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语文小常识二 [打印本页]

作者: 咫尺天涯    时间: 2008-1-19 10:19
标题: 语文小常识二
圣诞的起源







“圣诞节”这个名称是“基督弥撒”的缩写。弥撒是教会的一种礼拜仪式。圣诞节是一个宗教节日,我们把它当作耶苏的诞辰来庆祝,因而又名耶诞节。这一天,世界所有的基督教会都举行特別的礼拜仪式,但是有很多圣诞节的欢庆活动和宗教并无半点关联。交换礼物,寄圣诞卡,这都使圣诞节成为一个普天同庆的日子。

圣诞节是基督教世界最大的节日。4世纪初,1月6日是罗马帝国东部各教会纪念耶苏降生和受洗的双重节日,称为“主显节Epiphany”,亦称“显现节”,即上帝通过耶苏向世人显示自己。当时只有耶路撒冷的教会例外,那里只纪念耶苏的诞生而不纪念耶苏的受洗。后来历史学家们在罗马基督徒习用的日历中发现公元354年12月25日页内记录着:“基督降生在犹大的伯利恒。”经过研究,一般认为12月25日作为圣诞节可能开始于公元336年的罗马教会。约在公元375年传到小亚细亚的安提阿,公元430年传到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耶路撒冷的教会接受得最晚,而亚美尼亚的教会则仍然坚持1月6日主显节是耶苏的诞辰。

12月25日原来是波斯太阳神(即光明之神)密特拉(Mithra)的诞辰,是一个异教徒节日,同时太阳神也是罗马国教众神之一。这一天又是罗马历书的冬至节,崇拜太阳神的异教徒都把这一天当作春天的希望,万物复苏的开始。可能由于这个原因,罗马教会才选择这一天作为圣诞节。这是教会初期力图把异教徒的风俗习惯基督教化的措施之一。后来,虽然大多数教会都接受12月25日为圣诞节,但又因各地教会使用的历书不同,具体日期不能统一,于是就把12月24日到第二年的1月6日定为圣诞节节期(Christmas Tide),各地教会可以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在这段节期之内庆祝圣诞节。自从12月25日被大多数教会公认为圣诞节后,原来1月6日的主显节就只纪念耶苏受洗了,但天主教会又把1月6日定为“三王来朝节”,以纪念耶苏诞生时东方三王(即三位博士)来朝拜的故事。随着基督教的广泛传播,圣诞节已成为各教派基督徒,甚至广大非基督徒群众的一个重要节日。在欧美许多国家里,人们非常重视这个节日,把它和新年连在一起,而庆祝活动之热闹与隆重大大超过了新年,成为一个全民的节日。12月25日的主要纪念活动都与耶苏降生的传说有关。

耶苏的出生是有一段故事的,耶苏是因着圣灵成孕,由童女马利亚所生的。神更派遣使者加伯列在梦中晓谕约瑟,叫他不要因为马利亚未婚怀孕而不要她,反而要与她成亲,把那孩子起名为“耶苏”,意思是要他把百姓从罪恶中救出來。

当马利亚快要临盆的时候,罗马政府下了命令,全部人民到伯利恒务必申报户籍。约瑟和马利亚只好遵命。他们到达伯利恒时,天色已昏,无奈两人未能找到旅馆渡宿,只有一个马棚可以暂住。就在这时,耶苏要出生了!于是马利亚唯有在马槽上,生下耶苏。后人为纪念耶苏的诞生,便定十二月二十五日为圣诞节,年年望弥撒,纪念耶苏的出世。圣诞节便是于十二月二十五日纪念耶苏的诞生,但真实的诞生日就没有人知道了。十九世纪,圣诞卡的流行、圣诞老人的出现,圣诞节也开始流行起来了。

