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优质课《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打印本页]
作者:
最新资料
时间:
2019-12-24 11:22
标题:
优质课《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一、课文内容分析
《七律·长征》是毛主席在红军长征胜利前夕写下的一首七言律诗,也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全诗仅用56个字,便高度概括了长征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通过生动典型的事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难,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这首诗的首联是全诗的统领,以直白的语言,豪迈的语势,高屋建瓴,高度概括了红军在长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给整首诗奠定了轻松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远征难”三个字概括了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一切困难。“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间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然而面对长征途中的千难万险,铿锵有力的“不怕”二字,下笔千钧,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勇敢顽强,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也明显暗示了对围追堵截的敌军更是不值一提。“等闲”意思是“轻易;随便;平常”。“等闲”两字将困难轻轻一描,呼应了“不怕”的表述,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蔑视敌人、从容不迫的自豪感。“万水千山”以静写动,以艰难险阻为主体,展现了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蓝图,是“面”的体现。
颔联承接“千山”,沿着红军长征的路线,俯瞰五岭和乌蒙山这两个典型的高山峻岭,以点带面地描绘了“腾越五座岭”和“疾跨乌蒙山”两幅“长征图”,这两句写出了红军对山的征服。“逶迤”“磅礴”之崇山高岭,但在诗人的眼里却如小小细浪以及小小的泥丸,奇特的想象和夸张的写法,是诗人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腾”和“走”的动态化描写,使静止的山有了生气,既是写山,也是写红军对山的征服,反衬了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颈联承接“万水”,诗人还是以点带面选择了“巧渡金沙江”和“强渡大渡河”两幅“长征图”。奔腾的金沙江水拍打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山山水水都在为红军的胜利纵情欢唱。横跨在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没有木板,只留下十三根铁索,令人望而生寒,这两句写出了红军对水的征服。诗人并没有正面描写巧渡金沙江的战斗,在强大敌军的追击下,当时的情况是非常危急的。红军仅用七只小船,经过九天九夜偷渡过了金沙江,全歼对岸守敌,甩掉了追兵,突破了重围。诗人把寒冷的江水写得如此温暖,那是在战斗胜利后,诗人在江畔流露出的胜利的喜悦。另一处水是大渡河水,红军在阴冷的天气下夺取泸定桥,泸定桥的铁索高悬在湍急的河面之上,寒光闪闪,不由地让人想起大渡河战役的惨烈场面。一“暖”一“寒”,对比强烈,既是客观事实,又是诗人的心理感受。既表达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了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这一场恶战的艰苦激烈,惊心动魄,可见红军的英勇无畏。
尾联描述了长征最后的历程,那是一幅“喜踏岷山雪”的“长征图”。此联是对首联的回应。开头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更喜”承接红军在敌人的重围中杀出来的一条血路,其实,翻越“千里雪”的岷山,其困难程度其实超过“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但二万五千里转战的目的地已经到达,三军大会师近在眼前,全军上下都在喜笑颜开。 “三军过后尽开颜”,写出了战士们的双重喜悦,一重是战胜雪山的喜悦,一重是胜利在望的喜悦。
纵观全诗,气势磅礴,气魄宏伟,格调高昂,笔力雄健。不仅大处雄浑,节奏强烈,而且小处精细,抑扬顿挫。诗中对仗极为工整,用词极为精妙。全诗对张牙舞爪、穷凶极恶的敌人不置一字,视之若无。──这种傲视山川的夺人之气,非百战百胜、总揽全局的三军统帅、一代伟人而不能拥有此胸怀,无此胸怀亦不能出此语。这就是毛泽东的艺术风格,这就是毛泽东诗词艺术的魅力所在!
二、学情分析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对诗歌中所包含的一些语体知识,如格律诗中的押韵、对仗等有了初步的体验。对学习诗歌的方法,如借助注释、利用插图等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学生生活的时代与诗歌中所写的时代有很大差异,需要引导学生借助文字、图片等资料来初步了解长征,让学生能结合历史背景去了解诗歌的大意,并通过借助资料、展开想象等方法体会诗句的情感,读出诗歌的气势,最终达到熟读成诵。
三、教学目标
1.会写“律、崖”等4个字。
2.朗读课文,读出磅礴的气势。背诵课文。
3.领悟诗句表达的情感,感受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朗读课文,读出磅礴的气势。背诵课文。
2.领悟诗句表达的情感,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
1.(出示毛泽东图片)认识这个人吗?你了解他吗?
