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在合作中互进,在探究中提升 [打印本页]

作者: 夕阳无限好    时间: 2008-4-22 07:42
标题: 在合作中互进,在探究中提升
课程改革已经走入我们的课堂。它向我们传递了这样的信息:这不仅仅是名称的变化,更应是理念的更新。新课程标准把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所以新课标新理念下的语文课堂应具备如下特征:开放性、民主性、互动性、体验性、探究性、对话性、合作性、独特性、主体性。鉴于这些特征,我认为语文教学就应力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能在合作中互进,在探究中提升。笔者欲结合自己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还学生一个自主空间

研究体验式教学法的实验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其中包括可持续的发展能力或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学生学习角度说最现实的能力就是学会学习的能力,目前最着急解决的能力就是自学能力当中的预习能力,或在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培养学生的能力首先就应使教师的注意力从过去只注重一个目标“双基”引导到现在的三个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在知识与技能方面,教师不再直接将答案传授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教师从单纯的传授者转变为设计者、指导者和帮助者。我在教学中本着“少讲多学”中六个“凡是”的教学原则:

凡是学生能读的让学生自己去读

以往的教学都遵从先教师范读再学生朗读的模式。实验之后我在适当的时机,适合的课型采取先让学生读,再引导学生自己去评价、去发现、去改正。

例如:在朗读《黎明的通知》时,教师先指导诗歌朗读技巧。然后学生根据指导自由朗读诗歌,自己体味出诗歌的韵味。

凡是学生能说的让学生说

可在自读课文中使用。比如在讲《气候的威力》时,我就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的结构提纲与问题设计(预习作业)。然后每组选派一名代表上台当“老师”。再有理、有据、有序地给大家提问讲解。

凡是学生能搜集的让学生去搜集

例如在讲《向沙漠进军》时我让学生收集关于风沙危害的材料,

凡是学生能想的让学生去想

如我要讲《天上的街市》,先让学生做思维发散训练,谈一谈自己想象中的天空。

例如,在讲《死海不死》一课时,当讲到死海不死的原因时我先让学生帮我做个鸡蛋为什么会浮起来的实验。再让学生阅读课文相关语段,因为学生自己已发现了实验的答案,所以就很容易归纳出段意、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了。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感知、积累、理解、发现、收集资料、独立思考、归纳总结、比较概括等方式,让学生自己作出解释。这种改变意味着不再只是教学生如何吃到苹果而是指导他们学习如何去种苹果树。

凡是学生能讨论的让学生去讨论

例如在再讲《曹刿论战》时,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讨论曹刿和鲁庄公是个怎样的人。这样有助于学生多角度多侧面思考问题,能用全面的眼光、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有助于学生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有助于发展学生分析和综合的能力;学生在讨论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在讨论中发展了清晰明白地交流思想和看法的能力。

凡是学生能做的让学生去做

所谓“做”,就是老师留出”空白”给学生阅读。

阅读课文遵循的原则是整体──部分──整体,所谓的整体是指学生通过阅读,从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和思想感情。初读课文时,老师留出”空白”给学生阅读,若是语言优美生动、感情丰富的文章,可以采用多种朗读的形式来进行,其它语言风格的文章,可以默读为主的形式进行。 让学生借助工具书,扫清字音、词义的障碍,然后谈谈对课文整体的感受。老师对暂时不做评价,要他们带着问题继续阅读,并验证对错。

此外还利用点拨式的提问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我这里给大家介绍一点自己的做法。

首先是追问型,就是把知识分解为一个个小问题,一环扣一环系统地提问学生,其特点是老师发问语气急促,问题间间隙时间短,这种提问形式能创设热烈气氛,训练学生敏捷灵活的思维品质。并且使学生保持稳定的注意力,刺激其积极思考,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例如我在讲授《七根火柴》一文时开篇设计了这要的一些问题:作者到为什么选择这个题材?为什么只有“七根”火柴?为什么又写了一名无名战士?为什么不写部队首长和红军领导人?那不是更感人吗?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其次是互问型,互问是由学生提出问题、回答问题,你考考我,我考考你的教学活动。这种活动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互问可在局部也可以在全班进行。要框定问题的范围,注意引导学生围绕教学重点去互问互答,切忌偏离教学内容讲题外话。出现“卡壳”时,教师要及时做好引导工作。我通常在古文教学中采用这种方式,因为古文教学有大量的记忆性问题,而知识点学生也比较好找。