圣诞老人的传说

圣诞老人的传说在数千年前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即出现。北欧神话中司智慧、艺术、诗词、战争的奥丁神,寒冬时节,骑上他那八脚马坐骑驰骋于天涯海角,惩恶扬善,分发礼物。与此同时,其子雷神着红衣以闪电为武器与冰雪诸神昏天黑地恶战一场,最终战胜寒冷。据异教传说,圣诞老人为奥丁神后裔。也有传说称圣诞老人由圣.尼古拉而来,所以圣诞老人也称St. Nicholas,因这些故事大多弘扬基督精神,其出处,故事情节大多被淡忘,然而圣诞老人却永驻人们精神世界。

每年圣诞日,圣诞老人骑在白羊星座上,圣童手持圣诞树降临人间,随着世事变迁,作家和艺术家开始把圣诞老人描述成我们今日熟悉的着红装,留白胡子的形象。同时不同的国度和文化对圣诞老人也有了不同的解释。在德国,传说他扮成圣童把坚果和苹果放在孩子们鞋里。他乘双轮马车四处漫游,观察人们的行为,尤其是小孩,如果表现好,将会得到苹果、坚果、糖等诸多奖品。坏孩子则得一鞭子。家长们灵机一动纷纷采用此传说来鼓励孩子们听话。大大超过了新年,成为一个全民的节日。圣诞老人已经成为圣诞节最受喜爱的象征和传统。他赶着驯鹿,拉着装满玩具和礼物的雪橇挨家挨户给每个孩子送礼物的快乐老精灵的形象已深深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11世纪未来自意大利的宗教士兵将Nicholas圣人的遗物带回意大利,并在港口城市Bari建造了一座教堂来纪念他。很快世界各地的基督教徒纷至沓来朝圣这位圣人。这些朝圣者将圣人Nicholas的故事带回他们的本土,所以有关圣诞老人的传说在各个国家都各具特色。12世纪欧洲出现了圣人Nicholas纪念日,以互赠礼物和慈善活动为主。德国、法国、荷兰则将12月6日作为宗教纪念日,给孩子和穷人们赠送礼物。

荷兰殖民者来到美洲时,将他们的Sintirklass主教也带了去,Sintirklass身着红袈裟,骑着一匹白马。Sintirklass的美国形象后来逐渐演变成一个快乐的老精灵。起初美国作家华盛顿.欧文在他的喜剧《纽约的历史》中将他描述成一个又圆又胖的荷兰老人。1823年,诗人Clement Moore在他的诗歌《St. Nicholas印象》中继续将Sintirklass/ Saint Nicholas的形象戏剧化。

19世纪60年代卡通制作者Thomas Nash画了一幅胖胖的、慈祥的圣诞老人作为《Harper的一周》的插图。这个圣诞老人的形象开始深深地扎根于美国人民的脑海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圣诞老人的形象传回欧洲,传到南美洲,传遍世界各地。许多国家都保存了他们自己有关圣诞老人的风俗和传说。在荷兰的传说中,圣诞老人Sintirklass还带了一个叫Black Peter的助手,乘着一艘船于12月6日来到。他带着一本大书,书中描述了所有荷兰小孩在过去一年中的表现。表现好的小孩就送礼物给他们,不好的小孩便让他的助手带走。

德国的圣诞老人也带着一个叫做Knecht Ruprecht、Krampus或Pelzebock的助手,肩上背着个装着礼物的大袋子,手上拿着一根棍子。好孩子可收到他的礼物,顽皮的孩子却要给教训几棍子。

意大利的圣诞老人叫La Befana;法国的圣诞老人叫Father Christmas或Pere Noel;瑞士的圣诞老人叫Christkindl或Christ Child;斯勘的纳维亚地区的圣诞人叫julenisse或juletomte;而英国的圣诞老人和法国一样也叫Father Christmas(圣诞之父),他的形象比其它圣诞老人更庄严,更清瘦一些。北美的圣诞老人便是乘着驯鹿拉的雪橇来给孩子们送礼物的。

