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初中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学生作文大全(关于戏曲艺术)
[打印本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1-2-18 15:46
标题:
初中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学生作文大全(关于戏曲艺术)
戏的艺术
怨妇,还是幸运儿
她,款款挪移的碎步,悲凉的调子弥漫了天空。
她,时而紧蹙娥眉,细气轻调,时而甩袖轻扬,悲歌微叹;时而紧袖掩面,低声稍啼……
她,脑海中最深的记忆是个戴着枷锁,满面愁容的妇人。
她就是苏三。
遭遇不幸的她是可怜的,是个怨妇!含冤!受辱!---百口莫辩。一个妇人,竟如此的微不足道。背负着天大的冤屈,承担莫须有的罪名,世道的不平与黑暗,昭雪的机率几乎是零,如此多的悲哀像一块块飞石,投向这个走投无路的妇人……泪颜与愁眉,委屈与心酸,冤歌与愤曲……无不体现得淋漓尽致、动人心扉、颤人心魂!
然而,人生如戏!
戏的艺术,无非如此——以其戏悲而感其人悲,以其戏愁而感其人愁,以其戏怨而感其人怨,以其戏哀而感其人哀,以其质转折而动人情之转折。
苏三“落难逢夫”,若无“落难”的凄惨,怎会有“逢夫”的难得?!戏是如此写,人生又何尝不是?先苦后甜,先悲后喜,才有了自然而然的“大团圆”结局。所以,苏三又是个幸运儿。
苏三这出京戏演出完了,细细嚼来,甚是回味无穷。
我想,京剧之所以成为国粹,是因为它能在那样的年代,在那样的舞台上,描绘出、塑造出多彩的、感性的理想社会,社会中的人以千变万化的“脸谱”来诠释世事的缘故吧。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1-2-18 15:47
我与中国戏曲
中国的戏曲在国际上都享有极高的知名度,因为它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流行文化在群众文化生活中占据绝对主流。渐渐地,我也随着时代开始排斥戏曲。
我的爷爷是个戏迷,自然爱看戏,爱听戏,也爱唱戏。每天早晨,爷爷都会大展歌喉,边唱边比划:“苏三离了洪桐县,将身来在大街前----”我趴在窗上,喊着:“爷爷,别唱了,过路的人都在看你呢!你唱的是哪一出呢!”唱哪出?来来来,我告诉你。”爷爷向我挥挥手。我跑过去,爷爷说:“这曲叫《玉堂春》,不错吧?”“噢,原来你们戏迷流行这曲呀!”“流行??哈哈---”爷爷笑了,“对,我们就流行这曲。你们孩子流行啥呀?”于是我得意地唱起了周杰伦的新歌:“在我的地盘你就得听我的……”“原来玄儿喜欢听蚊子哼哼的呀?好吧,你听吧,听吧!”我看得出爷爷有点失落,但我决不喜欢,同学会说我老套的。这样,每当村里来了戏班子,爷爷一席都不缺,而我情愿一人在家里看《流星花园》,因为流行呀!
小时候跳舞,有一跳《艺苑新蕾》,服装上画了个大大的脸谱,我觉得它透着古怪,便扔在柜子底层,不见天日。直到几年后的一天,表姐惊喜地发现它后,爱不释手,我毫不犹豫地送给了她。后来到她家,我发现她房间里挂满了各种各样的脸谱,收集了非常多戏曲光盘。我嘲笑她:“你好土呀!”“说什么呢?”表姐嘴一撅:“你不知道吗?脸谱和戏曲是我们中国的标志。挂着脸谱,无论到世界哪儿,老外都知道咱们是中国人……”接着,表姐给我上了一堂戏曲课,我也惊讶得半天没回过神来。
回到家,爷爷依旧在唱:“苏三离了洪桐县,将身来在大街前……”“爷爷,你们现在还流行这曲啊?”“对呀,我们永远都流行这曲。对了,你那蚊子哼哼不唱啦?”“嗨,又过时了!”
