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读《朝花夕拾》有感600字700字800字
[打印本页]
作者:
ljalang
时间:
2019-7-3 07:12
标题:
读《朝花夕拾》有感600字700字800字
读《朝花夕拾》有感600字700字800字
篇一:读《朝花夕拾》有感
朝花夕拾,留住那动人心弦的袅袅余香……
他的思想是缜密的,他的眼神是深邃的,他的文笔是尖锐的,他的一切都似乎略带一丝嘲讽。他,就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鲁迅先生。
《朝花夕拾》这部文学巨著写于1926年2月至11月间,主要是回忆性散文,韵味自然、亲切、和谐、宽松。所写内容虽已随时光流逝而成为“夕拾”的“朝花”,但并不失其绚丽馥郁。主要记叙了鲁迅先生幼年生活状况,青少年时爱国思想的形成过程及与他创作活动有关的一些人和事,既展示了鲁迅先生内心深处柔和的一面,又蕴涵着深刻的忧伤和悲怆,两者互为表里。
从这部书中,我可以深深体会到鲁迅先生那深深的爱国之情,救国之心。如《藤野先生》中的“这种吹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骨”。从那以后,他彻底决定放弃学医,唤醒国人的灵魂与思想才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他对辛亥革命的失败充满了失望。同时,鲁迅先生对自己的童年快乐生活十分怀念和留恋,对教育自己、帮助自己过的人充满了崇敬和感激。从这部书中,我明白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任何时候都要以拯救祖国、保护祖国、维护祖国尊严为已任,怀着一颗爱国之心,努力学习,奋发进取。只有把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未来结合在一起,我们才有信心实力。
《朝花夕拾》充满着生活气息和战斗气息,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文笔深沉隽永,即有鲁迅刚韧峭直的战士风骨,也有挥洒自如的文体形式,更有他真挚博大的情感世界。它会永远激励着我,我是一位中国人,我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请努力地学习吧!奋斗吧!
作者:
ljalang
时间:
2019-7-3 07:12
读《朝花夕拾》有感
童年已渐渐遥远,只剩了些模糊的回忆,倒不如细读《朝花夕拾》,看看鲁迅的童年是怎样的,并去找回那段珍贵的、美好的回忆。
以前我从不敢读鲁迅先生的书,因为他是知名的大作家,写的文章也必定很深奥。我怕读不懂,所以未曾尝试,后来上了初中被迫学了他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才感觉到原来鲁迅先生也有丰富多彩的童年。此后,我就一直想找机会读一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直到暑假,才有幸阅读此大作。
《朝花夕拾》作于一九二六年,共十篇。其中《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是回忆童年生活的,它们让读者看到鲁迅先生故乡的民俗风情,也能看到当时的世道和人心是怎样的。
《朝花夕拾》一书中,我最喜欢的文章就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因为它对童年生活描写得最为详尽,而且我也学过这篇文章。从中我感受到了鲁迅高超的写作水平。例如简简单单的“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完成了整体到局部的转换,整体中的描写由低到高,由高到低,静景到动景,植物到动物,让文章有声有色有形有味。文章还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了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使整篇文章幽默充盈、妙趣横生、充满童趣、生机盎然。
回想起自己小的时候,我跟我的同学们经常变着花样的玩。今天去玩捉迷藏,明天去玩滑板,后天去游泳池打水仗,每次都玩得很开心,很尽兴,以至于每次都忘记了时间的匆匆流去,每次都要大人们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到处找我们回家吃饭。逢年过节,吃过团圆饭后,我们就又聚集在我们的小天地里,拿起早就准备好的烟花去空地上燃放,在火光中,我们尽情的跑啊,跳啊,闹啊,无拘无束,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而如今,大家都上初中了,各自为学业奔波,不少人也搬了家,以前快乐的日子被时间一点一点的吞噬了。
都说时间是世间万物间最残忍的事物,随着它的流逝,童年一去不复还了,我要用我百倍的热情去迎接那充满活力的青年时代。
作者:
ljalang
时间:
2019-7-3 07:12
读《朝花夕拾》有感
初读这本书,讲实话,我也不是很读得懂。就连那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也是学得似懂非懂的。我甚至觉得:鲁迅的这些文章,看起来简直就是象在跟你聊天似的,哪算得上什么名著?