圣诞袜的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心地善良的贵族,他的妻子因病去逝,抛下他和他的三个女儿。这个贵族尝试了不少发明,都失败了,但也因此耗尽了钱财,所以他们不得不搬到一家农舍里生活,他的女儿们也只得亲自烧煮、缝纫和打扫。

一晃几年过去,女儿们陆续到了出嫁的年龄,父亲却变得更加沮丧,因为他没钱给女儿们买嫁妆。一天晚上,女儿们洗完衣服后将长统袜挂在壁炉前烘干。圣人Nicholas知道了她们父亲的境况后,就在那天晚上,来到她们的家门前。他从窗口看到一家人都已睡着了,同时也注意到了女孩们的长统袜。随即,他从口袋里掏出三小包黄金从烟囱上一个个投下去,刚好掉在女孩们的长统袜里。

第二天早上,女儿们醒来发现她们的长统袜里装满了金子,足够供她们买嫁妆了。这个贵族也因此能亲眼看到他的女儿们结婚,从此便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

后来,世界各地的孩子们都继承了悬挂圣诞袜的传统。有些国家的孩子则有其它类似的风俗,如在法国,孩子们将鞋子放在壁炉旁等等。



作者: 咫尺天涯    时间: 2008-1-19 10:19
标题: 回复:语文小常识二

郭沬若的“剥皮诗”



郑友消



剥皮诗是指按前人有影响的诗篇的形式,改动部分字句,赋予诗以新的内容的一种诗体。这种诗往往滑谑可笑,妙趣横生。“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是曹植的《七步诗》,郭沫若“反其意而剥皮”为:“煮豆燃豆萁,豆熟萁亦灰,不为同根生,缘何甘自毁?”愿诗的中心是“相煎何急”,喻骨肉自相残害;改诗则强调“豆熟萁灰”,说的是亲人相助。改诗将原诗的贬义翻了个儿,变为褒义,这又叫“翻案剥皮诗”。


作者: 咫尺天涯    时间: 2008-1-19 10:19
标题: 回复:语文小常识二

中学常见典故选析

──讳饰、婉曲类

浙江江山中学 夏天亮



──讳饰、婉曲类

1.问鼎

《左传·宣公三年》:“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周朝以九鼎为传国之宝,楚子(楚庄王)问鼎的大小和轻重,有觊觎周室之意。后遂以“问鼎”比喻图谋夺取政权。

2.见背

背,离开。见背,指父母去世。李密《陈情表》:“生孩六月,父母见背。”

3.逐鹿

《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颜师古注引张晏曰:“以鹿喻帝位。”后来用逐鹿”比喻群雄并起,争夺天下。

4.三尺

三尺,也叫“三尺法”,是法律的代名词。古代把法律条令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所以称“三尺法”。

5.杜康

《说文解字·巾部》:“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相传杜康是最早发明酿酒的人,后即以“杜康”为酒的代称。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6.鸿鹄

鸿鹄,天鹅。因飞得很高,所以常用来比喻志气高远的人。《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太息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7.秦晋

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倒陪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

8.彭祖

彭祖,传说中的人物,生于夏代,至殷末时已八百余岁,旧时把彭祖作为长寿的象征,以“寿如彭祖”来祝人长寿。

9.谢家

唐宋诗词不达意处常用“谢家”之典,这些典故所指意义主要有二:

(1)用谢安、谢玄家事,意指人有风度。《世说新语·言语》载,谢安曾问子侄:为什么人们总希望自己的子弟好?侄子谢玄回答说:“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阶庭耳。”意思是说,谢安子弟讲究举止风度,其服饰端庄大方如芝兰玉树一般。故用以指有风度的人。辛弃疾《沁园春·叠嶂西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

(2)指山水诗人谢灵运之事。《宋书·谢灵运传》载:灵运于会稽山“修营别业,傍山带江,尽幽居之美”。后用以指居家的幽美。

10.鸡肋

鸡的肋骨,吃着没味,扔了可惜。比喻没有多大价值、没有多大意思的事情(见于《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11.婵娟