我这才明白,戏曲不分时代,它不会过时也不会老套。从那时起,我不再排斥戏曲,因为它象征着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悠久,深长……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1-2-18 15:47
我爱家乡的戏台
我爱家乡的夏夜,爱家乡的戏台,因为那饱经苍桑的戏台曾藏匿了我童年时多少的欢声笑语。
家乡的夏夜总是那么醉人,繁星闪闪,流萤点点,带着淡淡花香味的立夏安静的笑着。我的奶奶可是个老戏迷了,夸张点说,哪里有戏唱,哪里就有我奶奶。因此,从小就和奶奶一起生活的我,没少看戏,什么《白蛇传》呀,《女附马》呀都不知道看过了多少遍。可奶奶却依旧绕有兴趣地看了一遍又一遍。奶奶说,听戏就仿佛心灵得到了净化。情感的灵魂得到了升华。我心想,真的有这么妙吗?心中不免有些好奇。那时我还小,只知道戏只是许多人搬了凳子坐在戏台下看台上那些穿得五花八门的人咿咿呀呀的说些“外国话。”
再大些就觉得戏好听了,有韵味了,就跟奶奶搬了凳子坐在戏台下静静地听,轻轻的哼,默默地看,找寻着,欣赏着,沉醉着,就像到了天堂。即使身上被蚊子“亲”了,也满不在乎。可调皮的我也不会长时间安静坐着看戏。坐在台上一会儿啃冰棍,一会儿嗑瓜子,等到冰棍啃完了,瓜子嗑光了,就干脆溜之大吉,来到邻篷的小柜前看提线木偶。这木偶本就是我最爱看的剧种了,一个个精灵般活灵活现地展现在眼前,诙谐有趣,可不多时,又被奶奶揪着耳朵提回去了。回想起来,正如鲁迅先生在《故乡》看戏说的那样“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再也看不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听,听,听风的笑声,云的歌唱,戏的曲调;看,看,看月的舞蹈,叶的流泪,白蛇的舞袖。小时候最爱看《白蛇传》这一出了。特别是素净的白蛇,白色的衣裙泛着古意,低低地诉说着惊天地泣鬼神的浪漫悲剧,它让我夹杂在羡慕、愤怒、痛苦的情感中不能自拔,自失起来------
一朵饰花就是个美丽的世界,一个戏台就是一个美妙的精灵,它能吸引观众的眼球,能抓住你我的心。悲欢离合的故事情节不禁让人满目泪潸,精彩的武生对打不禁让人拍案叫绝,这也许正是戏曲迷人之所在!
我爱你,家乡的夏夜,家乡的戏台!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1-2-18 15:48
戏曲大舞台
仙居古镇的路是泥泞的,雨天几乎难走人;仙居古镇的路是狭窄的,小车几乎难停靠;仙居古镇的路是冷清的,行路几乎难遇人。
我独自在古镇走着,一座高大宽阔的古园吸引了我。跨过半膝高的门槛,展现在我眼前的是一别致的戏台。“哦,是戏院。”
五丈高的戏台,散发着神秘的而古朴的气息,我忍不住东张西望,左摸右敲。
“喂,你干什么?!”
我猛一回头,蓦地发现戏台下已是人山人海。喝茶的,嗑瓜子的,聊天的,拉二胡的……有头发花白的老人,身强力壮的青年,衣着高贵的富人,衣衫褴褛的穷人……戏台上方,依然人如云烟。很多人都在上方伸着脑袋,似乎在等待些什么。孩子们在人群中嬉戏打闹,一片嘈杂;邻边儿有个大妈,同样在向外张望,还嗑起了瓜子,一个劲儿地往下吐。台下的人都好不情愿地看瓜子壳零零落落地往下掉,一下子翻了脸,吵得不可开交,到处是闹哄哄的一片。
“呛呛呛呛一噌——”全场骤然鸦雀无声。我也慌忙后退了几步,想探个究竟。只见一个“红眼”俏女迈着扭捏的碎步出场了。着装很是简单,仅陈旧破烂的戏服,脸上几抹淡淡的妆术,便绘成了一个角色。她先是用手在脸上遮遮掩掩的,之后竟然在原地兜起了圈子,白色的大褂,跟着她飘。耳边响起一阵如雷掌声。台下一人大吼:“祝英台,好!”
原来是“梁祝”,我擦亮了眼。
祝英台跷着兰花指左一点,右一指,那表情极为夸张,红色的粉底反衬着柳般细目,樱桃小嘴念着歌样的戏词,慢慢吟唱着,一个字似乎拖上了几分钟。那永远捕捉不到的眼珠子羞答答转着。
许久,“蓝袍”俊生大模大样从后台绕出来,和着祝英台的曲调唱起来,唱得刚强有力。想必此人就是梁山伯。
若祝英台是柔美,他则是刚毅,两者结合就是缠绵。场下几十个人都激动地吼起来,掌声似乎从未停过。
“喂,孩子你在干什么呢?发什么呆呀?”
