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警惕人文教育的误区
[打印本页]
作者:
一路有你
时间:
2008-4-23 09:55
标题:
警惕人文教育的误区
人文教育,当今流行的话语
语文教学费时多效率低,似乎是一个永远说不完的话题,多少年来萦绕不去,令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苦恼不已。曾几何时,我们批评语文教学在内容讲析上浪费了太多的时间精力,削弱了语言文字训练,语文课变成了文学分析课、政治课。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减轻语文课的“额外”负荷,成为压倒一切的主流声音。一时间,课文内容的领会理解、文学意境的涵泳体味一概成为大敌,琐碎的语言文字解剖、机械的模仿训练又泛滥成灾,似乎课文本身蕴含的内容信息已不再重要,文学修养也成为小学生难得消受的奢侈品而被束之高阁。内涵丰富生动的“语文”被榨干了汁液,抽象成无声无色无滋无味的“语言文字”在课堂上滚个没完没了。语文课越来越“纯粹”,也越来越干瘪枯燥。然而短短几年时间刚刚晃过,人文教育又呼声大作,成为当今特别流行的话语。依然是语文教学的时效问题,语文教学又需要从新的角度开始反思。
世间的事总是这样耐人寻味。一种倾向往往掩盖着另一种倾向,人类认识总是在两极之间艰难地跋涉,捷径也就在极端化观点的碰撞融合中豁然贯通。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无疑非常正确,但是人为地把语言文字从课文中剥离出来,不仅同样是肢解课文、削弱课文的整体功能,而且也同样削弱了语言文字训练的效果。关于“语文”二字含义的争论也许还要继续下去,但把语文学科的目的任务局限在“语言文字”狭小的圈子内来认识肯定是不合规律的。语文课不仅要指导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这个理解表达的工具,还应让学生获得很多很多,人文修养、人格建构都是其中不可弱化的重要方面。学生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进入语文课堂的,语文学习的目标要求必须放到学生成长发展的整体中来综合考虑,“单打一”的思维模式无论何时恐怕都不能提倡,这一观点还会是错误的吗?
人文教育,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
人文教育目前尽管已经呼声动地,然而纵观各家之说却不难发现,大家对它的理解往往差异很大,有时甚至还相当偏狭。人文教育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它既包括课文内容中蕴含的人文知识,又包括教学过程中应当弘扬的关怀人、尊重人、解放人、提升人的人文精神,还包括语文学习中应特别重视的重意会、重感受、重直觉、重自悟的人文方法。其中最重要的当然是人文精神。北师大刘锡庆教授曾说,语文课“从本质上看无疑是‘立人’之课,它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语文课的目的就在于‘人’,解放人,充实人,提升人。”(刘锡庆《关于语文教改的若干思考》,《课程?教材?教法》1999年第3期)何止是语文学科,我们整个教育体系都应大力弘扬这种人文精神。科学与人文并重是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潮流,也是中国教育现代化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建设高度文明的现代民主与法制,需要这样的人文精神;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也需要这样的人文精神。离开人文精神谈论“主体觉醒”,只能是越谈越肤浅越谈越糊涂。
由此看来,仅仅让学生多记诵几个课文片断,多读几首古诗几篇古文,很难说就是加强了人文教育。复兴人文教育,从教学观念、教学目标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测评手段,从大纲到教材,语文教学整个体系都应全面彻底地改革。
以古今中外最先进最优秀的人文成果锻造现代创新人才,人文教育应当追求的目标
当前,中小学生诵读古诗文已成为一种时尚,甚至某大学研究生毕业都要背《道德经》(真叫人“哇!”)。这对继承祖国优秀文化传统,丰富学生的语文积累,无疑大有好处。但这只能算是复兴人文教育迈出的第一步。而且就这一步,也已经隐含着诸多危机。
1. “腹有诗书气自华”,多读古诗文有助于体会祖国传统文化精神,提高语文修养。但是,我国古诗文中汇集了大量的民族文化精华,也包藏着许多文化糟粕。其中有许多篇什不是遣客骚人失意落魄时逃避现实的“牢骚语”,就是闲客隐士空虚腻歪中玩花弄草的“无聊话”,甚至是官场内外拍马溜须虚伪造作的“游戏篇”。愚忠愚信的封建伦常观,“治世出乱世隐”的消极情调,经常幽灵般地出没其中。即使是一些传世佳作,也无不烙着特殊时代的印记,带有一定的历史局限。岳飞《满江红》可谓佳篇中的精品,在其激昂壮烈的爱国情怀中,也还潜藏着盲目忠君的封建毒素,那种封建士大夫的功名观显然也与今天的时代精神有很大距离。这样的文化传统几千年中没有培养出改天换日的救世菩萨,今天就更不会造就出有自主精神、会独立思考的开拓创新型人才。如果不指导学生慎重地选择、批判地汲取,这样的古诗文读得越多,离我们培养现代人才的目标会不会越远?