婵娟,姿态美好,多用来形容女子;因人们常喻月为美女,故也称月亮为婵娟。

12.献芹

《列子·杨朱》中说,从前有个人在乡里的豪绅面前大肆吹嘘芹菜如何好吃,豪绅尝了之后,竟“蜇于口,惨于腹”。后来就用“献芹”谦称赠给别人的礼品菲薄或所提的建议浅陋。也称“芹献”。

13.执牛耳

古代诸侯订立盟约,要每人尝一点牲畜的血,主盟的人亲自割牛耳取血,故用“执牛耳”指盟主,后来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

14.作壁上观

壁:营垒、壁垒。观:观望。指在壁垒上观望。比喻观别人成败,不卷入其中。语出《史记·项羽本纪》。

15.折柳

《三辅黄图·桥》:“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后多用“折柳”为赠别或送别的代称。


作者: 咫尺天涯    时间: 2008-1-19 10:20
标题: 回复:语文小常识二
中学常见典故选析

──成语类

浙江江山中学 夏天亮



──成语类

1.一衣带水

《南史·陈本纪》:“隋文帝谓……曰:‘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而不拯之乎?’”意思是长江狭小如一条衣带。后指虽有江河水域相隔,但不足为阻。

2.一言九鼎

形容言辞作用极大。《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记载:昭王五十五年,秦攻赵都邯郸。赵使平原君赴楚求助,楚王犹豫不决。门客毛遂对楚王晓以利害,楚王才同意出兵救赵。平原君赞曰:“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

3.一鸣惊人

《史记·滑稽列传》载:“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通“飞”)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后遂用“一鸣惊人”比喻有才华的人平时默默无闻,一旦施展才华,即能做出惊人的业绩。

4.一叶障目

“一叶障目”这个成语,最初见于春秋时代楚人的文章:“一叶障目,不见太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比喻眼光为眼前细小事物所遮蔽,看不到远处、大处。

5.安步当车

缓缓步行。《战国策·齐策四》:“安步以当车。”后称从容步行为安步当车。

6.投鞭断流

前奏苻坚将进攻东晋,骄傲地说:“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何险之足恃?”(见《晋书·苻坚载记》)后以“投鞭断流”形容人马众多,兵力强大。

7.投桃报李

《诗·大雅·抑》:“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后以“投桃报李”比喻互相赠答,或有来有往。

8.投鼠忌器

《汉书·贾谊传》:“鼠近于器,尚惮不投,恐伤其器,况于贵臣之近主乎?”后称做事有所顾忌,不敢放手进行为“投鼠忌器”。

9.望洋兴叹

《庄子·秋水》中记载: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原指看见人家伟大,才感到自己渺小;后多比喻做事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10.望梅止渴

《世说新语·假谲》:“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后因以“望梅止渴”比喻以空想安慰自己。

11.东窗事发

传说秦桧杀岳飞时,曾与妻王氏在东窗下密谋定计。后秦桧死,在地狱里受苦,王氏给他做道场,叫道士到阴曹探访,秦桧说:“可烦传语夫人,东窗事发矣。”后谓密谋败露为“东窗事发”。

12.瓜田李下

古诗《君子行》:“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意思是经过“瓜田”“李下”时要避免人家怀疑自己摘瓜、摘李子,后来用“瓜田李下”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


作者: 咫尺天涯    时间: 2008-1-19 10:20
标题: 回复:语文小常识二
为何用“正”字记数



顾 斌



  


用“正”字记数这个简便易懂的办法,其由来说来还挺有趣,它最初是戏院司事们记“水牌账”用的。


清末民初,上海戏园俗称茶园。它的舞台为正方形,楼上座位称“花楼”,左右偏座称“包厢”。楼下正厅为达官贵人等预先包下,他们不和下里巴人混杂在一起。座席前设有八仙桌,看客可边品茶边看戏。那时候剧院还没有门票,由“案目”(服务生)在戏院门口招徕看客,领满五位入座,司事(记账先生)便在大水牌(类似黑板)上写出一个“正”字,并标明某案目的名字。稍后由案目负责计数、收费。到散场结账时准确无误。


此法随着戏院实行门票制而废弃了,但作为一种简明、易懂、便于公众的记数法,一直流行于民间。


你还知道其他的语文小常识吗?让大家和你一起分享吧!