我恍惚了一下,骤惊。戏曲声停了,掌声停了。台上台下所有人都似乎与梁祝一同“化蝶”了,就连那住大妈吐得一地的瓜子壳都不翼而飞了。
整所园子依旧冷清冷清的,泥泞泥泞的。
惟剩下眼前这个并不相识的百岁老人茫然的眼神。
我问这里过去干吗用,他说表演越剧;我又问这里现在干吗用,他说这是他们住的地方。
据说,留守下来的除上百岁老人便是不满十岁的孩童,壮年男女都去了新城。随着时间的流逝,这里的人越来越少。没人听戏剧,戏台也成了没用的东西了。
但是无论再残旧、泥泞、冷清……久经岁月的沧桑的一砖一瓦见证了戏曲艺术旧时的辉煌。台下现在只有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和一个年幼的我,在倾听着若隐若现的吟唱声……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1-2-18 15:48
传统戏曲
中国的戏曲,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每个剧种,都有着它独特的魅力、韵味以及内涵:如京剧的雍容华美,昆剧的典雅精致,梆子戏的高亢悲凉,还有越剧的轻柔婉转……
可这些中华民族的瑰宝,在现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中,似乎有些站不住脚根。如今的艺术形式日渐丰富了,传统戏曲面临着更严峻的考验、挑战。它渐渐地被人们淡忘了,取而代之的是“流行”,更多人喜欢追流行,认为在流行中能够展现西我,获得满足。“弃之戏曲,投之流行”。
为什么传统戏曲会面临如此的抉择?是它乏味?不是。是因为它抵制不住流行的强撼冲击。流行是什么?引领潮流,追求时尚。不可否认,“流行”,也是一门艺术,但是现实中的艺术。
打个比喻,流行就像划过天际的一颗流行,一划而过,短暂却璀璨,更多人惊艳于它的闪亮,于是抛传统追流行,心中只觉得流行放射出的夺目光彩才为自己瞩目。殊不知,一划而过的背后,是寂静,没有任何追求后的精神享受。而传统戏曲,就好像宇宙中一颗并不耀眼夺目的恒星,虽然若隐若现,但它始终保持自己的韵律哼唱宁静。它摆脱了喧嚣与浮华。深夜,一个人静静地坐着,闭目养神地听一段戏曲,或是泡上一杯醇香的茶,看一会儿戏剧节目,你定会感到超脱的自然与静心,感觉古老却清新的戏曲很美,很美。
这就是戏曲的魅力,如一袭清风吹拂着,精神与灵魂,此刻,都能得到升华。其实,中国传统戏曲,根本不存在什么“去”与“留”,它一直是我么民族的瑰宝,是东方的歌剧,是永恒的历史文化。
听,风的拂动,叶的摆动,云的笑声,是我自失地又想到了古老而自然的韵律。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1-2-18 15:48
戏曲来我家
一、看戏
“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唱大戏。接闺女,请女婿,小外甥子也要去。”在前不久,我家所在的小区——“五兴苑”小区来了第一个戏剧团——常州“龙凤”戏剧团,这可乐坏了小区里的老老少少,当然我也不例外。
那天,我放学回家,一进小区大门,就见不远处有个红棚子的戏台搭起来了,我心中一喜——我知道今晚有戏看了。
果然,在吃完晚饭后,隐隐约约听见一两声清越的唱戏声。我硬缠着爸妈带我去看戏,他们拗不过我,只得同意,于是我们便走向戏台。
