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音乐下册(第二册)全册教学设计
[打印本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1-1-19 10:20
标题: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音乐下册(第二册)全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通过聆听歌(乐)曲,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春天。?
二、通过演唱《小雨沙沙》,引导学生细心地观察事物,启迪学生热爱大自然。
三、用柔和的声音演唱《布谷》,并和《杜鹃圆舞曲》相比较,说出旋律相似的地方。
四、能编创动作表现歌(乐)曲。准确地唱歌。?
教学建议?
一、本课可安排两课时完成。?
二、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对“春天”万事万物的描述,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在“春天”主题的理解上聆听乐曲和歌曲。?
三、教师可调动现代化教学手段,选用春天的录像,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教师应采用各种方法,使学生有表现地唱好歌。
教材分析?
1.手风琴独奏曲《杜鹃圆舞曲》?
《杜鹃圆舞曲》是根据挪威作曲家约纳森创作的一首同名钢琴曲移植的手风琴曲。?
约纳森(1886~1956)
挪威作曲家。曾在德国学习音乐,他写过一些音乐作品,但以这首《杜鹃圆舞曲》流传最广,也使得约纳森名传于世。这首钢琴曲也常以管弦乐或其他器乐形式演奏。据说在1918~1930年间约纳森曾在斯德哥尔摩“金杜鹃电影院”专为无声影片的放映作钢琴配音,本曲即为当时影片即兴配音而作。?
《杜鹃圆舞曲》在曲调和节奏上,具有挪威民间舞曲的风格。全曲采用三拍子圆舞曲体裁,C大调,中板。由三个小圆舞曲组成。?
在简短的弱拍开始的、节奏自由的4小节引子过后,出现下行三度模仿杜鹃鸣叫的音调,第一段以杜鹃鸣叫的下行三度所构成的动机为核心,运用重复、模进、变奏等手法发展而成。它以轻快、活泼的节奏和清新、流畅的旋律,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景象,婉转的鸟鸣和轻松的三拍子节奏,形成了温和、迷人的气氛。
第二段以“la”的长颤音开始。主旋律应用了许多颤音,间杂着杜鹃的鸣叫声,好似杜鹃鸟灵活地在林中飞来飞去,一会儿在这个枝头跳跃,一会儿又在那个枝头高唱,杜鹃鸟的鸣叫声为林中增添了浓浓春意。
第三段,旋律流畅而连贯,极富歌唱性,由于曲中出现了一系列变化半音,使得旋律更加新颖。
这一段音乐与前两段轻快、活泼的旋律形成鲜明的对比,加之手风琴特有的音色,使得音乐有一种迷人的色彩。在竖笛模仿杜鹃鸟鸣叫以后,第三段抒情的旋律又反复了一次,最后第一段音乐再现,并结束在杜鹃鸟的鸣叫声上,与乐曲的开始形成呼应。《杜鹃圆舞曲》由于曲调优美,音乐形象生动鲜明,深受人们的喜爱。?
2.歌曲《小燕子》?
《小燕子》是故事影片《护士日记》中的插曲,自影片播出后,这支歌便飞入了千家万户,成为孩子们喜爱的歌曲,多年传唱不衰。?
歌曲为五声宫调式,4/4拍,两个乐段,第二个乐段是第一个乐段的变化重复。歌曲遵循了语言的音调、节奏写成,音乐语言淳朴简练,口语化;歌曲几次出现了附点音符,都巧妙地结合了语言的节奏、韵律,还有延音记号,后倚音的使用等,使得词曲结合紧密。歌词以一颗童心描绘了小女孩与小燕子朋友般的亲密交谈,唱起来朗朗上口,娓娓动听。尤其作者在处理第二段歌词时,不加停顿,将小女孩要把家乡的新变化、新面貌一一告诉小燕子,力邀小燕子来做客的急切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歌曲以小女孩为主人公,动情地歌唱了祖国的新面貌,歌颂了社会主义建设日新月异的伟大成就。一方面也反映了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美好感觉。?
3.歌曲《布谷》?
《布谷》是一首德国儿童歌曲,3/4拍,大调式,歌曲以模仿布谷鸟叫声的音调开始,其二分音符与四分音符交替的节奏,显得格外从容,带出了以级进为主的流畅旋律,有着三拍子舞曲的特点,给人以愉快、优美的感受。歌词以孩子般的童心,歌唱了勇敢报春的布谷鸟,抒发了孩子们对春天到来充满欢乐的喜悦之情。?
4.歌曲《小雨沙沙》?
《小雨沙沙》是一首由五声音阶构成的一段体儿童歌曲,2/4拍,宫调式。旋律采用了级进、同音反复及变化重复等手法,在有规律的节奏紧密配合下,生动地描绘了小雨沙沙的声音。拟人化的歌词天真而又稚气,充满了儿童情趣。歌曲既向孩子们介绍了种子生长离不开雨露的科学道理,又提示孩子们学会细心观察事物。启迪孩子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
歌曲符合语言的规律,朗朗上口,是一首孩子们喜爱的好歌。可启发学生入情入境地表演。?