作者: 咫尺天涯    时间: 2008-1-19 10:20
标题: 回复:语文小常识二
有趣的语言易位



满祥广



  


江西、湖南、四川三省的人爱吃辣椒,一个地方比一个地方厉害,所以人们就说:


江西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


在以上的话中,三个字的位置互换后,意思就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多么巧妙。这种形式叫“易位”。


我国现代著名学者闻一多有一段名言,表白了自己与众不同的思想。他说: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不一定说。


“说”与“做”,这两个字易位马上反映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让人回味无穷。


你还知道其他的语文小常识吗?让大家和你一起分享吧!





作者: 咫尺天涯    时间: 2008-1-19 10:20
标题: 回复:语文小常识二
古人的姓氏



南京大学 刘开骅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孟姜女姓孟吗?如果认为她姓孟名姜女,或者是姓孟名姜的女子,那可就大错特错了。孟姜女姓姜不姓孟,孟表示她排行老大,女则表示她的性别。说白了,孟姜女就是姜家的大小姐。哭倒长城的孟姜女,史无其人,而孟姜却是先秦时期妇女的常见称呼。例如《诗经·桑中》:“云谁之思?美孟姜兮。”程俊英先生就译作:“猜猜我心在想谁?漂亮大姐本姓姜。”要学习与研究古代文化,就要弄懂类似“孟姜女”这一类问题,也就是说,必须对古人的姓氏有所了解。


姓与氏有联系而又不完全相同。宋代史学家刘恕在《通鉴·外纪》中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十分准确地点明了姓与氏的联系与区别。


姓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后期的母系氏族阶段。当时以母系血统为纽带形成了一个个氏族,每个氏族为区别于其他氏族,必须有一个称号,这些称号就是姓。从“姓”字的构造来看,它是个会意字,从女从生,《说文》释作“人所生也”,表明由同一女性所生的后代即为同姓。懂得这些,我们就不难明白为什么许多古姓都是从“女”字旁的了,例如姬、姜、赢、姒等姓。


最初的同姓不会很多,但随着后代不断繁衍,同姓自然会越来越多。同姓的氏族分为若干分支散居到各地,这些分支除了共同的姓之外,又有一些特殊的称号作为自己的标志,这就产生了氏。最早的氏,大约出现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阶段,可能是各个父系氏族的称号,或者直接就是该父系氏族首领的称号。神话传说中的人物轩辕氏、神农氏、伏羲氏、燧人氏等,其实也都是各父系氏族的称号,就是我国最早的一些氏。氏产生之后,就出现了同姓异氏的现象。例如,子是商代祖先的姓,子姓的下面又分氏,据《左传·定公四年》即有“殷民六族”: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有“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铸氏、樊氏、饥氏、终葵氏;据《史记·殷本纪》则有殷氏、来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


顾炎武《日知录·原姓》说:“氏一再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指出姓是稳定的,而氏的变化可以很大。例如,周人姓姬,相传是从黄帝时延续下来的,齐人姓姜,相传是从炎帝时延续下来的,都历时很长且没有变化。氏的情况就不同,变化较大。孔子本是宋国贵族的后代,而宋是殷商遗民所建,应当姓子;他的先祖以公孙为氏,到孔父嘉时,“五世亲尽,别为公族”(《孔子家语》),便又以孔为氏。因为氏可以变化,它的得名情况也较复杂。有的以先人的字为氏,如伯、仲、叔、季;有的以先人的别号为民,如唐、虞、夏、殷;有的以先人的溢号为氏,如戴、武、宣、穆;有的以爵号为氏,如公、侯、伯、王;有的以封国为氏,如曹、鲁、宋、卫;有的以居地为氏,如城、郭、园、池;有的以职业为氏,如卫、陶、索、卜。也正因为如此,有时一个人甚至会有几个民。例如,商鞅本是卫国人,以卫为氏,称卫鞅;作为公室子孙,以公孙为氏,称公孙鞅;后来被封于商,又以商为氏,称商鞅。