远看,戏台周围早已人山人海,一路上远远近近的人们三三两两络绎不绝奔向那戏台。走近去,不大的戏台前的空地上,带凳子的乡邻乡亲们早已端坐着;有骑三轮的,车里带几张小板凳,一家老小就坐在车里;有骑摩托的小夫妻则坐在摩托上。外围的自然是闲闲散散的站着观看,乡下人不讲究,图个乐子,也有装绅士的,那可得站个两腿抽筋,那是终究是看不长久的。
台上的戏早已开锣了,一两个戏子正在一唱一和,戏台的左侧的小黑板上早已挂着本场戏的剧名,看着剧名再细细静听,不出三五句就知道台上的哪位是主角,哪个是配角,戏唱到了什么地方,因为这些剧目都是乡亲们耳熟能详的,甚至妇孺皆知。不信,听:“推呀拉呀转又转磨儿转的圆又圆。一人推磨像牛车水,两人牵磨像扯蓬船。”这是清亮的女声,接下来是浑厚的男中音“推呀拉呀转又转,磨儿转得圆又圆。上爿好像龙吞珠,下爿好像白浪卷。”那是《双推磨》;“我是多才多艺的老太婆,今年58,最近天天有活干,前天去当接生婆,昨天去当哭丧婆,今天当人家的大媒婆……”这是《雪地产子》,台上的女演员表情丰富,声音甜美,生动的表演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这个形象活脱脱就是我们身边的那些“能呱呱”的幽默风趣的妇女形象。
听着听着,我早已沉醉其中,忘了时间。这时,妈妈说:“我们回家吧!已经8点半了!”我这才回过神来,一想到明儿还要上学,我才依依不舍地随爸爸妈妈回家了。
回到家,枕着这些节奏鲜明、幽默风趣的戏曲对白,我很快进入了梦乡。
二、拍戏
自从常州“龙凤”戏剧团来到我们小区,看戏便成了我和爸爸妈妈每天晚上的“必修课”。可是奶奶却不以为然:“晚上黑漆漆的有什么好的?我才不要去看什么戏呢!我每天在收音机里听比那个好多了!什么戏都有哩!”
我们一家子都爱看戏,奶奶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戏迷,每天下午奶奶最幸福的时光就是舒舒服服地躺在沙发上,听着自己用了50年的老式收音机,可真惬意呀!我就搞不明白,为什么奶奶不喜欢到小区里看戏呢?但是,我和爸爸妈妈才不管这么多呢,照样看得饶有兴趣。
时代真是飞速发展呀!我家里最近又多了一台数码相机,爸爸小试牛刀,想去拍一段戏回来看看,我也想拍一段——一是想感受感受高科技的快感,二呢是想拍一段给一门不出,二门不迈的爷爷奶奶也让它们尝尝鲜。
就在“龙凤”锡剧团来我家的第五天,我和爸妈手里拿着照相机,我更是兴奋地又蹦又跳,一路赶在前面,不一会儿便到了戏台底下。
开始拍戏了,爸爸身先士卒,第一个尝试,没想到才拍了一会儿手便发颤了,我实在看不下爸爸颤抖的样子,代替了爸爸。不多时,我也撑不住了,妈妈就接替了我……我们一家子你换我,我换你,轮流拍摄的这一景象,成了戏台下喧闹气氛中的一道独特的风景。
大概拍了有大半场戏了,我们实在撑不住了,只好作罢——回家了。
一回到家,我们就准备在电脑上放一放,一来看看效果,二来请爷爷奶奶欣赏欣赏,没想到口口声声说“我不要看”的爷爷奶奶竟然兴致很高,坐在沙发上静候。由于没有带三脚架的缘故,图像有点抖动,但声音仍是那样的高亢。不管怎么说,我觉得还是满成功的——毕竟是第一次嘛!
瞧着爷爷奶奶那摇头晃脑的样儿,那边看遍哼的陶醉劲儿,谁还记得自己曾满不在乎地说:“我们不要看!”最后,终于让我悟出来了原因:爷爷奶奶老了!腿脚不利索了!懒得动了!
