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76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囊萤夜读》说课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1-9 17:30: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新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囊萤夜读》说课稿

《囊萤夜读》说课稿

一、说教材
《囊萤夜读》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言文,介绍了晋朝人车胤谨慎勤劳而不知疲倦,知识广博,学问精通。(车胤)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香油(点灯,以便在灯下读书)。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几十个萤火虫照着书本,夜以继日地学习着。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环境有多么恶劣,我们都要勤奋苦学,这样日后必有成就。
二、说目标
1.        认读“恭 勤”等3个生字,会写“囊 萤”等7个生字,正确读写“囊萤夜读 恭勤不倦 博学多通”等词语。
2.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从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  
4.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5.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三、说教法
教学中我把指导学生朗读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并不难理解,难就难在如何让学生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只有每句意思都懂,才能正确地断词断句,才能把句子读通顺。
范读文言文更是重要,第一遍要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起到感染学生的作用。第二遍一定要让学生注意断词断句,做到准确。要注重指导文言文的读法,一要把朗读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顿得当,三要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
四、说教学流程
(一)谈话交流,导入课题
1.古时候,有一位热爱读书的人,他是晋代车胤,因为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
2.这个故事就是《囊萤夜读》,它是一篇文言文。它千古传诵,流传至今。
3.补充文言文知识:文言文人们通常说古文。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我国古代有着灿烂的文化,有着浩如烟海的文学艺术瑰宝,他们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记载下来的。我们要去传承民族的瑰宝,就要学好文言文。
4.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这个小故事。(板书:囊萤夜读)学生齐读课题。
(二)读通读顺,感知课文
1.试读,说说读后的感受。师生共同解决生字:囊、萤、恭、勤、博、贫、焉
2.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三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读通顺了吗?读流利了吗?但是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要求读得有节奏。
4.教师范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学生拿笔划分节奏。
5.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6.点名读,齐读。
(三)理解文本,探究交流
1.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吗?
先来看一看词语的意思:
(1)囊萤:用袋子装萤火虫。囊:文中作动词用,意思是“用袋子装”。
(2)胤恭勤不倦:晋朝人车胤肃敬勤勉而不知疲倦。恭:肃敬的意思。
(3)练囊:用白色绢子做袋。练:白绢,文中作动词用,意思是“用白绢做”。
(4)以夜继日:夜晚接着白天(学习)。
2.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3.预设交流
(1)我读懂了“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这句话告诉我们晋朝人车胤谨慎勤劳而不知疲倦,知识广博,学问精通。
(2)我读懂了“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几十个萤火虫照着书本,夜以继日地学习着。
4.同学们,你还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1)我觉得车胤真的很聪明,遇到困难很好地解决困难。
(2)我读懂了车胤家里非常贫穷,没有读书的条件,但是车胤绝不放弃,努力给自己创造条件。
(3)我们这些有条件读书的人,应该珍惜读书的机会,好好学习。
(四)读写训练,朗读全文
1.师:课文虽然很短,但写出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吗?将你此刻内心的想法写出来。(学生动笔写感受,然后交流。)
2.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课文。(生齐读课文。)
五、说板书设计

囊萤夜读
车胤:谨慎勤劳而不知疲倦无论环境有多么恶劣
囊萤夜读 夜以继日             我们都要勤奋苦学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5 18:5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