后来多读了几遍,我懂得了,不要把这样的名著当作美文,其实,这本书的文章看似“聊天”也正是鲁迅的文字魅力所在。它看上去很朴实,甚至比较口语化,但为什么却能够深深地吸引人呢?就是因为朴实,让人感觉很亲切,就象他站在你面前跟你诉说着什么似的,“说”到兴奋处,文字又会变得非常热烈,这就让人能够从中品味和感受鲁迅的点点滴滴。
郁达夫是这样形容鲁迅的文字的:“鲁迅的文体简练得像一把匕首,能以寸铁杀人,一刀见血,重要之点,抓住之后,只消三言两语就可以把主题道破。”是的,这个特点在《二十四孝图》这篇文章中表现得一览无遗。一开头,便以“寻咒”从侧面点出中心,接下来便诉说了一段他童年的一段故事。其实,鲁迅先生是话中有话啊,他借着说童年看《二十四孝图》的事情,其实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即对儿童的不重视。儿童都读不到他们应该读的书,而人们却熟视无睹,这难道不该引起我们的反思吗?然而我又想到了现在,现在的孩子们别说爱读书,他们连根本不想读书,不思学习。再看看那时侯的孩子们,他们渴望读书却没有书读,而现在我们有书读却不愿读,这难道不是一个令人悲哀的现象吗?
《朝花夕拾》中那几篇描写人的文章,我是比较喜欢的。首先,这些文章的内容比较吸引我,因为我喜欢看到各色各样的人,再加上鲁迅那种轻松而生动的语言,读着读着,你仿佛就看到那个人就站在你面前一样。如《阿长与山海经》,描写的是鲁迅家的保姆阿长。文章生动地塑造了一个非常典型的旧时中国农村劳动妇女形象。有人比喻这篇文章是鲁迅从记忆土壤中培育出的一朵异常鲜美的“朝花”。的确,对于这个妇女,鲁迅不但没有避讳写出她的美与丑,反而是怀着真挚的感情怀念她的一切。不论鲁迅对她是佩服、厌烦、喜欢或是讨厌,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他的感情。而且我还发现,这个“长妈妈”跟我们学过的课文中的“孔已己”很相似,同是旧中国的人民,遭遇也差不多,比如他们的名字,都是已经被人遗忘了的,而外号也是随便起的。可悲的人啊!
作者:
ljalang
时间:
2019-7-3 07:12
读《朝花夕拾》有感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好书,这就是《朝花夕拾》。这本书是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 鲁迅先生所写的。
鲁迅在这本书中描写了很多有意义的生活片段。这些片段构成了一组既各自独立又具有连续性的系列散文。它们充满了鲁迅的童年时代与他所处的那个年代的童年生活所特有的童趣与纯真。文章在描写上也十分出众,只用了一些清新、朴实的语言,就使文章变得更加得亲切感人。在很多地方,作者也运用了不少对景物及人物的精致描写,使文章充满了诗情画意。
此书由十篇文章以及一篇小引和一篇后记所构成。其中,我对《二十四孝图》和《无常》这两篇文章感受颇深。
《二十四孝图》中,作者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作品中写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与“郭巨埋儿”等几个例子。在看这些所谓的“孝”时,我觉得十分的吃惊 —— 子女不能盲目地去尽“孝道”,而父母也不能以“孝”为借口做出什么伤害子女的事情。而这些故事中所讲的,却是十分的奇怪。就算子女应该孝顺父母,长辈也不能不顾儿童的性命。像“郭巨埋儿”,实在就是违背了人性,全不顾及自己的孩子;而子女也不能为了孝顺去冒什么危险,假如真有什么人去“卧冰求鲤”,再出了什么事,父母、亲人还不是会更加伤心吗?虽然要“孝”,但也应讲究方法,不能做自己根本无法完成的事情。“老莱娱亲”就更是令我觉得很可笑了:老人就是应该慈祥端庄,难道装着小孩逗父母玩就是“孝”了吗?正如作者所说:“现在这模样,简直是装佯,侮辱了孩子。”是啊,什么年龄的人就应该做什么时候的事,这才是万事的根本啊!同时,作者也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而《无常》中的“白无常”则令我觉得十分有趣。作者对于迎神会的描写十分细致生动,让我仿佛亲身体会到了那个时代所特有的“盛会”。种种的记述与描绘,刻画了这个令人喜爱的“无常”。可谓“鬼而人,理而情”,爽直而又公正的形象留在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心中。但这也是由于人间没有公正,坏人做了坏事却得不到报应,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作者也在文章中那些处处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嘲讽。
书中的其他文章也很精彩。鲁迅先生特有的文风 —— 挪喻嘲讽的语言,生动地比喻,正话反说,反话正说,犀利风趣……种种特有的写法和暗喻,都在文中展露无疑。《朝花夕拾》确实称得上一部佳作,篇篇都是精华,耐得住我们去细细地品读、体味。
作者:
ljalang
时间:
2019-7-3 07:12
读《朝花夕拾》有感
