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读书随笔 走不出的围城 看不清的自己 [打印本页]

作者: 最新资料    时间: 2019-6-17 06:33
标题: 读书随笔 走不出的围城 看不清的自己
天下就没有偶然,那不过是化了妆的、戴了面具的必然。

——钱钟书《围城》

    苏轼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一本好书,不同的年龄段,视角会有很大的不同;不同的心境,体会也会有很大的区别,《围城》就是这样一本好书。

    钱先生写小说只是副业,他不是专职作家。不过《围城》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关注,是因为他写出了世间的你我。他在嘲笑我们这无常的生活的同时,又将我们不能一言以蔽之的事情感受写尽。读后有种恍然大悟的通透感,重读此书,心中感慨颇多,世间道理并非都是高深难懂的,生活总是于平淡琐碎中尽显真理。

    小时候看《围城》觉得很伤感,以三闾大学为转折点急转直下,方鸿渐每况愈下,最后娶了一个相貌、家世、性格平庸的妻子。昔日的好友、暧昧的对象原本和自己都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可是婚后重聚坐在一起,才意识到自己明显已经和别人不是一个世界的人了,得出了生活处处都是围城的结论。

现在回过头一想,才知道这种想法根本不对。方是一个有趣而精致的人,只是“毫无用处”。他出去留洋不好好学习,投机取巧,混吃等死,他凭什么成功?

他没有想过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是父亲那样的老派乡绅?还是辛楣那样的新派少壮?还是中西结合学以致用的大学教授?他只是日复一日的专注于今天的日子,以为明天也会一样的过。

他没有战略,四年换了三所大学,没有提前设计回国后路线,回国后也没有好好思考以后的生活。如果他想有所作为,就应该珍惜苏文纨的爱,如果他不屑为之,就要果断拒绝,忠实内心,追逐心中所爱。未果,那就应该平静接受后来的生活,而不应该颓废沮丧。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又想享受随波逐流的快乐,又羡慕上流的人生,所以他的悲剧命运是显而易见可预测的。

他也没有能力,从他的接人待物来看,他说话做事较为随意,心胸较小。打个麻将可以计较社交活动中别人没清帐,赢了钱买个皮衣就可以开心的忘却一切。朋友一言不合他可以拂袖而去。他的心,太小了,只能放得下那眼前的几十块钱,一点小情绪,放不下任何重大事件的规划,人生,婚姻,友谊,人脉。他注定是一个“全无用处的”的人。

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浑浑噩噩的过日子,永远等着船到桥头自然直,几乎所有人都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悲哀。想要的太多,但好像每一个又不是真正特别吸引你,仿佛自己想做件大事,又仿佛自己对什么都没有兴趣;想得到最好,但是又力不能及,畏惧付出代价,天天浑浑噩噩,其实是认不清自己,做梦一样混日子。不论成就和阶级,方鸿渐应该是所有对自己不满意的人的一面镜子。

有人说,我觉得浑浑噩噩过日子,混一天是一天挺好的,我为什么要这么努力,把自己整的那么累?

其实不然,我觉得,不努力生活比努力生活,要累很多倍。努力了,才能遇到新的困难,然后一次次去突破,然后一次次进步;可是不努力,就会一直沉沦,一直没有方向,一直待在原地,然后内心不断煎熬.....相比起来,努力真的挺好的。忙着的自己,才更真真切切感觉到自己在活着。

每个人生来都是被赋予了不同的使命和责任,在不知道自己的使命和责任是什么的情况下,要时时刻刻做好交给自己的每一件事。对于自身来说,努力是寻求内心的一种安定。

方鸿渐原本可以有不同的生活轨迹的,他可以挣脱这桎梏,在留学时本可以努力拼搏获得博士学位,在上海时本可以不与周家翻脸,拒绝了苏小姐本可以放手追求你的白月光,甚至在三闾大学可以试着谦虚去争取留下来的机会,可他没有。看了《围城》我替很多人遗憾,但是最让我遗憾的方鸿渐,不甘现状,为何不努力试试看?

进围城不可怕,你要清醒认识自己,有自己的人生目标,不要被眼前的困难吓到而被迫改变,每天都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目标离自己多远,一点点积累,一点点进步一点点突破自己。若还是这样无用,你会发现你人生的钟表,比方家的老钟还慢,你的日子必定比方鸿渐还煎熬。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