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学期已走入了正轨,大一班的日常教学工作以及常规工作也在有序开展,孩子们也已从天真可爱的中一班跳进了健康向上的大一班。每天孩子们都会出现不同的问题,面临不同的困难。接下来我愿意运用一下最近读到的一本幼教著作《幼儿行为背后》所诠释的观点和建议来分享一个案例。
小L是班上一位说话不多的小朋友,父母为他包办了所有事情。一天早上,爸爸来送他入园,到班门口后,爸爸也不像往常一样转身就走,而是开口说话,“他说小朋友打他了。”我蹲下身,拉着他就说,“谁打你了?打你哪了?”他没说话,我又说,“你打他了么?”他说,“没有。”我又说,“你为什么不打他呢?”他说,“我不敢。”在我还没有说出认可他的做法或者否定他勇气的话时,我发现小L爸爸的脸色就不对了。我突然发现自己的问法是不是不妥当,尽管我心里想的是跟小L问清楚当时的状况,以及他当时的想法,来让爸爸关注他没有还手这件事。可是那句话的意思,直到现在我自己都能想到另一种层面或许还有第三种暗示含义甚至第四种理解方法。所以我这样的问法,导致了局面失衡,让一位家长暂时的否定了一位老师的教育理想和理念,至少是不被信任的尴尬关系出现了。
这就是我面临的家长工作带来的挑战,因为自己不够严谨又大胆跳跃,好像是自己给自己设陷自己又掉了进去,也好像自己在不熟悉的高度练习跳高时被自己的盲目自信绊倒脸朝地摔的很惨的样子似的。总之,在那之后我就熟记着,除了要懂得孩子更要了解家长。因为家园双方的互相信任和配合才能促进孩子的自然健康成长,还有就是我的一言一行都在干预影响孩子的记忆和成长!孩子行为的背后总会隐藏着自我的秘密,我们不用着急打开秘密,只需要耐心等待孩子自己来开启自己的心愿之盒,读懂孩子的背后才是我们给出教育建议最稳定和中肯的办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