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新课标人教版中学八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整套DOC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2-4 12:13
标题: 新课标人教版中学八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整套DOC
      本套资源由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免费提供,文字版可以直接观看,如果需要下载此套新课标人教版中学八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整套DOC的附件,请直接拉到本帖子最后一页的最后一帖链接中下载DOC附件即可!如只是浏览参考一下该资源,则无需下载附件!


     
人教社版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下册)单元备课资料
第一单元
单元重点
这个单元主要讲述的都是名人的人生当中一段难忘的经历,他会让我们体悟到人生奋斗的意义,感受到人间的关爱与温情。学习这个单元要让学生感受生命的意义,了解社会人生。
《藤野先生》侧重于讲述在自己陷入困境中时,师长对自己的关爱和帮助。教育学生要在别人困难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我的母亲》侧重于讲述自己年幼时候受到母亲的做人的教育。教育学生只有宽厚待人才能赢得别人尊敬的道理。《我的第一本书》侧重讲述的是自己年幼时候的一段读书的经历,父亲和生活给我的难忘记忆。告诉学生人生的际遇是不同的,要珍惜你所拥有的东西。《列夫?托尔斯泰》刻画的是伟人的肖像,通过肖像描写,刻画了人生世界观变化的一段经历。《再塑生命》讲述的是凯勒从黑暗世界中走向光明的经过,引领她的莎莉文老师为此付出了毕生的心血。侧重要告诉学生的是走过逆境固然需要自己惊人的毅力和不屈不挠的努力,但也不能忽略一个好的老师。
单元设计重点:
1.主问题的引领(寻找主问题)
2.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课文
3.查找相关资料
单元教学设想
1.三课时完成字词疏通。
2.八课时完成阅读教学。
3.二课时完成课外阅读。
4.四课时完成综合性学习。(活动2课时,写作1课时,作文点评1课时)
第一课时
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学生找出自己不会读写的字词,查字典掌握落实。
第三课时
学生继续疏通课文,解决疑难。
教师通过听写练习的方式检查学生的字词掌握情况。
第1课   藤野先生
两课时
教学设想:
通过主问题的设计引出学生对藤野先生的了解,并通过查找资料加深理解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之情。
课前预习:
学生课前查找资料:鲁迅的留学背景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教学设计:
一、        导入
可以直接由人生经历导入:人的一生中总会有些令人难忘的经历,有些经历让你感受到温暖,有些经历让你感受到通苦,有些经历让你感受到奋斗的乐趣。在鲁迅先生的一生中也有过这样的时候,今天我们来学习鲁迅先生写的一篇回忆性的文章,看看在鲁迅先生的记忆中难忘的人和事。
二、        初步感知
    1.朗读课文,理清脉络。
2.感受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感情。
——感激、敬仰、怀念……
三、跟踪阅读
为什么鲁迅对先生会有这样深厚的感情?
学生的回答可能涉及到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帮助、藤野先生的为人、鲁迅当时的处境等问题。
1.藤野先生是一个                            的老师。  (要求在填写形容词的同时能结合课文的具体实例进行分析)
分析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帮助。
——主动关心我的学习,认真为我改讲义。
——为我改正解剖图。
    ——关心我的解剖实习。
带出有关藤野先生的其他事情,
——对我不学医的叹息,送我照片。
——向我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事。
要求概括这些事情,懂得概括内容的方法和要素。
2.鲁迅当时的处境怎样?
根据课文内容介绍鲁迅当时在日本的处境。
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在此处补充鲁迅的留学背景以及中国留学生在国外处境的介绍,以利于学生理解鲁迅在碰到象藤野先生这样的老师时的感激和敬仰之情。
我的观点:藤野先生在日本并非著名学者,但是在对待鲁迅,其实也是在对待中国人的态度上,确实是难能可贵的!须知那是中国在甲午战争惨败之下时,是在日本独霸东南亚的野心日渐膨胀,举国上下都弥漫着一股鄙视中国人的风气时,是日本人视中国人为“猪头三”、“下等动物”之时,所以文中鲁迅还要告诉读者的不仅仅是藤野先生的认真负责、严谨治学,更是他那种对中国人的特别热情友好与尊重。
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在此再补充本文的写作背景。
1926年3月18日,北洋段祺瑞执政府的卫队血腥屠杀爱国请愿学生,死47人,伤300多人,女师大学生刘和珍、杨德群就是其中的两个殉难者。鲁迅说“三月十八日,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北洋政府血腥镇压爱国者的当天下午,就下了通缉令,抨击过北洋政府及其首领的鲁迅,自然是被列入这个通缉名单的。后冯玉祥的国民军把段祺瑞赶下台,而奉军又攻进北京,赶走国民军。奉军进北京,骚扰百姓,奸淫掳掠,大肆逮捕和杀害进步人士。北京成了一个充满恐和令人窒息的地方。鲁迅遭到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这年的七月,鲁迅接到厦门大学的任教聘请,8月离开北京去厦门。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2-4 12:13
在《朝花夕拾?小引》中他介绍说这本散文集是在北京至厦门这段时间内写的,在广州编定。当时他在段祺瑞政府和一些反动文人的迫害下,不得不离开北京到了厦门大学做教授,不久又因和同事冲突出走到中山大学任职。那段时间他的生活极不安定,心情也很苦闷;因此,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朝花夕拾?小引》),他开始借回忆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除眼前的苦闷,寻求一点安慰。
可见,《藤野先生》的写作不仅仅是为了怀念藤野先生,也是为了从温馨的回忆中寻找一些温暖,寻找一些前进的勇气。
3.为了改变自己的、更是民族的处境,鲁迅做出了怎样的举动?
    回忆鲁迅从学医到学文的道路的选择,贯穿始终的是热爱自己的祖国,要改变祖国命运的思想。这是全文的一条暗线。
四、 探究阅读
1.文章主要写藤野先生,为何要写东京的留学生和初到仙台的情况?
或交待动机或正面衬托或反面衬托要区别对待。
2.在这样的处境中碰到这样的一位导师,真的令人一生难忘。所以在20年后,鲁迅依然记忆犹新,特别是在陷入困境的时候,更会想起他来。
阅读课文最后一个小节。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思考在这段文字中先生要说出的是些什么话语。我为什么良心发现的,增加了勇气,继续写文章?
五、语言品味
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字词或句子,进行点评。(结合研讨与练习二)
六、课外作业
课外阅读《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回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将寿镜吾、章太炎、藤野先生加以比较,写一段话来,看看他们各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第2课   我的母亲
两课时
教学设想:
第一课时通过具体分析我的母亲在学业上和做人上对我的帮助和影响来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第二课时通过课外阅读,促发学生思考关于教育方式的思考。
教学设计:
一、导入
人的一生中最应该感谢的人是母亲,因为母亲给了我们生命,而更重要的是母亲往往用朴实的话语和行动教育我们如何做人,如何成人。胡适的母亲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二、作者介绍
通过作者介绍来激起了解名人的童年教育的兴趣。
三、感受形象
1.作者对母亲怀有怎样的感情?(用原文一句话回答)
2.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用最简洁的语句概括。
3.具体写了哪些事来表现母亲对我“我”的影响?(根据中心句找相关事例)
四、你认同这样的教育方式吗?
阅读〈〈多年父子成兄弟〉〉、〈〈完整的教育包括什么〉〉,与本文形成对比阅读,让学生畅所欲言。
五、练笔:写读后感
第3课   我的第一本书
教学设想:
通过对作者童年经历的回顾,引导学生体会苦中有乐、乐中含有苦涩的人生,并悟出一定的人生哲理。按整体感知(解题)——局部探究(体味苦乐)——整体回顾(深入理解)的步骤进行。
教学设计:
一、        导入
每个人对待生活的态度和认识是不一样的,即使是在同样的生活环境条件下的人对生活的感受也是不相同的。其实,开心是一天,不开心是一天,为什么总是在主观上累加自己的一些苦难,弄得一辈子不得开心颜呢?
我们今天要学的文章就是告诉大家应该怎样对待生活的道理。
二、        整体感知,解读“书”意?
学生默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文章题目“我的第一本书”有哪几层意思?(我的童年生活    我的第一本课本)
2.结合课文,发挥想象,分别用一两词概括“书”中的人物形象。
祖母:风趣、诙谐           父亲:温厚、善良       
乔之贞:好学、本分         老师:厚道、糊涂
二黄毛:性耿、木讷
3.这些人物的出现,为“书”中的生活增添了什么色彩?
明确:祖母的出现使贫瘠的生活透出点喜色,父亲的出现使暗淡的生活散发出暖
色,老师的出现使枯燥的生活显得轻松,乔之贞的出现使艰辛的生活更为沉重,二黄毛的出现使板滞的生活富于变化。
三、        探究局部,体味苦乐
1.学生字读,圈点批注
(1)找出“书”中的苦与乐
苦:生活的贫困,学习条件的恶劣,小伙伴的辍学。
乐:祖母的幽默,父亲的仁慈,老师的宽厚,大狗、小狗的陪伴对大自然的感应。
(2)文中的哪句话可以概括这种苦乐掺半的生活。
(“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2.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论题:这种苦乐交织的生活让作者发现和感悟了什么,让他说出“人不能忘本”这句
话?
要点:他发现了苦难对人的戕害,发现了生命的顽强以及人性本能对美的追求。
他享受到了只有孩子才能享受到的“少年不知愁滋味“的生命最初的快乐,这种不含杂质的纯粹的快乐,沉淀在心中使自己对人生、对幸福有了本质的认识,并受益终身。
四、        整体回顾,说出感受
仿照课文口语化的表达方式,说说自己的“第一本书”。
五、        练笔:写读后感
六、        课外作业
阅读牛汉的一系列关于父亲和童年的文章《海琴》《月夜和风筝》《心灵的呼吸》《父亲?树林和鸟》
第4课   列夫?托尔斯泰
教学设想:
通过对托尔斯泰的外貌的学习,体会托尔斯泰的心灵,感受他的心灵产生的变化。
课前印发茨威格的《逃向苍天》。
课前预习: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2-4 12:13
广泛收集作者奥地利人茨威格的资料,收集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
教学设计:
一、        导入
说说你所了解的列夫?托尔斯泰以及茨威格。
教师介绍列夫?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心路历程以及相关背景。
二、        朗读感知
    读了文章之后,你认为托尔斯泰是个怎样的人?
三、跟踪阅读
1.托尔斯泰的外表是怎样的?
抓住托尔斯泰的须发进行分析。要求结合具体的句子分析。
总结外貌特征:普通
2.托尔斯泰的内心是怎样的,你从课文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抓住托尔斯泰的眼睛进行分析,同样要求结合具体的句子分析。
3.作者为什么抓住托尔斯泰的眼睛来刻画他的内心世界?  
    结合《逃向苍天》分析文章中“当这一副韩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以及文章的最后一段。
四、 课外作业
阅读茨威格的《三作家》以及托尔斯泰的代表作
五、练笔:写读后感
《逃向苍天》介绍:(选自茨威格的《人类的群星闪耀时》)
是茨威格为托尔斯泰的未完成剧本《光在黑暗中发亮》补写的尾声。
    十九世纪俄国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托尔斯泰的一生是伟大的,同时又是矛盾的。他在世界观激变之后,为自己贵族地主庄园式的生活不符合自己的信念而深感不安;但他的妻子却囿于世俗偏见,过多地为家庭和子女的利益考虑,不能理解他的思想,从造成夫妻的不和与家庭的悲剧,这更使托尔斯泰痛苦不堪。于是他在一八八二年和一八八四年曾一再萌发弃家出走的念头。这种想法在他八十至九十年代的创作中颇多反映,尤其是一八九零年开始创作的剧本《光在黑暗中发亮》,更可以说完全是当时作者的自我写照。该剧中的主人公萨林采夫在世界观转变之后同家庭和社会发生了严重的冲突,但他同时又主张不以暴力抗恶。剧本虽然经过长时间的创作,但始终没有完成,只留下片断,因为托尔斯泰不知道该如何结局,——他还没有为主人公的矛盾找到解决的办法。而现实中的托尔斯泰自己,正如剧本中的萨林采夫一样,也仍然处于深深的矛盾中不能自拔,因为它虽然想以弃家出走来摆脱自己的痛苦,但又怕自己的这一举动会引起妻子和亲人的痛苦,这无异于自己犯下罪孽,违背自己“不抵抗”的理论。所以,这种矛盾的痛苦又继续折磨了他将近二十年。一九一零年十月末,风烛残年的托尔斯泰在经过几场极富戏剧性的冲突之后,终于毅然决然悄悄离家出走。十月二十八日清晨,一辆载着托尔斯泰的马车在黎明前的黑暗中远远驶去,前面是茫茫苍天。陪同他的只有一个挚友兼医生马柯维茨基,知道他去向的只有他的小女儿。
但是,这位八十二岁的老人已经不起旅途的劳顿。三天之后,他因患肺炎不得不在阿斯塔波沃火车站下车,暂住在站长的公务房间里,经过几天的重病之后,终于在十一月七日清晨与世长辞。由于导致托尔斯泰最后毅然出走的起因极富戏剧性,又由于他生前曾写过这样一部影射自己的未完成剧本,茨威格以此为契机,采用戏剧形式再现了这样一幅令人唏嘘的历史画卷。
《逃向苍天》是采用戏剧形式写的一篇历史特写。属于纪实文学。
第5课   再塑生命
教学设想:
本文介绍了一个生命再塑的过程。生命何能再塑?其中的关键是解读本文的关键。
课前预习:
收集有关海伦的与莎莉文老师的资料,了解她们的生平以及重大的文化贡献。
教学设计:
一、导入
    从介绍海伦的一生导入课文。
二、解读课题
1.请同学联系作者生平来谈一谈课文标题,看看重音应落在哪里?并说说理由。
2.文章为什么以“再塑生命”为题?
三、把握文脉
当我们用朗读来诠释课题时,我们明白了为什么要把重音放在“再”字上。我们更有必要讨论一下这是一个怎样的生命,它经历了怎样的由渐变到质变的过程,用文章的原话来概括。
明确:
原状:盲聋哑,脾气古怪,故意捣蛋,苦恼愤怒,感觉不到爱。
渐变:融入大自然,充满好奇,充满喜悦。
质变:好学,聪明,坚毅,情感丰富,富有爱心。
四、挖掘内涵
1.选择自己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品味。
2.用课文中的句子说说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
五、练笔:写读后感
六、课外阅读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综合性学习
教学设想:
本单元以“献给母亲的歌”为主题开展综合性学习,这一主题与阅读教学有一定的联系,但又具有生活体验性、活动实践性、学习综合性的特点。希望通过“道不尽的母爱”“剪不断的脐带”“多角度看母爱”“报得三春晖”四项相互联系、逐层深入的学习活动,来培养学生健康美好的伦理亲情,引导他们学会感受爱、理解爱,同时也能奉献爱;通过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教学设计:
一、准备阶段:根据第一个栏目的提示,分小组寻找资料。
二、找母亲聊聊天,完成第二个栏目的内容。给母亲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观察母亲的表情和反映。
三、        主题班会:报得三春晖。
四、根据了解的情况,结合自传和小传的学习,给母亲写一个小传,送给母亲作为礼物。有条件的同学,可以用powerpoint制作一个包括照片、说明、音乐、对妈妈的了解、妈妈的小传等内容的课件送给妈妈。
五、当堂作文点评。

(王月华)



















第  二  单  元
六    雪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2-4 12:13
设计原理:
语文是和生命情怀同在的东西,以语言为中介的审美对话过程,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它带来视界的敞亮,臻于黑格尔所说的“令人解放”的境界。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诵,感受作品语言的意蕴美;
2.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论证自己的观点;
3.品味文章主旨、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文句:“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提问:你认为这句话写得怎样?
学生可能有两种观点:A.重复,乏味,鲁迅堕入了“恶趣”;B.产生视觉空间美;体现鲁迅“重复”“韧性”的性格;诗化的语言,有蕴味,朗读起来富有音韵和谐美。
引导:这是鲁迅《野草》集中名篇《秋夜》的开头一段,诗意浓郁、寓意深远,枣树的形象表现了顽强抗击黑暗、战斗不息的精神。
二、与文本审美对话,朗读体验
请学生自读课文,找出你认为最富蕴味的句子,说出你的审美感受并试着朗读。
比如:
1.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严冬中唯有雪在与寒冷抗争,所以它孤独,它献身于战斗,是凝聚了并升华了雨的所有精神力量的精魂。以深沉崇敬的语调朗读。)
2.那是还在隐约着青春的消息,是极健壮的处子的皮肤。
(江南的雪富有生命活力。以轻缓柔和的语调朗读。)
3.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
(洁白的世界里花儿独自开放,它是何色彩,是何形态,想像不出那冷艳的模样,但感受得到那生命的张力。以悠长的语调朗读。)
4.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
(“偷”时的欢乐,“偷”时的期待,不言而喻。以欢快的语调朗读。)
5.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
(斗志昂扬,撼天动地,斗士般抗争严寒。以高亢激越的语调朗读。)
    [此教学环节重在朗读,不求学生对语句意蕴的理解一步到位。]
三、与作者视界融合。
1.请学生各用一个词来概括作者笔下南方、北方的雪。
点拨:A 如何理解雪罗汉消融一段。(脆弱的美易逝)
B 作者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雪的不屈精神)
南方的雪    滋润美艳、色彩斑斓、生机盎然、童趣、易逝、脆弱、优美
北方的雪    气势磅礴、孤独寂寞、蓬勃奋飞、壮美、抗争不羁
2.辩论:
正方:鲁迅喜欢南方的雪                 反方:鲁迅喜欢北方的雪
3.探究主旨:
作者通过写江南雪的美艳,孩童的欢乐,表现了对故乡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怀念,但作者更渴望如北方的雪一样与黑暗现实抗争不息。
4.探究写法:
A 文中哪一个词在结构上表明作者的感情更倾向于北方的雪?
=>“但是”。将文章巧妙地一分为二,又层层递进。
B 既然作者更赞美北方的雪,为什么花更多的笔墨写南方的雪呢?
=>是铺垫,是先抑后扬。
[通过此教学环节,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拓展
1.听音乐片段,说说其中通过雪表现的歌曲意境各是什么。
王菲的《雪中莲》:悠远、空灵
范晓宣的《雪人》:哀伤、落漠
游鸿明的《五月的雪》:凄美、悲凉
2.学生回忆带“雪”的诗句并说说由雪营造的意境各是什么?
比如: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悠闲自在)
3.语文知识小品: 物能生境,意随境生。借物抒怀时要表达自己独特的心灵感悟,只有独特的感受才能赋予语言以艺术的生命,才能使描写的对象虽然相同,而刻画的意境却不同。
六、课后阅读:
1.艾青诗集《北方》      2.郁达夫《江南的冬景》、钟敬文《西湖的雪景》
七   雷电颂
设计原理:
学习语文不仅需要“体验”,而且需要“质疑”;“体验”越真切,“质疑”越深刻;“质疑”越深刻,“体验”才会越真切。
教学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意图;
2.学会慷慨激昂地朗读,体会郭诗风格;
3.理解象征手法、修辞方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你知道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的由来吗?
点击屈原:战国楚国诗人、政治家,力劝楚怀王联齐抗秦,楚怀王却依附秦国,走上妥协投降的道路,屈原也遭奸臣迫害,最终投身罗江。
二、介绍剧情、作者的写作意图及时代背景
《屈原》写于1942年1月,正值抗日战争相持阶段,蒋介石消极抗日,发动了“皖南事变”,掀起反共高潮,大肆屠杀爱国抗战的军民。郭创作此剧是为了讽刺国民党的反动行为。1942年《屈原》上演后反响强烈,后虽被国民党禁演,但《雷电颂》的声音仍响彻在群众之中。
周恩来曾称赞说:“屈原并没有写过这样的诗句,也不能写出来,这是郭沫若借屈原的口说出自己心中的怨愤,也表达了蒋管区人民的愤恨之情,是向国民党压迫人民的控诉,好得很!”
三、选读课文,设疑索解
1.学生以最激越的情感自由朗读课文。
2.学生自主选择一段,示范朗读,并说说从这一段中读懂了什么并产生了什么疑问。
[这是非预设性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充分的朗读打通已知和未知的领域,教师既要作好朗读指导又要引导解疑。]
四、背诵前六段
指导方法:
1.理解背诵,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加以背诵;
2.归类背诵,根据语句关系或内容进行归类加以背诵;
3.提纲背诵,抓语句关键词提炼成提纲加以背诵;
4.形象背诵,将文字想像成画面加以背诵。
第二课时
一、点化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2-4 12:13
1.文中你、你们指代哪些?他们是同一类吗?
风、雷、电->抗击黑暗的伟大力量,光明自由的化身
宇宙中、心中的剑->战斗的信念
光明、火->理想中的世界
东皇太一->无德无能之流           昏庸
东君->弄虚作假之人                    腐朽
大司命、小司命、湘君->懦弱胆怯之辈    官员
河伯->剧中人物
2.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有何作用?
拟人->直接有力地表达爱憎之情
反复、比喻、反问->感情热烈,撼人肺腑,气势磅礴,铿锵有力
二、深悟
1.教师范读舞台说明段,学生闭目想像屈原的形象;
2.学生为屈原作画,并题写人物解说词。
参考:一个向往光明,痛恨黑暗,具有无比高昂的战斗激情的爱国者;
一个在屈辱中咆哮的疯狂斗士;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要鼓励创新]
三、发散
1.欣赏郭沫若《女神》中《凤凰涅槃》片段,如《凤歌》。
2.说说与本文的共同点。
3.语文知识小品:郭沫若的诗想像瑰奇,色彩明丽,感情炽热,富有浪漫主义特色。常把宇宙万物和自我融汇在一起,以独白式的语言直抒胸怀,在人物的单语世界里达到物我一致的境界。
四、课外阅读
    屈原《楚辞》、郭沫若《女神》
八   短文两篇
设计原理:
二项对立是最为普通的存在状态,而人对事物的认识,也在相区别比较中提升。同样,二项对立也常是文本的一种内质。教学中运用比较是为了发现,为了融合,比较的结果未必一定有明确的高下优劣美丑正误之分。
教学目标:
1.探究“日”“月”“飞娥”“夸父”“嫦娥”等意象的象征义,从而了解巴金的人生追求。
2.学会辨证地看待事物,在争鸣中擦亮双眼。
教学过程:
一、朗读
1.正音:撮、皓、浸、侵
2.请学生朗读,要求读出“日如火,月如水”的感觉。
二、争鸣
1.引导:许多事物都是对立存在的,因此人们看事物的观点也是各有不同的,但唯有矛盾冲突才有发展。托尔斯泰说过: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力。真理,是越辩越明的。
2.提出问题,让学生畅淡自己的观点。
A.文中日和月有何不同?你怎样看待日和月?
日是火热的,是光明、美好的象征。月是寒冷死寂的。(后一问属开放性)
B.飞蛾、夸父、嫦娥的追求方式,你赞同哪一种?
参考:
①飞娥、夸父为了追求光明、理想而奋不顾身,令人敬佩。
②嫦娥希望改变冰冷的月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更令人敬佩。
③飞娥、夸父、嫦娥都有一种不屈不挠的信念,但都有些不切实际、不自量力。
④他们勇气可佳,但方式不对,结果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⑤追求理想要理智、要讲实效,光头脑发热不行。
………
C.你怎样看待生和死?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与其苟且偷生,不如壮烈牺牲。
好死不如赖活着,活者才有活得更好的可能。
平平安安地活着就是一种幸福。
我们没有绝对的权力决定自己的生死。
三、选择
1.看别人的选择
2004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之一徐本禹,一个华中农大本科毕业生,自愿来到贵州贫困山区执教,对此你有何看法?
(他扛起的是贫穷和孤独,他扛起的是不属于他的责任,他说:每个接受过帮助的人都要尽自己的力量帮助别人。)
2.说自己的选择
⑴讨论:你如何预设你的人生?你心中的太阳是什么?
⑵点拨:
雅典奥运,刘翔以12秒91的成绩夺取百米跨栏冠军,摧毁了“黄种人不可能拥有此枚金牌”的说法,创造了一个奇迹。刘翔追到了他的太阳,可之后的一段日子里,他说自己只会咧嘴傻笑,感到迷茫。不过后来他又找到了另一个追求的太阳,那就是全运会、世锦赛、08奥运等冠军。
可见,人的一生不只追求一个太阳。
四、总结
本文写于抗日战争时期,巴金借日、月表达自己对光明的向往、对胜利的企盼、对严寒的憎恶,寄托了他为追求而不惜牺牲的人格理想。
附:板书设计
                追求光明               寒
飞蛾       夸父
扑火  光热  逐日   企盼胜利               冷





九    海 燕
设计原理:
朗读就是用读者的心声尝试复活文本的心声,是对文本的再创造,能提升语感品质。通过朗读获得情感体验,受之于心,发之于外。这种语感图式的建构,以及在言语活动中的顿悟,正是语文理解能力的核心工程。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的形式朗读课文,感受诗情、诗理、诗味;
2.理解文章正侧面描写相结合、运用象征手法和多种修辞方法的写法;
3.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英勇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海燕》是高尔基早期创作的一篇散文诗,写于1901年,正值俄国1905年大革命前夕 最黑暗的年代。俄国工人运动不断高涨,动摇着沙皇统治的根基。高尔基以敏锐的艺术感悟力创造了“海燕”的艺术形象,来欢迎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为无产阶级唱出了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
二、找读课文
(一)
1.找出描写海面自然景象的语句。
吼叫
争鸣                      燃烧     (大海)
(狂风)卷集               直压                           
(乌云)                    
(雷电)

