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我要下笔开始写反思时,手机微博蹦出一条信息:马思纯回应自己的演技“尬”。使劲想了一下,马思纯凭借着《七月与安生》获得了金马奖影后,与此同时周冬雨也凭借着这部戏获得了影后。吃瓜群众不禁要把她俩放在一起比一比,周冬雨凭借《少年的你》又大获好评,七次哭戏次次不一样,堪称教科书级别的演技。
我脑中忽然有个想法,演员争论着演技的尴尬。我们教师呢?教学的尴尬?突然觉得,老师像演员又不是演员。我们无法去照本宣科,因为我们教育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思维的孩子,所有情况都会出现在课堂中。我们拿着教科书能否成功的演绎,让孩子们为我们的课堂增加“票房”呢?
我们都说课堂中老师们要像演员一样,孩子有天真活泼爱玩的天性,在教学中,激发兴趣尤为重要,而这一点与上课教师有重要的关系,教师情绪的好坏带给学生最直接的影响,首先教师走进课堂调整好心态,用自已满腔热情感染全体学生。陈攀登陈老师太温柔了,以至于没有激情,孩子也会变成软绵绵的。老师的不自信,影响着孩子的不自信。
其实陈老师讲课时就跟兆华交流过,《长方体的认识》采用问题引领是很好的一种尝试,但是又浅尝辄止,不够深入研究问题引领的教学到底目的是什么,也许陈老师自己也没有明白,就拿来尝试,效果就不是那么好,甚至重点跑偏了。毛筠迎毛老师在讲《分一分(一)》时也是大胆创新引入数轴来让孩子感受数的扩充,是很新颖,但是效果一般,只是提了一下最后还是落脚到平均分。把握教学中的重点才应该是创新尝试的起点。演员要研究剧本、研究人物特点而作为教师要研究课本,研究学生。想要创新尝试,更要了解创新尝试背后的实际目的与意义。侯老师说攀登的课轻飘飘的浮在表面只有肉没有骨。我反思自己的课堂,又有多少是真正的脚踏实地呢?有时匆匆的像赶过场,走流程。不静下心来仔细琢磨教材教学方法,只顾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又怎么会喜欢,他们怎么不跑神呢?学生不买账,自然“票房不高”,自己辛辛苦苦一节课,结果学生还是一知半解,久而久之自己也会对教育越来越没有信心。既然我们改变不了学生,就从改变自己做起吧。多读书,读书是成本最低的投资却是一生的高贵;多听课,听听吴正宪老师富有感染力的课,这是一个从内心认可教育认定教育的人才能展现的课。如果只把每节课当做任务对待,那它只能被完成;如果把每节课当做自己的作品对待,那它就会成为珍宝。我希望自己也能把每一节课都作为珍宝来看待,学习毛老师锲而不舍的精神,课堂结束,课不结束,研究不结束,学习不结束。
这么多次课听下来,我最喜欢的就是史顺娇史老师的课堂,她的沉着与自信,她的激情与机智感染着孩子也感染着老师。孩子敢说敢做,敢质疑敢接受,这不正是一个课堂该有的“剧本”吗?这个剧本是老师个人魅力谱写的,是老师经验积累谱写的,是老师腹有诗书才能谱写的。有人说过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能否成功的做一阵清风,去唤醒一个又一个灵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