再次是开拓型,用于训练学生运用学到的基础知识及原理进行创造性思维。具体又可分为三种形式。

①方法性提问。引导学生回顾获得的知识的学习过程,教会他们总结和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探取新知识的效率。例如我在教《紫藤萝瀑布》一文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我们分析景物需要从哪些方面入手?学生通过对分析过程的总结得出了结论:先从作者描写的角度如视觉、嗅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分析,再从描写顺序入手,看作者的观察点,然后再分析作者的文法如修辞、句式等。

②规律性提问。目的是启发学生将所学知识加以比较儿整理、归类学会发现知识规律。如我在讲解古文时,通过按“读――释义――背――分析”这样的思路来引导学生分析,从而让他们总结出自学古文的规律,而古文的知识点每一篇几乎是相同的,如词语中需要掌握通假字、古今词义的异同、一词多义、词类活用、虚词如之、者、而等。形成的规律,自然就能针对重点进行记忆。

③创造性提问。目的是培养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它的主要一点是发展学生想象力。

再如,《向沙漠进军》上课实录:

师:你知道楼兰吗?

刘琳:有句诗写到它:不破楼兰终不还。

师: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黄东晖:让沙漠从这个世界上消失!

师:有气魄!

于文博: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保护我们的家园。

师:多有责任感啊!

刘琳:花草树木丛生的地方是我们的家园。

师:富有诗意。

于瀚缈;向沙漠进军。李琼:进攻沙漠,保卫绿色。

说出了作者想说的话。从而自然导出课文:向沙漠进军

二、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合作者。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作文教学,仍然承袭十几年固有不变的模式,往往会忽视接受对象学生个体的存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

作文“导、练、评”三个环节,要有所侧重,除了重视练外,还要把重点和切入点放在作文的讲评上。评的好,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那么我们又应该如何进行作文评改呢?我们的有效作法是,把着眼点放在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和提高学生们的写作能力上。通过采取写作、评改、讲评一条龙的方式,培养学生进行自评互改,真正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学生间的互动,大大地增强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们的写作能力。让学生们互发意见,谈论得失,老师再不失时机地进行点睛分析,作简要总结,这样可以使教师从“苦于批改”中挣脱出来,从而转向了“乐于指导”。

新的理念,带动了新的实践,不断的实践又获得了良好的效果。我的这些做法己不只是停留在简单空洞的理论上,而是具有了很强的操作性。我在实践中的具体做法是:

首先,教师批改与学生批改相结合学生把作文交上后,教师要粗略地看一遍,选出部分能代表好中差的作文,进行认真批改。讲评时,教师要重申一遍此次作文的写作要求,然后,把其余的作文发放给学生,让学生们进行自改或互改。互改时,可以同桌互改,小组交换互改,甚至是跨越班级交换批改。教师在巡视抽查批改情况后,最后要重点讲评几篇很有代表性的作文,并找出有共性的问题,指出其解决的方法。还可以选出几篇写得较好的评语,对照作文,让大家讨论,并指出其评得是否合理、是否到位。学生们在相互的讨论中,从而也相应地提高了自己的写作水平。学生互批作文时,教师要提出具体的要求:1.要尽量发掘和吸取别人作文的优点,不得随意挖苦和嘲笑。2.重点修改错别字和用错的标点符号。3.修改文理不通的语句。4.删去对表现主题无关的句子和段落。5.调整和重新安排不妥当的段落层次。6.修改和补充结构不完整的地方,并且还要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议。7.在旁批的基础上,最后写出总批,签上评者姓名和批改日期。8.还要让学生看到作文评语后,写出读后意见和感想。

其次,教师讲评和学生讲评相结合教师要对有代表性的作文进行重点讲评。事先可以把写得比较好的有代表性的作品打印出来,发放给每一位学生,先由老师或作者读一遍后,让大家再仔细阅读,并进行评议,以指出其优劣得失,最后,还要让小作者介绍自己是如何构思、如何选材、最后成文的。教师最终还要加以总结。