2.女生朗读第一处海面描写,男生朗读第二处,男女生齐读第三处。说说朗读感受:
(气氛越来越紧张,感情越来越激动,语调越来越高,层层递进。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2-4 12:14
一些词语要读重音,如压、冲、恶狠狠等。)
3.讨论:这些环境描写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从侧面烘托海燕,突出主题,给作品带来浓厚的抒情气氛。)
(二)
4.找出描写海燕的语句,并圈出描写其动作形态的词。
5.指名三位学生朗读三处描写,要求以重音读出圈出的词语,如高傲、歌唱等。
6.讨论:海燕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海燕是勇猛坚强、乐观自信、富有献身精神的战斗者形象。)
(三)
7.找出描写其他海鸟的语句,并圈出描写其动作、神态的词。
8.讨论:
A.这些海鸟是怎样的形象?
(海鸥、海鸭、企鹅是惧怕战斗的胆怯懦弱者。)
B.为何写它们?
(从侧面反衬海燕的勇敢。)
C.该怎样读这几段?
(读时语调舒缓,重音轻读,最好有颤音。)
9.请一学生朗读。
(四)
10.小结:
本文以暴风雨渐进为线索分为三层,层层推进:
第一层:暴风雨将来临,海燕以乐观的激情渴望暴风雨的到来。
第二层:暴风雨逼进,海燕以必胜的信心迎接暴风雨的到来。
第三层:暴风雨即刻来临,海燕以胜利预言家的姿态欢迎着暴风雨。
三、朗读全文
如第二教学环节的形式分任务朗读全文,以个人、小组、男女生等为单位“演奏”一首海燕奏鸣曲。
第二课时
一、听课文录音。
二、说说为何全文读来如此气势磅礴,感情激越。
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具体见教师用书)
三、探讨本文的象征手法。
1.语文知识小品:象征是文学创作中一种重要的表现方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被象征的本体)。象征能使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思想情感委婉、曲折、含蓄地表达出来,使思想更具形象感。
2.本文是怎样运用象征手法的?
海燕               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暴风雨             1905年俄国革命前夕的革命形势
大海               广大人民群众
海鸥等             畏缩的假革命不革命者
乌云狂风雷电       日益猖狂的反革命势力
四、如何理解:“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预示着黑暗的沙皇统治即将崩溃,一场人民革命行将到来,表现出无产阶级革命者高度的智慧和对时代剧变的敏锐,也表达了革命者自信豪迈的战斗情怀和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五、补充阅读
郑振铎《海燕》、屠格涅夫《门槛》
十   组 歌
设计原理:
优美的语言,和谐的音节,深邃的语境,鲜亮的画面,都可作为载体,用来培养学生的情绪智力。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说读、美读,从文中获得美感。
2.在审美中移情,培养学生爱自然、爱生命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到过海边吗?你看过海浪拍打沙滩是怎样一番情景吗?你有过雨中漫步的经历吗?你还记得漫步雨中的感受吗?
二、聆听课文
1.生闭目聆听课文朗读,想象浪和雨的形象,然后用一句话来表述。
    参考:
浪是个热恋中的情人。
浪是对爱情忠贞不渝的痴心者。
浪是人间世界的守护者。
雨是一个无私的奉献者,为世间奉献爱和美。
雨是传情的信使,为爱架起沟通的桥梁。
雨是启迪人类心灵的智者。
……
2.追问:浪和雨只是自然界的一种事物,为什么课文让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个个可知可感、有血有肉的形象呢?
因为课文运用了拟人的写法,又倾注了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
三、点击作者
由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纪伯伦,生于黎巴嫩,12岁随母亲到美国谋生……18岁重返祖国,但因创办呼吁民间疾苦,被认为带有叛逆性的刊物《真理》被驱逐出境……纪是位热爱祖国、热爱全人类的艺术家,文学和绘画是他艺术生命的双翼,爱和美是他作品的主旋律,文坛称他为“20世纪的布莱克”。
四、说读课文
1.请学生自主选择一段,说说此段倾注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并朗读出这种感情。
比如:
《浪》
“我同海岸是一对情人……”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忠诚的爱恋。
“曾多少次……”表达作者爱的不仅仅是祖国,而是整个世界,这是一种博大的爱,对世间万物的无私的爱
“夜阑人静……”为着爱,作者义无返顾,面容憔悴,无怨无悔,多么坚贞的情感。
《雨》
“我哭……”诗人就是雨,把爱和生命洒向人间。
“我从湖中升起……”诗人向往一切美的事物,愿向它奉献所有
…………
2.语文知识小品:东方文学的最高境界就是“天人合一”,每一个字都浸透人类心灵的精华,文与人是融为一体、相互依存的,这正如卞之琳的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五、解读课文
1.质疑:你还有读不懂的地方吗?
2.学生可能会指出以下几处:
⑴如何理解“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
爱不是盲目的,理智责任能让爱更长久,清醒的爱是最需要勇气的,一种献身的勇气。
⑵“尘世人生也是如此:开始于……”是何意?
尘世也如雨水一样不断循环,是爱滋润了生命,传递着生命,使之生生不息。
⑶“我和礁石同席对饮”,礁石为何冷若冰霜?
暗喻祖国不理解诗人的爱国之情,以致诗人被逐出境。
六、美读课文
1.请学生配乐朗读两文。
2.学生互评朗读效果。
3.选取文中最令你难忘的句子,当堂背诵。
七、作业
1.摘抄体现“天人合一”意境的语句。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2-4 12:14
2.模仿课文,以“……之歌”为题写散文诗。
寻 觅 春 天 的 踪 迹
一点想法:
把“春天”的概念放宽,不仅仅是指季节之春,也指人类生命事业等的起始阶段,也指某种情感像春天般温暖等,这样开展活动能为写作挖掘更深更广的主题。
补充活动:
1.记录春天的色彩-----学生到自然界中采集表现春天色彩的动植物标本,制作成册,最好加上语言注释。
2.看我偶像的春天-----偶像可以是伟人、名星、普通人等等,只要是你崇敬的就行。让学生从自己的兴趣出发,收集有关偶像人生或事业起始阶段的愁苦或灿烂等图文材料,在班上展示并加以介绍。
3.听我家里的春天-----用录音机记下一家人其乐融融交谈的声音,或用摄影机拍下一家人某个欢乐的场面,要求加入你的感想作结束语。
                                                                (施蓓蕾)






