2. 人文教育中,我们用来熏陶滋养学生的应该是古今中外所有优秀文化中的精华,最先进最优秀的文化精华,不应受时代、地域的限制,更不应以是不是名家权威为标准。古诗文中真正好的应该读,能及时反映当代生活准确传达时代精神的当代诗文更应该读,是否是名家名篇倒可以不加计较;中国的佳篇精品应该读,外国的优秀作品也可以读,只要它传达的文化精神能弥补祖国文化之缺,对培养现代人才大有裨益。不是祖传家出又有何妨?难道还怕它会辱没家门?文化传承发展也需要杂交也需要相互吸收融合,盲目排外只会使自己更加落伍。妄自尊大、固步自封,盲目崇古、崇上、崇书、崇尚权威名家,是民族文化传统中最腐朽的部分,复兴人文教育切不可饮鸩止渴重蹈覆辙。
3. 从方法层面看,传统语文教育中虽然也有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这样深刻精辟的思想概括,但教学操作中仍然有两方面的失误非常突出:一是过分注重熟读自悟,忽视学法指导。“读书千遍,其意自见。”这话只能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阅读规律,不是绝对真理。时效问题暂且不论,多么艰涩隐晦的诗文都要学生熟读自悟,悟不透就只好死记硬背。学习兴趣难以激发维持,阅读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可见精读博览都离不开方法习惯的指导点化,不是教师只管“背不过打板子”就成的。二是过分强调传统传承,忽视独立思考批判创新。读书作文都必须以圣贤为标准,理解经义更要遵从统一的注疏,思不可出其格,行不可越其轨,否则便是离经叛道。古人也强调“精思”“明辨”,但那大多是“敷衍圣人”“发其精微”“明其训旨”,几乎没有批判创新的意思。有此两端,传统语文教育培养出的就多是迂阔呆板的学究,少有敢于独创叛逆的英才。所以中国历史上朝朝代代几乎都有没文化的农民起义抗争,却很少有文化人的革命造反(是“造反”,不是甘愿被统治前提下的“变法”,宫廷内部的皇位之争更不能算数)。文化人“逼上梁山”后也容易被“招安”。书生差不多都是“文弱”的,这究竟是为什么?我们今天复兴人文教育,不能不记取这沉痛的教训。
当今时代,我们语文教学不能再培养只识几个字、能写写自己名字写写信的低层次的农民,也不能再培养那种能背好多古诗文,但却胸襟狭隘思想保守缺乏开拓进取精神的迂腐书生,更不能再培养那种缺乏崇高志向和独立人格、只会照别人的意志写假大空的“材料”的“御用”文人。我们需要的是基础扎实、修养丰厚、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志向高远、有社会责任感和独创精神的“自主发展”型现代英才。他们应当有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和语文基本功──精于读、长于写、敏于听、善于说;有丰厚的人文修养──对古今中外优秀历史文化有广泛的了解、深厚的积累,对政治、历史、自然、科技、文学、艺术各个领域有浓厚的探索兴趣;有积极健康的人格特征──有热爱生活、关注社会和人生的积极的生活态度,有积极参与生活、立志改造生活、甘愿为社会为他人献身的人生理想,有勇于竞争、善于合作的生存胆识和才干,有自主自立、敢于独创、善于独创的个性品质。这样的人才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在未来社会各个领域中发光发热各领风骚。这样的人才不能仅仅靠语文教学来培养,更不能仅仅靠小学语文教学来培养,但是培养这样的人才离不开语文教学尤其离不开小学语文教学。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呼唤这样的人才,语文教学应当承担起“塑造趋势”的光荣使命。
我们的人文教育已经做好这样的准备了吗?
作者:
园丁
时间:
2008-4-23 14:00
标题:
回复:警惕人文教育的误区
应该注意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