自从我进了初中,就发现每本语文书上都有鲁迅的文章,几乎每一篇文章都选自一个好听的名字——《朝花夕拾》。一遇到鲁迅的文章,老师都会细细地讲,课文下边的注释也总是密密麻麻。《朝花夕拾》原本叫做“旧事重提”,收录了鲁迅先生记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10篇文章。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首先使用了许多鲜亮的文字记叙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生活,接着再写道“我”不得不告别百草园去三味书屋上学。前边写的百草园很好地反衬了后来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体现了鲁迅对旧社会私塾的不满。
在《藤野先生》中,鲁迅日本的医学导师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节的人,“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但藤野先生对工作是极其认真的,他把“我”的讲义都用红笔添改过了;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也要指出。这个对比手法,较好地写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写出了鲁迅对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孜孜不倦的教诲及对学生的一视同仁,这与日本学生对中国学生的轻蔑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出藤野先生是个真正的君子。
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对一个人用了相当多的笔墨,那便是鲁迅的保姆“长妈妈”,她是个需要一分为二看待的人。因为社会的影响,“阿长”保留了许多迂腐的习俗,像在新年的早晨要吃福橘,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还盲目地对“长毛”的故事妄加评论,甚至还踩死了“我”喜爱的隐鼠。因此,“我”对她怀恨在心。看到这,读者在脑子里勾勒出的是一个活脱脱粗俗、守旧的妇女形象。然而,鲁迅对她的印象远不止这些。她有可爱的一面。“阿长”知道“我”喜欢《山海经》,跑了许多路,帮“我”买来了《山海经》。由此,“我”又认为她“有伟大的神力”。 在《阿长与山海经》的结尾,鲁迅表达了他对阿长的爱,他希望仁慈的地母能让阿长安息。还有一位人物令我印象深刻,她就是衍太太,她在《父亲的病》中出场。在“父亲”临终前,她让鲁迅叫父亲,结果让父亲“已经平静下去的脸,忽然紧张了,将眼微微一睁,仿佛有一些痛苦。”后来“父亲”死了,这让“我”觉得是“‘我’对于父亲最大的错处”。衍太太对别的孩子们“很好”:怂恿他们吃冰,给鲁迅看不健康的画,唆使鲁迅偷母亲的首饰变卖。而衍太太自己的孩子顽皮弄脏了自己的衣服,衍太太却是要打骂的。鲁迅表面上赞扬她,实际心中却是鄙视衍太太的。因为这是个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欢使坏的妇人。
《朝花夕拾》用平实的语言,鲜活的人物形象,丰富而有内涵的童年故事,抨击了囚禁人的旧社会,体现了鲁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愿望。
作者:
ljalang
时间:
2019-7-3 07:12
读《朝花夕拾》有感
“朝花夕 拾”,从字面上解释,就是说,早上的花,到了傍晚才拾起来。读完了这本书,才体会到了更深一层的含义:小时候的故事,到了晚年才整理起来。
我们学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就是出自这本书。在这篇文章中,鲁迅先生生动地回忆了童年时代的生活,在百草园里,有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有神奇的传说,有雪地捕鸟的乐趣。在三味书屋,有单调的学习生活和课余时间的愉快与兴奋。表达了鲁迅先生对大自然的向往和对知识的追求。
在《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中,作者花了大量的笔墨写出“我”对长妈妈的厌恶。阿长睡觉的姿态成一个“大”字,常常使“我”没有翻身的余地。她还喜欢“在在背地里说人长短”,还害死了我心爱的隐鼠。
但她也有可爱的一面,她为“我”买了“我”渴望已久的《山海经》,“我”便对她充满的尊重与感激,这篇文章,同样写出了“我”对长妈妈的同情。
读到《父亲的病》一文时,我便和作者一样痛恨那些“神医”,这篇文章描述了“名医”的行医态度和作风,“我”的父亲患水肿,“名医”们开了不少药,可父亲还是去世了,唉!这些人就是会故弄玄虚,骗钱敛财。
这本书是些“回忆的事情”,大多用的是平凡的话语,却讽刺了当时社会的封建。
虽然有些文章我不大理解,但我知道,鲁迅的童年是无忧无虑的,让我们细读《朝花夕拾》,体会一下鲁迅对自然的向往和自由的渴望吧!