第三单元
[单元指要]
本单元课文以人与自然环境为主题,以科学文艺作品的不同形式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虑和思考。学习这些课文,一要树立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二要注意引导学生在不同学科内容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注重体验与思索,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三要感受准确、严谨的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学会缜密地思维,严谨地表达。
第11课   敬畏自然
[课文解读]
本文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篇议论性的散文,作者对长期支配人们的一些观念,例如“人是万物之灵”、“人要征服大自然”等进行质疑,并提出了“敬畏自然”的命题,强调“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全文以清晰的思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带有浓郁的抒情成分和个人色彩的论述,师生可以对作者的观点与论述提出质疑或补充,以此来体会作者的忧患意识,帮助我们理性的认识自然、爱护自然。
[教学重点]
1.        能够表达出本文中作者的观点和论述思路。
2.流利朗读,学习作者的语言。
[教学难点]
在理解作者观点的基础上,对作者的观点提出质疑或者补充,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预习]
1.识字
鲲鹏 斥安鸟 蓬蒿 咫尺 狼藉 相形见绌 美味佳肴
2.解词
蓬蒿:(方)茼蒿。飞蓬和蒿子,借指草野。
咫尺:(书)比喻距离很近。
狼藉:乱七八糟,杂乱不堪。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自不量力:不衡量自己的能力。形容对自己估计太高。
相形见绌:互相比较之下,就显出一方的不足之处。
精巧:精细巧妙。
佳肴:精美的菜肴。
二、导入
我们常常说:“人定胜天”“征服自然”,课文的作者却主张“敬畏自然”(板书课题),对大自然要又敬重,又畏惧,这是两种对立的观点,且看课文为什么主张敬畏自然而嘲笑“征服自然”呢?
三、浏览课文
首先思考:
1.“敬畏自然”的含义是什么?
(提示A、“敬”意味着应该怎样对待自然?B、“畏”是不是意味着恐惧?)
2.作者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又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提示C、为什么应该畏惧自然?D、作者认为应该怎样正确对待自然?)
这是针对人与自然对立的观念提出的。人往往提出要征服自然,虽然有其合理的一面,但走到极端往往违背自然规律,破坏自然,招致自然界的惩罚。人类智慧只不过是大自然智慧的一种工具。
(作者的观点 P89最后一段)
四、整理思路
1.提出人类“征服自然”的狂想不自量力
2.分析原因(人类智慧与大自然智慧的关系)
3.得出敬畏自然的结论
五、课文小结
学习本文要认识“征服自然”不合理的一面,作者就是以科学理性精神比较人与自然,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得出敬畏自然的结论,以利人类长远发展。
六、教师可以提出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质疑问题供学生讨论。(学生交流看法。)
例如
①人类是不是自然的智慧的产物?
②作者认为自然创造人类的目的是什么?
③自然界有目的吗?
④人类也有好有坏,大自然也是一样?
⑤本文是否也有好坏?
⑥人类的科学是人类需要的产物,本文是否也是某种需要的产物。
⑦长期以来,人类宣称自己是“万物之灵”,这篇课文的作者却提出人类“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其他生物都是与人类平等的生命。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根据是什么?
⑧读着作者这精辟的论述,理性分析,你打算如何将“敬畏自然,爱护自然”变成具体行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哪些做法已可以让大自然母亲展开欣慰的笑颜
七、了解科学文艺小品的文学性
学习文中多次运用反问句。体会其作用
反问是一种用疑问句式来表达确定意思的修辞方法,用否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用肯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加重语言的力量,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例如,“谁说宇宙是没有生命的?’’这比用一般判断句“宇宙是有生命的”语气更强烈,意思更肯定。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个反问句,并把它们变换成一般陈述句,然后比较一下,这两种句式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2-4 12:14
如:①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②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③谁说大自然是没有生命的?……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如果宇宙没有生命,怎么会从中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
      ④难道你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
      ⑤你难道没有用心灵听到从那遥远的星系里传来的友好问候吗?
[设计理念]教学本文的立足点:
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主要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对观点的阐释是层层深入的,首先否定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口号,认为这实在是自不量力的妄想,因为与大自然相比,人类的智慧实在算不了什么,人类的许多认识很幼稚,而大自然的智慧却是无与伦比的。接下来作者进一步强调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人类与大自然其他事物其实是兄弟关系。因此,我们应该敬畏自然。虽然作者的某些说法不无偏激之处,但对自然保持敬畏之心,也许不是一件坏事,至少可以使人们对自然存有几分小心,不敢妄动胡来。科学的发展使得人们解除了对自然的畏俱,也使人类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力量,解除了对自然的敬畏之心的人类,总是为着自己的私利由着自己的性子胡来,最终损害的还是我们人类自己。
这篇课文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学习。一是思考作者的观点,并参照自己对待自然的态度作一番检讨。作者立意高远,眼界开阔。能从长远的眼光和大宇宙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但是也有一些说法还可以商榷,可以引导学生思辨、质疑。二是作者的语言。课文中的许多句子有着丰富的哲理性和思辨色彩,应该认真揣摩。另外,作者通过反问、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也值得认真学习。  
[资料推荐]
我眼中的香格里拉   赵鑫珊
当人类把天然林中的第一株大树砍倒在地,文明便宣告开始了;当最后一株被砍倒在地,文明即宣告结束。
过去,我也见过山,但从没见过像香格里拉这样长年积雪、海拔6 000米以上的世界级山峰。
过去,我也见过峡谷,但从没有见过像香格里拉这样被切割成2 600米深的世界级大峡谷。同它的壮观、险峻相比,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切割深度仅2 143米)毕竟是小巫见大巫。
其实,迪庆高原本就是青藏高原的一个组成部分。香格里拉的雄伟山脉,是著名横断山脉的中段或腹地。境内海拔在4 000米以上的山峰就有百余座。当我乘坐越野吉普深入高原腹地,来到一个非常险要的垭〔垭(yā)〕两山之间可以通行的狭窄地方。口的时候,车内仪器显示了海拔高度:4 300米、气温仅12 °C(我知道上海是38 °C以上)。我们下车休息,活动一下四肢。幸好,我没有高山反应。在我们面前是一座高耸入云的雪山,估计有5 000米以上。周遭是一片原始的宁静、庄严和肃穆。同这种氛围相比,世界上一切大教堂、大寺庙所营造出来的氛围都是小肃穆、小庄严和小宁静。摄制组的民族文化顾问嘎吐萨(摩梭人)对我说:“面对这样的雪山,你不信仰一点什么,那是不可能的!”我点了头,深表同意。
这时候,摄制组的另一位民族问题顾问胡忠文(普米族)口中念念有词,正用手拾起一块石头往一个金字塔形状的小石堆放上去。我知道,这是藏民的风俗和宗教信仰。这小石堆叫“玛尼堆”。当人们过垭口,翻过一座大山进入另一座大山的时候,要放一块小石头到堆上,以表示敬山神,保佑自己平安。
在藏民心目中,万物都有神灵。山有神,河有神,大树也有神。人们为了盖屋,需要砍倒一棵树,必先跪在地上祈祷,向神陈述不得不砍伐的原因或理由,请求树神原谅自己的过失(听到这个细节,我非常感动。我认为这是藏传佛教的精华)。
其实,世界各大宗教的起源都是针对人性中的恶那部分而来的。人的欲望分两类:第一,为了生存,需要向大自然索取一些生活必需品;第二,超过必需品的其他东西,都是奢侈,侈糜。──把人的欲望分成这两类,并适度地规定这两者的界限,既发展经济又保护生态环境,是进入21世纪香格里拉要把握、坚持的最高文明哲学准则。我正是为了探求这一准则才来到迪庆藏族自治州的。
香格里拉人敬畏自然神的传统令我叫绝。比如禁止把衣服随便挂在树枝上即其一例。在饮山泉或在小溪旁边饮水时,务必要用双手把水捧起来喝,以表示对水的一种感恩。在饮酒之前,先要用右手中指蘸一下,然后把酒滴弹向苍天,表示敬天;再蘸一下,然后把酒滴弹向地,表示敬地;再蘸,弹向身后的山(香格里拉前后左右都是山),表示敬山神;最后蘸一下,用中指点在自己的前额,按我的理解,这是向自己、向自己的生命负责。
我赞赏这一风俗。我决心把这种酒文明带回上海。今后,在我饮酒的时候也要像香格里拉人用右手中指分别蘸酒四次,为的是提醒自己,提醒人在大自然中的真正地位。
人不是大自然(山川动植物)的主宰,他仅仅是其中一个环节。人只有敬畏大自然的生态平衡,敬畏大自然规律,敬畏大山、大河、大树和野生动植物,人才能继续在这个地球上生存下去。我认为这才是香格里拉的最高精神,也是我坚持的地球文明哲学。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2-4 12:14
在澜沧江畔茨中村大峡谷,我们在藏民家住了十天。那里真是名副其实的“开门见山”。居民把前后两座普通的山也称之为神山:东山叫“纳鲁卡”,西山叫“阿图伯蒂”。每年过年,藏民身着盛装,载歌载舞,举行宗教仪式,表示对山神的无限敬畏。
对登山队,当地居民十分反感。他们不允许有人把他们世世代代崇拜的山峰踩在脚下。20世纪以来,先后有英国、美国、日本和中日联合等四支登山队试图征服卡格博峰(6 740米),结果均以失败告终。1991年,17名中日登山队员遇难,被列为当年全国十大体育新闻之一。
有人悄悄告诉我,在一登山队第三次向主峰冲击的前一天,上百名藏民在山前举行祈祷仪式。登山队以为是在为自己祝福,祝登山成功,其实是在暗地里诅咒登山队的行为,因为他们亵渎了山神。
藏民的祷词大意如下:神啊,我们祖祖辈辈信奉您,您现在该显灵了!因为有人想把您踩在脚下……
听到这一绝密,我不禁拍手叫好。我坚决站在香格里拉人的一边,反对现代人藐视大自然,处处以主人的傲慢态度去征服大自然。
以藏民为主体的香格里拉人对迪庆森林局多年来的所作所为也视为大逆不道。据当地藏人告诉我,自1964年国家从东北调来六个伐木队,开始大规模商品材生产以来,斧头、锯子所到之处,原始森林大片倒地,野生动物越来越少,日益引起香格里拉人的不满。他们常以伐木队为敌,暗地里破坏伐木队的设施和生产工具,甚至掀翻他们的运输车。
听到这些自发保护原始森林的举动,我深表赞同。因为8月上旬,正是长江中下游洪水肆虐的日子。长江上游所有林业局(当然包括迪庆一个国营森工局、四个州县木材公司和七个木材加工厂在内。目前香格里拉森工系统职工有2 000多人)的显赫成绩都同今年这次大洪水有因果关系。
因为大方向、路线一错,干劲越大,罪过也越大。每年采伐量越大,裸露山体面积越大,输入长江的泥沙量也越大。长江一旦成了第二条黄河,那便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大悲剧。
我们在澜沧江畔住了多日。那汹涌的江水呈土红色,使我吃惊,因为泥沙量太大。金沙江流经迪庆州,至四川宜宾这一段,称之为长江上游。据估计每年流入金沙江的泥沙在6.4亿吨。这些泥沙淤积在下游河床、湖泊,引发出洪水便是必然恶果。看来,香格里拉决不是也不可能是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因为我们只有一条长江,她的天然林和山地植被的命运决定长江中下游几亿人的安居乐业。香格里拉的要害不在她的工农业总产值增长了多少倍,而在天然林保护、造林绿化和森林防火等方面的工作做得出类拔萃。希尔顿①〔希尔顿〕英国作家。著有《失去的地平线》一书,描述了香格里拉安宁祥和的社会。在他的小说里没有也不可能指出这一点。因为“生态环境”这种意识只是最近30多年才形成的。藏民对大树的敬畏尽管是出自藏传佛教的哲学教义,但它同生态环境保护准则却是一致的。的确,佛教哲学有不少环保思想,我以为这是香格里拉可以为当代地球文明作出积极贡献的地方。
这才是我眼中的香格里拉。什么都要定位。个人的一生、一个城市、一个地区和一个国家,都有个定位问题。50年代我们试图把北京建成一个重工业基地便犯了定位的错误。
香格里拉定位决不是大力发展采矿、木材采运与加工和纸浆制造等现代工业,而是在整个自治州建立一个具有世界水准的国家公园。也只有这样,长江上游金沙江段的天然林和植被才能得救,保护下来。──这一设想,是我考察香格里拉之后的一个重要结论。
后来,在同有关人士神聊的过程中,我得知就在今年6月27日至7月1日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在考察了迪庆州的自然风光之后,有意同我们国家合作,打算在迪庆高原共同建立一个世界级的国家公园。这一计划无疑是香格里拉的最佳定位,它使我也松了口气:这是为长江不会成为第二条黄河的积德积善、造福子孙后代的绿色工程。因为宜昌以上的长江上游(包括香格里拉境内的金沙江)森林植被才是维护生态平衡的主体。
迪庆香格里拉国家公园的建立如果得以实现,2 000多名伐木和木材加工工人统统转为护林、造林工人,那才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福音。也只有这样,香格里拉的动植物多样性才能持续保持下去。要知道,这里历来有“高山动植物王国”和“药材宝库”的美称。
首先要做到的,是不再砍一株天然林。要把每棵天然大树之神请出来,并深入人心。其实树神已经显灵。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惩罚便是。再有,据我沿途粗略观察,香格里拉境内公路一遇上雨天即有大小塌方、泥石流发生,也不妨看成是树神在显灵。因为山地森林、植被遭破坏,雨水从裸露山体冲刷下来便挟带着大量泥沙。据我所在茨中村60岁以上老人说,50年前,澜沧江两岸的高山都有天然林覆盖。由于多方面原因(如人口增加),天然林被砍伐殆尽,山坡上种上了玉米,结果时有泥石流冲毁村寨的危险。这还不是树神在显灵?我知道这种说法是原始迷信,但这是好迷信,它能抑制住人的无法无天。
大自然惩罚人类,报复人类,同“树神显灵”是同一事物的两种说法。尽管这后一种说法带着一点宗教色彩,但更生动、具体,能为广大人们接受,并变成行动。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2-4 12:14
在藏语中,“香格里拉”原是“心中的日月”这个意思。这个叫法很好,既有自然神的宗教色彩,又有诗意和浪漫情调,而且它渊源于迪庆藏语的方言“香巴拉”(Shambala)这个古老词汇,意即人神相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
我想,如果长江上游地区能保持“香格里拉”的原义和哲学精神,那末,这次洪水就不会发生。
我忘不了茨中村的大峡谷。那夜半的月,总是叫我想起希尔顿在小说中多次描写到、并为之激动的“蓝色月亮峡谷”。
在我眼里,香格里拉既是一个有形的地理概念(她应是云南省西北角整个迪庆高原),又是指一片人与人、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安宁土地、理想境界。
愿中华大地,愿21世纪整个地球,都成为“香格里拉”!
敬畏生命  张晓风
那是一个夏天的长得不能再长的下午,在印第安那州的一个湖边,我起先是不经意地坐着看书,忽然发现湖边有几棵树正在飘散一些白色的纤维,大团大团的,像棉花似的,有些飘到草地上,有些飘入湖水里。我当时没有十分注意,只当是偶然风起所带来的。   
可是,渐渐地,我发现情况简直令人吃惊。好几个小时过去了,那些树仍旧浑然不觉地,在飘送那些小型的云朵,倒好像是一座无限的云库似的。整个下午,整个晚上,漫天漫地都是那种东西。第二天情形完全一样,我感到诧异和震憾。
其实,小学的时候就知道有一类种子是靠风力靠纤维播送的;但也只是知道一条测验题的答案而已。那几天真的看到了,满心所感到的是一种折服,一种无以名之的敬畏。我几乎是第一次遇见生命——虽然是植物的。        
我感到那云状的种子在我心底强烈地碰撞上什么东西,我不能不被生命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投资所感动。也许在不分昼夜的飘散之余,只有一颗种子足以成树,但造物者乐于做这样惊心动魄的壮举。        
我至今仍然在沉思之际想起那一片柔媚的湖水,不知湖畔那群种子中有哪一颗种子成了小树?至少,我知道有一颗已经成长。那颗种子曾遇见了一片土地,在一个过客的心之峡谷里,蔚然成荫,教会她,怎样敬畏生命。      
高处何处有赠给毕业同学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一位老酋长正病危。
他找来村中最优秀的三个年轻人,对他们说:“这是我要离开你们的时候了,我要你们为我做最后一件事。你们三个都是身强体壮而又智慧过人的好孩子,现在,请你们尽其可能的去攀登那座我们一向奉为神圣的大山。你们要尽其可能爬到最高的、最凌越的地方,然后,折回头来告诉我你们的见闻。”   
三天后,第一个年轻人回来了,他笑生双靥,衣履我鲜:“酋长,我到达山顶了,我看到繁花夹道,流泉淙淙,鸟鸣嘤嘤,那地方真不坏啊!”老酋长笑笑说:“孩子,那条路我当年也走过,你说的鸟语花香的地方不是山顶,而是山麓。   
你回去吧!”一周以后,第二个年轻人也回来了,他神情疲倦,满脸风霜:“酋长,我到达山顶了。我看到高大肃穆的松树林,我看到秃鹰盘旋,那是一个好地方。”   
“可惜啊!孩子,那不是山顶,那是山腰。不过,也难为你了,你回去吧!”一个月过去了,大家都开始为第三位年轻人的安危担心,他却一步一蹭,衣不蔽体地回来了。他发枯唇燥,只剩下清炯的眼神:“酋长,我终于到达山顶。但是,我该怎么说呢?那里只有高风悲旋,蓝天四垂。”   
“你难道在那里一无所见吗?难道连蝴蝶也没有一只吗?”   
“是的,酋长,高处一无所有。你所能看到的,只有你自己,只有‘个人’被放在天地间的渺小感,只有想起千古英雄的悲激心情。”   
“孩子,你到的是真的山顶。按照我们的传统,天意要立你做新酋长,祝福你。”   
真英雄何所遇?他遇到的是全身的伤痕,是孤单的长途,以及愈来愈真切的渺小感。
热爱生命  蒙田
我对某些词语赋予特殊的含义。拿“度日”来说吧,天色不佳,令人不快的时候,我将“度日”看做是“消磨光阴”,而风和日丽的时候,我却不愿意去“度”,这时我是在慢慢赏玩、领略美好的时光。
坏日子,要飞快去“度”;好日子,要停下来细细品尝,“度日”、“消磨时光”的常用语令人想起那些“哲人”的习气。他们以为生命的利用不外乎在于将它打发、消磨,并且尽量回避它,无视它的存在,仿佛这是一件苦事、一件贱物似的。至于我,我却认为生命不是这个样的,我觉得它值得称颂,富有乐趣,即便我自己到了垂暮之年也还是如此。我们的生命来自自然的恩赐,它是优越无比的,如果我们觉得不堪生之重压或是白白虚度此生,那也只能怪我们自己。
糊涂人的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
不过我却随时准备告别人生,毫不惋惜。这倒不是因生之艰卒或苦恼所致,而是由于生之本质在于死。因此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享受生活要讲究方法。我比别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因为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尤其在此刻,我眼看生命的时光无多,我就愈想增加生命的力量,我想靠迅速抓紧时间,去留住梢纵即逝的日子;我想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我愈要使之过得丰盈饱满。
蒙田(1553—1592),法国思想家、散文家。代表作为《随笔集》三卷。
第12课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2-4 12:14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课文解读]
本文是报告文学的节选。罗布泊在30多年以前还曾经是一片美丽的仙湖,但现在却成了令人恐怖的沙漠,吞噬了无数的生命。作者通过翔实的资料警醒世人要拯救生态环境,树立环保意识,做好生态保护。
课文全篇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痛惜之情,为罗布泊生态之恶化而痛苦,为人们索取之盲目而痛惜。为了表达这种感情,作者运用了各种表现手法,一是拿罗布泊的过去与现对比,昔日的美丽繁华、今日的荒凉破败,巨大的反差不仅造成文势的跌宕,更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二是运用拟人手法,以事物自身的诉说引起人内心的震动,如“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文句所描写的罗布泊的惨状,实让人痛心疾首;三是运用数据客观说明,具体、确凿、真实的说明了人的盲目无知和对生态资源的巨大破坏,令人扼腕痛思。这些在教学中都要明确并引导学生仔细体会。
[教学目的]
1.学习用对比和引用数据等表现方法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2.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反思人类的破坏行为。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
二、导入
新疆维的罗布泊,曾经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水清澈的生命仙湖,而今却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回顾这段充满苦涩的历史,再探这片遍体创痍的土地,究根溯源,问谁在作祟。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从文中找出使自己心有所动的文句,划线并将感想记在学习笔记本上。
2.读出你所划的句子,注意相应的语气,说出自己对这些文字产生思考的因由和由文句生发的感想。
教师相机点评或补充相关图文内容
(投影收集的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的资料、图片或制作的动画。)
以此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要解决重点文段,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①反复朗读课文的最后三段。(要求读出感情)
②期间组织学生思考、讨论问题:
A.人们为什么会制造出这样的悲剧?
B.青海湖和月牙泉告诉我们悲剧停止了吗?
C.恳求上苍再返回一百年前,我要做些什么?而现在,你对周围继续制造类似悲剧的人们说些什么?
四、指导学习本文的写法。
1.作者引用了具体数据,告诉人们同样的悲剧仍在继续,呼吁人类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引导学生把数据整理出来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过去的罗布泊——现在的罗布泊,各是什么样的?课文中还有类似的对比吗?请找出来阅读并比较,领会对比手法的作用。
    3。运用拟人手法,以事物自身的诉说引起人内心的震动,如“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一句所描写的罗布泊的惨状,实在让人痛心疾首。
4.直接表达作者忧患意识的句子也很多请同学找出来,以合适的感情朗读。
指导学生讨论交流,进一步明确作者的忧患意识。
    五、课外写作
    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1.我与罗布泊同龄,共百岁。
    2.我的成长史就是罗布泊的坎坷史。
    3.从出生~20岁(从斯文?赫定发现仙湖,想像要丰富、拟人化、有情调。)
    从20岁~60岁(扣两次改道、“四盲”危害,重点讲人类对罗布泊的破坏。)
    从60岁~100岁(扣我的少年、青年时代的美好记忆,寻找回来的世界,思念、牵挂、魂牵梦绕的故乡山水。展开联想,恳求上苍再赐我一百年,前一百年罗布泊养育了我,后一百年,我要回报罗布泊。)
    [资料推荐]
大山的报复    吴岗
盛夏。越野车驶出辽宁营口市大石桥沿公路向西疾进。我要去的地方距大石桥90公里──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
巧得很,五十三岁的司机万师傅恰好老家在大石桥与岫岩之间。山林中长大的他亲身经历了这一带的山由“绿”变“灰”的过程。得知我要去岫岩的意图后,他边开车边与我聊起了过去:
“在我小的时候,这条路是一条土路。两边的山上全是树。这个季节,漫山遍野全是山花野草,鸟儿多的是。风一吹,花香扑鼻,树叶哗哗作响。孩子们没有大人带领是不敢走这条路的。山林中除去鸟儿外,还有老虎、豹、狼等凶猛的野兽。大人们夜间走路也要结伴带着“家伙”以防万一。每年夏秋两季是我们最高兴的时候。小伙伴们欢呼雀跃着钻进树林,采蘑菇、捉松鼠、摘野果,快乐着呢……”
万师傅陶醉在过去的美好回忆中,不停地讲述着。
透过车窗,我极力地寻觅着,想寻找到一片心目中的绿色,想寻找到万师傅描述的那种林涛吼、鸟儿鸣、花儿香、野兽满山跑的美好景色。
我失望了。从我眼前掠过的山几乎全被剃了光头,一片灰蒙蒙没有任何光彩。
万师傅描述的那种景色只能成为美好的回忆了。
岫岩多山,山地占了45%。1191年,辽东巡狱王寂到此,看到这里大山连绵,数峰侧立,状若翠屏,秀色可掬的自然景色,为其起了个非常形象的名字──岫岩。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2-4 12:14
岫岩境内千山竞秀,万壑争险,有名的山岭500多座,那山千姿百态、层峦叠嶂。境内沟谷交错,河川密布,500余条溪流在大小山谷之间,汇集成13条支流,又汇成两大干流──大洋河、哨子河。这两条河像两条彩带,由北向南飞舞而过。
岫岩山多、林多、野生动物多。各种鸟类80余种,老虎、狐狸、野狸、狍子、松鼠、野兔等走兽20余种。
岫岩不光景色秀美,还是我国著名的玉石产地。岫玉驰名中外。
1621年,努尔哈赤亲率清兵占据此地。面对醉人的景色、广袤的原始森林,能骑善战、性格豪爽的满族人笑逐颜开,每日开怀畅饮,拉弓射箭,乐不思蜀。当努尔哈赤攻进北京城,建立清朝后,许多人并不愿意迁往北京城过舒服日子,仍留在这里,以山为乐,以林为伴,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满族人从此在这里扎下根。现在,岫岩的满族人占全县的95%以上。
美好的日子演变成灾难,始于对原始森林的过度砍伐。
岫岩虽然景色宜人,但地处深山区,交通不便,百姓生活极为贫困。为摆脱贫困,50年代起,岫岩人开始了烤烟、造酒的工业运动。烤烟、造酒离不开燃料。一切燃料均出自森林。有人计算过,每烤一吨烟要耗费木材3至4吨,造一吨酒也要用2吨以上的木材。那时候,岫岩境内烤烟厂、造酒厂遍地开花,大片大片的树木被砍掉扔进炉膛。近处的树砍光了,又向深山老林进军。那时候的人脑子里只想着烤烟、造酒换钱,哪想到一座座绿山变秃后灾难跟着来了。
岫岩地矿局的同志介绍说,岫岩境内解放前仅发生过一次大规模的泥石流。60年代树木被砍光后,全县发生不同规模的泥石流11万次,大规模的泥石流3次,共死亡138人。
我伫立在黄花店镇关山门村被泥石流扫荡过的地方。
哨子河中,泥石流冲下的石头仍在;河岸边,泥石流摧毁的房屋仍在。乱石、残垣静静地躺在那里,向人们诉说着1989年8月6日那个恐怖的夜晚。
那天,天气极闷、极热。晚饭后,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雨袭击了黄花店镇。全镇降雨最集中最大的地段就是关山门村。大雨瓢泼般从天而降,一直下了十几个小时。被砍伐光秃的陡峭荒山,在如注的暴雨持续冲击与拷打下,最终保持不住往日的矜持与沉默,轰然倒塌,沙石翻滚,呼啸着向山下扑来。一时间,洪魔的咆哮声、人们的惊叫声、房屋的坍塌声、牲畜的嘶叫声和愈下愈烈的暴雨尖厉的叫嚣声响作一团。
整个关山门村在呜咽。
全村被死神所控制。
人们惊慌失措地从屋中跑出来,目睹了滚滚泥石流从眼前淌过,房屋在眼皮底下倒塌。
关山门的村民终于品尝到滥伐森林的恶果,经历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灾难。
这场灾难给关山门村人的生命财产带来惨重损失。全村死伤20余人,牛、羊、猪等牲畜死亡300余头,房屋被冲毁20余间。
泥石流将哨子河拦腰截断,使哨子河水位陡涨。当地军民奋战两天两夜,才疏通了河道,避免了更大损失。
关山门村曾是一个自然环境与森林资源十分富有的村落。可如今失去绿衣覆盖的秃山,已退去了往日的羞涩,变成了一个个张开大嘴的凶神恶煞,它们亮开嗓门向人类公开宣战,它们毫无忌惮地说:我们正等待时机,准备随时再向你们发起进攻。你们敢应战吗?
面对挑衅,愧对大山的人类选择什么呢?
近几年,有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山上才渐有了绿色。可这其中全部是次生林和灌木林。森林已远离我们而去。而仅靠这些绿色要想让大山收回野性重新服服帖帖地为人类服务是不可能的。
据专家介绍,像关山门村这一带的山在现有树木不被破坏的情况下,若想恢复原始森林状态,即便封山封路人们远离大山实行全方位封闭,也需要50年时间。
半个世纪的漫长等待啊!
我们有这份耐心吗?
此刻,一位林业专家的话响在我的耳畔:森林对洪峰的最大削减量可达到50%。正常情况下,一亩林地可截留30立方米的水,而5万亩林地便是一座100万立方米容积的水库。
我们不妨设想,1998年汛期发生在长江的特大洪水,若上游地区不滥伐森林,就能截留住三分之一的水,那将是什么局面?
我站在泥石流淌过的地方,望着满目碎石时常在想:大山啊,你真的不能再忍受了吗?我仿佛听见大山说,回答这一问题的不应是我,应是人。
大山是美丽的。美丽的大山只有人类与它和平相处才越发可爱。人类往往忽略了这一点,人们在游山玩水、在向大山索取的时候,忘记了大山潜伏的杀机,而一旦大山成了杀手,威力往往是巨大的。
其实,让大山保持美丽,供人们欣赏,供人们享受,还是让大山变成杀手,主动权完全掌握在人的手中。
第13课  旅鼠之谜
[课文解读]
本文是一篇妙趣横生的科学小品,围绕北极旅鼠的三大秘密,既生动的说明,又运用了自然的对话叙述方式,是典型的科学文艺作品样式。要明了这种寓知识于趣味的表达特点,让你既了解知识,又享受乐趣。
[ 教学重点]
1. 学生自己探究课文解答旅鼠之谜,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2.了解作者用“记叙的框架、对话的方式来介绍科学知识”的写作手法
[预习]
①读著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媲美( )挑衅( )笃信( )迷惘( )啮齿( )苔藓( )前赴后继( )
②解释下列词语
媲美:美的程度差不多;比美。
挑衅:借端生事,企图引起冲突或战争。
笃信:忠实的信仰。笃:忠实,全心全意。
鼠目寸光:比喻眼光短,见识浅。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2-4 12:14
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互相配合。
前赴后继:前面的上去,后面的人就跟上去。,形容踊跃前进,连续不断。
道听途说:从道路上听到,在道路上传说。泛指传闻没有根据的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自然创作的精巧绝伦的艺术品,使世界异常瑰丽神奇,位梦华给我们记录的旅鼠,又给我们带来一个难解的迷。
(二)速读课文,把握全文基本内容
思考题1.归纳北极旅鼠有哪三大奥秘?
(①旅鼠繁殖能力惊人。②旅鼠的繁殖不但有所节制,而且一旦繁殖过多,会出现种种怪现象,好像想方设法要自杀似的。③死亡大迁移,数百万旅鼠奔往大海,葬身大海。)
思考题2.课文说:“人类也许应该从旅鼠身上学到点什么。例如,如果人类也毫无节制地繁衍下去,也许有一天不得不走旅鼠的道路。”想一想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从中可获得哪些启示?
    (文字资料:美国科普作家、未来学家阿西摩夫在1972年就人口的未来写道:“目前,世界人口正以每日20万或每年7000万人的速度增长着……完全有理由担心,如果地球人口继续像现在这样,每过35年就增加一倍,那么,到公元2570年人口将增加10万倍;到公元3550年,人类机体的总质量就会等于地球的质量;到公元7000年,人类的质量就会等于已知宇宙的质量!看来很明显,如果不加以控制,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恶果。 启示:
(1)自然界本身具有调节作用,一旦打破生态平衡,就出现向新的平衡转化的趋势;
    (2)从自然界的调节中人类应当觉悟:人类也应注意自我调节,以求和谐发展;
    (3)科研过程要不断调整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只有创新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才能解开大自然之谜。)
(三)再读课文,了解本文的写法
思考题3:这是一篇很别致的科学小品。叙述“我”与丹尼斯的交谈,交谈中介绍了旅鼠的三大奥秘,既引人入胜,又发人深思。想一想,作者为什么采用这种写法?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教师可适当提示明确
课文采用“记叙的框架、对话的方式来介绍科学知识”,可以说是记叙文与说明文的杂交品种,或者叫跨文体的文体。先找出本文记叙的要素;再找出为了说明旅鼠之谜所采用了的几种说明方法?
(提示A.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我”捉到一只旅鼠;经过——“我”听丹尼斯讲述旅鼠的种种奥秘;结局——丹尼斯就旅鼠行为发表他的感想。
    B.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以句子实例说明
C.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寓知识于趣味的表达特点,让你既了解知识,又享受乐趣。)
(四)拓展迁移
除了旅鼠之外,自然界还有一些奇异的现象,如橡树之迷,彩蛛之迷等等,你来尝试着把从书本和生活中了解的一些难解的现象,象老师和文章作者那样清楚的叙述出来。
有兴趣的同学去“世界之迷论坛http://mw.lamost.org/bbs/index.php”或者“北京科普之窗http://www.bjkp.gov.cn/bjkpzc/index.shtml”“爱得网www.artwork.com.cn“等网站看看。
[资料推荐]
鹿狼之战   秉安
1949年冬天一个寒冷的夜晚,美国苏必利尔湖上一片冰封,一只雪橇轻巧地滑过冰封的湖面,向洛耶耳岛上驶去。
驾驶雪橇的是一位叫彼得逊的生物学家,他此行去洛耶耳岛是为了进行一次生物史上还从未有过的试验──在他的身旁的铁笼里关着4只狼──他此行目的是为了在几年后,在洛耶耳岛上展开一场狼与鹿的大战。
原来,苏必利尔湖中的洛耶耳岛是以驼鹿众多而有名的。但是,驼鹿大量繁殖的结果却使岛上本一片绿荫的花草灌木遭到破坏,因为驼鹿要成长繁殖就必须啃吃掉大量的绿色植物,仅仅10年功夫,当驼鹿的数目猛然从1 500只上升到3 000只时,洛耶耳岛上便显得灌木稀疏。美丽的、绿叶葱茂的洛耶耳岛,似乎有一天会从苏必利尔湖面上消失掉。
生物界的生态平衡被打破了,而这种平衡是整个生物界赖以生存的基础,必须拯救洛耶耳岛上的花草灌木,而科学家企图再造绿色生命的大胆试验是依靠4只小狼来完成的。
铁笼中的小狼眼中闪着绿色的光。不时磨着锋利的牙齿,听着从岛上传来的驼鹿的叫声,一股跃跃欲试的神态。
不过,这几只狼却低估了它们的对手,因为洛耶耳岛上的驼鹿亦非等闲之辈,我们慢慢就可以知道了。
雪橇平稳地停靠在小山脚下,彼得逊把铁笼放到雪地上,他一打开门,获得自由的四只狼就像箭一般朝岛上奔去。彼得逊在一个岩洞前卸下了食物和御寒品,又用岩石垒好了洞门,当他的住地俨然成了一个温暖而又安全的堡垒后,他便用大石塞住了洞门,然后安稳地睡了他几十年观察生涯中的第一觉。
彼得逊观察什么呢?如果仅仅认为他此来是为了观看狼与鹿的战争便大错特错了。如前所叙,他想证实的是生物学鼻祖达尔文几百年来曾提出的田鼠与三叶草的理论,即:一个地区的生物,永远是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数量间的。洛耶耳岛上灌木的被毁,原因正在于没有天敌控制驼鹿的疯增。而四只狼及它们将繁衍的后代,将吃掉一批又一批的驼鹿。驼鹿少了,被毁的灌木才会逐渐繁茂起来,洛耶耳岛才会再现葱茂。
然而,有一个没有料到的情况出现了,当彼得逊经过一个星期的观察后才察觉,原来的计划正面临考验。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2-4 12:14
原来,野狼攻击食草动物时有其规律。一般来说,狼在遇到较大的动物时,总是采取集体进攻的方式。这倒不打紧,四只狼依然可以组织起它们的进攻队列,问题是这有限的四只狼所遇到的却是一个庞大的兵团──驼鹿有千只之多,它们身材高大,雄鹿站立时肩高通常达到2米,能以1.2米的跨幅带着庞大的身躯奔跑。通常在这种情况下,狼队攻击的规律是,首先在驼鹿群旁窥视、等待,并不贸然攻击,当发现因为饥饿或疾病而孱弱的驼鹿出现时便一拥而上。奇怪的是,当狼群攻击驼鹿中的老鹿时,周围的强健的驼鹿并不援救,而听任群狼对同胞的进攻,这似乎是生物界中有意“安排”的优胜劣汰。然而,此次洛耶耳岛上的4只野狼却始终未敢贸然行事,因为此刻洛耶耳岛上的植物尚未吃尽,驼鹿还能获得部分食物来源,由于食源基本上维系着驼鹿的生存,鹿队中尚未出现饥饿而孱弱不堪者。驼鹿还在繁殖,数量还在增加。
看看逐渐光秃下去的小岛,彼得逊相信,6个月之后,情况将会改变,他所预计的野狼控制驼鹿的局面将出现。
果然,不到6个月,形势陡然转化,由于岛上的灌木花草逐渐被愈来愈多的驼鹿啃啮殆尽,食源越来越紧张,驼鹿越来越瘦弱。终于,有一天,当整个洛耶耳岛几乎看不到一点绿色时,第一只因为饥饿而蹒跚移步的驼鹿终于倒地。
驼鹿几乎再也没有食物,满岛上传响着饥饿的驼鹿凄厉的叫声。
当驼鹿兵团陷入粮尽的困境时,精锐的野狼连队开始从石穴中窜出,向着饥饿的对手进攻了。
山下出现了鹿队,在彼得逊的望远镜中,它们显得那样蹒跚,毫无生气,过去奔腾跳跃的驼鹿兵团到哪儿去了?而望远镜中的另一个焦点是,4只野狼形成散兵线向庞大的驼鹿群靠近了。
这是一场令人不敢相信的战争,狼站在1 000只驼鹿面前,仿佛四个孩童站在1 000名巨人面前一样,但是这些孩童生气勃勃、张牙舞爪,势在必胜。
一场决定驼鹿命运的决战即将来临,而驼鹿似乎全无察觉,它们悠闲地从野狼身边结群走过,年轻的雄鹿不时追逐着雌鹿调情。
当队列最后孱弱的老鹿暴露在狼面前时,最先进攻的是头狼,它奋力跃起跳到一只驼鹿身上,但很快就被庞大的对手随意挥摔在地上,但是第二只野狼已经跃上,接着是第三只、第四只。
当第一轮进攻完成时,四只野狼喘息着,而它们的对手腿上已经流血。显然,孱弱的老鹿已不能再奔跑了。
正如野狼们的祖先所遇到的:它们的对手虽然庞大、众多,却自私、无义,当落伍的老鹿被咬伤时,鹿队如同一无所知似的,悠然远去……
孤单负伤的老鹿留在旷野中,它望望四双带着绿光的眼睛,仿佛感到它生命的最后一程已经来临。它用含泪的眼睛最后望了一眼远去的鹿群,然后仰天一声长鸣,仿佛长叹命运对它的无情安排,然后奋力向左边的一只狼猛冲过去──拼死一搏吧。
这只狼被它坚硬的头撂出了几米远,但它感到另外有一双利爪抓住了它的背脊,背上的对手被掀翻下来了,它忽然感到又有一团黑色的闪电跃上来咬住了它的脖子……
一个沉重的身躯“咚”地倒在洛耶耳岛的石砾上,随着四声带着胜利的欢呼,4只野狼一齐扑向地上巨大的身躯,撕裂,啃啮……
洛耶耳岛上第一只驼鹿倒下了。从此,小岛上一次新的生物平衡开始了!
随着老弱驼鹿一只又一只地倒下,到1975年,狼群开始升到57只,驼鹿下降到700只,而岛上的灌木开始繁茂,温暖湿润的山涧里,甚至传出筑巢小鸟轻快的鸣叫声。
当生物界的某一方发展到一定极限时,另一种趋向又在悄悄开始。
1980年,当洛耶耳岛上的狼数达到65只时,驼鹿数量降到了650只左右,于是生物界平衡的天平开始向另一端倾斜。
这时的洛耶耳岛,又是一片绿色笼罩,草叶肥美,得到了充足食源的鹿群开始强大,变得雄壮有力,队中饥饿孱弱者几被淘汰干净。
这是一支数量极少,却是极为强大而精锐的鹿队,650只驼鹿,仿佛650名古典武士,当它们一齐在洛耶耳岛上的草地上踏过时,2 600只铁蹄震得大地都在颤抖。
这时的野狼比起它们的创业时期,数量增加了16倍。可是,情况却截然相反,当65只野狼在它们攻击经验十分丰富的头狼的率领下列队等候进攻时,面对着强健的驼鹿兵团,它们无从下手。
有趣的是,最初被彼得逊带上洛耶耳岛来的野狼,有3只是因为忍着饥饿冒险进攻死于驼鹿强健的蹄下,只有一只是因为年老而死于洛耶耳岛的海滩。
不利于狼群的情况出现了:数量越来越多的狼群因为没有食物开始解体,几只饥饿的雄狼最先不听指挥而拒绝群体进攻,改为到处去找寻鼹鼠和野兔的洞穴。接着,狼群中开始出现由于饥饿而带来的死亡。到1980年底,洛耶耳岛上的群狼下降到30只。也许,1981年是洛耶耳岛狼群下降到的最低点的年代,仅仅只有12只最强健的野狼侥幸存活下来。
不可一世的狼群再没有昔日的辉煌了。
阵阵的北风吹过苏必利尔湖面、扬起阵阵积雪,撒在一只只在雪地上觅食的、快要冻僵了的野狼身上,它们的前途堪忧。
在一个山脚下,面容已开始衰老的彼得逊搬开了“堡垒”前一块块的石头,让雪地上刺目的阳光照进黑暗的山洞中来。多年来,他记不起曾经多少次来到这个观察点,进行他的科学考察了。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2-4 12:14
他在石“桌”上摊开日记,看看窗外光秃秃的小岛──洛耶耳岛再次显现出几十年前的境况:驼鹿强大得几乎令岛上所有的植物都难以存在了。
于是他写道:“由于平衡被打破,看来由上帝安排的另一个转折,又将开始了。”
第14课  大雁归来
[课文解读]
这是一篇科学文艺散文,学习本文,重在品味感悟,体会本文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让学生产生热爱自然,珍爱野生动物的共鸣。
[教学时数]       一课时
[预习 ]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迁徙(xǐ) 雾霭(ǎi) 窥(kuī)探 缄(jiān)默 狩(shòu)猎 凋(diāo)零 滑翔(×iáng) 顾忌(jì)
2.解释下列词语。
凋零:凋谢零落。 迁徙:迁移。 缄默:闭口不说话。 窥探:暗中察看。 雾霭:雾气。 狩猎:打猎。 顾忌:恐怕对人或对事情不利而有顾虑。 目空一切:形容骄傲自大,什么都看不起。
[教学过程]
一、或图或文或诗词导入
大雁是春天的使者,当第一群大雁来到我们的面前,就宣告春天来到了。它们欢呼着旅行,喧闹着集会,寂寥了一冬的沼泽地因此增添了许多情趣和机……
    二、阅读课文。整体了解文本内容:
    问题:作者通过自己的观察了解,向我们介绍了大雁的哪些趣事(习性)?
    只在于学生有所了解,不强求答案的一致。如:
    1.来的季节是三月春天。  2.定期迁徙。
3.飞行的路线是笔直的。  4.三月的大雁一触到水就叫,喧嚷。
5.同伴发出邀请。        6.春雁集会
7.十一月份的大雁却一声不吭。 8.孤雁的鸣叫飞行和雁队家庭的特点;
9.食性爱寻食玉米粒。   10.六只列队飞;三月的信念。
11.四月的夜间,大雁会一阵阵喧闹。  12.三月里野性的诗歌
三、再读课文,领悟主旨 :
四、        问题:你看到了这个爱鸟者怎样爱鸟的呢?
文中作者对大雁的观察和描写的句子,字里行间都体现出对大雁的浓厚爱意。而且使用了打比方、拟人等方法,把大雁看作是充满灵性的动物,使文章充满生动性和趣味性。试着在文中读这些句子,品味一下富有人情味的词语所表现出的感情。 例如:
    1.而一只定期迁徙的大雁,下定了在黑夜飞行200英里的赌注,它一旦起程再要撤回去可就不那么容易了。
    2.乌鸦通常被认为是笔直飞行的,但与坚定不移地向南飞行200英里直达最近的大湖的大雁相比,它的飞行也就成了曲线。
    3.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穿过现在已经没有猎枪的狩猎点和小洲,向每个沙滩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朋友低语一样。
    4.第一群大雁一旦来到这里,它们便向每一群迁徙的雁群喧嚷着发出邀请。
    5.那接着而来的低语,是它们在论述食物的价值。
(拟人的手法不是简单的修辞运用,而是表明了大雁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是充满灵性的人类的朋友,雁群如同人群)
再如以下这些句子,更明显表达了作者对动物的热爱之情。
1.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 (大雁带给人们春天的气息,她是春天的充满灵性的使者。)
2.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叫起来,它们溅起的水花使那脆弱的香蒲抖落掉身上的冬天。(对大雁的喜爱与期盼。)
3.这些雁是伤心的单身,他们是丧失了亲人的幸存者。(猎杀者的行径,你怎么看待)
4.在我们农场,可以根据两个数字来衡量春天的富足:所种的松树和停留的大雁。(喜爱和珍视之情非同一般)
5.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获得的是从三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有野性的诗歌。(大雁每年一度的迁徙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五、小结,明确主题: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对鸟儿有一份诗人的情怀。在作者心目中,大雁的迁徙和日常生活都是富有诗意的,它们像人一样组成一个家庭,有着人一样的亲情,团圆的时候,它们欢呼着旅行,喧闹着觅食、集会;孤独的时候,它们忧郁地鸣叫着,徒劳地寻找着失去的亲属。它们的到来,宣告了春天的回归,它们的呜叫则使天空回响着野性的诗歌。
作者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描写传达出这样一个信息,动物是我们的朋友,世界因了它们的存在才有了如许的生机和情趣,要对他们倍加珍爱和保护,与它们和谐共处,这才是人类在这个世界上的最恰当的定位。
作者是一个“爱鸟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充溢在字里行间,正因为这种对动物怀有的真挚感情,所以他才能观察得这么细致,也才能描写得这么美妙。
六、布置作业
1.作者在自己的文章中提到在大雁身上找到可“失去的东西”,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你觉得作者找到了哪些“失去的东西”?
2. 欣赏下列一首关于大雁的诗:
                               三月
三月,蔷薇的风叩响夕阳的门
                    于是声声雁鸣,落入我的喉咙
我呀呀学语,在那一片紫蓝的沼泽地
我看见河水,抖动的双腿
处在分娩的剧痛之中,冰体光辉地消融
只为释放几尾淡淡的游影,赤裸的脚掌
抚触河岸泥色的胴体,他松弛的毛孔微微扩张
浓绿的汗滴从中渗出空洞
听见卵石空洞的肠音,又或是钓翁胸中
一颗遇飐则鸣的心,我奔跑着
想加入迤迤而行的,归雁之列
却没有一声暗哑的叹息,作为远寄的邮票。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2-4 12:14
3.类似的人文关怀,在我们的古诗词中比比皆是。积累有关写“雁”的诗句。 例如:
A.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B.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C.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D.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E.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
[资料推荐]
森林的春    米?普里什文
湖光天影
别连杰耶芙娜〔别连杰耶芙娜〕指普里什文的妻子叶夫罗辛尼娅?帕夫洛芙娜。突然喊起来:
“去,快去看看湖什么样了!”
我跑了出去,见到了无法再重现的景象,因为这一次湖把它一切最好的给了我,我也就把我最好的给了湖。整个天宇,连同它那一座座城市和村庄、草地、柱廊式大门、普普通通像白浪似的浮云,都倒映在如镜的湖面上,离我们这么近,离人这么近……
我不禁回想起了那春天时节,那时她对我说:“你拿走了我最好的。”我又回想起她在秋天说的话,那时太阳离开了我们,我对太阳大为恼火,买来最大的煤油灯,由着自己的性子扭转了整个生活……
别连杰耶芙娜深深地叹了口气,也说:
“假如我跟以前一样,还是个小姑娘,见到这样的湖,就会跪下来……”
那是春天里气象万千的一天,突然一切都明白了,为什么我们忍受了如此多的阴沉、严寒、刮风的日子,原来都是为了创造这样的一天所必需的啊……
杜鹃的第一声啼鸣
一旦见到湖水开冻,水光潋滟,还有什么别的事可想呢?惟有赶紧沿着水边到森林中去,到森林深处的乌索利耶村去,造小船的师傅们都在那里忙活。
我们的右边,紧靠着湖水,是一片参天的古木,传来哗哗的松涛声,左边是一片无法通行的野沼泽林,快要变为大片的沼泽地了。松林里越桔丛生的地方,阳光斑驳中,我们见到一些活动的影子,我抬起头来,猜到那是老鹰在松树间无声地飞来飞去。
“天还是有点冷,可昨天突然什么都开场了,”护林员对我说。
“天亮时候还是相当冷的,”我回答说。
“可就在今天早晨,鸟儿拼命地叫!”
正说着,传来一声鸟叫,我们好容易才听出是杜鹃的第一声啼鸣,那真是拼命地叫,和松涛混成一片。连苍头燕雀那样的小鸟,也不是吟唱,而是拼命叫。整片松林都在拼命叫,无声的是那些大猛禽,只凭越桔丛中斑驳阳光里的影子才能辨认出来,从一个树冠飞到另一个树冠。
第一次绿色的喧嚣
傍晚,西边阳光清艳,但是另一边乌云密布,雷声隆隆,天气十分闷热,很难猜测今夜会不会下雷雨。因为闷热,蓝色的狮嘴花盛开,森林里景天花和芳香的草藤花怒放。白桦树叶饱含着清馨的树脂,在晚照中,熠熠发亮。遍地都有稠李①〔稠李〕一种落叶乔木,果实可入药。的幽香;牧人和仙鹤鼓噪喧哗;鳊鱼和鲫鱼悠游追逐。
看到我们这一边映出一大片反光,我们心头一惊:“莫不是我们这儿发生火灾了?”但这不是火灾。一个人生平往往是爱自问的,我们见到这番景象,识别不清,于是就自我反问道:“既然不是火灾,这又能是什么呢?”等到一个大球的圆周终于清晰地显露出来以后,我们才明白过来:这是一轮满月。湖那边的长庚星久久地闪烁着。阔叶林中,微风吹过,初次听到了绿色的喧嚣。
第一只夜莺
在河水汇入湖里的地方,有一只大麻在柳丛中忽然叫了一声,这只灰色巨鸟的叫声之大,真像一头至少有河马那样大的身躯的动物。叫声一停,湖里又复沉寂。水面很清洁──轻风吹了一天,把它洗净了。水上稍有一点声音,老远就可以听到。
那大麻喝水,能听得清清楚楚,接着它“咳”地大叫一声,两声,三声,打破了周围的寂静;停了十来分钟,它又“咳”地大叫起来;常常是叫三声、四声,没有听见过超过六声。
到了乌索利耶,听说一个渔人的独木舟被风浪打翻,他只好抱住朝天的船底在湖上漂。我听了不无害怕,就沿着岸边的阴影处划。我仿佛听到岸上有一只夜莺在啼鸣。远处什么地方,仙鹤昏昏沉沉地叫着。湖上极轻微的声音我们船上都能听得清:赤颈鸭咻咻地叫,潜鸭在打架,后来鸭科动物齐鸣。这儿那儿都常有潜鸟和晨凫把脖子露出水面,仿佛骗人的路标。一条小狗鱼的白肚子和另一条缠住它的大狗鱼的黑脑袋,跃出水面,溅起粉红色的水花。
后来天空布满了云,我找不到一处可以停船的地方,一直往左划去,湖岸已朦胧迷茫。每当大麻叫,我们就数数,这声音真怪,我们总要猜它能叫几回,令人吃惊的是,离两俄里远还能听见这叫声,后来离三俄里远也能听见,甚至七俄里之遥,也始终能够传到我们耳里,同时却已清晰地听到哗山上无数夜莺的啼鸣了。
第15课   喂——出来
[课文解读]
科学幻想小说,简称“科幻小说”小说类别之一,也是科学文艺作品的一种样式。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未来的生活世界。这类作品构思新颖奇特、情节相对完整、结尾出乎意料。
[教学目的]
1.理解本文的主旨
2.把握本文的现实意义,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
一、简介星新一以及他的科幻小说。
被称为“日本微型小说鼻祖”的星新一,特别擅长写科幻小说。他的小说看似童话,实含哲理,从不同角度折射社会生活。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2-4 12:15
“星新一的一分钟小说——从一滴小水珠看到它所反映的大千世界。星新一的作品在日本已被称为“小说中的俳句”。 星新一的作品的可贵之处还在于他有三不写:一、不写风俗时事;
二、不写色情;三、不用先锋派的手法。所以我们读着他的小说,如同滋润在“优美的雨露”中一般。所有的作品都显示出鲜明的倾向性,即对善良的人寄予满腔的同情,而对恶人则总是尽力嘲弄。这些小说几乎每一篇都能掀动读者感情的波澜,使您或解恨地笑,或同情地忧。比如《最后的地球人》《照料入微的生活》,《幸福的公式》《不景气》《自称便衣警察的人》
二、检查预习
哂笑:讥笑                    拍板:指主事人做出决定
莫衷一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  牟取:谋取
胸有成竹:花竹子时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比喻做事之前已有通盘的考虑。
众目睽睽:大家的眼睛都注视着。睽睽:睁大眼睛注视着
三、阅读课文
1.自读
2.探究问题,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
①想一想 在小说的结尾,那声奇怪的叫声以及那块小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天上掉下那块石头以后,接下来可能还会发生什么?
②透过小说的情节,我们应该领悟到那些道理?(课后习题二)
四、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和看法
1.谈谈自己的耳闻目睹,生活中的我们是怎样处理生活垃圾和废气废水的?
2.探究这篇小说的深刻含义:“喂——出来”题目的含义你是否领略了?
3.从形形色色的人物在深洞面前的言行中,你品味出他们的心理了吗?
4.小说结尾,人类陶醉在短暂的清洁美丽之中,聪明的你从中领略到了什么呢?
5.学了这篇文章,你觉得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更好的建立美好家园?试着提出一些合理的主张和建议。
[资料推荐]
去看看英国人如何保护自己的母亲河
材料一                泰晤士河由“死”复生的启示
伦敦垂钓者拉塞尔?多伊格在1983年8月31日意外地获得了英国泰晤士河水管理局颁发的一只银杯和一张190英镑的支票,奖励他从泰晤士河中钓到了一条鲑鱼。英国媒体纷纷报道说,这标志着泰晤士河在因污染死寂了150年之后又再次复生了。
横贯英国的泰晤士河是英国的母亲河。19世纪之前,泰晤士河还是河水清澈,碧波荡漾,水中鱼虾成群,河面飞鸟翱翔。但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及两岸人口的激增,每天排放的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使泰晤士河迅速变得污浊不堪,水质严重恶化。1878年,“爱丽丝公于”号游船不幸沉没,造成 640人死亡。事后调查发现,大多数遇难者并非溺水而死,而是因河水严重污染中毒而死亡的。上世纪50年代末,泰晤士河的污染进一步恶化,水中的含氧量几乎等于零,除少数鳝鱼外,其它鱼类几乎绝迹。美丽的泰晤士河变成—条死河。肮脏的河水还成为沿岸疾病流行的祸首,1849年到1954年,滨河地区约25000人死于霍乱。
20世纪60年代初,英国政府下决心全面治理泰晤土河。首先是通过立法,对直接向泰晤士河排放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作了严格的规定。有关当局还重建和延长了伦敦下水道,建设了450多座污水处理厂,形成了完整的城市污水处理系统,每天处理污水近43万立方米。
    目前,泰晤士河沿岸的生活污水都要先集中到污水处理厂,在那里经过沉淀、消毒等处理后才能排人泰晤士河。污水处理费用计人居民的自来水费中。根据有关法律,:正业废水必须由企业自行处理,并在符合一定的标准后才能排进河里。没有能力处理废水的企业町将废水排入河水管理局的污水处理厂,但要交纳排污费。检查人员还会经常不定期地到工厂检查。那些废水排放不达标又不服从监督的工厂将被起诉,受到罚款甚至停业的处罚。
    为了解决大气中烟尘对泰晤士河的污染,有关部门制定了严格的工业废气排放标准,并限期达标,一些污染严重又不认真治理的工厂被关闭。伦敦地方当局还逐步禁止了居民烧煤或木柴。
    以前,泰晤土河沿岸的20多个发电厂直接将冷却用水排放到河里,使夏季河水的平均温度由摄氏17、18度上升到22度。偏高的水温加速了水中微生物的繁殖和水草生长,成为水质恶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今,发电厂都采用了冷却循环塔,避免了向泰晤士河排放大量热水。
    经过20多年的艰苦整治,如今流经伦敦的泰晤士河已由一条死河、臭河变成了世界上最洁净的城市水道之一,已有115种鱼和350种无脊椎动物重新回到这里繁衍生息。泰晤士河终于又焕发了生机。
    泰晤士河畔有议会大厦、伦敦塔等众多历史名胜,英国在全面整治泰晤士河的同时也特别注意保护和有序开发其旅游资源。乘船游河已成为伦敦主要的观光项目之一。风光优美的南岸还特辟了全长1.6公里的滨河小道,禁止汽车通行,专供百姓散步健身。近年来,政府还在泰晤士河畔兴建了“伦敦眼”观光大转轮、泰特现代艺术馆等标志性建筑,使泰晤士河变得愈加美丽。
伦敦市民也越来越注意爱护泰晤士河,一些民间环保组织还动员学校将课堂搬到泰晤士河的水面上,向学生讲述这条大河的奥秘和历史,加强人们自觉保护这条母亲河的意识。
材料二                  大地母亲的泪
亚马逊曾是一条绿色的河, 因为这里有地球上最大的热带雨林守护着她;亚马逊曾是动植物的天堂,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2-4 12:15
因为这里有630万平方公里绵延不尽的绿色。亚马逊河流域的热带雨林东西长3400公里,南北宽2000公里,覆盖着地球上7%的大地,相当于中国国士面积的三分之二。这片广袤的森林中蕴藏着世界上最宝贵、最稀缺的热带雨林资源,其中阔叶林占全球的56%,森林储量占全球的三分之一。这里有3000万个生物物种,是动之植物生息繁衍的理想场所。难怪有人称亚马逊流域的热带雨林为“地球之肺”。   
它的确像大地母亲胸口一片绿色的肺叶,呵护着母亲的健康与安全。 然而,时至今日,亚马逊河畔昔日旖旎的自然风光已一去不复返了,大地母亲的肺叶正在遭受侵害。自本世纪70年代开始,巴西政府在亚马逊河地区毁林伐木,一方面是卖木材赚钱,同时发展养牛业,使农场自南向北不断扩张。到80年代,亚马逊地区每年砍伐的森林为200万至300万公顷。据估计,近十年亚马逊地区的木材产量增加了34倍,其代价就是热带雨林的锐减。为了种植经济作物,哥伦比亚32万公顷的原始森林毁于一旦。在秘鲁, 为种植毒品而毁掉的森林也达100万公顷。进入90年代, 毁林的风潮又开始从边缘地带逐渐深入。1995年,美国 环境监测卫星发回的照片上,亚马逊地区成千上万个亮点向人们昭示着:毁林开荒正在一点点蚕食着亚马逊的热带雨林。目前,留在巴西大西洋沿岸一帝的森林面积,仅为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时代的2%。这些惊人的数字证明:人类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毁坏雨林,大地母亲的肺叶上已经千疮百孔。不仅仅是亚马逊,全球的热带雨林几乎都面临着被砍伐的悲惨命运。全世界每分钟砍伐森林30公顷,每年减少的雨林面积为750万公顷。在东南亚,菲律宾和泰国的热带雨林岌岌可危;在中国,占国土面积3%的热带雨林资源可谓珍稀之极,即使如此,仍难逃脱砍伐与破坏的命运。   
位于云南边睡的西双版纳是我国热带雨林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这里绮丽的热带风光,特殊的风土人情曾眼吸引国内外无数游客前来观光览胜;这里还拥有茂盛的望天树林,被国内外森林学家誉为“动植物王国皇冠上的绿宝石"。但是,西双版纳的迷人景致终因热带雨林的日益缩减失去了往日的魅力。在1950年,西双版纳的森林覆盖率为50%以上,到1972年时锐减至33%,到1985年又继续降至27.4%。至今,砍伐森林、猎杀野生动物的行径 ,仍在继续;西双版纳的自然之美在人们肆意践踏的铁蹄下逐渐枯萎凋零。大地,是孕育人类文明的母亲,几千年的辉煌就是人们对土地不断开发、利用的历史:拓荒垦殖,劈山开道、凿沟引渠,镰刀、斧头,汗水和笑容记载着人类征服自然的每一次胜利。而森林,则是大地母亲的庇护神。每一棵树木用发达的根系吸取养分的同时也牢牢抓住了土壤,防止风雨的侵蚀;每一顶枝丫密集的树冠能够阻拦雨水,让大雨变小,急雨变缓,削弱对土地的直接冲刷;每一片绿叶还具有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神奇功能;每一株林木的自然新陈代谢,为地表的生物提供了肥沃的栖息地。因此,森林保护着大地母亲体内的其他器官正常运行,正如皮肤对人体的作用一样。砍伐森林无异于撕割大地母亲的肌肤,而破坏热带雨林的罪恶就更深重了。据估计,世界上全部物种的50%至90%都以热带雨林为家,所以,当人们不惜践踏珍贵的雨林资源用于制作廉价家具甚至一次性木筷时,所导致的将是整个生态网的致命伤。在地质的时间表上,愈合这一眨眼工夫造成的伤痕则需要近亿年的努力。   
在圣经中,亚当和夏娃因偷吃禁果而被逐出伊甸园,开始了一生的苦难。如果人们继续挥舞着手中的斧头砍伐森林,执迷不悟地残害大地母亲,那么,人类也终将踏上漫漫的赎罪之路。而大地母亲滴滴苦涩的泪水,是在警示人们:自然对人类一无所求,而人类只有在她的庇护下才能得以生存。地球不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聚宝盆。她是人类惟一的家园,却不是永远的伊甸园 。
                                综合性学习
一、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2.引导并帮助学生认识科学,在追求科学的过程中体现人文关怀精神;
3.培养学生正确地把科技信息传达给他人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浅显的科学小品、科普短文的文字表达能力。
二、        活动指导
本次综合性学习设计了四项学习内容,可以根据兴趣、特长以及学习条件、资源等不同情况,让学生自主选择,有侧重地开展活动。
    下面以“科技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为例,设想活动过程。
    一、课前准备
    1.回顾已学过的有关现代科技的文章。
    2.重温课外阅读过的科普、科幻作品或关于现代科技的文章。
    3. 想一想,现代科技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二、具体过程
    1.小组筛选。
    在各自分头准备后,各小组先作交流,而后推选出两个在全班进行交流。要求发言者写好故事或新闻稿等。
    2.展示成果。
    各小组发言人可以介绍科技信息,或讲述自己迷上科学的故事,或发明人讲解、演示自己的成果。其间,同学们可以提问,发言人简要作答。
    3.同学评价。请同学就本次活动的内容、价值、意义作出评价,或对其中某些成果提出改进意见,或者就其开发利用的前景作出预测。
    三、辅助活动
    1.利用班会、广播、电视、黑板报等,在校内举办一个科普宣传周。
    2.围绕本次活动写一则日记。
    四、推荐网址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2-4 12:15
1.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http://www.most.gov.cn
    2.中国科普http://www.cpus.gov.cn,  
3.科学教育http://www.sedu.org.cn      (吕  航)