三、尾声
我永远记的这难忘的同年时光!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1-2-18 15:49
愿与戏曲相伴一生
“书房门前一支梅,树上鸟儿对打对……”
婉转,悠扬——我这样形容它。别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没错,就是它——戏曲。
也许你会笑我喜欢它。“戏曲?不会吧?你也太土啦。现在哪儿还有人听这个啊!”原本,我也是这样想的。但我今天才发现了真正的它,然后,喜欢上了它。你听见了吗?它在诉说。诉说着千古的绝唱,诉说着永恒的经典,诉说着世界的惊叹。我想,它需要听众,我愿意听它诉说,用心。
第一次真正打动我的戏曲是它。那浓烈的依依不舍之情溢于言表。无数次的暗示,而那木头脑袋又屡敲不响,无奈于伤心离别。那颗心是火热的。我能感觉,我能触碰得到。而那股莫名的感动便也就通过我的指尖刺激了神经。
《梁祝》——一个不老的神话。人们惊异于它的凄美。又该怎样让它更广为人知呢?戏曲便为它插上了双隐形的翅膀,让它飞跃了国界,在世界自由翱翔。京剧是中国的国粹,让它来诉说这最初的神话,自然就成锦上添花,给予了它最好的诠释。于是,便有了千古绝唱。
经典,何谓经典?依我看,能绕梁三日,使人齿舌留香,便是经典。而那兼容二胡的温宛、铜锣的刚劲、琵琶的飞扬、月琴的优雅的戏曲又岂是“绕梁三日”?它是一种力量,穿透你身上的每个细胞;它是一股清泉,沁透了你的心脾;它是一缕阳光,贯穿于你的发梢到足底。于是,便有了“永恒”的经典。
闻声寻去,世界惊叹的源头在哪儿?掀开那神秘的面纱,欣然,原来早已有种命定的情愫牵绊着你我。作为一个中国人,早已有那潺潺的戏曲之流在血液中流淌。
于是,你找到了我,我也找到了你。欣喜若狂的打声招呼,然后相伴一生。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1-2-18 15:49
戏曲大舞台
“戏曲”对我来说是个陌生的词,只是一个上代人爱看的节目,远远不及现代的动画片,所以我从来没有看过,根本不了解“戏曲”的所有相关资料。
小时候,在沉闷的假期里,按动电视遥控器,不时地会发现有一些关于“社戏”的节目,但我却毫不犹豫地跳过了,看那些有趣的动画片。
很多熟悉歌曲,都来自社戏。比如黄梅戏《天仙配》中的歌,常常在我妈妈嘴边挂着,不时还会哼两下: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今再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
我非常需要认识“社戏”,恰好我上了一节关于“社戏”的课。
课上,我们先听了一首歌叫《唱脸谱》,我觉得很有趣,因为歌里有现代的音调,也有古代的唱法。接下来是交流资料,因为我准备充分,自然也会学得很好。
社戏的角色分四大类:生旦净丑,是按胡须的颜色分的。“生”分为老生(须生)、小生、武生、娃娃生;“旦”分为正旦、花旦、闺门旦、武旦、老旦、彩旦(摇旦);“净”分为做工和唱工;“丑”是扮演喜剧的角色。我国讲究用“唱念做打”四种艺术手段和“手眼身法步”五种技术方法来表现人物。
我们还欣赏了几种戏曲剧的简介:昆剧——中国戏曲之母;京剧——东方“歌剧”;黄梅戏——芬芳的泥土气息。我们欣赏了我最熟悉的黄梅戏《天仙配》、粤剧《分飞燕》、豫剧《花木兰》。
我们还学了京剧的脸谱:在人的脸上涂上某种颜色以象征这个人的性格和性质、角色和命运。红脸含有褒义、代表忠勇;黑脸为中性,代表猛智;蓝脸和绿脸也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黄脸和白脸含贬义,代表凶诈;金脸和银脸是神秘,代表神妖。脸谱起源于上古时期的宗教和舞蹈面具,今天许多地方戏中都保留了这种传统。
“戏曲”这个词突然变新鲜了,我真想回到从前,看那古代的戏曲表演。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1-2-18 15:49
我侃京剧
现在的青年朋友不大喜欢京剧,可我对京剧却十分感兴趣。
我对京剧感兴趣都是受了爷爷奶奶的影响。他们酷爱京剧,只要电视里有京剧节目,如《九州戏苑》之类的,他们总是要看的。久而久之,我也受到感染。我发现,京剧中有许多传统文化的精华。