姓和氏还有哪些特点和作用呢?我们可以引用郑樵在《通志·氏族略序》中的话从两个方面来认识。


一是“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姓所以别婚姻”。


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阶段的氏,实际上体现了同姓者地位与财富的差别,而由于此时男子正逐渐成为氏族的主导者,他们称氏,便可将自己的地位与财富同其他氏族区别开来,所以男子称氏,而从不以姓相称。顾炎武在《日知录·原姓》中对此作了深入研究,他列举出《左传》大量实例总结道:“考之于《传》,二百五十五年之间,有男子而称姓者乎?无有也。”在这个问题上,许多人注意不够,容易出错。比如,屈原姓芈(mǐ),以屈为氏,因此不能说他姓屈名原。至于司马迁的《史记》、刘知几的《史通》把周文王称为姬昌、周公称为姬旦,也都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姓的基本作用是明血缘、别婚姻,同姓不婚是一条重要原则。“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的说法(《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是古人对优生理论的正确认识。郑樵概括说:“氏同姓不同,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婚姻不可通。”可见姓对于婚姻的重要意义。这样,以生育传宗为主要任务的女性,为防止同姓通婚,她们的姓比名更为重要,必须十分明确。总结起来,大致有这么几种情况:


1.尚未成亲的女子,在姓前加上孟(伯)、仲、叔、季来表示排行,例如孟姜、伯姬、仲姜、叔隗、季姒。


2.出嫁之后,在姓前加上自己所自出的国名或氏,例如齐姜、秦赢、晋姬、褒姒、国姜(国是民)。


3.嫁给别国的国君,在姓前加上配偶的国名,例如秦姬、孔姬、芮姜。


4.嫁给别国的卿大夫,在姓前加上配偶的氏或邑名,例如孔姬(孔圉之妻)、秦姬(秦遄之妻)、赵姬(赵衰之妻)、棠姜(棠公之妻,棠是邑名)。


5.死后在姓前加上配偶或本人的溢号,例如武姜(郑武公之妻)、穆姬(秦穆公之妻)、文嬴(晋文公之妻)、文姜(鲁桓公之妻,文是其本人溢号)。


二是“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先秦时期,只有贵族才有氏,普通的平民没有“别贵贱”的需要,一般没有氏。像弈秋、疱丁、匠石、医和、优孟等人,其实就是在他们各自所从事的职业或具有的专长之后加上名所构成的称号,其中的“奔”指棋手、“庖”指厨师、“匠”指木工。“医”指医生、“优”指演戏的人。


以上所说,是夏、商、周三代结束之前的情况。到了动荡、变革的战国时期,姓氏制度起了很大变化。社会转型,天下大乱,冲击了严格的等级制度,氏作为“别贵贱”的作用逐渐淡化消失,而只是以男子为中心的家族的标志。氏取代了过去姓的地位,人们往往以氏为姓,姓氏逐渐合而为一。战国以后,姓与氏全都叫姓,人人有姓。这种做法从此一直沿用下来。


你还知道其他的语文小常识吗?让大家和你一起分享吧!