第四单元
16、云南的歌会
○教学目标:
⒈知识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云南歌会的情趣与盛况。
⒉能力目标: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及教师的点拨,学会自主解读文章。
⒊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在歌会场景所触发的情感。
○教学重点
⒈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三种不同场合民歌的方式和内容及在写作手法上的不同。
⒉赏析、积累文中优美的词句;体味文中蕴含的喜爱之情。
○学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相信同学们都喜欢听歌吧 。近几年来,各种个人演唱会风起云涌。你最喜欢谁的演唱会? 能把当时的场面描述一下吗?(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其情绪,活跃气氛。)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及时评价。
      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歌会——云南的歌会,我们来一起欣赏。
二、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
1.了解作者: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
家。代表作有《沈从文散文选》等。
2.积累字词 迤西yí 熹微xī 凤哕huì 当行háng 出色 规矩
3.读了全文,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可能说得五花八门,教师可引导学生归纳出三种不同场合下的民歌演唱会。)
山野对歌      山路漫歌      村寨传歌
三、深入理解
        1.进一步读课文,看看三种场合下的演唱会在内容、写作手法上有何特点,与个人演唱会有何不同?(学生读书、思考)
        2.学生小组合作、交流
        3.班内交流、总结:
A.三种场合下的演唱会,内容上有的侧重于比赛性质 ,有的侧重于自由漫歌,有的侧重于流传性质 ;手法上有的侧重于描绘人物,有的侧重于描写环境,有的侧重于场面描写。
B.个人演唱会中的歌者只有一人,是既定的;而云南歌会中的歌者 有多个,可自由参加。
C.个人演唱会演唱的歌曲是早已计划、准备好的;而云南歌会的歌唱内容是即兴而作、随意而发。
D.个人演唱会的舞台是固定的,显得严肃又辉煌;而云南歌会没有特意搭设的舞台,它 多疑乡村山野为舞台,自然灵动。
4.教师评价学生的观点,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出云南歌会的特点 :自然、淳朴、自由、气势壮观。
        5.回读课文 ,进一步领会云南歌会的特点,体味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
四、作业
搜集你学过或听过的几首云南民歌。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一堂课继续学习
1.我们已经了解云南歌会这种民风民俗 ,你喜欢它吗?
作者把对它的喜爱都融进了优美的字里行间。请同学们边读课文边找出这些词句,并赏析、品味(运用圈点批注的形式)
以民主表决的形式,以“我最喜欢          场面,这里                     ” 对话方式,即兴安排学习三个歌会场景的顺序,进行语言品味。这部分着重体验作者描写的侧重点。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4.教师可以补充提问:
课文第四段,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唤侣”,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明确:“山路漫歌”中环境描写对人物心情的衬托作用;用环境作背景,达到诗情画意的效果。)
       5.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深入体味文中蕴含的喜爱之情,并摘抄、积累优美的句段
       二、复述
       选择文中你喜欢的一种云南歌会场面,口头复述 (一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二是训练口头表达力)
三、体验感悟
1.展出搜集的云南民歌,看一看属于哪种歌会形式,动情的唱一唱。
        2.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美丽浓郁的民俗文化,鼓励学生写出或唱出当地的一首民谣(写不出的字可用拼音代替),并解释它的意思。
四、结合课文练习,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可做家庭作业)
此间可贯穿仿写练习,如:仿照下面的句子, 以另一种动物开头,写一句话。
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
        五、课外阅读沈从文作品
[资料平台]
过节和观灯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2-4 12:15
我生长家乡是湘西边上一个居民不到一万户口的小县城,但是狮子龙灯焰火,半世纪前在湘西各县却极著名。逢年过节,各街坊多有自己的灯。由初一到十二叫“送灯”,只是全城敲锣打鼓各处玩去。白天多大锣大鼓在桥头上表演戏水,或在八九张方桌上盘旋上下。晚上则在灯火下玩蚌壳精,用细乐伴奏。十三到十五叫“烧灯”,主要比赛转到另一方面,看谁家焰火出众超群。我照例凭顽童资格,和百十个大小顽童,追随队伍城厢内外各处走去,和大伙在炮仗焰火中消磨。玩灯的不仅要气力,还得要勇敢。为表示英雄无畏,每当场坪中焰火上升时,白光直泻数丈,有的还大吼如雷,这些人却不管是“震天雷”还是“猛虎下山”,照例得赤膊上阵,迎面奋勇而前。我们年纪小,还无资格参与这种剧烈活动,只能趁热闹在旁呐喊助威。有时自告奋勇帮忙,许可拿个松明火炬或者背背鼓,已算是运气不坏。因为始终能跟随队伍走,马不离群。直到天快发白,大家都烧得个焦头烂额,筋疲力尽。队伍中附随着老渔翁和蚌壳精的,蚌壳精向例多选十二三岁面目俊秀姣好男子充当,老渔翁白须白发也假得俨然,这时节都现了原形,狼狈可笑。乐队鼓笛也常有气无力板眼散乱的随意敲打着。有时为振作大伙精神,乐队中忽然又悠悠扬扬吹起“踹八板”来,狮子耳朵只那么摇动几下,老渔翁和蚌壳精即或得应着鼓笛节奏,当街随意兜两个圈子,不到终曲照例就瘫下来,惹得大家好笑!最后集中到个会馆前点验家伙散场时,正街上江西人开的南货店布店,福建人开的烟铺,已经放鞭炮烧开门纸迎财神,家住对河的年轻苗族女人,也挑着豆豉萝卜丝担子上街叫卖了。
(选自沈从文《过节和观灯》,见《花花朵朵  坛坛罐罐》)
                                                        个性鲜明的云南民歌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间歌唱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他们以歌唱倾诉男女间的相互爱慕,以歌唱激发生产斗争中的劳动热情,以歌唱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对婚配的祝福,以歌唱抒发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尤其是那些没有文字的民族,就往往靠那些知识广博、阅历丰富的老歌手,以长篇的叙事性歌曲,向本民族群众和青少年传授历史知识、生产知识、生活知识和礼仪知识。据说,解放前的僳僳族人民“打官司”也是唱歌,原告、被告以歌唱申诉各自的理由,调解人也以歌唱进行裁决。一个高明的民歌手也就常常在本民族中得到人们的特别尊敬。
云南民歌不仅是云南民族音乐的核心和基础,而且对各民族文学艺术的发展也具有特殊的意义。它不仅是各民族歌舞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民族器乐发展的胚胎,它不仅孕育了各民族戏曲、曲艺音乐的形成,同时也为戏曲、说唱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他丰富的养料。在各类民族哭乐和花灯、白剧、壮剧、傣剧、扬琴、大本曲等戏曲、说唱音乐中,大量的曲调至今还保留着民歌的原型或近似民歌的变体。尤其不能忽视的是,各民族民歌歌词本身就是极其丰富多采的民间诗歌,许多文学价值很高的长篇叙事诗都是民间歌手创作的。自然,各民族民歌也正是文学艺术创作的肥沃土壤。
  云南各民族、各地区的民间歌曲均有其各自不同的个性,色彩鲜明,风格独特。而不同的歌种,不同的体裁,不同的演唱形式,不同的旋律风格,则显现出千姿百态、斗艳争芳的动人景象。
17、端午的鸭蛋
○教学设想:本课时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把握作者感情,梳理文章思路,培养概括能力。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清思路。
2.理解文意,理解作者感情。
3.品味文章独具特色的语言风格。
4.领会文章主旨,学会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表达思想。
5.了解一些民风民俗。
○学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同学们知道端午节是哪一天吗?能不能介绍一下我们这儿在这一天有什么风俗?(激趣)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标画积累词句。(门楣 粽子 门槛 苋菜 车胤 莫明其妙 曾经沧海难为水)
2.集体交流阅读感受;梳理文章思路。
(端午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三、重点研读:
1.细读课文,对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圈点批注、质疑。(思考提示)
A. 哪些句子或段落充分体现了作者的感情?
B.文中详写了哪几种风俗?目的是什么?
C.题目是“端午的鸭蛋”为什么写到了种种风俗?
2.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收获。
四、推荐作业:思考课后练习第三题。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朗读训练:
师生共同朗读全文。
(本文的语言魅力主要靠反复朗读才能体会得出。有些语段还应指导学生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来读,体会文章情趣。)
       二、语言赏析:
1.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及自己在文中标画的语句,归纳文章语言特点。      
        例:A.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
B.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
C.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D.咬一口油就冒出了。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2-4 12:15
2.交流归纳:本文口语色彩浓厚,平淡有蕴味,不乏风趣。古汉语的点缀又增添了典雅美。
3.积累本文具有特色的语言。
(抄写或背诵)
         三、再读课文,体会作者浓浓的故乡情结。
         四、拓展延伸:回想一下我们这儿具有地方特色的风俗,在日记上介绍一下。
附板书:
                   端午的鸭蛋
                                汪曾祺
            端午的风俗——独特                    怀   热
            家乡的鸭蛋——有名声、特色    念   爱
            端午的鸭蛋——情趣                    旧   故
                                                                    时   乡
[资料平台]          汪曾祺散文的特点──小叙事(龙协涛)
在当代文坛,当人们热衷于“大叙事”,习惯欣赏“大事物”“大场面”“大结局”,片面追求高、大、全时,另一种与之相反的审美情趣悄然兴起,即着眼于“小场景”、“小叙事”,着力写凡人小事,写油盐酱醋茶,写“一地鸡毛”……汪曾祺就是这种审美情趣的杰出代表。当他80年代重出文坛的时候,他的“小叙事”的作品居然引起了“大轰动”。
汪曾祺的散文写风俗,谈文化,忆旧闻,述掌故,寄乡情,花鸟鱼虫,瓜果食物,无所不涉。在《夏天的昆虫》中,他向读者介绍了蝈蝈、蝉、蜻蜓、螳螂的品种、习性和孩童捕捉昆虫的情形。如他说:“叫蚰子(蝈蝈的俗称)是可以吃的。得是三尾的,腹大多子。扔在枯树枝火中,一会儿就熟了。味极似虾”。说北京的孩子在竹竿上涂上黏胶捉蝉。作者小时候用蜘蛛网捉蝉。选一根结实的长芦苇,一头撅成三角形,用线缚住,看见有大蜘蛛网就一绞,三角里络满了蜘蛛网。瞅准了一只蝉,轻轻一捂,蝉就被黏住了。读到此处,不觉会心一笑,好像说的就是我自己童年的情形。
18、吆喝
○教学目标:
1.了解旧时吆喝的内容、种类、作用,把握文章的结构
2.学习用方言写作的方法。
3.体会本文评议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
4.归类记录类似吆喝的口头文化遗产,为抢救工作做一点贡献。
○学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
师:“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街头巷尾经常回荡着的商贩的吆喝声,这在无心人听来,或许顿生厌烦,而在有生活情趣的人听来,却是优美动人的音乐。尤其是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一切都深深烙进心灵深处,成为一种美好的回忆。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萧乾的《吆喝》来体会这种动听的“音乐”。(板书课题、作者)
二、读
1.作者简介。(学生简介并记录,教师可补充)
2.读课文。
①教师范读课文。(提前录音、上课时直接播放)
(学生听读)
②组织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三、悟
1.默读、思考、探究
2. ①作者围绕着北京的吆喝介绍了什么?
②作者对北京的吆喝怀有怎样的感情?
③作者按照从早到晚的顺序介绍了哪些吆喝?
④作者按“一年四季”的顺序介绍了哪些吆喝?
(学生在小组默读的基础上自由探究课文,可参照教师设置的思考题,也可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提出其他问题。)
第二课时
师:上节课的问题解决了吗?请依次回答。(学生回答)
第一个问题: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介绍了北京的吆喝声所代表的经营品种,介绍了各种吆喝声的具体的内容,表现方式以及音韵节奏等。
第二个问题:作者对北京的吆喝声充满了怀念之情。那种对往事的美好回忆,那种至今想来仍忍俊不禁的情态也流露在字里行间。
第三个问题:作者按照“从早到晚”的顺序,介绍了“大清早卖早点的……然后是卖青菜的和卖花的……白天就更热闹了……到了夜晚的叫卖声也十分精彩……
第四个问题:作者按照“一年四季”的顺序介绍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各种不绝于耳的吆喝声。
教师经过作者如此一梳理,纷纭杂乱的吆喝声顿时“秩序井然”,文章的思路就显得十分清晰了。(教师板书文章结构)
(补充:作者又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使读者对吆喝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
1.课文的过渡句,看看它们承传了哪些内容?体会作者在语段的衔接过渡上的独具匠心。
(学生小组合作,共同完成此题)
2.体会本文语言的特色。
3.师: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来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请同学试试找出几例,仔细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意味。
4.找例子,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四、赏
教师播放“相声《卖布头》中的吆喝”,让学生欣赏旧时北京街头的吆喝。把搜集到的家乡的吆喝展示给全班,共同交流并认识到这是一种文化遗产。
五、结
[资料平台]
关于作者
自称为“未带地图的旅人”的萧乾,早在三十年代便步入文坛,与沈从文被归类为“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在 1939年至1946年,萧乾赴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讲师,并兼任《大公报》驻英记者。当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萧乾以战地记者驰骋欧洲战场,成为二战时期中国唯一的欧洲战地记者。二战结束后,萧乾还采访了联合国成立大会、波茨坦公约会议和纽伦堡战犯审判等大事,写下《银风筝下的伦敦》、《矛盾交响曲》等著名通讯报告而名重一时。而在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2-4 12:15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萧乾取道香港回到北京,开展了他起伏跌宕的后半生。
  萧乾一生著作甚丰,曾写下大量的回忆录、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和译作,包括长篇小说《梦之谷》、自传体作品《未带地图的旅人》、报告文学《人生采访》,及翻译作品《好兵帅克》 和《培尔?金特》。晚年,他与夫人文洁若耗费五年时间合译的现代派意识流钜着《尤利西斯》 (Ulysses),更为世人所注目。
19、春酒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对商量美好的人性的讴歌向往,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
        2.领会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3.了解作者散文创作的风格,体会生动传神的语言特色。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学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语设计
一年之计在于春,新年是极喜庆的字眼。每到这一天,人们都会准备些象征来年幸福、美满的东西,如春糕、春馍、春酒等。甜甜的一杯春酒,是节日的珍品,是母亲的骄傲,更是作者最美好的回忆。让我们与作者一起,在这杯甘醇“春酒”中尽情地陶醉吧!
二、 激发生活经验,创设课堂氛围
1.课前,学生提供新年家庭录像带,教师选择精彩片断播放,创设浓浓的课堂氛围,师生一齐步入第一个教学环节——“都来看我过春节”。
2.学生漫谈自己过年的故事、体会,教师引导学生感受那些经历中蕴涵的情感和意蕴,步入第二个教学环节——大家都来说“新年”。
3.教师总结并提示:我国浙江温州一带是如何过年的,请听琦君为我们讲述的过年的故事——《春酒》。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沉浸在作者娓娓的述说中。
教师强调需要积累的字次。
家醅(pei)   炮制(pao)   挑剔(ti)
一马当先:作战时冲锋在前,形容领先、带头。  顾名思义:看到名称,就联想到它的意义。
兴高采烈:兴致高,情绪热烈。
2.学生默读,体会问中深情。
3.学生大声读课文,力求读得顺畅,读出文中的情感。
4.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范读,其余同学点评。
四、老师提出问题,小组讨论。
    1.作者在文中叙述了儿时在故乡的哪几件事?这些事情表现了怎样的中心思想?(本文在选材方面是怎样体现散文的“形散神不散”的特点的?)
2.本文的语言描写有怎样的特点?(举例说明)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创作风格?
文中有哪些细节描写?这些描写对表现中心思想有是什么作用?
五、课堂小结
这是记忆中的乐园,这是心灵的“理想园”,故乡的一切与儿时的印象叠印在一起,辉映成一片快乐而伤感的迷濛。春酒,醉了母亲,醉了“我”,也醉了我们。“我”的天真可爱,母亲的善良能干,乡人的淳朴厚道,在“春酒”“会酒”席上不断氤氲开来,弥漫成浓浓的人情民风之美。逝去的一切是多么清晰而美好地在作者的记忆深处照耀,撩惹起多少或伤感或甜美的心绪.那么,作为读者,我们该如何面对那逝去的时光呢?请拿起手中的笔,为过去摄影吧!
六、布置作业
1.写一段文字,表现你过年的欢乐。
2.课外选读有关游子思乡的文学作品,并把它推荐给班里的同学。
3.阅读崎君的其他作品。
板书设计
             过新年          风俗美        
春酒    喝春酒              人情美             思乡怀旧
喝会酒         家乡的味道  
[资料平台]
来自欧越大地的女文豪——琦君
女文豪琦君,是一位在国际文坛享有盛誉的散文大师。
她原名潘希真,1917年生于温州的瞿溪镇。年幼时,由于父母相继离世,而由伯父潘鉴宗收养。她12岁随家迁居杭州,1941年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现杭州大学),毕业后曾任教上海汇中女中、永嘉县立中学(现温二中),1949年迁至台湾,先后任台湾“司法行政部”科长、台湾“中央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系教授,1996年与丈夫李唐基定居美国新泽西州,现任旅美华人作协理事。
琦君对中国古文学的修养有着深厚的根基。她5岁开始认字,7岁读《诗经》、唐诗,9岁读《论语》、《左传》和唐宋古文。著名词学家夏承焘教授是她的启蒙老师。
在永嘉中学执教时,琦君27岁,她精湛的词学造诣和开朗善言的性格,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当时学校里有个“霜叶红于二月花”诗社,学生们常向她求教。在她的倡议下,学校排演大型话剧《雷雨》,她饰演剧中女主角繁漪,演出获得空前成功,在温州引起不小的轰动。
琦君正式开始写作是1950年。自1954年起,先后出版了《琴心》、《烟愁》、《红纱灯》、《七月的哀伤》、《三更有梦书当枕》、《水是故乡甜》、《此处有仙桃》等散文、小说集三十余种。1964年获得台湾中国文艺协会散文创作奖,1970年《红纱灯》散文集获中山散文创作奖,其中《此处有仙桃》获全台湾文艺奖。《琦君寄小读者》获台湾新闻局金鼎奖,被称为“国家级”作家。1989年又被评为台湾十佳作家之一。其作品曾被翻译为美、日、朝鲜文等,深受海内外读者的喜爱。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2-4 12:15
琦君的作品,有与人不同的独特风格。她无论写人、记事、状物,每篇每字都是从心中流出,而不是由脑子勉强运用文字技巧编织而成。台湾文艺界对她的散文评论说:“她的作品不是浓妆艳抹的豪华贵妇,也不是粗服乱发的村里美女,而是秀外慧中的大家闺秀。”“她的作品中那股真挚的情意,感人至深。再加上笔致婉约,整篇文章散发着迷人的气息,自有一种吸引人的风采。”
自去台湾以后,琦君就再也没有回过温州,可对这块出生地的迷恋,使她梦魂牵绕。所以在她的全部作品中,半数以上是描写她在家乡的童年生活和求学过程中的人和事。像她的散文《香草忆儿时》,写的就是在瞿溪过年时的情景:宰猪、掸尘、捣年糕、祭灶、分岁酒、压岁钱、拜年、迎提神灯……另一些散文通过写“茶山杨梅”、“月光饼”、“瓯柑”,抒发了“月是故乡圆”、“水是故乡甜”的情怀。琦君散文中这种浓浓的思乡之情,曾让千千万万的游子潸然落泪。
女文豪琦君是温州的骄傲。在她的家乡,瞿溪镇政府和三溪中学利用她的故居,创办了“琦君文学馆”,将她的文学作品收藏在一起,为后辈学者提供一份艺术典范,为繁荣中国文学创作作出贡献。
如今,85岁高龄的琦君仍然笔耕不辍。她的文学才能深受世人敬佩。 (愉 林)
20、俗世奇人
○教学目标:
1.透过白描的手法,把握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特点
2.引导学生联系文化背景和现实生活,增进对中国传统手艺的认识和手艺人的了解。
3.品味文章富有地域特色的语言
○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作品中的来年感个手艺人,增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手艺人的了解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介绍作者作品
冯骥才是偏爱写“俗世奇人”的。他有他的道理:“码头上的人,不强活不成,一强就生出各种空前绝后的人物。”在《俗世奇人》里,粉刷匠刷子李干完活全身上下不占一个白点,泥人张从鞋底取下一块泥巴便单手捏出活人嘴脸,你信不信?
今天,我们就来证实一下。
二、整体感知,初步把握人物
       请同学们浏览课文 思考两个问题:
       1.刷子李与泥人张名字的由来?
       2.读了刷子李与泥人张的故事,你对这两个人物的总体印象如何?
各用一句话概括一下。
        三、品读课文,结合语句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
        1.采用跳读的方式,将文中的体现两位奇人高超手艺的语句勾划出来。
        2.结合文中的词句体会他们手艺之神奇。要求学生抓住文章中进行细节描写的字词感受。
        四、再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活动中思考。
        1.设置“面对面”情景,深入思考作者带给读者的话题。请同学们任选一位奇人,再读他的故事,以第一人称“我”的方式讲述出来。要求语言生动形象。可以一个人准备,也可以和他人交流。
       2.指名发言,推荐说得最好的两个同学作为刷子李和泥人张。
       3.面对面交流:
     (1)刷子李和泥人张的对话。
     (2)观众可以根据文章中对于他们的描述,向其中任何一位提出一个最想知道的问题。
     (3)主持人:两位手艺人在现代社会中对于如何发展你们的手艺是否有新的打算?
     (4)请观众就他们的想法作评述。
      五、推荐阅读《俗世奇人》中的其他作品
      简介小说中其他人物,勾起同学们的阅读兴趣,进行课外阅读
     六、品味文章中富有特色的语言
          学生自学,在课文中作旁批,然后集体交流
         七、拓展延伸,说说身边的奇人
[资料平台]
    冯骥才,祖籍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1942年2月生于天津 。我国当代作家和画家。已出版中外各种版本著作百余部、画集多部。文学作品题材广泛,体裁多样。
主要作品有《珍珠鸟》《高女人与她的矮丈夫》《神鞭》《三寸金莲》《俗世奇人》《炮打双灯》《一百个人的十年》等,多次在国内外获奖,并先后在我国大城市以及欧、美、亚一些国家举办个人画展,深获好评,被认作“中国现代文人画”之代表。现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小说学会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并任国际民间艺术组织(IOV)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等职。
快 手 刘
冯骥才
人人在童年,都是时间的富翁。胡乱挥霍也使不尽。有时呆在家里闷得慌,或者父亲嫌我太闹,打发我出去玩玩,我就不免要到离家很近的那个街口,去看快手刘变戏法。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2-4 12:15
快手刘是个撂地摆摊卖糖的胖大汉子。他有个随身背着的漆成绿色的小木箱,在哪儿摆摊就把木箱放在哪儿。箱上架一条满是洞眼的横木板,洞眼插着一排排廉价而赤黄的棒糖。他变戏法是为了吸引孩子们来买糖,戏法十分简单,俗称“小碗扣球”。一块绢子似的黄布铺在地上,两只白瓷小茶碗,四只滴溜溜的大红玻璃球儿,就这再普通不过的三样道具,却叫他变得神出鬼没。他两只手各拿一只茶碗,你明明看见每只碗下边扣着两只红球儿,你连眼皮都没眨动一下,嘿!四只球儿竟然全都跑到一只茶碗下边去了,难道这球儿是从地下钻过去的?他就这样把两只碗翻来翻去,一边叫天喊地,东指一下手,西吹一口气,好像真有什么看不见的神灵做他的帮手,四只小球忽来忽去,根本猜不到它们在哪里。这种戏法比舞台上的魔术难变,舞台只有一边对着观众,街头上的土戏法,前后左右围一圈人,人们的视线从四面八方射来,容易看出破绽。有一次,我亲眼瞧见他手指飞快地一动,把一只球儿塞在碗下边扣住,便禁不住大叫:
“在右边那个碗底下哪,我看见了!”
“你看见了?”快手刘明亮的大眼珠子朝我惊奇地一闪,跟着换了一种正经的神气对我说,“不会吧!你可得说准了。猜错就得买我的糖。”
“行!我说准了!”我亲眼所见,所以一口咬定。自信使我的声音非常响亮。
谁知快手刘哈哈一笑,突然把右边的茶碗翻过来:
“瞧吧,在哪儿呢?”
咦,碗下边怎么什么也没有呢?只有碗口压在黄布上一道圆圆的印子。难道球儿从地下钻进左边那个碗下边去了。快手刘好像知道我怎么猜想,伸手又把左边的茶碗掀开,同样什么也没有!球儿都飞了?只见他将两只空碗对口合在一起,举在头顶上,口呼一声:“来!”双手一摇茶碗,里面竟然哗哗响,打开碗一看,四只球儿居然又都出现在碗里边。怪,怪,怪!
四边围看的人发出一阵惊讶不已的唏嘘之声。
“怎么样,你输了吧!不过在我这儿输了决不罚钱,买块糖吃就行。这糖是纯糖稀熬的,单吃糖也不吃亏。”
我臊得脸发烫烫,在众人的笑声里买了块棒糖,站在人圈后边去。从此我只站在后边看了,再不敢挤到前边去多嘴多舌。他的戏法,在我眼里真是无比神奇了。这人也是我童年真正钦佩的一个。
(王  洁)





