可说实在的,我对京剧知之甚少,只知道京剧讲究的是“唱念做打”,只知道京剧分为“生旦净末丑”五个行当。我常常把“正旦”和“花旦”混为一谈,甚至有时统称她们为“小旦”。完整的戏我只看过三部:《秦香莲》、《九江口》、《九道本》。现在文艺节目或是综艺晚会中所演出的京剧,大多是名剧名段,像这样的小段落我倒是看了不少。比较喜欢的是《锁麟囊》中“春秋亭外”一段,《徐策跑城》中“湛湛青天”一段,《玉堂春》中“苏三离了洪洞县”一段。
有人认为京剧节奏慢,听着不耐烦。其实不然,京剧节奏感强,速度有快有慢,但这都是根据剧情而定的。快,快得让你听都来不及听,还没弄明白是什么意思,它已经唱过去了。像《秦香莲》中“驸马爷近前看端详”一段,速度多快啊!如果电视机屏幕上不打字幕的话,那是根本听不清的。为什么这样快呢?就是为了表达包公愤怒的感情和急于让陈世美认下秦香莲的迫切心情。慢,慢得能一个字拖半分钟的音。像《贵妃醉酒》中杨贵妃的唱词多慢啊,这是为了体现杨贵妃那雍容华贵的气质和失落的心情。
总之,京剧艺术极富魅力,只要细细鉴赏,就能发现无穷无尽的妙处来。我会继续看京剧、研究京剧的,并希望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朋友理解京剧,喜爱京剧。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1-2-18 15:50
戏曲艺术——旧时辉煌
仙居古镇的路是泥泞的,雨天几乎难走人;仙居古镇的路是狭窄的,小车几乎难停靠;仙居古镇的路是冷清的,行路几乎难遇人。
我独自在古镇走着,一座高大宽阔的古园吸引了我。跨过半膝高的门槛,展现在我眼前的是一别致的戏台。“哦,是戏院。”
五丈高的戏台,散发着神秘的而古朴的气息,我忍不住东张西望,左摸右敲。
“喂,你干什么?!”
我猛一回头,蓦地发现戏台下已是人山人海。喝茶的,嗑瓜子的,聊天的,拉二胡的……有头发花白的老人,身强力壮的青年,衣着高贵的富人,衣衫褴褛的穷人……戏台上方,依然人如云烟。很多人都在上方伸着脑袋,似乎在等待些什么。孩子们在人群中嬉戏打闹,一片嘈杂;邻边儿有个大妈,同样在向外张望,还嗑起了瓜子,一个劲儿地往下吐。台下的人都好不情愿地看瓜子壳零零落落地往下掉,一下子翻了脸,吵得不可开交,到处是闹哄哄的一片。
“呛呛呛呛一噌——”全场骤然鸦雀无声。我也慌忙后退了几步,想探个究竟。只见一个“红眼”俏女迈着扭捏的碎步出场了。着装很是简单,仅陈旧破烂的戏服,脸上几抹淡淡的妆术,便绘成了一个角色。她先是用手在脸上遮遮掩掩的,之后竟然在原地兜起了圈子,白色的大褂,跟着她飘。耳边响起一阵如雷掌声。台下一人大吼:“祝英台,好!”
原来是“梁祝”,我擦亮了眼。
祝英台跷着兰花指左一点,右一指,那表情极为夸张,红色的粉底反衬着柳般细目,樱桃小嘴念着歌样的戏词,慢慢吟唱着,一个字似乎拖上了几分钟。那永远捕捉不到的眼珠子羞答答转着。
许久,“蓝袍”俊生大模大样从后台绕出来,和着祝英台的曲调唱起来,唱得刚强有力。想必此人就是梁山伯。
若祝英台是柔美,他则是刚毅,两者结合就是缠绵。场下几十个人都激动地吼起来,掌声似乎从未停过。
“喂,孩子你在干什么呢?发什么呆呀?”
我恍惚了一下,骤惊。戏曲声停了,掌声停了。台上台下所有人都似乎与梁祝一同“化蝶”了,就连那住大妈吐得一地的瓜子壳都不翼而飞了。
整所园子依旧冷清冷清的,泥泞泥泞的。
惟剩下眼前这个并不相识的百岁老人茫然的眼神。
我问这里过去干吗用,他说表演越剧;我又问这里现在干吗用,他说这是他们住的地方。
据说,留守下来的除上百岁老人便是不满十岁的孩童,壮年男女都去了新城。随着时间的流逝,这里的人越来越少。没人听戏剧,戏台也成了没用的东西了。
但是无论再残旧、泥泞、冷清……久经岁月的沧桑的一砖一瓦见证了戏曲艺术旧时的辉煌。台下现在只有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和一个年幼的我,在倾听着若隐若现的吟唱声……
作者:
Tab....bangbang
时间:
2013-6-2 10:22
:D:D:D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