预设:毛泽东、新中国的主席、伟人领袖、中国人民的领袖、湖南人、诗人、书法家……
他带领中国人民从黑暗走向光明,让翻身的农奴把歌唱。他的著作像金色的太阳,字字句句闪着耀眼的光芒。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毛泽东写的《七律·长征》,齐读课题。
2.什么叫七律?
预设:每一行都是七个字
点拨:这叫七言。古诗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有四句的“绝句”,另外是由八句组成,每句的字数一样,并且中间四句两两对仗。这种诗就是“律诗”。
3.了解创作背景
1934年10月,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开始长征。战士们抢险飞渡,杀退了追兵阻敌,爬雪山,过草地……长征即将取得胜利之时,毛主席回忆红军曾走过的艰难征程,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七律·长征》。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从作者、体裁和创作背景入手,引发学生学习古体诗的兴趣,庄严的导语让学生走近伟人,了解伟人的性格和情怀。】
二、读通读顺,感知课文
1.自由读一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自由读)
2.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岷山 磅礴 逶迤 乌蒙 五岭 腾细浪
点拨:①“岷”猜半边读音,依偏旁猜意。②“磅礴”猜半边读音,依偏旁猜意。引导学生读出雄壮的气势。③“逶迤”依偏旁猜意,引导学生读好“五岭逶迤”的绵长曲折。④读好“蒙”、“岭”、“浪”的后鼻音。
【设计意图:诗歌教学中,“象”是打开诗歌大门的钥匙。字形是一种“象”,字音也是一种“象”,把“逶迤”读得弯曲绵延,把“磅礴”读得气势浩大,也是一种“以象见意”。】
三、读出节奏,质疑梳理
1.范读、教读。
老师先范读课文,明显暗示出诗句停顿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2.学生按节奏试读,达到朗朗上口,恰当停顿的程度。
3.体会对仗。
“五岭”对“乌蒙”,“逶迤”对“磅礴”,“腾细浪”对“走泥丸”;
“金沙”对“大渡”,“水拍”对“桥横”,“云崖暖”对“铁索寒”。
4.梳理疑问,聚焦主问题:红军为什么不怕远征难?
5.结合资料,进一步了解诗歌大意。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学习朗读诗歌的基本方法。指导学生阅读思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指导学生利用课前查找的资料了解诗歌大意。】
四、解读诗句,理解诗意
1.读每一句诗,先理解句中词语的意思。
(远征:指二万五千里长征。万水千山:“万”和“千”都不是实数,而是说无数的山、无数的水,实指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五岭: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绝的样子。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乌蒙:即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磅礴:气势雄伟。泥丸:泥团子,小泥球。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铁索: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红军过桥时桥上只剩下13根铁索。岷山:在四川省北部,绵延四川、甘肃两省边境,海拔4000米左右,终年积雪。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2.再读诗句,说说每一句话的意思。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战士不害怕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这些艰难困苦在红军眼里被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看来,不过像泥丸一样在脚下滚过去。“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两岸是悬崖峭壁,水流很急,激流拍岸,给人以暖的感觉;大渡河上,泸定桥上的铁索悬挂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使人有寒气逼人的感觉。“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更让红军战士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过了岷山,心情豁然开朗,个个笑逐颜开,表现了红军历尽艰难险阻,取得长征胜利的喜悦。)
【设计意图:借助关键词语,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借助资料,让学生理解诗句含义,领会文本,理解诗意。以学生自学为主,为下一节课深入理解文本做好准备。】
作者:
最新资料
时间:
2019-12-24 11:23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回顾诗意
1.朗读全诗。
2.指名背诵并解释全诗。
二、问题引领,领悟诗境
(一)师生再读全诗,质疑,梳理,聚焦主问题:为什么说“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紧扣“长”,感受长征路千难万险。
(1)一边轻读这首诗,一边想一想,找一找,诗中描绘的是怎样的长征路线?在这条漫漫的长征路上,红军走过哪些地方?用曲线画出有关山和水的名字。(“五岭、乌蒙、金沙、大渡、岷山”)
(课件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
(2)查看长征路线图,了解长征经过的地方,整体感受“长征”的意义。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而告终。
(3)师生交流关于长征的资料,特别留意几个数据。
红军穿过了——14个省
翻过了——18座大山
跨过了——24条长河
行程——二万五千里
这就是那条漫长的长征路,那条充满艰难险阻的长征路,现在再来读一读课题,你会怎么读?