第五单元
第21课  与朱元思书

【教学目标】
1.        诵读、释词、译句相结合,积累有关文言实词(许、急、奇、好等)。
2.通过理解和分析,欣赏富春江上雄奇秀丽的景致,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2.        通过诵读训练,进一步培养对文言文的语感。
【教学重难点】
1.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帮助学生理解“鸢飞戾天”两句。
【教学准备】
让学生通过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解决文章中的生字词。教师准备有关富春江的风景短片及课文重点字词的投影。
【设计思路】
        本文虽是书信可与一般书信不同,人们往往把它看作是一篇由清词丽句构成的小品文。因此在教学时,应当使学生初步懂得怎样审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一要教学生读懂文本并能顺畅地朗读;二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朗读,总的说来,速度宜慢,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要注意停顿,每读完一小层都可以作稍长的停顿,这样才有鲜明的层次感,不至于将两个不同的画面交错在一起。还要注意确定重音,例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中,重音当落在“箭”“奔”二字上,才会使人感到形象鲜明。教师要做示范朗读,也可以让学生中读得好的示范。
    教学时由眼前的风景引入。启发想像,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假定某些情节,然后设问。例如,作者这次是特意选择一个“风烟俱净”的日子并且自雇小船出游;作者说“猛浪若奔”不是从旁看到的,而是小船在浪尖上行驶时亲自感受到的;“负势竞上……争高直指”是作者的幻觉,如此等等。根据这些情节设问,可能引起争论,但更有可能出现教师意想不到的好答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与自然融为一体是许多文人学士的共同追求。他们用心灵观察体会自然万物之美,赋予山水灵性、情感以至生命。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为我们留下了独具特色的富春江景。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拍摄于浙江富春江的风景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悉心体味、尽情观赏。要求看完后说出自己的感受。
(学生谈感受。)
        师:富春江的景色用一个字来说就是“美”。南朝著名的文学家吴均在游览完富春江的风光后,情不自禁写了一篇描绘富春江风光的文章《与朱元思书》。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选,全文已散佚,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
        二、朗读感知
(一)一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句读
1.欣赏:放配乐录音,要求学生仔细听课文,在书上记下读音、句读。
2.质疑:是否有还不明白的读音、句读?(举手提问)
明确:缥碧、急湍、轩邈、泠泠、鸢飞戾天的读音
3.朗读: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出流畅感和美感。
(二)二读课文:正确释词并译句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2-4 12:15
1.朗读:出声散读课文,请学生圈出不能解释的词句,准备提问。
2.导读:教师投影补充注释,帮助理解
1)独绝:独一无二。
2)负势竞上:依凭(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这一句的主语是“高山”,不是“寒树”,从下文“千百成峰”可以看出。
3)“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语出《诗经?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嘤其鸣矣,求其友声”。所以“好鸟”的“好”是友好,友爱的意思。韵:和谐的声音。
4)“鸢飞戾天”:语出《诗经?大雅》,原诗以“鸢飞戾天,鱼跃天渊”起兴,意思是鸢飞到天上,鱼在深渊中跳跃。本文作者只是借用《诗经》的语言材料,所表达的意思与原诗无关。
3.质疑:对照注释,是否能一句一句解释?同桌之间互相说说看。
4.讨论:有什么觉得不好解释和翻译的?课堂讨论解决
明确:以下句子要能够正确翻译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风尘和雾气全部消散一片明净,晴空和青山显现着共同的颜色。
2)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任凭(船儿)随着江流往东或是往西。
3)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
4)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紧贴两岸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
5)负势竞上,互相轩藐:树木凭着山势,仿佛争着向远处高处伸展。
6)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老鹰那样极想得到名利的人,看到这样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功名利禄的心。
7)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使白天也与黄昏无异。
8)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稀疏的小树枝交织的地方,有时或许还可以漏出点阳光。
三、研读探究
教师投影问题,学生读课文后讨论(3、4题可根据欣赏板块讨论)
1.作者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
    2.写景要注意条理,请大家分析讨论这篇文章写景的顺序。
    3.根据文句你能悟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吗?
4.本文的语言有什么样的特点?

板块一——吴均的文学创作
《梁书?吴均传》说他"文体清拔有古气",在当时颇有影响,时称"吴均体"。其诗今存 140余首,多为友人赠答、赠别之作。音韵和谐,风格清丽,属于典型的齐梁风格;但语言明畅,用典贴切,无堆砌之弊。吴均善于刻画周围景物来渲染离愁别绪。如"轻云纫远岫,细雨沐山衣","白日辽川暗,黄尘陇坻惊",写景都很细致。
吴均很注意向乐府民歌学习,拟作了不少乐府古诗,如《行路难》 5首、《胡无人行》、《从军行》等,虽辞藻华美,但不失刚健清新的气息,有鲍照余绪。
吴均善于以骈文写书信,今存《与施从事书》、《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3篇,俱以写景见长。《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录,可自成一篇写景散文。文中描写了自富阳至桐庐一百里间的山光水色。天下闻名的富春江景色被写得细入毫发。

板块二——吴均体
梁武帝曾经斥责吴均:“吴均不均”,活画出他的个性。他不仅越职私撰历史,而且偏实录梁武帝的痛处。文如其人,虽用当时盛行的骈体,但却别具一格,骈中带散,一任性气,自成一体,谓之曰:“吴均体”。

板块三——吴均的志向
吴均家世贫贱,终生不得意,他的一些作品中也往往表现出寒士的雄心和骨气,如《赠王桂阳》"松生数寸时,遂为草所没。未见笼云心,谁知负霜骨",借松树来吐露怀才不遇的牢骚,其构思立意很象左思的"郁郁涧底松"和陶渊明的"青松在东园"。再如《梅花落》、《行路难》、《赠别新林》等诗中,也含蓄地抒写了渴望有所作为的心情。
明确:
1.学生只要能抓住重点,说出水之清澈(“千丈见底”“直视无碍”)和山之峻峭(“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也就能够大致领悟这篇写景美文的魅力了。
2.全文分三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总写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下文就扣住第一自然段中的“奇山异水”来写;第二自然段写异水,运用比喻和夸张将富春江“异水”形象地表现出来;第三自然段写“奇山”:作者从视觉、听觉感受的角度来写,给景物蒙上了一层清淡幽雅的色彩。
3.无拘无束、任性自得 (负势争高,息心忘反)虽亟思奋发有为,但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
4.文句清新优美,写景状物细致,句式“两两相对”,又骈中带散。
四、课文拓展
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改造自然、美化自然,使之成为适于人类生存的美好环境;另一方面,美的自然环境也可以美化人,使之受到教育和陶冶而变得更完美,更高尚。”结合这段话,谈谈你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理解。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提示:这两句话虽然流露出作者亟思奋发有为,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但所蕴含的自然美的审美情趣,教育意义是不容忽视的。那些汲汲追求名利、四处奔走、苦心经营的人,面对奇峰,聆听美声,不觉心旷神怡,移情山水而淡泊名利。
五、课文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和作业本。
2.背诵课文,准备默写。
《与朱元思书》活动课教案(1课时)
【教学目标】
1.        自学寻找资料,了解吴均的创作和写作特色。
2.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2-4 12:16
通过课堂竞赛、导游、演讲把握文中的字词解释,解读作者对山水的喜悦之情。
3.        体味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避世隐逸的高洁志向。
4.        培养学生想象与联想的能力。
【教学步骤】
一、课前活动
1.根据以下论题搜集资料
1)吴均的生平
2)吴均的主要文学创作及代表作品
3)吴均文学创作的独特性
2.根据搜集材料的多少和理解程度选择两个论题写成200字的小论文。
3.教师评改论文,指出优劣。
4.学生修改小论文。
二、课堂活动
(一)新课导入   
1.美景图片情景导入
2.你去过的景色最优美的地方是哪里?
3.美在人的眼中、心里,也在作家的笔下,让我们一起去欣赏“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富春江山水
(二)赛一赛:吴均知多少
1.以大组为单位接力介绍吴均的文学常识,每组每次一人,每人只说一句话,选出说得最多的优胜组进行表扬。
2.学生接力竞赛时教师择要在黑板上板书
3.学生在接力比赛后笔记加横线的内容:  
吴均,字叔痒,梁朝吴兴故彰(今浙江省安吉县)人。他出身贫寒,为人性格耿直,好学,有俊才。他的诗文“清拔有大气”,曾得到当时文坛领袖沈约的称赏。当时有的人效仿他这种文章,称“吴均体”。吴均善于以骈文写书信,今存《与施从事书》《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3篇,俱以写景见长。还著有《后汉书注》《齐春秋》《庙记》等书,后来都失传 了。
(三)说一说:小导游说富春美景
1.齐读课文
要求1)读准字音,读出句读
    2)边读边感悟文句之美
3)初步感知文章的大体内容
2.小导游说富春美景
1)学生根据工具书或资料口头翻译课文一遍,同桌之间相互指正。
2)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假想:如果你作为导游带人游览富春山水,你将怎样来有重点地介绍富春江的美景呢?
3)15分钟时间写出导游词。
要求:A.紧扣课文大意,然后大胆加入想象
        B.尽量学习课文优美而富有韵味的语言,又要适宜口语叙述。
        C.选择山景或水景之一,不需面面俱到,时间控制在三分钟之内。
4)导游技能比赛
学生自愿举手参加导游技能比赛,教师作为评委从反映原文精髓、想象奇特合理、口语表达流畅三个方面给小导游打分,评出最五星级导游一名、三星级导游两名,给予象征性的物质奖励。
3.教师小结,点评导游词,学生明确这些句子的大意: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风尘和雾气全部消散一片明净,晴空和青山显现着共同的颜色。
2)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任凭(船儿)随着江流往东或是往西。
3)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
4)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紧贴两岸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
5)负势竞上,互相轩藐:树木凭着山势,仿佛争着向远处高处伸展。
6)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老鹰那样极想得到名利的人,看到这样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功名利禄的心。
7)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使白天也与黄昏无异。
8)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稀疏的小树枝交织的地方,有时或许还可以漏出点阳光。
(三)想一想;我对课文最理解
1.教师出示思考题
2.学生根据对课文的解读独立完成思考题
3.班级讨论校对,看看哪一位同学对课文最理解,表扬优秀作业
4.提示:允许多元理解,鼓励新的、合理的创见。
思考题
1.这篇文章的语言好在                                                    ,
    例如“                                                          ”
  2.这篇文章的表达方式主要是                                              ,
    其中以“                                              ”句最传神。   
3.这篇文章的结构妙在                                                   ,
    使文章                                                            。
4.这篇文章的主题高在                          , 从“                     ”可以看出来。
明确:
  1)这篇文章的语言好在语言优美、细腻,多用修辞,骈散结合,例句自选。
2)这篇文章的表达方式主要是描写,通过细致的描写表现了山川的景色,突出了富春江水之清澈和两岸山之高峻。例句自选。
3)这篇文章的结构妙在采用总分,使文章开篇点出中心,二、三段承上分写,条理清晰。
4)这篇文章的主题高在表心了作者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避世隐退的高洁志趣,从“鸢鸟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可以看出来。
三、课后活动
1.完成同步和课后练习
2.背诵课文,准备默写
3.参考课文从“水”“山”对富春山水的描写,仿写西湖的“雨”或“雾”。
资料链接: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2-4 12:16
吴均,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生于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卒于梁武帝普通元年(520)。家世寒贱,均好学而有俊才。沈约曾见其文,颇为赞赏。天监初,柳恽任吴兴太守,召他为主簿,常与他赋诗。后为建安王萧伟记室,升国侍郎。他曾表求撰写《齐春秋》,完稿后上呈武帝,武帝恶其实录,“以其书不实”,命焚毁。后奉诏撰写《通史》,未就而卒。事见《梁书》卷四十九、《南史》卷七十二《吴均传》。今人朱东润《诗人吴均》一文中有吴均年谱(见《中国文学论集》,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
吴均是史学家,他著有《齐春秋》三十卷、《庙记》十卷、《十二州记》十六卷、《钱塘先贤传》五卷,注释范晔《后汉书》九十卷等,惜皆已亡佚。他是著名的文学家。《梁书》本传说:“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学之,谓为‘吴均体’。”《隋书?经籍志》四著录:“梁奉朝请《吴均集》二十卷。”《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皆为二十卷。《宋史?艺文志》著录:“《吴均集》三卷。”可见其文集宋时已大部分散失。
第22课   五柳先生传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简练生动的语言,背诵课文。
2.体味并学习五柳先生甘守贫贱、不慕荣利、旷达自任的品德和情趣。
【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
2.把握五柳先生高风亮节的精神实质,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关键语句的含意,探究《五柳先生传》是他传还是自转。
【教学理念】      
“新课标”试行以后,语文教学中增加了对学生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而且提出了初中生要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目前,打开学生的思维,已经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要打开学生的思维,就必须启发学生,引导探究。落实到课堂教学上,就是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发现质疑,积极思维。最后结果是否与教师的预想吻合,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启发思维探究的过程,答案可以丰富多彩。
    回归“人文”是“新课标”的另一面重要旗帜。值得指出的是,人是社会的人,也是历史的人,人文精神除了横向的相通,还有纵向的传承。而“文学即人学”,要深层探究一篇文章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与精神风貌,就离不开从纵、横两方面进行印证。具体而言,就是在教学中要以教材为触发点,比较,迁移,打开一道口子,让神秘的天光照进来,激发出学生超越教材的感悟,从而领悟文学作品的人文内涵,实现人格与情感的升华。
【教学步骤】
一、课文导入
1.教师出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意画面,并提问:菊花高洁,南山幽静,徜徉在这山水景物之间的诗人是谁?
2.你知道多少关于陶渊明的知识,请你给同学们说一说
3.学生举手介绍陶渊明的文学常识,教师点拨补充,座位上的同学笔记。
明确: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少时受家庭和儒经影响,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当时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他有志不能施展,直到29岁才出仕,但也不过几任小官。由于他厌恶官场的污浊,不愿“为五斗米折腰”,41岁时决然从彭泽令任上退隐,归田躬耕。归田后的陶渊明写下了100多首反映劳动生活的诗歌和多篇辞赋散文。《五柳先生传》就是诗人自撰的小传,全篇不足200字,却以精粹笔墨形象勾画了诗人的性格、生活、志趣。
    自传,传记文的一种,是叙述作者自己生平经历的文章。一般来说,自传要介绍自己的姓名、籍贯、年龄、性格爱好及思想发展等等。
二、朗读感知
1.听读课文
要求:1)认准字音。      
2)边听边在课文上标划节奏。
检查:1)生字:嗜(shì)         辄(zhé)         吝(lìn)         褐(hè)         箪(dān)         汲(jí)        俦(chóu)         黔(qián)          觞(shāng)   欤(yú)
多音字:传(zhuàn)   好(hào)
2)节奏:三字短句:如好\读书晏如\也
四字短句:如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复杂长句:如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2.跟读课文
要求:1)模拟人物心态。
2)读出语气、语调。
明确:1)第1段应读出舒缓陈述的语调
2)第2段应读出赞叹抒情的语调。
3.自由读课文,
要求:1)领会文意。
2)读完后四人小组讨论字意、词意、句意。
3)课堂质疑,向老师提问,全班讨论。
4.质疑讨论
三、寻读探究。
    师:阅读能力说到底是一种信息的理解、辨别、筛选和概括的能力。其中最基础的就是迅速、准确地抓住文中关键信息的能力,也就是抓“眼”的能力。包括抓“题眼”、 “文眼”、 “字眼”、“词眼”、 “句眼”、 “段眼”等。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寻找文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字眼”,并思考这个字与“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有何关系?
   (课堂设想:通过朗读和讨论,明确出现次数最多的是“不”字。接着以填空的形式逐句分析。)
    1.读“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我们看到一个自别于名门望族、不慕荣利的五柳先生。
    2.读“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我们看到一个五柳先生。
    3.读“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我们看到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
    4.读“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即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我们看到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2-4 12:16
5.读“环堵萧然,不蔽风日……晏如也”,我们看到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
    6.读“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我们看到一个卓尔不群、不随世俗的五柳先生。
    小结:因为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所以作者言“不”,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赞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四、悟读升华。
    提问:
默读课文,思考陶渊明是怎样评价自己的?(在否定中肯定;自赏自嘲)
假如同学们也来评价一下自己,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向哪些现象说“不”,向哪些现象说“好”?
(课堂设想:通过学生们的自由朗读,积极发言,从而领悟文章的精神内涵,升华情感,培养健康个性、健全人格。)
小结:对于很多事物我们要用一分为二的眼光去看待。无论评价别人还是评价自己都应如此。特别是评价自己,一方面要“人贵有自知之明”,看到自己的缺点,另一方面,要有“天生我材必有用”自信。陶渊明在否定中肯定、自赏自嘲式的自我评价便是很好的例子。而对于社会生活中的是是非非,我们应该做到心明眼亮。
五、模仿迁移:
抓住特点,体现个性,抒发感情,以一种在否定中肯定、自赏自嘲的评价方式,写一篇200左右的自传 。要求把“不戚戚于 ,不汲汲于 。”这个句子补充完整后,加入你的自传中。
《五柳先生传》活动课教案(1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朴素洗练的语言以及通过平淡的内容表达深刻寓意的方法。
2.感受文中人物形象之美。学习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3.培养学生通过生活中小事感悟哲理的能力及思维的哲理性。