作者:
ljalang
时间:
2019-7-3 07:12
读《朝花夕拾》有感
《朝花夕拾》原本叫做“旧事重提”,收录了鲁迅先生记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10篇文章。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大量使用了对比和讽刺的手法。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首先使用了许多鲜亮的文字记叙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生活,接着再写道“我”不得不告别百草园去三味书屋上学。前边写的百草园很好地反衬了后来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体现了鲁迅对旧社会私塾的不满。在《藤野先生》中,鲁迅日本的医学导师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节的人,“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但藤野先生对工作是极其认真的,他把“我”的讲义都用红笔添改过了;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也要指出。这个对比手法,较好地写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写出了鲁迅对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孜孜不倦的教诲及对学生的一视同仁,这与日本学生对中国学生的轻蔑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出藤野先生是个真正的君子。《朝花夕拾》用平实的语言,鲜活的人物形象,丰富而有内涵的童年故事,抨击了囚禁人的旧社会,体现了鲁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愿望。
我读鲁迅先生这些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发自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鲁迅,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他与昆虫为伴,有采摘野花野果。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的严厉教诲,却仍耐不过学生们心中的孩子气。
小时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我住在一起,那时我时常和楼道里的一些小伙伴们一起玩耍,一起嬉戏,每次都玩的很开心,以至于每次都忘了时间的匆匆流去,每次都要大人在窗口大喊一声才会依依不舍的结束游戏回家。每逢佳节,吃完团圆饭,我们又会聚集在那一片属于我们自己的空地上,点燃我们早就准备好的小烟花,在火光中,尽情的奔跑着,欢笑着,舞蹈着,体验着前所未有的快乐。如今,我搬了新家,不在出门和其他伙伴们嬉戏了,而是不停的为学业操劳。每封佳节,也不在出去和伙伴们一起放烟花了,而是站在窗口凝视着那些在漆黑的天空中绽放的五彩缤纷的“鲜花”,独自享受着……
童年已渐渐遥远,留下的只是些散琐的记忆,倒不如细读一下《朝花夕拾》,体会一下那个不同年代的童年之梦,和鲁迅一起热爱自然,向往自由。
作者:
ljalang
时间:
2019-7-3 07:12
读《朝花夕拾》有感
鲁迅,脑子里搜索到的相关文章除了初中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外,就只有这个寒假读的《朝花夕拾》了。对于鲁迅的印象脑海中一直处于模糊状态,直到读了《朝花夕拾》,鲁迅模糊的印象才渐渐清晰了起来。
以前,一读到鲁迅的文章就头大,总觉得他的文章难懂得很,借着这个寒假我耐着性子把书一字一句的认真读了下来。虽说,有些字句推敲半天还是无法理解,但老师曾说过,看一些水平较高的书可以将自己从一个较低层次的水平拔到一个较高水平,我虽不敢说水平有所提高,但也有所体会。鲁迅的文章是需要细细品读的,其文章的文笔绵密细腻、真挚感人,所写的都是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追忆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这是鲁迅对逝去岁月的回忆,有真挚的情怀,有无奈的感伤。欢快的时候,我也为他欢乐;郁闷不乐的时候,我也感到不快。这一切,确实是能真切的感受得到的。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先是使用了许多褒义的形容词记叙他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生活,再写道“我”不得不告别百草园去三味书屋上学。在百草园的自由自在的生活很好地反衬了后来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体现了鲁迅对三味书屋乏味生活的强烈不满!
在《朝花夕拾》中,有一个人的出镜次数很频繁,直逼主人公,那便是鲁迅口中的“长妈妈”,在刻画这个人物形象时,鲁迅将他的品性划分为二,即她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那面。比如, “阿长”踩死了“我”喜爱的隐鼠,却说是“晚上被猫吃去了”。因此,“我”对她怀恨在心。读到这里时,脑海中里一个围着围兜,长相丑陋(踩死可爱的老鼠)的妇女形象浮现出来。然而,她还是有好的一面的,当“阿长”得知“我”喜欢《山海经》时候,不懂识文断字的她把她连名都叫不出的《山海经》,跑了许多路,帮“我”买了来。由此,“我”又认为她“有伟大的神力”。所以在《阿长与山海经》的结尾,鲁迅表达了他对阿长的爱,他希望让阿长安息。
虽然我还没到回忆往事的年纪,无法随着作者一起潮起潮落,但作者笔下那满含真情的文字,我能读得出,品得到。
作者:
ljalang