作者: 咫尺天涯    时间: 2008-1-19 10:21
标题: 回复:语文小常识二
算术符号的来历



武威市长城小学严平



  


“+”号,是十五世纪德国数学家魏德美创造的。在横线上加上一竖,表示增加。


“-”号,也是魏德美创造的。从加号中减去一竖,表示减少。


“×”号,是十八世纪美国数学家欧德莱最先使用的。它的意思是表示增加的另一种方式,因而把加号斜过来写。


“ ”号,是十八世纪瑞士人哈纳创造的。它的含义是表示分解的意思,用一条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


“=”号,是十六世纪英国学者列科尔德发明的。他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两条平行而又相等的线段更相同了,所发用来表示两数相等。


你还知道其他的语文小常识吗?让大家和你一起分享吧!





作者: 咫尺天涯    时间: 2008-1-19 10:21
标题: 回复:语文小常识二

我国农历各月的别称







  


一月:正月、端月、新正、开岁、嘉月。


二月:杏月、丽月、仲春、酣春、如月。


三月:桃月、季月、晚春、暮春、蚕月。


四月:麦月、阴月、梅月、初夏、余月、纯阳。


五月:仲夏、榴月、蒲月、皋月、天中。


六月:季夏、暑月、焦月、荷月、溽(音rù,湿润)暑。


七月:新秋、肇(音zhào,开始)秋、兰秋、兰月、瓜月。


八月:仲秋、桂月、壮月、仲商、竹春。


九月:暮商、季秋、菊月、霜序、朽月、阳月。


十月:初冬、开冬、露月、良月。


十一月:仲冬、幸月、葭(音jiā,初生的芦苇)月、畅月、龙潜月。


十二月:季冬、残冬、腊月、冰月、严月。


你还知道其他的语文小常识吗?让大家和你一起分享吧!





作者: 咫尺天涯    时间: 2008-1-19 10:21
标题: 回复:语文小常识二
中国名山录



古浪县古浪学区八里营中心小学王风梅



  


  


峨眉山:位于四川省峨眉县西部。


武当山:位于湖北省西北部。


嵩山:古称中岳,位于河南省登封县境内。


泰山:古称东岳,位于山东省中部。


华山:古称西岳,位于陕西省东部。


衡山:古称南岳,位于湖南省中部。


恒山:古称北岳,位于山西省东北部。


九华山:位于安徽省南部的青阳县西部。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五台县东北部。


崂山:位于山东半岛东南部。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


庐山:位于江西省北部。


长白山:位于吉林省东南部。


阿里山:位于台湾省中部。


你还知道其他的语文小常识吗?让大家和你一起分享吧!





作者: 咫尺天涯    时间: 2008-1-19 10:22
标题: 回复:语文小常识二

字典的由来







  


字典是一种以字为单位,按一定次序排列,每个字注明读音、意义和用法的工具书。


我国第一部字典是东汉时许慎所编,不过,当时这部字典并不是以“字典”命名,而是叫《说文解字》。它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也是世界上最古的字书之一。那么,从什么时候才有“字典”之称呢?


第一部称为“字典”的书,是清朝由张玉书等30人花了6年时间编成的《康熙字典》。康熙皇帝看后曾说这部书“善美兼备”,可奉为“典常”,因此命名为“字典”。以后,凡是这类解释单字的书,就都称作“字典”了。


你还知道其他的语文小常识吗?让大家和你一起分享吧!





作者: 咫尺天涯    时间: 2008-1-19 10:22
标题: 回复:语文小常识二
地名拾趣







  


我国幅员辽阔,地名丰富多彩,有的形象生动,有的风趣雅致,实在耐人寻味。


以食品为首的地名:盐城、酒泉、茶陵、蚌埠、谷城、鱼台、枣庄、米脂、乳山等。


以花果树木为首的地名:兰溪、梨树、桃源、荔枝、榆次、莲花、梅县、柳州、桐芦等。


以姓氏为首的地名:万县、康平、彭泽、吴江、秦岭、江山、洪洞、乐平、包头等。


以动物为首的地名:龙泉、虎林、鹿港、鹰潭、狼山、鸡西、鹤岗等。


以矿产为首的地名:金华、银川、玉门、铜陵、铁岭、煤山、铅山、石城等。


以颜色为首的地名:黄岩、青岛、蓝田、紫阳、白城、黑山、红安、赤峰、乌江等。


以方位为首的地名:东阳、南昌、西安、北京、上海、中卫、下关、左权、右江等。


以数字为首的地名:零陵墓、一平浪、二连、三明、四平、五台、六安、七星台、八达岭、九江、十堰、百色、千阳、万安等。


你还知道其他的语文小常识吗?让大家和你一起分享吧!