【教学步骤】
一、课前活动
1.根据以下论题搜集资料
1)陶渊明的生平
2)陶渊明的主要文学创作及代表作品
3)陶渊明的隐逸思想
4)《桃花源记》和《五柳先生传》的内在关系
2.根据搜集材料的多少和理解程度选择两个论题写成200字的小论文。
3.教师评改论文,指出优劣。
4.学生修改小论文。
二、课堂活动
(一)陶渊明的奇处
1.《桃花源记》导入
2.请同学根据搜集的资料说说“陶渊明之奇”:
1)一奇:官越做越小,最后丢弃了乌纱帽是怎么一回事情?
2)二奇:脱离社会,自我隐逸,诗歌缺少了社会元素越写越好又是怎么一回事情?
  3.学生口述时教师择要板书,同学笔记
明确:1)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
他少年时曾有过豪放的生活,志向远大。他接受了儒家的用世思想,有“大济于苍生”的抱负,很希望建功立业。但由于政治黑暗,门阀制度的排挤,无法施展他的政治抱负,这就是他仕途不通和悲剧的原因。
陶渊明29岁时初仕为江州祭酒。但由于“不堪束职”,时间不长便解职回家了。后来他又于晋元兴三年为镇军将军刘裕参军,次年又为建成将军刘敬宜参军,因心不悦回了家。后任彭泽令。年底,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经去职。陶渊明辞官归隐,是对黑暗现实的有力反抗。
    2)归田后,陶渊明十分满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种自在、娴静的生活。 “以田园为自足、安定、欢乐的世界。在这种心态下他赞美田园,歌颂纯洁,吟咏志向,使他的诗歌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作风而进入更纯熟的境地。
同时,他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并开创了田园诗这种新的题材。他的清高耿介、洒脱恬淡、质仆真率、淳厚善良,使他的作品具有了永久的魅力。
(二)陶渊明的简历
1.读:读课文
要求:1)通读课文两遍。           2)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2.注:注字词
要求:1)学生利用工具书和课文注释,自行疏通课文。
2)按要求逐字逐句翻译全文。
3)学生展示字读成果,教师针对难解之处进行分析。
3.填:填履历
要求:1)大致读懂课文
      2)由于陶渊明文学创作成就巨大,现温州市文联拟请他担任文联主席一职,请你根据学到的文学常识和对课文的理解帮他填好履历表。
      3)课堂交流,补充不足。
温州市文联干部履历表
姓名:        性别:        字:         号:
出生年月:        籍贯:        国别:        职业:
人生格言:       

特长展示:       




工作经历:       



兴趣爱好:       


自述性格:       

明确:                     温州市文联干部履历表
姓名:陶渊明        性别:男        字:元亮        号:靖节先生
    五柳先生
出生年月:365年        籍贯:江西九江        国别:中国        职业:自由诗人
人生格言: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特长展示:        擅长写诗,下列诗歌影响广大1、《桃花源记》
2、《五柳先生传》
3、《归园田居》
4、《饮酒诗》
5、《归去来辞》
工作经历:        1、江州祭酒。
2、镇军将军刘裕参军
3、建成将军刘敬宜参军
4、彭泽令。
兴趣爱好:        1、        好读书
2、        性嗜酒
3、        常著文章以自娱
自述性格:        1、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2、安贫乐道,不图享受
3、真挚坦诚,喜爱自然
(三)陶渊明的数字奥秘
1.学生从文中寻找数字,教师从旁点拨
2.解密这些数字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2-4 12:16
1)五柳先生有几个爱好,爱到什么程度?体现出人物怎样的个性?
   2)《五柳先生》中用了几个典故?各有什么好处?
   3)《五柳先生》中用了几个“不“字?有什么作用?
明确1)文中写了三个爱好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并不想“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他既不追求名,也不追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是一个专志乐学。
性嗜酒——“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惜去留” 说明他是个不拘小节,性情豪爽,洒脱不羁的人。
常著文章以自娱——“颇示己志” 他著文章的目的是“自娱”,不是给别人看,更不是献给统治者,去求官得禄。是一位独立于世的高雅脱俗的人。
     2)文中用了四个典故。
“屡空”“黔娄”“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分别以学者、隐士、百姓类比,烘托凸现人物。
     3)文中所用“不”字有九:
不知何许人  不详其姓字——实不愿说,非“不知”“不详”,可见先生淡泊宁静。
不慕荣利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忘怀得失,不追名逐利,可见先生恬淡自足。
不求甚解——意存高远,不舍本求末,可见先生胸襟开阔。
不能常得 不蔽风日——安然自若,不为境所困,可见先生开朗乐观。
不吝情去留——去留无意,不装模作样,可见先生耿直率真。
3.教师小结
三、课后活动
1.完成同步和课后练习
2.背诵课文,准备默写
3.模仿《五柳先生》的语言和风格,写写自己的爱好和性格。
第23课   马说
【教学目标】
1.了解韩愈和“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2.掌握文中的字词解释,通假字的用法;正确翻译并背诵课文。
3.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情况。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教学步骤】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唐宋八大家”是哪八个人吗?为什么韩愈会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说”是什么样的文体?
明确:
1.韩愈、柳宗元;王安石、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2.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自称昌黎韩愈,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贞元八年(792)中进士后,过了四年才被宣武节度使任命为观察推官,贞元十八年(802)授四门博士,历迁监察御史,因上书言关中灾情被贬为阳山(今属广东)县令,元和初任江陵府法曹参军,国子监博士,后随宰相裴度平淮西之乱,迁刑部侍郎,又因上表谏宪宗迎佛骨被贬潮州刺史,穆宗时,任国子监祭酒,兵部、吏部侍郎等。有《昌黎先生集》。
在中唐,韩愈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文学家。一方面他有大量杰出的诗文作品,另一方面,他作为文坛诗坛的领袖,广交文友,提携奖掖,不遗余力,在他周围聚集了不少志趣相投,风格相近的文人。他不仅大力称赞比他年长的孟郊,还奖拔比他年轻的贾岛,又鼓励李贺这位天才诗人,并为他因避父讳而不得参加科举而大声疾呼;此外,他还与皇甫湜、卢仝、樊宗师、刘叉、李翱等有密切交往。这样,他与他周围的这些文人便形成了一个文学集团,并以他本人为主将,掀起了一个很有影响的新诗潮。” 《中国文学史》(章培恒)
    3.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近。
二、课文阅读
1.全班朗读。读准字音,读出正确的句读。
2.教师范读。同学拿起笔将自己刚才没有读准的生字圈出。
3.同学根据教师的范读正音并在课文上注音再读。
4.文言实词、虚词理解:
1)在教师的指导下同学将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加上点。
2)四人小组讨论:小组长提问,其余三个同学抢答,共同探讨并在书本上注释这些实词和虚词。
3)班级讨论: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疑难加点的字词。
明确:第一段实词: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    伯乐——擅长相马之人
祗——只是                辱——辱没              
骈——一同                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  
称——著称
      第一段虚词:而——表转折,但是        故——所以,因此   
虽——即使                之——结构助词,的    以——凭借
      第二段实词:一食——吃一顿            食马者——通“饲”,喂  
         千里之能——能力          才美——才能,美好的素质   
外见——表现在外面,“见”通“现”
等——等同,一样          常——普通的
      第二段虚词:或——有时               其——代“千里马”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能够   是——这种,作代词            
虽——即使                   安——怎么
     第三段实词:策之——用鞭子打            执策——马鞭子  
道——方法,正确的方法。    食之——通“饲”,喂
尽——竭尽                  材——通“才”,才能  
鸣——呜叫                  通——通晓  
执——拿着                  临——面对         
知——识别,了解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2-4 12:16
第三段虚词:策之——作代词,代千里马     以——按照         
其道——代词,代千里马       鸣之——助词,无意义。
其真无马——表语气,无义     邪——通“耶”,表疑问
5.在理解的基础上全体背诵课文一遍。
三、课文理解
1.学生根据问题阅读欣赏板块。
2.根据欣赏板块结合课文,四人小组讨论问题。
3.教师组织班级讨论,明确以下问题。
1)        全文以“说”为文体,请你各用一句话概括每一段个说了些什么内容?
2)        到底先有千里马还是先有伯乐?为什么?
3)        本文中“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这是什么写法?
4)        根据韩愈为代表的中唐“古文运动”的文学主张,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根据韩愈的生平说说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感情?
板块一            《马说》背景: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至800)间。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提拔,未被采纳。“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他在京城应试觅官,奔走相告,一共呆了10年之久,最后无限怨郁,离开长安。
坎坷遭遇正是他写这篇《马说》的思想基础。这篇文章的另一用意是曲陈心迹,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跟《马说》同期的作品还有《龙说》(即《杂说一》)。文章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可以视为《马说》的姊妹篇。

板块二:中唐古文运动
中唐“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是韩愈和柳宗元。世称“韩柳”。
他们在倡导的古文运动中,提出了一整套主题鲜明的古文理论,其中心是“文以明道”——就是文章必须具备社会性,写文章必须反映社会问题,不能再像六朝骈体文那样无病呻吟。他们声称自己写文章是为了“辅时及物为道”,反对片面追求辞藻的华丽。他们认为作家的行为和品德是创作的首要条件,其作品的社会功用是“褒贬”和“讽喻”,文章应该写得“词正而理备”。
所谓“古文运动”,其实并不是单纯的文学运动。从基本的特征来看,古文运动是要改革文体;而改革文体,却可以用于不同的目的。一方面,古文家企图以此来复兴儒道,恢复散文宣扬正统思想的功能、以挽救唐王朝的衰亡;另一方面,他们也需要以此来更好地表达个人在实际生活中的思想感情。
板块三——韩愈:
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七世祖茂,有功于后魏,封安定王。愈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言,比长,尽能通《六经》、百家学。擢进士第。会董晋为宣武节度使,表署观察推官。晋卒,愈从丧出,不四日,汴军乱,乃去。依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建封辟府推官。操行坚正,鲠言无所忌。
调四门博士,迁监察御史。上疏极论宫市,德宗怒,贬阳山令。有爱在民,民生子多以其姓字之。改江陵法曹参军。元和初,改都官员外郎,即拜河南令。迁职方员外郎。愈过华,以为刺史阴相党,上疏治之。既御史覆问,得涧赃,再贬封溪尉。
宪宗遣使者往凤翔迎佛骨入禁中,三日,乃送佛祠。王公士人奔走膜呗,至为夷法,灼体肤,委珍贝,腾沓系路。愈闻恶之,乃上表曰:……
    表入,帝大怒,持示宰相,将抵以死。……中外骇惧,虽戚里诸贵,亦为愈言,乃贬潮州刺史。
愈性明锐,不诡随。与人交,始终不少变。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子”。
明确:1)第一段: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第二段: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
第三段:提出主旨: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
      2)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就无法施展才华,还会沦入“奴隶人”之手受辱。
      3)伯乐即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千里马即人才。这是 “托物寓意”的写法。
4)本文不是单纯写马,古文运动提出“明道”的观点,韩愈的文章也是为了反映社会问题而作,这篇文章的既是借千里马为喻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也是为了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社会问题。
四、课文拓展
板块四——师说(节选)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貌岸然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同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2-4 12:16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1.师生一起诵读《师说》,正音。
2.课堂自学《师说》,完成下面练习;
1)        翻译下面句子:
A.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B.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C.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D.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2)这段文章反映了怎样的社会问题?
3)这段文章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教师巡视课堂,发现优秀作业。
4.请完成优秀作业的同学为小老师,到讲台上来为同学们讲解《师说》的主要内容,教师从旁协助。
5.教师组织课堂讨论,完成练习,明确以下内容:
1)A.人不是一生下来就什么都知道的,(在学习的过程中)怎么能没有迷惑呢?有疑惑而不从师学习,那使人疑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决
B.所以,不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不论年长年少,只要懂的道理比我多,他就是我的老师了。
C.那两个人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那是很使人丢脸的事,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
D.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强,知道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2)这段文章反映了社会上的人“耻学于师”的社会现象。
3)提倡勤学于师,而且从师不择门第、贵贱、长幼。
6.教师小节,再背课文一遍。
7.当堂默写课文。
五、课文作业:
第一课时:1.完成课后练习和同步练习。
              2.背诵课文,准备默写。
第二课时:1.比较《马说》和《师说》,寻找辅助材料说说韩愈为文语言的特色怎样?
2.论述一下《马说》和《师说》的现实意义?
《马说》活动课教案(1课时)
【教学目标】
1.自学寻找资料,了解韩愈作品和写作特色。
2.通过课堂竞赛,疏通文句,正确翻译并背诵课文。
3.体味韩愈在《马说》中表达的对人才被压抑、埋没的愤懑之情。
【教学步骤】
一、课前活动
1.根据以下论题搜集资料
1)韩愈的生平
2)韩愈的主要文学创作及代表作品
3)韩愈的文学主张
4)韩柳的“古文运动”
5)《马说》的注释翻译
6)《马说》的时代背景
7)韩愈的社会活动及影响
2.根据搜集材料的多少和理解程度选择两个论题写成200字的小论文。
3.教师评改论文,指出优劣。
4.学生修改小论文。
二、课堂活动
(一)新课导入   
当今 “韩流”一词非常流行,现在指韩国的音乐、影视及文化影响,受到了大家的追捧。其实早在唐代就有“韩流”一说,当时称“韩潮。”
1.古人说“韩如潮,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海”,这句话中的“韩”说的是谁呢?
2.所谓“韩文如潮”,是什么意思?
明确:1.韩愈
      2.指的就是韩愈的文章对那个时代文风的巨大影响。
(二)作者简介
1.请优秀论文学生介绍关于韩愈生平,有疑问的同学向他提问。
2.学生之间相互问答,不足之处教师补充。
3.学生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明确以下内容,笔记加横线的内容:  
    1)生平(突出要点)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  
2)现实主义源头《诗经?国风》——汉朝史书——南北朝乐府民歌——唐代?杜甫——A白居易(通俗易懂)/B韩愈(艰深冷涩)   
3)“韩柳”韩愈、柳宗元——古文运动——“文以明道”——诗文上的知心朋友,政治上的生死冤家   
4)主要作品:  《师说》、《杂说一?说龙》、《祭十二郎文》、《张中丞传后叙》、《毛颖传》。
(三)文本竞赛阅读
1.《马说》朗读竞赛
1)        比谁读得快:   
要求:A)个别朗读     B)比赛速度     C)不错不漏
2)        比谁读得准:
要求:A)全班齐读     B)同桌相互监督没有错漏  C)订正读错的字写标在书本上
3)比谁读得响:   要求:A)全班齐读     B)响亮准确      C)读出句读
4)表扬读得又快又准又好的学生。
2.字词注释竞赛
1)学生根据工具书或资料自己在书本上注释《马说》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可以和同桌讨论。
2)教师巡视学生注释,解答疑难,发现问题。
3)选择一个中等生的注释投影,全班逐字逐句一起批改,表扬正确,改正错误,在批改的过程中使学生分段正确掌握以下实词和虚词
明确:第一段实词: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    伯乐——擅长相马之人
祗——只是                辱——辱没               
骈——一同               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   
称——著称
      第一段虚词:而——表转折,但是         故——所以,因此     
虽——即使             之——结构助词,的     
以——凭借      
      第二段实词:一食——吃一顿              食马者——通“饲”,喂  
         千里之能——能力             才美——才能,美好的素质   
外见——表现在外面,“见”通“现”  等——等同,一样     
常——普通的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2-4 12:16
第二段虚词:或——有时                  其——代“千里马”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能够   是——这种,作代词   
虽——即使                   安——怎么
     第三段实词:策之——用鞭子打            执策——马鞭子  
道——方法,正确的方法。    食之——通“饲”,喂
尽——竭尽                  材——通“才”,才能  
鸣——呜叫                  通——通晓  
执——拿着                  临——面对         
知——识别,了解
     第三段虚词:策之——作代词,代千里马     以——按照         
其道——代词,代千里马       鸣之——助词,无意义。
其真无马——表语气,无义     邪——通“耶”,表疑问
4)同桌交换批改,看看谁的正确率高,表扬优胜学生。
3.课文理解竞赛
1)教师投影竞赛题。
2)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3)以小组为单位抢答这些问题。
4)课堂讨论得出答案。
5)以回答问题的多寡和正确率评比优生组,表扬优胜组
仔细阅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A.千里马的处境怎样?
B.千里马都受到哪些不公正的待遇?
C.食马者的愚蠢无知都表现在什么地方?
D.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A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B.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D.伯乐不常有。其真不知马也!
4.辩论竞赛
1)将学生按座位分为正方、反方
2)教师组织辩论赛
3)以发言的多寡评比优胜,表扬优胜组
辩论题1.本文的论述中心是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
       2.作者要批判的是千里马被埋没的社会现象?
明确1.《马说》开门点题:世上本来常有千里马,但是因为缺少伯乐,无人识得它,千里马也就不被当成千里马了。作者重点不是论述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而是感慨千里马在无知的奴隶人手中的可悲遭遇。后面的文章围绕这一点展开论述。
     2.《马说》中,“千里马”指有才能的人,即人才;“伯乐”指识别、理解并能运用人才的当政者;“奴隶人”指压制、摧残和扼杀人才的当政者。韩愈在《马说》中对人才被压抑、摧残,甚至遭扼杀的社会悲剧表现了极大愤慨。
5.教师小结
三、课后活动
1.完成同步和课后练习
2.背诵课文,准备默写
3.以马的第一人称写一写自己的境遇和愤慨
4.通过《马说》及课前活动的材料分析韩愈文学创作的特色(可从取材、语言、内容、修辞、文学主张、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任一角度进行)
第24课  送东阳马生序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习翻译文言文。
3.理解作者是如何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后生勤奋学习的。
【教学重点】
翻译课文,背诵课文,理解本文作者执著的求学之志和殷殷劝勉之情。
【教学难点】
掌握寓理于事的写作方法和通过对比表达自己观点的写作手法。
【教学步骤】
a)        导入新课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板书课文标题。)
    二、介绍作者和作品
    1.介绍作者(学生自己介绍,教师补充。)
    宋濂(131—1381)字景濂,号潜溪,浙江浦江人,明初著名散文家。他生活在元末明初,少时家贫,却勤奋好学,曾受业于元末有名学者吴莱、柳贯、黄晋等,以文章著名。元代至正年间被举荐为翰林院编修,借口父母年老,坚辞不就,入山隐居著述。朱元璋起义后,接受朱元璋璋征聘,任江南儒学提举和太子经师,后官至《元史》编修总裁官、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部主事等,负责或参与《元史》《国史》《日历》的编修以及开国之初许多典章制度的订定工作,从文治方面对明朝的建立和巩固做出了贡献,被推为“开国文臣之首”。他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尤其长于传记的写作,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在当时影响很大。
     2.解题
本文写于洪武十一(1378)年。这一年,辞官归里的宋濂又从家乡到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当时是国都)朝见朱元璋。他的同乡晚辈马君则来拜见他,他便写了这篇“赠序”送给东阳马生。赠序,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有临别赠言的性质,内容多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三、朗读全文
1.教师范读。
   要求:认真听读,仔细笔记,划出停顿
2.全班朗读。
要求:声音响亮,字音准确,句读明晰
3.正音再读。
   要求:读出语气,读出情感
四、解词析句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2-4 12:16
1.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理解文意,在不懂的地方做标记。
2.课堂讨论
3.投影出示下列资料,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重点掌握下列词句:
[致]取得,这里是“买到”的意思         [趋]快步走,奔赴。
[德隆望尊]即“德高望重”。                  [降]和暖。                                     [俟]等待。                                                   [卒]最终。
[箧]书箱。                             [再]两次。                                         [食]同“饲”,给饭吃.                [腰]名词用为动词,腰带上悬着。
[容臭]香袋,香囊。臭,气味,这里指香气。[烨然]光彩耀眼的样子。
[緼袍]粗麻絮制作的袍子。                        [口体之奉]供养口和身体的,指吃的穿的。
2)一词多义:和:缓解、暖和     (久而乃和)
谦和          (言和而色夷)
冠:天下第一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
男子20岁成年   (既加冠)
请:请让我          (战则请从)
请教            (俯身倾耳以请)
再:第二次          (再而衰)
两次            (日再食)
患:担忧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忧患            (无冻馁之患)
3)古今异义:汤:古义:热水    (媵人持汤沃灌)
今义:菜汤
走:古义: 跑      (走送之)
今义: 行走
趋:古义:快步走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今义: 趋势
或:古义:有时     (或遇其叱咄)
今义: 或者
卒:古义: 最终    (卒获有所闻)
今义: 士兵
假:古义:借       (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今义:假期
4)词类活用:腰:名词用为动词,腰挂   (腰白玉之环)
5)通假字:支:通“肢”,肢体          (四支僵劲不能动)
被:通“披”,穿着          (同舍生皆被绮绣)
食:通“饲”,给饭吃       (日再食)
6)虚词辨析:以:介词,用           (以衾拥覆)
介词,把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介词,因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连词,来                         (无从致书以观)
之:代词,他            (录毕,走送之)
助词,的                         (无鲜肥滋味之享)
助词,提宾的标志    (弗之怠)
助词,介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五 感知研讨
1.师提问
(1)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2)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回答。
(3)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4)根据课文,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作者求学时候的情景。
2.学生分小组讨论,要点提示:
(1)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
(2)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主要语句有: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②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③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④余则绵袍敝衣处其间。
    (3)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
    (4)要求学生描绘,一是检查学生对课文文句的理解掌握程度。要想准确描述出来,必须理解文句的准确意思,在此基础上,再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二是要学生体会作者求学艰难,从而感受到自己求学的幸福
六、体验反思
学生阅读名人读书资料(投影出示),说说:看了这么多名人与读书的故事,我们应当怎样学习呢?
名人与书的故事:
闻一多“醉书”
闻一多新婚那一天,亲友纷纷到他家贺喜,好久却不见他出来,大家以为他更衣打扮去了。当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才在书房找到他,他仍穿着旧衣在看书。家里人说他一看书就“醉”。
茹志娟“煮书”
茹志娟书室挂着写有“煮书”二字的条幅。她说:“书,光看是不行的,看个故事情节,等于囫囵吞枣,应该精读。然而还不够,进而要‘煮’。‘煮’是何等烂熟、透彻。”
王亚南“绑读书”
第一个把《资本论》翻译到中国的经济学家王亚南,1933年乘船从红海去欧洲,大浪颠得他无法坐稳,便请服务员将他绑在椅子上,这样就可以在颠簸的船上读书。
王夫之“嫁书”
清初思想家王夫之一生著书224卷,代表作有《读〈通鉴〉论》、《尚书引义》等。他大女儿出嫁时的嫁妆是一箱书。他说:“这就是我多年来为女儿操办的嫁妆。”
袁枚“吃书”
清代诗人袁枚说:“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痴瘤。”袁枚是把书当饭吃的,而且是“善吃”——咀嚼得法,品味有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七、课文作业:
第一课时:1.完成课后练习和作业本。      2.背诵课文,准备默写。
第二课时:1.阅读《送东阳马生序》后半部分写一写小议论文:《我看学习与环境的关系》
《送东阳马生序》活动课教案(1课时)
【教学目标】
1.自学寻找资料,疏通文句,大致了解文意。
2.通过情景练习,进入学习→角色扮演的学习方法,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3.培养学生想象和情感体验的能力,促使学生向学。
【教学步骤】
一、课前活动
1.根据以下论题搜集资料
1)宋濂的生平
2)宋濂的主要文学创作及代表作品
3)和《送东阳马生序》同主题的文章
2.根据搜集材料的多少和理解程度选择两个论题写成200字的小论文。
3.教师评改论文,指出优劣。
4.学生修改小论文。
二、课堂活动
(一)新课导入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2-4 12:16
1.导入:
我们在前面的拓展阅读《师说》中学过“人非生而知之者”,所以每个人都要求学。同样是花去十数载青春,有些人一举成名,出人头地,而另一些人则碌碌无为,鲜有收获这是为什么呢?“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人的主观勤奋因素很重要。
    2.文学常识:
    1)请学生以“             的宋濂”的句式来介绍宋濂的文学常识。
    2)教师择要板书,学生笔记。
明确:可以用诸如:勤奋的宋濂、编修《元史》的宋濂、受到朱元璋器重的宋濂、明初三大家的宋濂、为翰林院编修的宋濂等句式来表达。
(二)整体感知
    1.教师分发课文重要字词的注释。
    2.学生根据课下注解和教师提供的素材自说自译课文。
    3.四人小组在教师巡视引导下合作探究直译课文。
    4.弄清课文的大意
明确:重要字词注释
[每]常常。                             [既]已经。
[趋]快步走,奔赴。                       [填]充塞,挤满。
[或]有时。                             [卒]最终。
[和]缓解过来,暖和过来。                [寓]寄居。                                   
[再]两次。                                                           [食]同“饲”,给饭吃.
[绮绣]绣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              [以]因为。
[中]内心。                       
(三)情境练习
1.教师介绍情境练习的要求
1)使学生调动先备经验,要紧密结合对课文的解读
2)进行情感体验,深入到人物的内心去
3)动口动眼、动手动脚、动笔动脑在进行活动
4)形式:
A .一定要紧密结合课文的内容
B.都以第一人称进行,可以加入合理的想象
C.六组练习中任选其二,
D.可以说(每个练习不少于2分钟),也可以写(每个练习不少于200字),还可以表演(每个练习不超过3分钟)
    2.教师出示情境话题
    1)“我”是宋濂——当“我”少时刻苦求学时,“我”认真地说:……
                  ——当“我”老来功成名就时,“我”感慨地说:……
    2)“我”是老师——当“我”悉心教育宋濂时,“我”严厉地说:……
                  ——当“我”听闻宋濂的成就,“我”欣慰地说:……
    3)“我”是同学——当“我”看到宋濂苦读时,“我”讥讽地说:……
                  ——当“我”听说宋濂做官后,“我”后悔地说:……
     3.课堂展示,教师点评,提示学生学习宋濂艰苦、勤奋的学习精神和坚忍不拔的学习态度。
(四)课堂漫谈
1.教师组织
2.学生课堂讨论漫谈:作者家贫嗜学,乐而忘忧,敬重师长,谈谈你怎么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的方式?
   3.教师小结
三、课后活动
1.完成同步和课后练习
2.背诵课文,准备默写
3.逆向思维:宋濂求学过程中的方法和态度有没有什么值得商榷的地方?请你说一说。
第25课  诗词曲五首
【教学目的】
1.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词曲的主题思想并背诵课文。
2.初步学习诗、词、曲的体裁特点。
3.学习并体味诗词曲的意境和意象之美。
【教学重点】
1.领会诗意,体味诗情,并积累名句。
2.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教学难点】
1.反复朗读,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借助想象,感悟意境。
2.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诗歌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五首诗词曲都是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通过精练的语言要表达怎样的内涵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吧!
二、教学《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一)导入
这是一首赠诗,谁赠送给什么人?在怎样的场合下赠送的?你能想象并复述一下当时的情景吗?
(二)诵读理解
1.反复诵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2.教师简介作家作品
    这首诗选自《全唐诗》,作者刘禹锡(772—846),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自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酬,答诗。使君,是对刺史的称呼。
3.品读诗句。
a.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诗人在二十余年的贬谪生活中,多次迁徙边远地区,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
b.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一次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意思为想起当年因政治改革失败被杀被贬的朋友,不胜怀念。“烂柯人”指晋人王质。据《述异记》,王质人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此处作者以王质自比,写自己被贬离京虽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却有隔世之感。这两句活用典故抒发自己长期被贬的心境。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2-4 12:16
“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这两句针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而发。白诗的意思是您是个这么有才能的人长期被贬边远地区。寂寞地闲望山水风光,而朝廷的重要官职将由谁来承担呢?而刘诗答的意思是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何必为我一人可惜?显示了诗人开朗的胸怀。
  d.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今日在酒宴上听到您(指自居易)诗歌《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真是高山流水遇知音,我喝着酒听着歌不禁觉得精神振作。
    小结:本诗是刘禹锡回赠自居易的诗作,诗中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心境。其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是富有形象而含意深刻的名句。
    4.齐读这首诗。
(三)当堂背诵
三、赏读《赤壁》
(一)导入:
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赤壁向来是英雄云集,风云际会之所。今天,我们一起来赏读杜牧的咏史名作——《赤壁》。
(二)朗读
1.学生朗读诗歌,教师提醒学生读准字音,把握节奏、韵律及感情基调。
2.学生自读诗歌,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3.全班齐读
(三)思考探究: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1)要点提示: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铺垫。
2)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四)课堂抽背
四、赏读《过零丁洋》
(一)        导入
文天祥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是南宋杰出的政治家和诗人。他的诗作表现了崇高的民族节气和爱国精神。“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成为千古名句,今天我们一起赏读他的诗作《过零丁洋》。
    零丁本义孤独、孑孓,做为失败者的文天祥在过这零丁洋之时难免心情抑郁愤懑,但我们在他的诗歌中找不到落魄者的哀鸣,失意中的悲叹,相反的我们看到的是,坚强者的斩钉截铁的信念。
(二)朗读
1.男生、女生互读互查缺漏
2.教师范读
3.全班齐读。
(三)探究:
    1)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2)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明确:
1)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人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2)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3)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4)表明诗人舍身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5)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等。
(四)当堂成诵并抽查
(五)作业
1.背诵并默写今天所学的三首古诗。
2.品析下面的诗句。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五、学习《水调歌头》
(一)        导入
教师播放《明月几时有》歌曲,多媒体配以优美的画面。
自古月宫的飘渺、美丽就引无数诗人折腰,苏轼也在亦真亦幻中引身飞月。前人述评:“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我们一起来开这一首千古妙词。
(二)        朗读
1.学生试读   2.老师示读   3.学生再朗读
课文注音    宫阙(què)  绮户(qǐ)  婵娟(chán)
(三)解题。
1.投影出示——词的特点
词是一种抒情诗体,是配合音乐可以歌唱的乐府诗。它的严格的格律和在形式上的种种特点,都是由音乐的要求而规定的。词和诗在形式上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点:
    (1)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如《菩萨蛮》、《水调歌头》、《沁园春》等,称为词调。词调表明这首词写作时所依据的曲调乐谱,并不就是题目。各个词调都是“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并且各不相同。
    (2)一首词大都分为数片,以分两片的为最多。一片即是音乐已经唱完了一遍。每首词分成数片,就是由几段音乐合成完整的一曲。
    (3)押韵的位置各个词调都有它一定的格式。诗基本上是偶句押韵的,词的韵位则是依据曲度,即音乐上停顿决定的。每个词调的音乐节奏不同,韵位也就不同。
    (4)句式长短不一。诗也有长短句,但以五、七言为基本句式,近体诗还不允许有长短句。词则大量地使用长短句,这是为了更能切合乐调的曲度。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2-4 12:16
    (5)字声配合严密。词的字声组织变化很多,有些词调还须分辨四声和阴阳。作词要审音用字,以文字的声调来配合乐谱的声调,以求协律和好听。
2.提问:词牌名和序言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主题?
明确:
“中秋”“兼怀子由”告诉了做词的时间和目的,当时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约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七年没有见面了。
(三)        品读.
1.阅读讲析词上片。词人以拿酒问月开端:明月什么时候就有了?‘天上的宫殿今晚是何年何月?(体现苏轼屡受打击后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徘徊的困惑心态。)于是想乘风飞往月官去,可是又担心在高寒的月宫自己难以承受,(借神话传说中的仙女相比,表达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既然月宫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说明苏轼愿意在人间为国家出力,这显现苏轼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上片大意:叙述作者身世感慨和矛盾心理。
     2.阅读讲析词下片。先是讲自己彻夜难眠:月影移动,转过红色的楼阁穿过雕花的门窗。这样写的目的是——承上启下,自然转入到思弟之情的另一个主题上了。接着问月:为什么偏偏在人们分离时团圆呢?
    提问:
    1)什么语气?
    要点提示:反诘埋怨
    2)怀念谁?
    要点提示:弟弟子由。
    接着由己推人,人间有悲欢离合如同月亮有阴晴圆缺,自古以来没有完美无缺的。
    3)提问:用什么语气、态度?
    要点提示:对离人的同情抚慰,更是赋予哲理,表现诗人旷达的心胸和情怀。
    最后用月光的普照表达对天下所有离人的祝愿:只希望人人岁岁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4)提问:这样的名句体现作者怎样的思想?
    要点提示:深挚崇高的思想境界,美好的祝福。
    下片大意:抒发对弟弟的怀念之情。
(五)背诵
六、指导学生自读《山坡羊  潼关怀古》
(一)导入
    潼关自古兵家必争,张养浩以锐利的眼光看穿这纷纭的历史争斗的本质,极大地体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今天我们学习他散曲的代表作《山坡羊  潼关怀古》。这首曲是作者在就任陕西行台中丞的旅途中所写的。
(二)出示下列资料,了解作者。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曾任监察御史,因批评时政而免官,复官至礼部尚书,又辞官隐居济南云庄,天历二年(1329年),征拜陕西行台中丞,到官四月病卒。张养浩自幼好学,上自儒家经典,下至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笔记小说,无所不读,又诗赋、文章无所不能,尤长于散曲。他隐居济南云庄8年期间,登华不注,游大明湖,览龙洞,赏泉水,“寄傲山林,纵情诗酒”,创作了大量诗文散曲。其作品流传下来的有散曲小令160多首,诗近400首,各类文近百篇。
(三)朗读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散读一次后齐读
(四)探究
    1)这首曲划分为几个层次?   
    2)作者取了两个怎样的意象?
3)这首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后两句来理解。)
    4)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用字用得好?试说明理由。
明确:
1)第一层:(前三句)写潼关雄伟气势
         第二层:(中四句)写作者的所见所感
         第三层:(后两句)写作者的历史感慨
2)“如聚”的峰峦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
“如怒”的河水形容黄河之水汹涌澎湃
3)作者对灾难频繁,百姓受苦的深切同情和对统治者为着一己之私挑起兵祸的极大愤慨。
4)自由解答
(五)背诵