时间:
2019-7-3 07:12
读《朝花夕拾》有感
回到家,从书架里拿出从未看过一眼的的《朝花夕拾》,对着那个书名发呆。这本书是鲁迅先生晚年的作品,而这部散文集中所写的,又全是先生幼年时期的事情。幼年的事情到了晚年再去回想,犹如清晨开放的鲜花到傍晚去摘取,虽然失去了盛开时的艳丽和芬芳,但夕阳的映照却使它平添了一种风韵,而那若有若无的清香则更令人浮想连翩、回味无穷。
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那篇《二十四孝图》。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鲁迅先生在这篇文章中,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尤其是“郭巨埋儿”这个故事,自己明明有些钱,却全给了自己的兄弟,后来家里穷得吃不起饭了,却想到家里的儿子会“抢”老母的食物而决定牺牲自己的儿子,十分的迂腐,且多多少少有点欺世盗名之意,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但现实中还是有这些封建孝道的影子。拿《增广贤文》来说吧,里面也提到了这两个所谓的“孝”的故事。而编辑呢?还是热情洋溢地带赞美语调讲述了这个故事。虽然我小时候远没有鲁迅那么复杂的心理,拿了书还是乐呵呵地背里面的文章,可到了这些故事心里还是忍不住反感,背的速度明显加快,声音也加重了,几乎要一字一顿地从声带里挤出来。这也可见封建教育不管在哪一代人中都会引起不同程度的抵触。至于喜欢这两篇的小孩子,我现在还没遇见过一个。
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大量使用了对比和讽刺的手法,用平实的语言,鲜活的人物形象,有趣的童年故事,抨击了囚禁人的旧社会,体现了鲁迅先生希望能让国人思想解放的愿望。
《朝花夕拾》中还有很多别的文章,语言清新流畅,洁净优美,亲切感人,而色彩纷呈,有的尖锐辛辣,有的质朴清新,有的精辟,有的机警。它们以不同的姿态来描画场景,勾勒灵魂。能让人在掩卷之后得到更深层次的启迪。
童年已渐行渐远,留下的只是些散琐的记忆,倒不如细读一下《朝花夕拾》,体会一下那个不同年代的童年之梦,和鲁迅一起热爱生活,向往自由。
作者:
ljalang
时间:
2019-7-3 07:12
读《朝花夕拾》有感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鲁迅先生的回忆散文集,里面有一些讲述的都是鲁迅先生小时候发生的故事。读这些故事能让我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我读的津津有味。但是这些回忆散文中,令我最喜欢的还是阿长与《三海经》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三海经》中那些“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做眼睛的怪物“都深深的吸引着我,我也想去看看那些老版的《山海经》。以至于我仔细的读着这篇,想从中发现一些有关《山海经》的故事。长妈妈呢,也是一位很好的保姆,她教导了鲁迅很多事情。她还对鲁迅所说的《山海经》念念不忘,她从家回来的还带了一本《三海经》。此时的我与鲁迅一样,都对她起了敬意。阿长善良、真诚、热爱和关心孩子,这样一位好保姆,值得敬佩和尊敬。在文末,鲁迅先生表达了对阿长的敬意,虽说她逝世多年,但鲁迅先生仍没有忘记她,因为像她这样的人是不会轻易被忘记的。
可是现在,像长妈妈这样好的人还有多少呢?时代在变化着,人也在不断的变化着,以前的那些无邪的人,又都跑到哪去了呢?纵观世界,真正的好人寥寥无几。一想到阿长这样好的人,敬佩之意又涌上心头。
阿长与《山海经》读完后,又一篇有趣的文章出现了,就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在上学期间已经学过,但重读,有别一般的感受。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读这一段,让我感受到了童真,也让我回忆起童年的往事。突然间,我似乎看到了鲁迅在大人的严格看管下,偷偷的溜进了这美丽的、迷人的、有趣的百草园,采野果,抓昆虫,捕小鸟,与同伴一起玩耍 。这有趣的生活令人向往。鲁迅热爱自然,热爱到不怕被家长打骂,他摆脱家长们的束缚,自由自在的在百草园中玩耍,体现了孩子特有的童真、童趣。现在的我,已离开了这无忧无虑的童年,早已没有这洋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感觉了。面对我的是学习的负担,是升学的压力,是父母的管教,如果有一天我能有这样的机会,我一定会好好去享受。
但如今,像这么美的环境也已经消失,田野没了,小河变脏了,家乡的土地越来越少,呈现在眼前的都是一座座高楼大厦。早已与以前的社会大不相同。现在的生活虽说比以前的生活好,但没有精神上的享受 ,又谈何舒适快乐呢?
读《朝花夕拾》,能让我重温那些童趣,能让我享受童真带来的快乐。在书中,我们看着鲁迅先生的童年往事,与他一起回忆他美好的同年,与他一起热爱自然,向往自然。
作者:
ljalang
时间:
2019-7-3 07:13
读《朝花夕拾》有感
童年事情,历历在目,旧事回想,潸然泪下。小时候的每一件事情都像天空中的繁星,故事中包含着童真,包含着哲理,同时也包含着社会的变迁。
鲁迅笔下的这本记录童年时期的故事,更多的是用童年朴实的语气对社会变迁以孩童的视角,你进行阐述,时常带给了我们不一样的感觉。
朝花夕拾,对猫的厌恶和仇恨的《狗·猫·鼠》 怀念长妈妈并感到惋惜,怒气不争的《阿长与山海经》,批判封建交道的残酷的《二十四孝图》,以及表现封建社会的教育的《五猖会》,童年烂漫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种种看似平凡的小事,去让我们值得深思。
例如《五猖会》,鲁迅先生仅仅的是写它的热闹吗?如果你思考后,我认为你会知道答案,鲁迅先生运用了渲染气氛的描写,对比的手法,是文章更为生动。如果是我们,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能不能体会出这一情感呢?