作者: 咫尺天涯    时间: 2008-1-19 10:22
标题: 回复:语文小常识二

代称趣谈







  


桃李——培养的后辈或所教的学生。桃李结果繁多,“桃李满天下”比喻所栽培的后辈或所教的学生极多,各地都有。唐朝宰相狄仁杰向武则天推荐了姚崇等数十个人,后来他们都成了当时的名臣。有人赞扬狄仁杰:天下桃李都出在您的门下了!因此后人就用“桃李”代称学生或所荐人才,如说“某某老师桃李满天下”。


高足——优秀学生。古代评论马,以高足、中足、低足来判断优劣,高足最好。后来人们以物代人,用“高足”代称优秀学生。


汗青——书册,史册。古代在竹简上书写,书写前,将青竹在火上烤,去掉水分。干后的青竹,容易书写而且不易生虫。后来人们用书写材料代称书写结果,就用“汗青”代称书册、史册了。民族英雄文天祥就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


桑梓——家乡、故乡。古代,人们喜欢在住宅周围栽植桑树和梓树,后来人们就用物代处所,用“桑梓”代称家乡。赞扬某人为家乡造福,往往用“功在桑梓”。


你还知道其他的语文小常识吗?让大家和你一起分享吧!





作者: 咫尺天涯    时间: 2008-1-19 10:22
标题: 回复:语文小常识二
古典名著:人物知多少







  


《三国演义》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共1191人,其中武将436人,文官451人,汉、三国、晋


的皇裔、后妃、宦官等128人,其他176人。

《水浒》中有名有姓的人物577人,有姓无名的99人,有名无姓的9人,书中提到而未出


场的102人,全书共写了788个人物。


《红楼梦》中共写了975个人物,其中有名有姓的732人,没有称谓的243人。《红楼梦》


全书起于梦,结于梦,梦中梦、大小梦共写了32个,毫不雷同,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技巧。





作者: 春天来了    时间: 2008-3-30 14:39
标题: 回复:语文小常识二
一本好书
作者: wzgzs    时间: 2008-4-8 09:14
标题: 回复:语文小常识二
好内容
作者: wzgzs    时间: 2008-4-8 09:15
标题: 回复:语文小常识二
多发啊
作者: yntx    时间: 2008-4-9 08:16
标题: 回复:语文小常识二
学习了
作者: yntx    时间: 2008-4-9 08:16
标题: 回复:语文小常识二
收起来
作者: jyw    时间: 2008-4-13 08:34
标题: 回复:语文小常识二
多点阅历
作者: wangluo    时间: 2008-4-16 07:32
标题: 回复:语文小常识二
帖子不错
作者: wangluo    时间: 2008-4-16 07:32
标题: 回复:语文小常识二
看几次有好处
作者: wangluo    时间: 2008-4-16 07:33
标题: 回复:语文小常识二
语文老师更应该看
作者: wangluo    时间: 2008-4-16 07:33
标题: 回复:语文小常识二
基本工夫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8-4-24 10:52
标题: 回复:语文小常识二
加强学习是继续教育的重要
作者: 一路有你    时间: 2008-4-25 08:28
标题: 回复:语文小常识二
学习有了长进
作者: 一路有你    时间: 2008-4-25 08:29
标题: 回复:语文小常识二
知识社会啊
作者: 刘老师    时间: 2008-4-25 11:19
标题: 回复:语文小常识二
有点意思好
作者: xingkong    时间: 2008-5-4 11:59
标题: 回复:语文小常识二
起源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