(卢丽华)







































第六单元

26.小石潭记

学习目标:
1.了解重要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感知并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寂悲凉的心境
    3.学习对自然景物的细致描摹,体会文章融情于景的特色
教学步骤:
一、课前收集资料:柳宗元的生平、作品
                永州八记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情感
二、新课导入:
1.介绍永州八记导入    2.学生谈柳宗元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播放朗读磁带,学生跟读
2.小组交流:正音释词。重点掌握:坻  堪  怡然   悄怆幽邃
3.学生自由口译,讨论交流;不明确的向老师提问。
4.教师补充提出重点词句,学生作答。
例:心乐之:以……为乐                   以为:作为
         皆若:都好象                         下澈:向下
         同乐:快乐                           西南: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斗折蛇形:名词作状语,像斗一样,像蛇那样
         凄神寒骨:使动用法,使……感到凄凉,使……感到寒冷
         以其境:因为                          去:离开
5.学生翻译接龙。一人一句,通译全文。
三.诵读全文,理解品味
1.理清思路,说说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明确:本文按游览顺序写,条理清楚:发现小潭(闻声见形)---潭中景物(水 石 树 鱼)----小潭源流(溪身、岸势)---潭中气氛(气氛、感受)
2.赏析精彩的景物描写句段:
    教师板书:水清,石奇,树茂,鱼乐。要求学生找出文中相应的句子,并当堂背诵。
    反复诵读第二段,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和描摹。学生各抒己见,重点品味:⑴“皆若空游无所依”的清 ⑵“怡然不动,出而远逝,往来翕忽”的闲适自在。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2-4 12:16
3.一切景语皆情语。能用一个字来概括作者笔下的景致和心境吗?
   学生畅所欲言,各说理由。教师小结: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清” --冷清,凄清。形似写景,实则写心。透露出他在贬居生活中孤寂悲凉的心境,不得志的郁闷。
四、再读探究:
文章融情于景,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表现情感的句子:“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如何理解作者的先乐后忧?
讨论后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忧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感觉又会流露出来。
五、布置作业(自选其一)
1.为养在深山人未识的小石潭设计景点,并作简要说明。
例:根据“隔篁竹”“伐竹取道”而设景点“竹径通幽”。说明:此处依山势地形,蜿蜒前行,两旁翠竹鸟鸣,流水潺潺。
2.设计《焦点访谈》采访柳宗元的问答材料

资料平台:
柳宗元的政治生涯
王叔文、王伾的永贞革新,虽只有半年时间便宣告失败,但却是一次震动全国的进步运动,利国利民,顺应了历史的发展。柳宗元与好友刘禹锡是这场革新的核心人物,被称为“二王刘柳”。年轻的柳宗元在政治舞台上同宦官、豪族、旧官僚进行了尖锐的斗争。他的革新精神与斗争精神是非常可贵的。
由于顺宗下台、宪宗上台,革新失败,“二王刘柳”和其他革新派人土都随即被贬。宪宗八月即位,柳宗元九月便被贬为邵州(今湖南邵阳市)刺史,行未半路,又被加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
永州地处湖南和广东交界的地方,当时甚为荒僻,是个人烟稀少令人可怕的地方。和柳宗元同去永州的,有他67岁的老母、堂弟柳宗直、表弟卢遵。他们到永州后,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后来在一位僧人的帮助下,在龙兴寺寄宿。由于生活艰苦,到永州未及半载,他的老母卢氏便离开了人世。
柳宗元被贬后,政敌们仍不肯放过他。造谣诽谤,人身攻击,把他丑化成“怪民”,而且好几年后,也还骂声不绝。由此可见保守派恨他的程度。在永州,残酷的政治迫害,艰苦的生活环境,使柳宗元悲愤、忧郁、痛苦,加之几次无情的火灾,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竟至到了“行则膝颤、坐则髀痹”的程度。贬谪生涯所经受的种种迫害和磨难,并未能动摇柳宗元的政治理想。他在信中明确表示:“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
长期的贬谪生涯,生活上的困顿和精神上的折磨,使柳宗元健康状况越来越坏,确是未老先衰。当他怀着一腔悲愤离开人世时年仅47岁。
《小石潭记》赏析
柳宗元善于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既肖其貌,又传其神,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如临其境。例如写小石潭,不仅“下见小潭”,点出了“小”,而且说“潭中鱼可百许头”也暗示了潭的范围不大,否则,潭的范围怎能尽在眼底,又怎能一览无余?又例如写“水尤清冽”,是从侧面写潭中的鱼,“皆若空游无所依”又清晰地写出鱼儿的静态是“怡然不动”,动态中“傲尔远逝,往来翁忽”,而且“似与游者相乐”,又把鱼儿的那种闲适、轻快、灵敏、活泼的柙态写得维妙维肖。
  作者在写景之时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27.岳阳楼记
学习目标:
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
    2.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有感情地背诵全文
    3.理解文章的立意美,体会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主旨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2.查阅资料,了解范仲淹其人及《岳阳楼记》的创作背景
    3.收集有关岳阳楼的诗文、对联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猜图导入:出示江南三大名楼挂图,猜楼名,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补充:岳阳楼高三层,下瞰洞庭湖,建于唐初。北宋时,藤子京重修,范仲淹作记,苏舜钦书写,邵练篆额,一时传为“四绝”。
1.        学生介绍范仲淹其人  2.学生说说本文的写作背景
二、课文阅读
1.初读课文,难字正音
2.诵读见义,初通文意
⑴诵读评议、指导(齐读、个读、范读)⑵找出自认为重要的词句,与同桌互相挑战发问。
⑶小组提出有疑义的词句,老师解惑。
2.        背诵佳句,品味语言:
寻找文中的对句,品其妙处,并当堂成诵。
三、诵读比赛:
请若干学生以段落为单位自选,师生共同点评交流。
                               第二课时
一、学生展示收集的有关岳阳楼的诗文,对联。
二、教师由名联“四面河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引入讨论:
1.“四面河山”在文中可以具体到哪些段落?(第2、3、4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2-4 12:17
此乃写景部分:这里优越的地理条件展现在哪8字上?(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会产生怎样的思想感情?能用原文的字概括吗?(悲、喜)
2.作者写迁客骚人的悲喜之情,有何目的?古仁人的悲喜跟什么有联系?
3.如何理解“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小结:本文题为“岳阳楼记”,由楼写景,由景写情,由情写论,引出了迁客骚人的悲喜之情。引出了对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尚情操的赞叹,自然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和对友人的劝勉之意。
三、背诵课文,讨论总结:此文有何独到之处?
⑴思想上  ⑵语言上  ⑶写法上     学生各抒己见。
二、拓展补充
1.        一千年前的封建大夫能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这种闪烁着民族精神的人格力量对我们是一种鞭策,一种教育。回望历史,数不胜数。你能从学过的诗文中找出例子吗?
学生自由发言,例:陆游《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2.        教师补充:儒家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第三课时(活动课)
一、新课导入   
人说:八百里洞庭美如画。的确如此。而要观赏洞庭湖的无限风光,最佳位置莫过于岳阳楼上。登上岳阳楼,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洞庭水尽收眼底,登上岳阳楼,也便置身于洞庭湖朝晖夕阴的万千气象之中。北宋文人范仲淹也曾登临岳阳楼,面对起起落落、长流不息的洞庭水不禁思绪万千……自此,一篇《岳阳楼》千古传唱。
明年时值《岳阳楼记》成文960年,岳阳市政府、岳阳市文联、范仲淹研究会决定召开盛大的“岳阳文人雅会”来纪念这一盛事,现在,你作为《岳阳楼记》研究领域的专家受到邀请,请你根据通知精神准备好充足的材料赴会。
二、课堂展示
1.教师分发通知
                     

  关于举办2006岳阳文人雅会的通知
            同志:
你好。
明年时值《岳阳楼记》成文960庆,岳阳市政府、岳阳市文联、范仲淹研究会决定联合召开盛大的“岳阳文人雅会”来纪念这一盛事,您作为《岳阳楼记》研究领域的专家受到邀请,请您看清通知要求,根据通知精神,充分准备好赴会材料。
一、日程安排
1.2006年9月14日:全天报到                           地点:岳阳宾馆大厅
2.9月15日上午9:00:《岳阳楼记》训诂研讨会。          地点:岳阳楼
注:1)训诂:对古文字词的源流、释义、考据
    2)必须参加
3.9月15日上午13:00:《岳阳楼记》吟咏比赛             地点:岳阳楼
注:1)可以背诵或朗读,自备音乐或视频伴奏材料
2)必须参加
4.9月16日上午9:00:范仲淹生平和创作研讨会           地点:岳阳宾馆会议厅
注:1)随带发言稿
    2)必须参加
5.9月16日下午13:00:岳阳诗文、对联研讨会            地点:岳阳宾馆会议厅
   注:1)随带可以展示的视频或音频材料
    2)有兴趣的同志参加
6.9月17日上午9:00:岳阳楼赛诗会                     地点:岳阳楼
   注:1)随带参赛美文,一定要原创,可以经过想象加工
    2)必须参加
7.9月17日下午13:00:岳阳旅游资源开发前景探讨       地点:岳阳宾馆会议厅
   注:1)请您提供可挖掘的岳阳旅游资源
    2)有兴趣的同志参加
8.9月18日上午9:00:岳阳书画展                      地点:岳阳楼
   注:1)随带展览作品,可以是自己创作的墨宝,也可以是您珍贵的收藏品
    2)有兴趣的同志参加
9.9月18日下午13:00:岳阳风俗半日游
注:1)不参加的同志请于报到时通知会议组
10.9月19日:返程
注:1)需订阅《“2006岳阳文人雅会”成果撷英》一书的同志请离开时通知会议组,我
们将为您按指定地址邮寄。
    2)需订购返程机票或车船票的同志请写清时间、地点、班次报到时交会议组。
2.由课前选好的八位主持人按时间顺序有序地组织“2006岳阳文人雅会”
要求:1)主持人事先和参加人员做好沟通,准备好材料。
2)主持人写好串词,安排好活动进程。
       3)主持人口齿清楚、精神饱满。
3.学生在主持人的组织下有序参加各项活动,展示成果。
4.活动完成,教师小节后宣布“2006岳阳文人雅会”闭幕。
三、课后活动
1.主持人搜集所有自己这一活动的成果,校对文字,检查质量上交。
2.教师将活动成果整理编册成《“2006岳阳文人雅会”成果撷英》一书。
3.同学阅读《“2006岳阳文人雅会”成果撷英》一书,学习他人所长。
资料平台:
写作缘由
范仲淹少时有大志,虽吃粥度日,仍苦读不倦,慨然“以天下为己任”。举进士后,曾带兵边塞,屡建大功,西夏称他“胸中有数万甲兵”,相戒不敢犯边。他积极主张改革朝政,为当时著名的政治家。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因提倡改革被贬知邓州。
他的朋友滕子京,也是一个锐意革新的有才能的人物,被人诬告“前在汪州费公钱十六万贯”,于庆历四年(1044)春天,降官知岳州。作为一个封建文人,遭到贬谪,不能不产生“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的愤懑、颓丧情绪。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2-4 12:17
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曾说:“放臣逐客,一旦弃置远外,其忧悲惟悼之叹,发于诗作,持为酸楚。滕子京守巴陵,修岳阳楼,或赞其落成,答以落甚成,只待凭栏大懒数场!”等楼修好后,他要痛哭几场哪!范仲淹深知这位平素“尚气,倜傥自任”的朋友的思想和性格,因此,担心他闹出事来,经常想劝慰他,却一直无此机会。
现在,滕子京知岳州,两年时间,政绩卓著,“乃重修岳阳楼”,便驰书前往邓州请范代笔,属文以记胜。这样一来,范仲淹受朋友委托为岳阳楼作记,就成了规箴知己的绝好机会,同时,自己也在遭贬中,亦有抒发自己理想之必要。于是范仲淹便把这篇文章的主题定为抒发自己的胸襟怀抱,达到规劝朋友的目的。
范仲淹的民本思想
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之:“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
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常说“土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这种“先忧后乐”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理想,从他力主革除弊政、做官勤政爱民的行为看,确实不是徒托空言。他借滕子京嘱写《岳阳楼记》的机会,提出这种理想化的人物来,正是为了“假托古人,自写怀抱”,表明自己本来就不为个人的进退、荣辱而悲喜,虽遭贬谪,但忧国忧民之心决不改变,同时也包含着对滕子京的勉慰。
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任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岳阳名诗
位于湖南省岳阳城西的岳阳楼,建于唐朝开元四年至开元七年间,飞檐画栋,气势雄伟。自古以来,这座建筑物,与武昌的黄鹤楼、南昌的藤王阁,被誉为楚地三大名楼。
据记载,三国时东吴大将鲁肃曾率兵万人驻此,在洞庭湖畔建起训练水兵的阅兵楼。唐玄宗开元四年(公元716年)中书令张说被贬谪到岳州(今岳阳),就在鲁肃的阅兵楼旧址修建岳阳楼。
从此以后,历代著名诗人墨客经过此地都有题咏。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遇赦过岳阳写了《与夏十二登岳楼》一诗:“楼观岳阳尽,刀!边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孟浩然也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这样气势磅礴的诗句,写出了岳阳楼前壮丽的景色。他留下“莫辨荆楚地,唯余水共天。渺弥江树没,合沓海湖连”(《洞庭湖寄阎九》)的诗句。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诉,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杜甫这首五律,写出他遭受安史之乱后痛苦的心境,也描绘出岳阳楼的雄伟壮阔。
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孟冬,韩愈过岳阳,写了《岳阳楼别窦司直》的五言古诗。他写出了岳阳楼和洞庭湖的壮丽的自然景色。与此同时,窦库也写了《和韩十八侍御登岳楼》的五言古诗。刘禹锡在被贬中和韩愈相遇,也和了他一首六十二韵的五言古诗。开头就有“楚望何苍然,曾阔七百里。孤城寄远目,一写穷无已”的诗句。他们通过描写岳阳楼的景色,抒发了他们在政治上受挫折后的苦闷心情。
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春,白居易登岳阳楼,写有“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凭曲阑。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此地唯堪画图障,华堂张与贵人看”一诗。
元极路过岳阳,写有“岳阳楼上日衔窗,影到深潭赤玉幢。帐望残春万般意,满棂湖水入西江”等两首诗。唐宣宗大中元年(公元847年)冬天,李商隐过岳阳,也写了两首登岳阳楼的诗,留有“汉水方城带百蛮,四邻谁道乱周班”,“欲为平生一散愁,洞庭湖上岳阳楼”的名句。
岳阳楼建筑具有较大规模,恐怕要从北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算起。滕子京被贬至岳州第二年,大规模重修此楼。楼建成后,他将此楼的建筑结构、四周风光及唐代诗人的作品写下,连同一幅《洞庭晚秋图》寄给了他远在河南邓州的好友范仲淹。庆历六年,范仲淹写出了千古流传的散文《岳阳楼记》。他不仅凝练地描绘出岳阳楼的景色,而且抒发了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洁怀抱。
范仲淹《岳阳楼记》一出,岳阳楼从此声名大振。宋徽宗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春。黄庭坚过岳阳,写有“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入瞿塘滟澦关。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等两首为人所传颂的诗。
南宋孝宗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陆游登岳楼也写有一首七言古诗:“帆樯才放已隐去,云气乱入何冥之。鼋鼍出没蚊鳄横,浪花遮尽君山青……。”在南宋诗坛享有盛誉的诗人陈与义,游岳阳楼也有诗:“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旅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徒倚湖北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来苍波无限悲。”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2-4 12:17
岳阳楼的右侧有一座“三醉亭”,左侧有一座“仙梅亭”,它们组成了“品”字形的建筑群。据道教书籍记载,唐朝有个吕洞宾。两举进士不第,浪迹江湖,遇钟离汉授以丹诀,隐居终南山等地修炼成仙,号纯阳子。传说他三次路过岳阳,在岳阳楼上狂饮,人皆不识。于是他题诗壁:“朝游北海暮苍捂,袖里青蛇胆气粗。三醉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岳阳楼侧的“三醉亭”,就是为这神话传说中的吕洞宾而修建的。
岳阳名联
岳阳楼内悬有历代游客的许多优秀对联,其中有“居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饶有风趣韵味。
这里最长的对联,是清朝道光年间窦进士所撰写“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心,膝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请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杨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言,问谁领会得来?”上下联一共104字,洋洋洒洒,大笔淋漓,将岳阳楼的风物和历代名人轶事概括无遗。今天谁来撰写文辉星月,气吞洞庭,情动江南,势压古人的诗篇和对联呢?
岳阳趣闻
范仲淹受友之拜托,为岳阳楼作记,前有佳作熠熠,要想不为败笔,范仲淹还要有相当的勇气呢!
李白就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当他登到黄鹤楼上,美景唤起了他的诗兴,使他又要吟出诗来。然而,他抬头望了崔颖的《登黄鹤楼》,便慨然唱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只好敛平叹之而去。像李白这样的文学巨匠,对崔颖尚且退避三舍,而今范仲淹在“前人之述备矣”的景况下,来写岳阳楼记,的确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然而,他居然写出来了,而且文章无论思想内容,还是艺术造诣,都能在千百篇写岳阳楼的诗文中,首屈一指。他怎么有这样的神来之笔呢?原来,他不蹈前人窠臼,不拾他人牙慧,而是别开生面,另辟新境。
28.醉翁亭记
学习目的:
1.朗读背诵,理解内容.
2.抓住文眼,认识作者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心情及“与民同乐”的思想.
课前活动:收集有关欧阳修的生平与作品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导入,学生说欧阳修,教师补充。
二、诵读入境
1.小组合作:⑴读准字音  ⑵读懂文意
二人小组,一读一听,各读一遍;参照注释,共同疏通;疑惑之处,作好记号。
2.班级交流:⑴学生提出疑问,由其他小组解答,教师点播明确。
⑵朗读效果检查。
要求:A.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
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琅耶也。
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谓也。
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平山水之间也。得之心而寓之酒
B.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
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C.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句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⑶摘录精彩文句,当堂背诵.
三、课文理解:
1.        全文的情感线索是什么?请找出文中一字来概括。
2.        从文章中的_____看出______(人或物)为____(事或物)而乐。
以此句式,引导学生理解文中抒写的"乐"的内涵,最后点到"与民同乐"的主题.
明确:全文的感情线索是"乐"字.分别写了山水乐---四时乐---宴酣乐---禽鸟乐---人之乐---太守乐。写“醉”。写“山行”,写“闻水声”,也暗寓着一个“乐”字,,至破题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明白地道出了全文的主线。文中用“太守醉”结束了这一欢乐场面,也是有深意的,说明“醉翁之意”何止于山水之间,更在于一州人之乐,点出了“与民同乐”的主题。
四、比较阅读:《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在主题、结构、语言方面的异同。
明确1.结构有别:
   《岳》记事—写景—生情---议论,点明主旨。
   《醉》山水乐---四时乐---宴酣乐---禽鸟乐---人之乐---太守乐,围绕“乐”字,环环相扣。
2.语言有别:《岳》语言上骈散结合,抑扬顿挫,四字短语,成双结对。
               《醉》多用长句,结语“也”字,节奏起伏;对偶句式别具一格。
    3.主题深度有别:〈岳〉旷达乐观 直抒胸臆〈醉〉寄情山水  含蓄深沉
四、背诵全文
资料平台:
欧阳修
欧阳修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士,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著称。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曾巩,还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2-4 12:17
  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文章平易晓畅,委婉多姿,自成风格,在北宋以至后来的文坛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我们通过《醉翁亭记》,对欧文的风貌也可窥见一斑。欧阳修不仅以散文著称,他的诗词、文评也有很高的成就。
  欧阳修还是著名的史学家。“二十四史”中有两部是他编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书》。
欧阳修称得上是位饱学之士。他一生对我国的文学、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欧阳修的散文
欧阳修的散文的内容充实,形式多样。无论是议论,还是叙事,都是有为而作,有感而发。
欧阳修的语言简洁流畅,文气纡徐委婉,创造了一种平易自然的新风格,在韩文的雄肆、柳文的峻切之外别开生面。例如《醉翁亭记》的开头一段: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语言平易晓畅,晶莹秀润,既简洁凝练又圆融轻快,毫无滞涩窘迫之感。深沉的感慨和精当的议论都出之以委婉含蓄的语气,娓娓而谈,纡徐有致。这种平易近人的文风显然更容易为读者所接受,所以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其后宋代散文的发展历程就证明了这一点。
                 29.满井游记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体会作者用词之美
2.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感情。
3.学习的细致的观察生活和独特地发现生活。
一、导入新课
1.春天,是万物复苏草长莺飞的季节。即使我们坐在教室内,仍能感受到春天的那种勃勃生机和无处不在的明媚阳光。现在就让我们跟随疏放不羁的江南才子袁宏道一起去领略北国之春的魅力。
2.学生说说课前所查阅的作者材料,教师补充解题。
二、自主合作,疏通字词
1.读课文(齐读,范读,跟读皆可)
2.找出不懂的字词句,先和同桌交流,如果还解决不了,稍后全班交流。
3.交流不懂的字词句。(形式:学生提出,学生解答,最后老师点评。)
4.老师提出重点字词,要求学生作答。(可以当堂提问,也可以出示幻灯片)
三、再读课文,品味妙点
1.本文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物?从哪些描写中可看出本文写的是“初春”的景色?
提示:可先让学生寻找所描写的景物,下表可参考。如果学生程度好,直接进行。