鲁迅的文笔总能让我们感到与众不同,所以我们从鲁迅的笔下看到了这个封建的社会,一个"吃人"社会,我们在这个时代,各个方面都有了提高,我们为何不抓住这么好的机会去创新努力呢?在优越的条件下,我们更应该创造出不一样的成果!
朝花夕拾将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显示了作者关注社会改革的巨大热情,我们应该继续努力,记录生活的一点一滴,把握生命的美好,使自己的生活更加绚丽多彩。
作者:
ljalang
时间:
2019-7-3 07:13
读《朝花夕拾》有感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经典作品。我在假期里读了这本书,他给我的感触很大。初读<朝花夕拾>不觉得这像一本名著,反而觉得像是一个朋友在与你闲聊家常,鲁迅的作品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他的作品既不遮遮掩掩,又不追求满是好词佳句的华丽。却更能吸引读者,仿佛在给你讲故事一样。
一个以笔代枪,同恶势力不屈抗争的伟大斗士,此刻成了一个远游归来的慈爱温和的长者,在自己魂牵梦萦的故乡和心灵的家园中轻轻拂去岁月的积尘,而后,气定神闲地娓娓道出一个个生动清晰的故事,一个个鲜活形象的人物——长妈妈、衍四太太、五猖会上的无常、百草园中的美女蛇……
在这个摇曳多彩的记忆里,我最爱留恋徜徉的便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那个充满了生趣的小小百草园。幼时的鲁迅,不时到园里的泥墙根去捉蟋蟀,常常拔起何首乌接连不断的根,为贪嘴而去摘带刺却酸的覆盆子。童心总是充满无穷的好奇和探究的渴望,小小的百草园给了他无尽的欢乐,幼嫩的心灵也因此变得新鲜透亮。
读《朝花夕拾》我也真正领悟到,正是大自然和淳朴的乡民给了幼年鲁迅美和爱的启蒙,使他拥有了一颗丰富细腻而向往美好的心灵,并丝毫没有因为岁月的流逝而变得粗糙麻木。以致二十多年后当他回忆起故乡的旧事与童年的乐园,哪怕是对其中的一草一木,依然充满了深深的眷恋。
鲁迅先生留存于世的诸多作品,《呐喊》《野草》《故事新编》等,今天读来依然令人难以释怀。在如今物欲横流的尘世中,人们夜以继日地为名利而奔波劳累,为情感而困惑烦恼,又有多少人早已忘记了花草的芬芳,鸟儿的啁啾,忘却了人始终是来自自然而又归于自然的“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规律呢?
在喧嚣嘈杂的都市中,在容易迷失自我的生活里,送你一本《朝花夕拾》,愿你的心情变得平静而释然。正如书名“朝花夕拾”,这本书就是在长大以后,把自己小时候的琐屑一点点拼凑起来。每个人都能够做到的事,因为有了爱,鲁迅做的最好。
作者:
ljalang
时间:
2019-7-3 07:13
读《朝花夕拾》有感
我也不记得,是先知道“鲁迅”这个名字,还是先知道“朝花夕拾”这个名字的了。不过,无论先知道哪个词,那时对我来说也只是两个普普通通,十分陌生又十分奇怪的字组成的二字短语。后来,我对于“鲁迅”这个词多了一分认识——他,是一位了不起的作家,更是一个令人敬佩的革命斗士。“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一句,算是我对于鲁迅先生的第一份深刻认识。就是这一句,让我每每读到鲁迅先生的作品时,都会带着一种肃然起敬的、十分奇特的感觉。我认为,这样一个伟大的斗士,他所有的作品都应该有这种大义凛然之感。
于是,我带着这种感觉翻开了《朝花夕拾》。于是,我发现我错了。我发现带着斗士的思想去品读这个作品时,心中这些刻意充斥着的愤慨渐渐地被磨平了,磨出了一个真实的面——自己内心中最真实的一面,最温柔的一面。虽然,这个作品里,也有不少批判和讽刺,虽然有些语言也充斥着辛辣、尖锐的感觉,但是这却一点儿也影响不到这整部作品的基调。捧着它,品着它,似乎就坐在午后的阳光里,暖暖的,很惬意。于是,我对“斗士”这一词,又有了新的认识……
有人说,这本散文集笔触细腻,但我却不这样觉得。就拿我最先读到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来说吧,初读,我觉得这篇文章又长又繁琐,唠唠叨叨像一个老人叙述往事一样没完没了。再读,我有觉得这些文字没有一个可用“细腻”来形容,更不要说“精致”了。没有诗一般的语言不说,且结构也很混乱。只是奇怪的是,对于这样一篇我很不喜欢又很长的文章,我竟能耐下性子好好地读它,并且还不厌其烦。于是,我又读了一遍,发现这口语化的文字里不仅乐趣横生,也十分吸引人,发现这看似混乱的结构,竟用得十分巧妙……我只好感叹一句:“这样的文章,真是越读越有味啊!”
