上带着喜悦,顾客们的脸上挂着笑容。气氛热闹非常,你来卖,我来买,一切都是这么的和谐。在这会市的极力推动下,白石的经济也腾飞起来。
记得最最热闹的那一年,小商贩的领地一直开拓下去,一座座小蓬帐像背后的中雁荡山一样,它们一直绵延几公里,一直一直直到超出了白石的范围。也就是这样那些所谓的领导们提起了重视,那第二年便是人数锐减,许多的安保巡逻着,三月初十没有了往常的气氛,小贩们担心自己超出地域的摊位被无情赶走,顾客们走着走着便到了头。人们不再那么满意。
话说这第二年秩序好了很多,那些所谓的领导便变本加厉,更加加大了管理的力度,三月初十再度缩水。热闹的只剩几条主街。人们都在讨论着,去逛会市的人也变少了。况且这情况还是一年年的严重,我们喜爱的会市正面临消失的危险。政府是该做些什么来挽救了。会市不能消失,白石需要腾飞。
作者: ljalang    时间: 2020-1-28 19:01
黄皮焦酥灯盏糕
王孜韩
从胡同口绕进去,七拐八弯地在一个迷宫里乱逛,快要无心寻找之际,领头的断然一喝:“到了。”
从远处飘来一阵腻人的油味,随后在一阵黄烟中瞥见了一个五十岁上下的大叔,在河边经营着一个摊位,摊位前冷冷清清,领头的大哥说:“诺,好了。”
我们是来找民俗遗产的。半信半疑,踌躇地向前,大叔早已注意到我们,喊道:“来点灯盏不?“队伍中的“李同志”已赶作业大半个下午,肚子早已缴械投降,眼见什么都想吃,一闻油味,一闻此言,断然翻出一张大钞,决心买不计其数的食物而大快朵颐。
大叔边翻面胚边与我们唠嗑:他家三代都是做这行的,做了大概六十多年,几乎每天都在这里卖灯盏糕,见识了一块地方的变迁,生意越来差,人来人往,这块地方差不多都被人给遗忘了。人们建了许多大地方以供吃喝,而这块老城的小吃无人问津,好多人被迫去放下老祖宗的行业去干活以谋生计。十几年下来,只有寥寥几家还在苦撑,基本上都在亏本,为的只是自己的记忆中的执着的老本行能延续下去。
又说到生活:没有钱开店,只能在路边摆摊,被城管罚了钱,又没收了东西,多弄了几次,就被迫学聪明了,买了辆二手车,以防万一。
然后,是沉默。
许久,大叔把大量的灯盏糕煎好之后,就在那默的抽着烟,看着我们,眼里流露出了悲伤,感慨道:时代变了啊。“
无言。
我们在旁边等公交,“李同志”又咬了一口灯盏糕,随即放下,说:“刚开始还挺好吃的 , 黄皮焦酥,可惜几口后太油,就没啥胃口吃了。“
没胃口吃了?是啊,没胃口吃了。

作者: ljalang    时间: 2020-1-28 19:01
龙难再腾
谢博强
朦胧的记忆中,曾有过很多有趣的事与物。但有很多都忘却了,有时就会猛地想起。
那是一个十分平淡的下午,只有外头的知了一个劲的高歌。我,在电视上无趣的找各种频道。刹那间,我发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节目,传家宝。原以为是一个鉴赏节目,原来是一个介绍各种有价值的老物件。突然,一个熟悉的名词出现在电视上,温州乐清首饰龙。我一下来了个激灵。“乐清?咱这,”一下骄傲了起来,可转来的是遗惑“哪来的首饰龙?”
随后推上一个大家伙,哦,这叫首饰龙。是一个船,整只龙船饰有70多个制作精巧的亭台,在各层亭台中又配饰着近300个精彩的绸塑人物。组成80多出戏,内容大多取材与《三国演义》等民间故事,人物。
思绪一下传到那段时光。
那是元宵节前后,父亲因一些小事到白象办点事。我正在睡梦中,“啪”一声鞭炮声惊醒了我,我擦了擦眼睛。便看到了一只龙船,只见有许许多多的小木偶在船上动来动去,上头的一个个小花脸在盯着我。吓得我一下子哭了出来,母亲问我怎么了,我指了指外头的船,母亲看了后笑了笑,“没事的,这是民俗。”父亲是一个爱热闹的人,见了便一个劲的要下去看,我又被吓的哭得更大声了。“这有什么好看的,快点回家。”没办法,他只能去办事。
办事回来时,又看见了一团火正在烧着什么,只看见隐约有一条船的模型在燃烧着。
“难道下面介绍完之后,介绍民俗时会说最后被烧毁?”果不其然,在嘉宾的介绍下,最后的命运就是被烧毁,人们希望首饰龙能带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看来那真的是首饰龙。
呵呵,当我得知那个吓哭我的东西已经得到它应有的惩罚时,我心头上的乌云一下子消除了。到处买东西,十分开心。当我稍稍长大些,又在乡下看到一些人在扮演一些与我在白象看见过的船上的人物相似的人,再一次问母亲,她说那是迷信。于是在我的记忆中首饰龙与迷信是差不多的事。没想到这是不同的事。
呵呵,我笑了笑自己,那是多么幼稚。但同时我又仔细的想了想要是没有那次在电视上看到与听到的话,也许我将永远将这首饰龙与迷信混在一起。我在网上查了查发现了一个大问题,这些东西,也就是那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十分难继承的就拿着首饰龙来说,在传人家里,找不到一张设计图纸,这些全在他的脑子里。没有理论,只有实践,工序繁杂。这是一个,另一个便是许多的年轻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见解有误差,也确实,在这繁忙的社会,有多少人会沉下心来去了解他们。
做了一辈子的传人年事已高,大多是儿子带着几个工人在忙。孙子辈的从小耳濡目染,多少也能画一画、扎一扎,在活儿忙的时候,也会帮帮忙。"儿女都有自己的工作,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总不能强迫他们。"老传人的话里充满了无奈与担忧。更多的时候,依然是头发花白的父子俩,从天一亮就开始忙,直到华灯初上。
这,也是无奈。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