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名师《螳螂捕蝉》课例分享 [打印本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20-1-15 00:49
标题: 名师《螳螂捕蝉》课例分享
4月13日,我很荣幸能够来到八大古都之一的南京,来到现代与经典的语文课堂,聆听了全国语文名家一节又一节扎实却又充满活力的课堂,就其中一节课《螳螂捕蝉》,我进行细致的分析,梳理出了课堂的框架结构以及课堂的亮点。

课堂结构:

一、预习检测

1.在预习检测环节,让学生合上课文纸,回忆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出示春秋战国地图,了解劝说理由:乘虚而入,不堪设想

3.然而吴王下了一道死命令,内容是(  ),然后反复朗读

4.少年想到了一个办法:讲故事,哪个故事?

二、朗读课文

1.让学生完整的划出螳螂捕蝉的故事,然后出示文段,通过是加那字还是“这”字,引导学生明白通顺的含义。

2.指导朗读故事:(吃逗号)

三、理解课文

1.通过情景模拟,让学生明白:讲故事也需要技巧,如果直接给吴王讲故事,吴王能够听出来少年的劝说,必定会处死他,那么就需要吴王主动来问。

2.默读课文,画出吴王主动来问的语句。

3.指导朗读吴王问的最关键的第一句。

4.为什么吴王会主动去问?还问了这么多信息,奥秘全在第三节。问了这么多问题,是巧合吗?是少年精心策划好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让学生分享。

5.最后教师通过提问以及反复引导让学生了解少年心里谋划的过程。

四、文章框架

通过两个改编课文的音频与课文进行对比,了解课文结构的妙处。

五、总结升华

1.回顾少年晚上谋划的全过程。再次点出“智劝”

2.智组词,智慧,智慧有一个近义词:聪明。然后说,聪明是为自己,智慧是为别人,为国家。

3.点拨少年,少年是12—14岁。

4.那个少年,真智慧。

亮点:

一、预习检测环节中的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引导有方

评:所谓的预习检测,并不是我们经常的检查字词,而是检查学生对于课文的了解程度

让学生合上课本,回忆,文中有两个人物:吴王、少年。通过语言补空的方式,吴王一心想(   ) ,少年一心想(    ),谁能将两句话连起来说。叫了2个人,最后劝说的结果(   )。现在谁能将结局放进去,连起来说。吴王一心想要攻打楚国,而少年劝说吴王不要攻打楚国,最后劝说成功了。谁能用十几个字就能把意思说清楚。你们两个人的意思是一样的,但是能用十几个字说清楚的,这就叫概括简洁。学语文要有两个本领,将一篇课文读成一句话,另一种能力将一句话写成一篇文章。

通过连句的方式,逐渐引导学生在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的同时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很多时候我们让学生概括,就是让学生默读完课文之后直接用自己的话来说,但是学生的语言不够简练。而管老师就是通过语言补白的方式,寥寥几句话,吴王一心想,少年一心想,结果。通过整合句子的方式简化了学生的语言。

二、朗读指导很到位

课堂中有三个重点的朗读点:

第一个:吴王下的死命令: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①首先正音:处死。处死,领读两遍。真的有这个音,齐读。处死他,找了三个人读。然后让学生把感叹号读出来。

齐读这句话,我看到这边的同学,读的时候,神色凝重。生齐读。

②我来找一个吴王,很有霸气的读这句话。指名五六个学生来读这句话。吴王轻声的说,都能说出杀气。

③师生配合读,学生是吴王,让其适时插入这句话。

第二个朗读点:螳螂捕蝉这个故事

1.让学生默读画出来螳螂捕蝉的故事之后,出示少年说的两段话,这段话需要连起来的话,去掉哪两个字(是的),就通顺了,那还需要加一个字,加哪个字呢?先加一个字,这,生读句子,再换一个字,那,生读。加这两个字,都通,凭直觉,是加哪个字?点出,通顺,通看一句话,顺,要从上看到下,需要前后连起来看。

生齐读这个故事。

2.却不知道,却没顾到

生首先齐读,然后老师打分,哪些地方不平呢?

却表示转折,要读出惊讶的感觉。

师范读,领读,然后让学生留意到老师的表情变化,瞪眼睛。那种转折的感觉就出来了。生齐读这两段。

3.吃逗号

读书,一般情况下这个地方有标点,就停顿一下,逗号停顿的时间短些,句号长一些。会读书的人,有的地方有标点,但是是不停的,要把标点吃掉。这个逗号,这个逗号吃掉。谁会吃掉标点来读?生读,找了三四个学生。最后一个学生吃掉了标点,一口气就把它读完了。再来读一遍。是啊,这样读,就读出来了紧张的气氛来。指名读,齐读。反复强化读。A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

有时候快迟到了,那我们吃饭吃的就很急,这个标点吃的就是那么急。生齐读。但有时候,周六日做完作业,去必胜客吃东西,喝咖啡这个时候,吃的就比较悠闲了。比如说这个句子 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这个逗号,就需要慢慢地吃。找了几个学生读。教师范读。好像停了,又好像没有停。通过手势,引导学生。生齐读。同样是吃掉标点,一个是刷的就把他吃了,生读。还有一种慢悠悠的吃,一起读。

总结:读书就是这么好玩的,这么有意思。

生齐读,故事。

第三处朗读点:吴王问的第一句话。

四次当中最关键的是第一次,只要第一次来,问了,后面就比较好办了。第一次非常关键。生齐读

吴王怎么会主动去问呢?他有可能是被少年一早就到花园这个时间给吸引了。这句话,注意时间。生齐读。

吴王也有可能是被少年跑的地方所吸引,生齐读。

还有可能是被少年一早做什么事情吸引了。生齐读

吴王被少年所吸引,有可能是身上一个奇怪的事情。生齐读。

三、指向写作的阅读

1.通过对比,了解写作,好的作文不仅仅是将故事写出来,还要引人入胜。

当天晚上,因为吴王下了死命令,少年如此精心细致的谋划了,少年想的这么多,如果写下来,三四百字,出示音频,音频是重复了少年晚上策划的过程。

是啊,少年是这样精心谋划好的,才进行劝说,少年这样的劝,不像大臣似地劝,板书“智劝”

明明少年想过了,而且想的这么多,可是课文中为什么没有将少年想的内容写上去呢?

生答:后面已将想过的计划说出来了,显得啰嗦。师板书:不重复。

生活中经常是这样,心理想过一遍,嘴上再说一遍,心里想好了,再做一遍。可是,写作文不能重复。

但是不重复有两种,一种是课文那样,一种是心理想的详写,故事略写。再次出示音频,改编版的课文。所有的内容全都有,而且不重复。

学生选择哪个好?是课文好还是改编的好?学生分享理由:光写想的,读者没有读下去的兴趣。不应该写想的,主要写故事的情节。最后教师总结。哪一篇让你更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更有现场感,更有悬念,未知、吸引人?更刺激紧张?

两篇课文写的内容是一样的,都不重复,因为它吸引人。

好的写作,不仅是将意思写出来,还要吸引人。要选择吸引人的那种结构。

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还要往前走一步,学到这篇课文是如何写得,培养学生如何写得阅读思维。任何学科都需要理解,而语文学科却解决如何写得问题。

追问学生为什么不写。内容很重要,但是怎么写,充满了技术。当内容一样的时候,技术就表现除了绝大的生命力。

2.找到朗读、理解、写作三者的结合点。

即朗读的内容就是理解的内容,理解的内容同时也是指向怎么写。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