《朝花夕拾》——每当读到这个名字,浮现的总是这样一个画面:夕阳下,早开的花已有些微微合拢,但却仍掩盖不了它的美。这姿态,在柔和的金色下,令人陶醉……
作者:
ljalang
时间:
2019-7-3 07:13
读《朝花夕拾》有感
鲁迅有着自己的《朝花夕拾》,当我阅读其中的文字时,真正领悟到的应该还是当他写着一篇篇回忆时那种心中的波澜。将过去的事与物跨越时间的洗濯,变成永恒,那才是最令人佩服的。
每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朝花夕拾”,五年后,十年后,五十年后再翻开那泛黄的纸,每次都像那破茧的蝴蝶,体验与享受那蜕变的快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提到,人活到最后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不会因虚度光阴而惭愧。一个完整的人一定拥有自己美好的回忆。
爸爸一辈子中最最珍爱的是他儿时一本本小人书。几次搬家,上百本的小人书一本也没有丢失。他总很陶醉地告诉我:“小时候,我最喜欢买来新书,翻开它的第一页,贴在上面闻着那浓浓的墨香。”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我当然无法感受到那种愉悦之情。但每当我触摸那每一本神圣的小人书时,正有一种不可抹去的墨香从遥远的地方飘来。爸爸看到电影《樱桃》中母亲追赶被卖给别人的孩子时,不禁簌簌地流下两行写满回忆的泪。他说,曾经奶奶把他过继给另一家后去看他,看他穿着破旧的衣服,如同猛兽之间的掠夺一般,要把爸爸带走。在爷爷去世后,父亲举箸提笔写下回忆散文《我的上海》,回忆他儿时和爷爷去大上海的难忘回忆。如今,当我们每次去上海时,我看见父亲的眼神穿透了眼前的一切,回到了20年前。我们走在外滩,一股深深的怀念与伤感夹杂在吹来的晚风中。外公如今年事已高,有时悲观起来甚至还像交代后事一样做一些令人痛心的事。他没事就喜欢和我讲述着他曾经的种种经历。从他进了儿童团到当老师四十年……无论他在说些什么,他的脸上总会洋溢着骄傲的笑容,那深深的皱纹也紧紧地皱在了一起。
如今我察觉着自己对生活的感受,不知几年后再把心中的记忆调出,又会有怎样一番特别的感受。
有一天, 我和爸爸走在路上,他牵着我的手,他只是弓着他那硕大的身躯,迈着稳健的步伐。我叫道:“走慢一点!走慢一点!”他只是头也不回地前进。我想着,当二十年后,他白发苍苍时,或许就是我搀着他,他缓慢而又艰难地挪动着脚。那是即将到来的事实,可是不知为什么,总令我无法接受。
如今,我们应该好好地活着,不仅要体验与珍惜每个当下的美好, 更应该用心灵去感受心灵,留下自己独一无二的记忆。当我们也到了古稀之年,那时候,我们再用我们的故事向后人诉说着当年的美好。
作者:
ljalang
时间:
2019-7-3 07:13
读《朝花夕拾》有感
《朝花夕拾》是一部很好的小说,是鲁迅先生的一部回忆散文集,因此还有另外一个书名——《旧事重提》,一共十篇小短文。鲁迅先生生平写过许多本书,可是我却觉得只有《朝花夕拾》这本小说最好,也许是因为更贴近生活吧。我是很羡慕鲁迅先生小时候的生活的,尽管生活有些艰苦,却有着一些我们不曾拥有的东西,比我们这些所谓在城市里吃香的喝辣的小孩好过百倍有余。至少我是这么觉得的。
《朝花夕拾》中,我只喜欢的一篇文章是《阿长与<山海经>》,觉得保姆阿长是个真真正正的好人。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像这样善良又朴实的人真的很少了,并且鲁迅先生也用了很多笔墨来描写这位长妈妈,字句之间充满了尊敬和感激之情,让人对这位长妈妈十分有好感。长妈妈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很是愚昧迷信,但她身上保存着最朴实善良的爱,这是现代人,城市人没有,也永远无法拥有的东西,令人永生难忘。也只有那些最底层的劳动人民才会拥有这些,这是我最羡慕的一点,我羡慕鲁迅先生曾经和这位长妈妈相处过。现代社会中,已然忘记了这些,我想,也永远无法记起并拥有这些了吧。这是我们现代人最大的不幸。
关于《二十四孝图》我也有很多话语要讲述,读完后总觉得有些什么涌了上来,是悲哀。
《二十四孝图》中讲了二十四个孝子的故事。本身,“孝”是传统美德,是十分值得我们学习的,可是这本书中却把“孝”变得封建,变得不可理喻,变成了一种坏习,让小时候的鲁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坏记忆和感觉,这是完全不可取的。封建孝道充满了虚伪和残酷,在磨灭人之本性的时候,在揭示旧中国儿童的悲惨处境之后,我们是否也该反思?