(深情):七律·长征 (缓慢):七律·长征
这就是那条漫长的、行程二万五千里的长征,如果把这条线路拉直,那就跨过了半个地球呀。再一起读读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长征路线图、数据,直观感受长征的长,体会长征的艰辛。】
2.紧扣“征”,感受长征路万水千山。
(1)学生自由读全诗、交流感悟。
看着地图,读着数据,品味伟人的诗歌,我们感受了这条长征路的“漫长”。但是,作为红军的领路人,作为人民的领袖,毛泽东仅仅是在向我们介绍长征路的“漫长”吗?让我们再读这首诗,一定会有什么新的体会和发现。
长征走过了——(师板书:万水千山)。
漫漫长征路,万水千山行。但是,诗人毛泽东仅仅是表达这个简单的意思吗?他还想表达怎样的心情?
学生自由发言。
(2)品味诗句,领悟情感。
3. 紧扣“闲”,细品长征路英雄无畏。
(1)漫长的长征路上,真的是这么简单、轻松吗?
(播放长征途中的课件)
1934年10月,毛泽东率领8.6万红军,踏上了漫漫的长征路。这一路走来,除了偶尔巧渡金沙江的喜悦外,更多的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那种惊心动魄……瞧!这位老红军,在过雪山的时候,毅然地把自己的棉大衣给了年轻的小战士,而自己却在茫茫的大雪山中,化作了永远的丰碑。像这样的丰碑还有很多很多。在红军过草地的时候,他们几乎已经弹尽粮绝,他们吃的是草根和树皮,脚下是吞噬他们生命的沼泽地。在红军走过这漫长的征途的时候,八万六千人只剩下八千人……看着这一幕幕惨烈的情景,你又会说什么呢?
预设:红军那么艰难,红军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新中国。所以我们要……
(2)千千万万的红军战士,为了解放全中国,为了打倒国民党反动派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但是面对重重困难,红军有没有被困难吓倒呢?
用诗中的一个词来说——不怕(师板书:不怕)
指导读:
坚定地说——不怕
铿锵有力地说——不怕
4.紧扣“喜”,体味三军战士尽开颜。
(1)二万五千里的行程,当毛泽东和红军战士们翻过大雪山岷山之后马上就可以到达目的地,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和红军战士的那份喜悦心情。
齐读“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还有哪些地方表达这种心情?(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红军每走一步都很艰难,而且不时还有各种危险,随时危及他们的生命。他们不怕危险,也不怕牺牲,还是踏着艰难的步伐向前走,踏着坚定的步伐向前走。
在红军的眼里,在毛泽东的眼里,磅礴的乌蒙山是什么?那逶迤的五岭是什么?