一、        城中余寒景象        燕地寒,花朝节后(地点、时间)
                余寒犹厉        冻风时作
                        飞沙走石
二、        出游地点:满井
        满井所见景物        景        春水之美
                        春山之美
                        杨柳之美
                        麦田之美
                人        泉而茗者
                        罍而歌者
                        红装而蹇者
                物        曝沙之鸟
                        呷浪之鳞
                所感: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三、        记游原因,作者感受
(1)从时令看,写的是“花朝节后”的事。
(2)从气候状况看,冬寒犹在,“天稍和”,“高柳夹岸,土膏微润”,这说明春天刚降临人间。
(3)从所写景物特征来看,处处着眼写初春之景。写“冰皮”已解冻,照应了“天稍和”,又用一“始”字,呼应上文的“余寒犹厉”。写“波色”已明,但又不是通透贼亮,用一“乍”字,把初春之“波色”叙写得恰如其分。写“雪融”“洗山”,“洗山”之雪水乃“初晴”雪融之水。写“柳条”不是“万条垂下绿丝绦”的仲春之景,而是“将舒未舒”,一个“将”字,一个“未”字,初春之景不写而境界全出。因为是初春,因为“风力尚劲”,所以游人尚稀。就连设喻时,也牢牢扣住初春的特点。可以说,本文无一处不是在写“初春”之景。
问题:
1.        本文用了许多比喻,画出来,你认为哪个比喻用的最好?
不要仅仅停留在寻找比喻上,应该注重比喻的表达效果。
2.有人认为第一段也是多余的,可以删除,你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主要是通过这个问题,引出学生对作者情感的了解。
四、再读课文,探究活动
1.这篇文章在收入教材的时候,有人觉得最后一段多余,建议删除;有人觉得应该保留,你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进一步理解文章,并且了解袁宏道文章的特点。讨论过程中老师可以适当的引入相关资料,比如公安派文学创作主张内容等等。有关内容可以参考后面的资料。
资料平台:
《满井游记》资料: 最后一段不该删
袁宏道的《满井游记》清新俊逸,玲珑剔透,“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汩汩地“从自己胸臆流出”,读之“令人夺魂”(《叙小修诗》)。原文有三段。第一段写燕地的气候特征和自己想出游而“不得”的心情。用“寒”“余寒”“冻风”“飞沙走砾”“局促”等词语,尽力烘染铺垫,欲扬先抑,为下文蓄势,为正文张本。第二段是全文重点,写游满井所见秀美的初春景色和游人的雅兴。先总写自己的行踪,继写郊外的景色;然后分写山、水、人、物。描摹十分细腻,用喻极为新奇。段末两句,语含哲理,总括正文,自然有致。
最后一段(即中学教材中被删去的一段),写游满井后的心情。原文如下:
夫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2-4 12:17
这一段文字,自有其佳妙之处,删去诚为可惜。理由如次:
第一,从思想内容上看。第一大句抒发了士大夫的闲适之情与官场失意之慨,略带自慰、自嘲、自傲之意。第二大句中的“余之游将自此始”,俨然是一庄重声明,表现了作者对“城居者”尘俗喧嚣生活的不满和对山石草木幽景的憧憬。这一段,看似闲笔,其实与上文有内在的联系。它回应了首段,并与之一道对第二段进行了烘染映衬,即突出了描摹满井初春的美景,正是为了寄情山水;而寄情山水,又是为了表达官场的不得志。如果最后也不点明主旨,那么单纯地写景又有多少意义呢?如果行文只到“城居者未之知也”为止,那么袁宏道独特的性灵和空灵飘逸的审美情趣又在何处呢?因此,文末两句不是蛇足,实有画龙点睛、升华主题之妙。
第二,从文章结构上看。这第三段紧承第二段末尾的“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的议论,并推进一层,再起波澜,由议景转到议政,从而呼应了第一段。而末段所展示的袁宏道的闲适、惬意的心情,恰好与首段的“局促”难耐形成鲜明的对照。一句话这首末二段烘染映衬中段,实有两宾夹一主,以宾衬主之妙。
第三,从作者其他散文的结尾看。袁宏道在《答李元善》中说:“文章新奇,无定格式,只要发人所不能发,句法、字法、调法一一从自己胸中流出,此真新奇也。”他身体力行,写文章无定格式,注意“发人所不能发”,只要有“新奇”动人的内容就行。如在《晚游六桥待月记》中,先概写西湖朝夕的“最盛”之景。接着描写梅与杏桃的“相次开发,尤为奇观”,从而渲染出一种特定的环境氛围,为写月景作了铺垫。再写“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的游人,重在表现他们(她们)的庸俗低下,为下文抒写自己“待月”时高雅“浓媚”的自然情趣进行反衬。最后,在以上层层蓄势、铺垫映衬的基础上,正面描写“六桥待月”的美景,从而最好地展现出作者的“别是一种趣味”。到此,顺势发出两句议论“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以此收束全文,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耐人咀嚼,余韵无穷。又如他的《佛手岩至竹林寺记》其写法也极独特,主要不在记游庐山,而是铺写他多次梦游仙境的情状,对仙境、仙僧极尽赞美向往之笔,这就反衬出当时尘寰的污秽。文末,也是顺势议论,点明主旨:“噫余安知兹游之不为梦也!”这里,巧妙地把尘世与梦境合而为一,在扑朔迷离的状态中,让人们从作者梦境里尽情享受仙境的圣洁,自然也就厌恶现实的黑暗。《满井游记》末段的议论是如此,都是凸现主旨之所在。因此可以这样说,袁宏道的篇末点睛之笔,是他游记小品中“独抒性灵”的一种独特风格和表现艺术,是他“无定格式”中的“有定格式”,我们应让中学生从《满井游记》中了解了他的性灵全貌。
《满井游记》鉴赏  
  《满井游记》是一篇典型的山水小品,文辞清丽而简洁,但公安派推崇李贽的“童心说”,主张“直写性情”的文学主张,在这里得到了印证。
  作者在记叙出游满井之前,先用烘托、反衬的手法,勾画出北国的早春“余寒犹厉”的特征。作者欲扬先抑,欲进先退,把那种迫切渴望出游的心情暗示给读者;同时,又向读者交代了出游的时间,作者所处的地点。下文也就给人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真是出手不凡,极其经济的一笔。
  “天稍和”还未写春,读者已感悟到了融融春意,作者以展翅翱翔的鸿鹄自比,形象地写出了自己远离尘世,心情愉悦,所以,他笔下的万物都是美好的,后人曾这样评价过袁宏道的山水小品,“往往花有人的容貌,柳有人的感情,山有人的体态,水有人的情意。”的确如此,融进作者感情色彩的自然景物分外动人:“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垄上的麦苗出土不久,随微风摆动,那麦田竟然像飞驰的骏马,多么神奇的比喻呀,反衬出作者的匆匆步履,真令人拍案叫绝。而在“余寒”“稍和”上大作文章,为的是暗示自己的心迹。
下面,作者由物及人,写起了那寥寥可数的游客:有的掬泉水煮茶;有的边饮酒边唱歌;有的红装素裹骑驴缓缓而行,男男女女,有动有静,声色兼备,形态各异,好一幅早春郊游图!面对大自然的盎然生机,作者又怎能不“近狂矣!痴矣”!自然与人出神入化的和谐,作者又怎能不更加厌恶官场尔虞我诈的社会呢?
 本文以议论作结,言明自然未尝没有春色,只是“局促”之人不知道春在哪里罢了。作者好似还未尽意,又补上一句,以表明自己和庸俗之人的区别,作者在官场感到孤独,大自然却给他以慰籍,山水鱼鸟都成了他的知己,于是,在记游之后,作者又借题发挥,抒发了物我交融的感受。
矛盾手法的妙用
矛盾法则,是事物的辩证法则,世间万事万物都处在矛盾的对立统一之中,揭示事物既矛盾又统一的内蕴,有助于了解事物的本质。因此,文学创作中引进矛盾法则,也是自然之理。
《满井游记》中矛盾手法的运用,很值得探讨一番,开掘它的朴素的辩证法的思想艺术矿藏,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2-4 12:17
文章一开篇,就揭示了作者的矛盾心理:因严寒而不能出游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局促”与“不得”这对矛盾,具体申诉了自己的矛盾心理。“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这“驰行”与“辄返”的矛盾,则从行动上展现了主、客观的矛盾对立状态。这样,通过矛盾的心理和矛盾的行动的描写,就为下文正面的出游,陶醉于大自然初春的美景,作了最好的渲染与铺垫。写满井的春水、春山,作者分用了两个比喻,联想丰富,秀奇传神,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接写柳条时,不再用喻,却换用矛盾手法:“将舒未舒”。这一“将”一“未”,肯否叠用,显得神情活现,细腻逼真,令人击节赞赏!你说这柳枝上的嫩芽将要舒展开吧,可又没有舒展开;你说没有舒展开吧,可又将要舒展开。再加上“柔梢披风”的正面描写,更使人遐想不尽,美感顿生。苏东坡在《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扬花词》中吟道:“似花还似非花,……无情有思。……困酣骄眼,欲开还闭。”这正是“将舒未舒”的最好注脚。
按逻辑规律说,“正”中包含着“反”,肯定命题中倚伏着否定命题;反之亦然。这就是哲学上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则。再如,写“游人”,是“虽未盛”,写“风力”,是“虽尚劲”,其后均列举了与之相反的情况。这样,就从对立统一规律中推出了直观形象,在字里行间浸润着早春的芳香,更透露出作者的喜悦,给读者以赏心悦目的美感享受。这都与作者矛盾手法的妙用分不开。
30. 诗五首
学习目标:
1.阅读背诵,体悟诗的情感和意境。
2.研读品味,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3.反复阅读,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
教学步骤
饮酒(其五)
(一)导入
1.略说我国诗歌的发展过程
2.介绍田园诗派,引出陶渊明
(二)诵读理解
1.反复诵读《饮酒》,注意读出诗人清高、自得的感情。
2.学生介绍作家作品
   (复习《五柳先生传》的文学常识)
    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
3.解读诗歌
通过课堂讨论,师生共同研讨诗歌,
⑴ 这首诗还有没有不能理解的字词了?
⑵“结庐在人境”和“而无车马喧”不是矛盾了吗?
⑶“悠然见南山”中“见”可否改为“看”或“望”?
⑷“此中有真意”的“真意”是作者什么样的意?可以评评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吗?
⑸这首诗歌你最喜欢哪几句?为什么?
明确:
1)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④辨:说明。             ⑤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2)不矛盾,因为“车马”是达官贵人奔走于仕途的喧嚣,而诗人归隐田园,虽没离开“人境”,但心情舒适,志趣高远自然不受搅扰。
3)见,无意中看见。人物融为一体,表述的是一种不用意而境意融会的完美的境界。苏东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三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变有意为无意,化有我为无我,隐主观为客观,极力忘我.
4)人的自然本性。陶渊明的特点是:“淡泊”,“独善其身”。弃官隐身,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有着完善独立的人格。
5)各抒己见
(三)当堂背诵
行路难
(一)导入:
李白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比,希望能成就一番伟业,但世事艰难,他二十四岁“仗剑去国”漂泊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由人引见做了供奉翰林,其间扮演的是一个以文娱君的半弄臣角色,根本谈不上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和理想,两年后黯然离京,这使他不经发出“行路难”的感慨。
(二)朗读
1.指名朗读
2.全班齐读
(三)思考探究:
1) 行路难(其一)》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
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
3)作者为什么提到吕尚、伊尹的故事?
4)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1)能充分反映作者内心情感的动作,主要在诗的前四句。第一、二两句写的是美酒佳肴。这样的美酒佳肴谁见了都会产生食欲,更何况是以饮酒出名的作者呢!但是作者却是端起酒杯又推开,拿起筷子又放下,拔出佩剑,举目四顾,使他感到一片茫然。这“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在诗中不是写实。这两句诗是承上句而来的比喻和象征。当时作者的心情非常苦闷抑郁,自己受诏入京,有幸接近了皇帝,仕途渐现生机之时,却不能被皇帝继续任用,被“赐金还山”,遭受打击之大,无以复加。他感到这处境犹如想渡黄河却被冰塞满,无法可渡;想登太行山而大雪封山无路可登。因而“冰塞川”“雪满山”有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令作者痛苦万分。
3)借吕尚、伊尹的故事来说明贤臣在明君治下倍受重用,而自己也希望得到君主的器重发挥自己的才干。
4)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悲凉处境,同时在悲愤中又不失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感情。
(四)背诵
课堂抽背
已亥杂诗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2-4 12:17
(一)导入
     龚自珍曾有“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名句,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
(二)朗读
1.男生、女生互读互查缺漏
2.教师范读
(三)探究:
1)前两句诗抒情叙事,叙了什么事?抒了什么情?
2)这首诗中流传千古的名句是哪两句?你是怎样理解的?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1)记叙自己满怀离愁地离开京城的事,抒发了自己仍系心国事,为国尽忠的感情。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离开国家政治权利的中心但仍然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3)表达作者离开京城、离别好友的忧伤,也抒发自己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同时对脱离黑暗官场感到喜悦。
(四)背诵
五分钟当堂成诵,抽查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导入
    展示杜甫草堂原貌图片,简不简陋?这样的大诗人为什么住在这样简陋的草堂当中?他处境悲凉,内心绝望吗?
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八月。茅屋,即成都草堂,是杜甫入蜀后,在成都浣花溪边盖的一座茅屋。诗中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
(二)朗读
老师示读
学生再读
(三)思考探究
1)本诗中还有哪些疑难未解的字词?
2)诗中作者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
3)诗中哪写词你觉得精妙?为什么?
4)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5)你怎么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皆欢颜”的崇高理想?
明确
1)虚词:俄顷:时间副词,一会儿。      向:副词,渐渐。
    安:疑问代词,怎么。                 呜呼:感叹词,哎。
    实词:向昏黑:变暗变黑(形容词作动词)          风雨:刮风下雨(名词作动词)。
2)秋风破屋——惨    群童抱茅——悲   长夜难眠——哀  广厦庇寒—一愿
3)“怒号”写风势之大,“卷”“三重”写受害之重。“三重”不是确数,是“多重”的意思。下面“飞”“洒”“挂胃”“飘转”“沉”等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倚仗自叹息”不仅可以想像出诗人气喘吁吁的情形,也可窥视到诗人悲叹群童抱草,屋破难修的无可奈何的心情。
“俄顷”二句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布衾”二句,写布被使用多年,已变得“冷似铁”了,又被娇儿踏破。“床头”二句,写大雨给诗人全家造成的灾难。“白经”二句,表明从安史之乱以来,诗人因忧国忧民,早已难以入眠,更何况“长夜沾湿”,又怎么能挨到天亮呢? “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粗犷有力,壮阔深达。
4)不记小我,忧国忧民、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事世情怀。
5)各抒己见
(四)背诵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一)导入
唐代天宝年间,李唐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边境战事不段,许多文人也纷纷投军入幕,为国效力,在体验到边塞紧张的军旅生活和新奇独特的自然风光之时,他们以笔著录了自己的军旅生涯和感慨。岑参就是边塞诗人的代表。
(二)解题:
(三)朗读
1.听录音朗读,辨别节奏。
2.学生自由散读一次后齐读,
(四)探究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为什么说这两句诗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2)“风掣红旗冻不翻”写出了边塞怎样的情景?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
1)“忽如”两句写雪后美景,飞雪奇大,一夜之间,雪压枝头。“忽”字显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传出诗人赏雪时惊喜的心声。以春花喻冬雪,贴切动人。雪压枝头,犹如雪白的梨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的,压枝欲低。一片银白的世界,在作者眼里,幻化为一片明丽的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春意盎然。人称“妙手回春”,正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2)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看到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经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了天气奇寒。而那白雪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清白,更寒冷。可见一切都显示这里是冰天雪地的边塞。
3)这首诗气势飞动、描写逼真、气魄宏大,描写了唐代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抒发了诗人因朋友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在诗人笔下,冰天雪地的边塞,奇寒难忍,愁云惨淡,令人怨怅。
【教学案例】
【资料平台】
李白的志向
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
李白约在二十五、六岁时出蜀东游。开元十八年(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长安,争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归。天宝元年(742),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作为文学侍从之臣,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不满两年,即被迫辞官离京。
此后11年内,继续在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漫游,“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他仍然关心国事,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2-4 12:17
希望重获朝廷任用。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正在宣城(今属安徽)、庐山一带隐居。次年十二月他怀着消灭叛乱、恢复国家统一的志愿应邀入永王李幕府。永王触怒肃宗被杀后,李白也因此获罪,被系浔阳(今江西九江)狱,不久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途中遇赦得归,时已59岁。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他的从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的寓所病逝。
边塞诗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内容包括:A、边塞风光;B、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C、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D、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格调高亢。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高之《燕歌行》、岑之《白雪歌》、 《走马川行》等七言长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
盛唐边塞诗的特点,在于以下四个方面:
(1)题材广阔:一方面包括: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另一方面包括: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其中以前者为主要题材。
  (2)意象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
  (3)基调昂扬:气势流畅,富有崇高感。
  (4)体裁兼善:歌行、律绝皆有佳作。

(王海燕)


关于语文教学的理论摘引

陈小平

语文教学应该处理好三个关系
1.阅读教学中原始理解和后续理解的关系。教师要让学生对课文具有第一印象,即原始理解,它是教学的起点和依据。后续理解是教师引导学生深化理解的过程,是主体。从原始理解过渡到后续理解,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过程。
2.阅读教学中一元理解和多元理解的关系。两种理解都有道理,因文本不同而各异。片面强调任何一方都可能走向极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钱梦龙“三主四式”没有过时,规律不存在过时的问题。不能因强调主体就不敢讲课,当讲则讲。

关于创新
语文学科有自己独特的规律。规律是不能违反的,也是不能创造的。我们只能遵循规律,利用规律。语文教学很难说是为了“创新”而教。基础教育的特点、性质决定了中小学语文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积累,是打基础,创新是次要的。
我们是教母语的。学习母语,首先是继承的问题。对经典作品,我们主要是学习。
——程翔,《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04,10

语文个性化作业
一、常规作业:换一张脸出现
1.        模仿明星,写“个人档案”
改“自我介绍”“学习计划”“新学期的打算”等传统题材为“个人档案”。让填写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爱好、特长、最难忘的事、最得意的事、最遗憾的事、最想做的事、近期目标、高(初)中阶段总目标、人生目标等。
2.        改“课前演讲”为“课前说话”
3.        改周记、随笔为小组练笔
学生自愿组成小组(5人左右),准备一本共用的笔记本,取一个合适的名字,推一名小组长。然后组员轮流写作并对前一位同学的文章作出点评,最后,每周一由各组长交给老师。
4.        摘记交流
定期开交流课。先在小组内口头交流阅读所得,再推代表介绍,最后教师引导并推荐相关读物。
二、随堂作业:发展个性和特长
随堂作业包括各种基础训练类作业和兴趣发展类作业。兴趣发展类作业如:
1.        朗诵、表演、辩论
2.        研究性学习,寻找身边感兴趣的课题
三、假期作业:一个更广阔的成长空间
办一份报纸;游一处名胜;访一位人物;读一部名著;看一份报刊;做一样家务;搞一项社区调查;评一部影视作品;评一种街头文化。
——蒋雅云:《语文个性化作业摭谈》,《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04,10

关于如何解读文本的反思
一堂语文课如果没有老师来上,有关知识通过学生自己阅读,能不能掌握?如果一定要教师来上某堂课,除了重复文本提供的知识以外,能不能给学生更多的东西?而这些“更多的东西”又通过什么方法和途经来给学生?
——孙建平:《关于如何解读文本的反思》,《中学语文教学》04,12

语文是什么
语文教学就是教会学生读书和作文,使学生在读和写的实践中学习和掌握汉民族语言。
一位语文教师,如果确实教得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民族语言,能读会写,能言善听,则厥功至伟,此外还有什么呢?
——钱梦龙:《为语文教学招“魂”》,《中学语文教学》04,2

关于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作为一门课程,包括“语言”“文字”“文学”“文章”“文化”,这无限扩大了语文课语文的外延,从而使语言素养成为了一个无所不包的实为俗话所说的“文化素养”。
——余应源:《为语文真正独立成科(课)而奋斗》,《中学语文教学》04,1

关于语文教学内容
以课文内容为切入口,组织问题讨论的方式往往就内容谈内容,脱离文本拎空谈。文本的内涵还未掌握,就延伸,就拓展,远离文本去过度发挥,语文课就会打水漂。
离开文本中语言文字的具体运用讨论某些内容,不利于学生良好语感的形成和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2-4 12:17
课文的内容和语言不是两张皮,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文中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丰富的感情,是借助精当、精彩、精妙的语言文字来表达的。只有真正体会到文中语言文字的精湛,你才会真正触摸到作者思想的深处、感情的深处。
——于漪:《语文课要教出语文的个性》,《中学语文教学参考》04,4

别的课的目的仅仅在于更好地理解内容,而语文课则是学习特定的形式如何表达特定的内容,应聚焦于“怎么说”。必须以课文的言语形式为纲,紧紧抓住“语文”的缰绳。“怎么说”绝不是一个单纯的使用语言的技术、技能、技巧的问题,其中必然渗透着言说者的思想感情,关注“怎么说”的同时,也就必然接受作者心灵和课文内容的陶冶。
——王尚文:《紧紧抓住“语文”的缰绳》,《中国教育报》2004年7月8日

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中语言文字表达的情和意,体会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提高阅读能力,教师自己就要真正读懂课文,有较强的独立阅读的能力。
读懂课文至少要清晰地回答三个问题。一是这篇课文写什么?二是这篇课文是怎么写的?三是为什么这样写而不那样写?
——于漪:《读懂还真不容易》,《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5年2期

关于教法
我初中时期的语文老师坚持让学生背课文的做法让我获益匪浅。至今,我的脑海里还清晰地装着《捕蛇者说》《小石潭记》《岳阳楼记》以及《回延安》等文章,能倒背如流。对于这种背诵课文的要求,我们当时并没有认识到它的意义,也曾有人泼过冷水,但日后看来,这无疑是一项堪称英明的举措。我的文学修养、词汇的积累、文章气势的形成,甚至某些科研资料的取得,正是奠基于初中时期背诵课文,以及由此而养成的背诵文本的习惯上的。
一个人要想在文学上有所成就,不大量背诵范文是绝对不行的。我们平常说某人“肚子里有墨水”,这“墨水”就是对别人文章的消化物。你不把别人的文章“吃进肚子里”,何谈消化?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能把万卷书读到“破”的程度,诚然已经是把经史子集熟记于心中了。
杜甫还说:“往者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壮游》)初中时期的学生,年龄一般在13-16岁上,这是一个人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是背诵课文的最佳时期。理由有二:其一,同小学时期相比,初中学生的理解力有所提高,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与以前的机械背诵,其效果是不同的。以我来说,小学的语文课差不多忘光了,而初中的语文课多数还能记得,就是由于有了较好的理解能力。其二,同高中时期相比,初中学生没有高考的压力,心态是宽松的。宽松的心态背诵课文,与高考重压下的背诵,效果自然不同。
——韩成武(河北大学博导):《初中时期应强调背诵课文》,《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5年2期

几点思考:
1.注重利用背景材料帮助理解文本(师生共同搜集)
2.专题研究(定向搜集资料)
3.名著阅读及其研究(分类;由小到大)
4.融入影视、音乐、美术
5.练字与书法赏析
6.专题讲座(汉字、古典要籍、诗词常识与古诗文鉴赏、文史知识、作家作品)
7.古诗文写作
8.活动课与社会调查结合
9.案例与反思
10.不迷失自我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2-4 12:39
新课标人教版初二下学期语文全册教学设计下载DOC版文档下载地址:http://www.lspjy.com/showtopic-101834.aspx
作者: 右弦    时间: 2013-9-21 15:48
在哪啊
作者: 右弦    时间: 2013-9-21 15:49
在哪
作者: 吴建国    时间: 2013-12-3 14:27
1.注重利用背景材料帮助理解文本(师生共同搜集)
2.专题研究(定向搜集资料)
3.名著阅读及其研究(分类;由小到大)
4.融入影视、音乐、美术
5.练字与书法赏析
6.专题讲座(汉字、古典要籍、诗词常识与古诗文鉴赏、文史知识、作家作品)
7.古诗文写作
8.活动课与社会调查结合
9.案例与反思
10.不迷失自我


作者: 吴建国    时间: 2013-12-3 14:29
学习目标:
1.阅读背诵,体悟诗的情感和意境。
2.研读品味,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3.反复阅读,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

作者: 吴建国    时间: 2013-12-3 14:31
写的很全面具体,比较实用,对于语文学习要有明确的目标,今后的学习中一定加以学习。
作者: 吴建国    时间: 2013-12-3 14:33
语文学科有自己独特的规律。规律是不能违反的,也是不能创造的。我们只能遵循规律,利用规律。语文教学很难说是为了“创新”而教。基础教育的特点、性质决定了中小学语文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积累,是打基础,创新是次要的。

作者: 明1001    时间: 2014-3-4 11:07
hao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