“孝”本身并没有任何错误,多好的一件事,却让人承受了多么巨大的痛苦,这不得不让人反思,中国古代到底有多腐败?古代人类到底有多腐败?更让人气愤的是,在现代,更有甚者,完全不尊重父母,不守孝道,不做孝子,甚至殴打父母,败坏现代美德。
守孝道,做孝子,封建,虚伪;不守孝道,不做孝子,败坏美德,更是于理不公。我们到底该怎么做?
我相信总有最好的做法,也总有好人。鲁迅先生写的每一篇文章中都包含了一种感情,读完之后我都会沉思一会儿,想想其中蕴含的一些道理。这些道理也许不是多么惊天动地,但值得每一个人深思。就像鲁迅先生写的《朝花夕拾》一般,虽然只是一些回忆慢慢拼凑起来,情节并没有多么跌宕曲折,但那些人物却栩栩如生,会永远流芳百世,令世人回味无穷。
作者:
ljalang
时间:
2019-7-3 07:21
读《朝花夕拾》有感
《朝花夕拾》原本叫做“旧事重提”,收录了 鲁迅 先生记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10篇文章。本应该快乐美丽的童年,因为笼罩在那个封建社会。从文章表面看,鲁迅似乎都是用了些温情的文字,其实,他把愤怒藏得更深。有人说柔软的舌头是最伤人的武器,也许鲁迅先生正是想达到这个目的吧!
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大量使用了对比和讽刺的手法。在《藤野先生》中,鲁迅日本的医学导师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节的人,“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但藤野先生工作是很认真的,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也要指出。写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写出了鲁迅对他的敬佩。另外,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的一视同仁,这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还有一个人物,我对他们的印象也是极深的。是衍太太,她在《父亲的病》中出场。在“父亲”临死前,她让鲁迅叫父亲,结果让父亲“已经平静下去的脸,忽然紧张了,将眼微微一睁,仿佛有一些痛苦。后来“父亲”死了,这让“我”觉得是 ‘我’对于父亲最大的错误”。衍太太对别的孩子们很好,但对鲁迅不是很好,怂恿他吃冰,唆使鲁迅偷母亲的首饰变卖。鲁迅表面上赞扬她,实际心中却憎恨衍太太。
《朝花夕拾》用平实的语言,鲜活的人物形象,丰富而有内涵的童年故事,抨击了囚禁人的旧社会,体现了鲁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愿望。
作者:
ljalang
时间:
2019-7-3 07:21
读《朝花夕拾》有感
《朝花夕拾》记录了鲁迅先生从童年到青年不同人生阶段的经历,是鲁迅先生对往事的会议,读了这本书,我对鲁迅先生的有了一些了解。同时通过这本书,也了解了当时的中国社会。
鲁迅先生在书里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也揭露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残酷。
这本书里,我最尊重的两个人物是曾经教过鲁迅先生的两位先生——他的私塾先生和大学时的藤野先生。
他的私塾先生是一个好人,但鲁迅家道败落时,家里没有了佣人,搬米搬粮这种活都需要自己干。有一天,老先生看见鲁迅身上背着一大袋粮食,这位年近70的老先生马上跑过去,帮助鲁迅一直搬到家,而且此后,这位先生经常帮助鲁迅。
藤野先生是个日本人,当时大多数日本人都看不起中国人,但是藤野先生却非常正直,他对中国学生很好,几乎不批评,总是和蔼的指导,有一次,鲁迅为了好看,把血管的位置移动了一下,藤野先生并没有批评他,而是告诉他医学要讲究精确。
从这两个人物身上,我看到了老师无私的品德。私塾先生虽然平日里对学生那么严厉、苛刻,但是在心底里却对自己的学生怀着无私、炽热的爱。
我联想到我的老师,他们偶尔会占我们的课,我们无不怨声载道,现在想想,我们这么做真是太傻了,老师给我们上课其实是为了我们能考出一个好成绩,更何况,老师站在讲台上,比我们辛苦多了。
藤野先生让我懂得做人要正直,看问题要客观、全面、不能以偏概全。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