通过训练,大多数学生都能写出较为准确、较为规范的评语。如一些学生写的评语,张琳对刘佳的作文《夕阳无限好》所写的评语是:“文章通过描绘夕阳其多变、美丽的特点,按照一定的时间发展顺序,生动地写出了夕阳的壮美,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夕阳前、夕阳中、夕阳后等美景,层次清楚,少有错别字,比较新颖”,而秦宪和黄东珲对刘琳的作文《那次,我真的哭了》分别所写的评语是:“文章细节描写精细,真实可信,读起来感人,让人印象深刻,最后点题,详略得当,层次分明,是篇难得的好文章。字数多,字迹工整,如果没有个别错别字,效果会更佳”,“文章主要描写人与自然界的沟通与交流,深情地刻画出自己对小动物的深情厚谊。内容丰富,用词准确,层次分明,有错别字,如能改正,会是一篇很好的文章”。

三、变一元化课堂为多元化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

多元化是生活多样性、人性多面性、学科综合性的必然要求。“一花独放不是春,白花齐放春满园”应是语文教育多元化的诗话注解。

我具体的做法是变化多种形式让学生主动探索知识。

例如:在教授《在声音的世界里》我让学生分组搜集京东大鼓、河北梆子、河南坠子、莫扎特肖邦的名曲、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民族乐曲等等。学生真正融入了课文和作者一起去感受音乐探索文章中蕴涵的生活哲理。

教授《摆渡》时我把学生分成表演组、赏析组、写作组。表演组中设有导演、编剧、服装、道具、演员。赏析组设有主持人及评论组。写作组负责续写。结果学生对课文的研究极有热情。

《核舟记》一课能次序井然、准确的介绍核舟上五个人的位置,在介绍所雕刻的人物时作者细致入微地观察、生动传神地描摹出人物的神态、动作。为了让学生能切实感受到这种写作特色,并且变抽象为具体,让学生去主动探索知识。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让学生五人一组表演书中的文字。结果这堂课学生上得兴趣盎然。

初看起来,师生间平等民主的关系与学生思考问题没有必然的联系。 实际上,只有在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才乐意去思考问题,敢发表自己的看法。因此,教师要改变“师道尊严”的思想,把学生视为精神与我们等同的服务对象,以平等的思想,民主的作风对待每一个学生。

课堂上多营造轻松自由的氛围,把对话式教学真正运用到课堂中也是多元化的关键。所谓“对话式教学是教师以教材中的问题或与教学目标有关的话题,借助于教材和适当的媒体,组织学生并与学生一起进行平等身份的沟通和交流,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式。由于本人正处于由启发式教学(即我启,你发。我问,你答)向对话式教学转变的过程中,还仅仅是探索。这里只介绍一点肤浅的做法。

例如在讲《题破山寺后禅院》时,设计了这样一个话题:请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你现在就来到了这个地方,在“万籁此都寂”时,惟有钟声在你耳边响起。这时你会有怎样的心境呢?

黄东晖:“看到此景,听到此音,犹如置身于世外桃源之中。摈弃一切尘累,超脱于世俗之外,我向往这静谧悠闲的佛家生活。”

师:“我觉得静谧悠闲的生活向往一下还好,佛家生活就不必了,你认为呢?”“也行。”

刘琳:“每每听到那古朴的钟声,都会觉得自己随着那声响在飘动,飘摇之中又觉得自己在这绵延悠长声音中融化,化掉了这副被世俗所累的皮囊,只剩一颗纯净的心和坚毅不屈,向往美好的灵魂。世俗的一切锁不住我高远的梦想。那钟声带领我进入神圣的境地。当我迷失方向时,当我烦恼忧郁时,当我不知所措时,我的耳边会永远回荡这宁静、古朴、悠远的钟声的。”

代克维说:“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刘佳说:“它给我带来的是心灵的宁静。”

接下来再体会作者此时的心境,学生就体会很深了。

宋鲁江:“心旷神怡,心胸开阔,把所有愁恼放在脑后。”

赵歆:“作者置身于这幽静的花木深处,身心感到无限的轻松,精神也随着这境界而得到升华。作者想到尘世中人们为公务、权利而争的面红耳赤又是如此可笑。让那烦琐的事情挥之一空,从而获得身心上的豁然开朗。”

高佑文:“超凡脱俗。”

这堂课上完后学生感到意犹未尽。达到了预期效果。

总之,给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学习的氛围,让他们在合作中互进,在探究中提升。这是我在语文教学中研究的方向,当然也给我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所以在这合作与探究式的课题研究中也给我提供了一个互进与提升的机会。

编辑短评:“在合作中互进,在探究中升华”, 这是符合语文课改时代潮流的口号,作者为此向我们提供了他的教学经验,这些值得大家共享。(温立三)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