(那逶迤的五座山岭只不过是大海里的一个细浪而已;那磅礴的乌蒙山也只不过是一个滚动的小泥丸。)
(3)读着这样的诗句,你感受到伟人毛泽东还想告诉我们什么?带着这样的感受读一读这句诗。
【设计意图:紧扣关键词,围绕主问题,师生共同探讨,把握诗歌总基调,体会诗歌情境。】
(二)有感情地朗读全诗,释疑解惑,悟情悟境
在漫漫长征路上,我们读懂了“征”,原来“征”就是战士们征服了重重困难;原来“征”就是战士们征服了逶迤的五岭;原来“征”就是战士们征服了磅礴的乌蒙;原来“征”就是战士们征服了惊涛拍岸的金沙江;原来“征”就是战士们征服了惊心动魄的大渡河;原来“征”就是战士们征服了茫茫白雪的岷山。
正因为红军战士征服了自然之险,征服了敌人之恶,征服了内心之恐惧,征服了所有的困难,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这是红军大无畏革命精神创造的奇迹,这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历史节点。从此以后,红军队伍将更加无畏;从此以后,中国革命将从胜利走向胜利,所以说“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设计意图:“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里让学生先质疑到交流,让学生体会到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自主钻研文本的空间,又增强了学生间的互动交流,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感受“伟人风采、凡人情怀”
1.读了这首诗,我们体会到了长征的艰难险阻,感受到了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自由读全诗,想想还有哪里不太明白?(交流)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行诗中,诗人用了一对反义词,能不能找出来?(板书:暖、寒)
2.为什么毛泽东过金沙江的时候觉得暖,过大渡河的时候觉得寒呢?让我们翻开那段历史,去重温这两个故事?(出示课件)
学生自由读《巧渡金沙江》的故事,并交流阅读感受。
预设:从“暖”字体会到诗人的心情是喜悦的。为红军感到高兴,因为他们没有任何损失,就顺利渡过了金沙江。我也知道了为什么说“金沙水拍云崖暖”。
师进一步解读:这个“暖”字,还是军民一家亲的暖。
一个“暖”字心中温热,一个“暖”字写尽胜利的喜悦,把笑容挂在脸上,再次朗读体会。
3.可是为什么过大渡河的时候,诗人要用一个“寒”字呢?(师播放《飞夺泸定桥》视频)
看完了视频,你感受到了什么?此时毛泽东的心中感觉又是怎么样的?(师生交流)
透过这个“寒”字,我们还感受到红军战士那份英勇抗敌的精神。
一个“寒”字深入骨髓,一个“寒”字写满悲壮。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
4.尽管红军战士面对种种困难,但他们临危不惧,仍然勇往直前。所以,这一暖一寒表达诗人的喜悦与痛心。分组读,体会诗人不费一兵一卒巧渡金沙江的喜悦,感受损失惨重飞夺泸定桥的痛心。
师(引读):1935年10月,毛泽东同志亲笔写下了这首诗,并且亲自在八千战士面前朗诵了这首诗——《七律·长征》,全班齐读全诗。
读着毛泽东这首诗,咱们从“不怕”这个词体会到战士们和毛泽东的“英勇”,这英勇也许就是作为伟人的那份风采。(板书:风采)读着这首诗,咱们也从一暖一寒体会了伟人有喜悦,也有痛心,这也许就是毛泽东这个伟人的凡人情怀。(板书:情怀)在漫漫的长征路上,毛泽东就是带着他的这份伟人风采和凡人情怀,写下一首又一首诗篇,来激励战士们,来鼓舞战士们。
5.学生自读毛泽东的词《菩萨蛮·大柏地》。
(1)借助注释,学生能读正确,能读出词的节奏。
(2)学生思考:这首词中的哪一句最能体现诗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设计意图:文本的解读,一定是超越文本的,充分运用文字、视频等课程资源,创设直观情境,带学生入情入境,产生共鸣,才能对文本有更深入的理解。】
三、梳理提升,学习写法
1.点面结合,选取典型事例反映中心。
长征是一个大题目。在二万五千里的长途跋涉中,红军跨过了多少高山大河,踏过了多少丘陵草地,闯过了多少自然的关隘和人为的封锁线,有多少次值得记录的胜利战斗,有多少应该大书特书的革命斗争故事!全诗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拉开一个长征大场面,然后以高度概括的手法,用“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抢大渡、翻岷山”这五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例,寥寥数笔,便把红军革命乐观主义的伟大精神勾画出来,点面结合,主题鲜明。
2.语言精练优美。
全诗56个字高度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有力地表现了红军的大无畏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诗歌运用比喻和夸张,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四、阅读链接,拓展延伸
1.课外阅读《清平乐·六盘山》《沁园春·雪》(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观看关于长征的影视剧。
【设计意图: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拓展学生的视野,使语文走向生活。一堂课是结束了,但那仅仅是学生学习的起点,而不是终点。拓展性作业的设计将这堂课的句号改成了省略号,让课内学习向课外延伸,帮助学生发现更多语文课程资源。】
板书设计
5 七律·长征
毛泽东
长: 万水千山 (面)
征: 腾 走 拍 横 (点)
风采:不怕 只等闲
情怀:寒 暖 喜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