第一课时
一律动:
聆听《杜鹃圆舞曲》模仿老师的动作,感受音乐的节拍和情绪。
二聆听《杜鹃圆舞曲》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聆听全曲。?
提示:乐曲中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声音?学给同学们听一听。?
2.复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1-1-19 10:20
乐曲,随着乐曲用手指画图形谱。或用彩色笔画在白纸上,听后,展示给大家看。?
3.想一想用木鱼和碰钟参与乐曲的演奏,应怎样敲击比较合适,分小组讨论,分别与乐曲合作。
三表演《布谷》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地感受歌曲的旋律,可提示学生跟着音乐拍手、拍腿感受歌曲的节拍。然后听歌曲录音,用手指点歌词,想一想哪些音长??
2.听歌曲的录音,分小组拉起手,听第一段歌曲向左方向走,听第二段歌曲向右方向走,第三段反之。让学生在充分感受中记住歌曲的旋律。?
3.唱会歌曲后再自编动作边唱边表演。?
注意:歌曲《布谷》借用布谷鸟歌唱的方式出示歌词。课本上仍以□为四分音符的时值,表示旋律的高低、长短,给学生直观的感受。教师可按照小黑板提供的乐谱进行教学。
四编创与活动
?教师启发学生对风、雨的感受,提示学生注意观察生活,观察大自然,积累自己的生活常识。也可根据自己的体验,编创其他声音,表现给大家听,使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参与,还可以分小组设计更多的像声词,使这组多层次节奏练习更加生动、形象,千万不要生硬地读,要有感情地朗读,可比一比,哪个小组设计的风雨声更形象、生动、有趣。
五课堂评价活动:
六教师小结,下课。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一律动:
聆听《小燕子》,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春天。
二聆听《小燕子》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聆听歌曲《小燕子》。?
提示:歌中唱出了哪些内容?你想和小燕子说什么??
2.听歌曲《小燕子》分小组编创动作。?
3.随着复听歌曲的录音,分组表演。
三表演《小雨沙沙》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地聆听范唱歌曲,使学生对歌曲有初步的感受。提示:注意听,是谁在说话,使学生集中精力听歌曲。?
2.再听范唱。提示:雨能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可指导学生模仿小雨的声音,歌曲中怎样说的?视学生能力可将学生的创作组合成两个部。
3.尽快用听唱法学会歌曲。再试着将“沙沙沙”轻轻配入歌曲演唱,使歌曲更有意境。
4.分小组编创动作,边唱边表演。
四复习歌曲《布谷》:
1听录音感受歌曲情绪。
2听琴唱歌熟悉旋律和歌词。
3.唱会歌曲后再自编动作边唱边表演。
五课堂评价活动:
六教师小结,下课。
课后小结:
-------------
教学目标?
一、通过听《牧童到哪里去了》、《牧童》,唱《牧童》、《放牛歌》感受牧童的生活,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理解牧童生活的变化。?
二、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认识三角铁,探索三角铁的敲击方法,掌握其演奏姿势。
三、准确有感情地演唱《牧童》,并试着在歌曲中加入三角铁伴奏,感受为歌曲伴奏的愉快。能在歌曲《放牛歌》的间奏处加入锣、鼓、镲的伴奏。
教学建议?
一、本课可按两课时完成。?
二、学唱歌曲应以审美体验为核心,应符合学习音乐的规律。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多听多感受,学生自然掌握了歌曲的旋律,获得对歌曲的完整的体验,对于理解、表现歌曲益处匪浅。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学唱歌曲的过程,也就是完整体验感受的过程。
三、聆听音乐前,教师可结合主题“放牧”,让学生开展短小的谈话,以获得对牧童生活的感受,更好地理解本课作品。?
教材分析?
1.歌曲《牧童哪里去了》
《牧童哪里去了》是近年来创作的一首具有浓郁民歌风的儿童歌曲,2/4、3/4拍变换拍子,七声商调式。全曲由两部分构成。?
歌曲为山歌风,旋律悠扬、亲切。第一部分节拍变换频繁,节奏变化较多,旋律显得自由、舒展。四乐句均以强拍弱位起音:前两乐句开始即是八度大跳至高音区转为波浪式的旋律;第三乐句平和起句,仍具有乐句间大的起伏的特点;第四乐句波浪式旋律下行至主音商,以叙述性的口吻描绘了山坡、青草、山花、笛声,回顾了牧童往日的愉快生活。
第二部分节拍一致,以衬词起句,似牧童吆喝声的新的音调出现,与前部分形成了对比。随后运用变化重复的手法与第一部分紧密呼应,弱位起句改为弱拍起句,随着主人公的疑问,“牧童哪里去了”旋律不断起伏、下行,音调有些伤感。当确认了牧童已在希望小学读书的好消息,旋律上扬,音调明朗起来。结束句出现全曲最高音,并延长,似乎要将好消息传向四方。
这首歌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为大背景,表现了在祖国飞速发展的时代,“上学的孩子一个也不能少”的本意,使生活在祖国怀抱里的孩子都能实现上学的理想。
2.合唱曲《牧童》
《牧童》是一首斯洛伐克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1-1-19 10:21
歌。2/4拍,C大调。四乐句的一段体结构。
第一乐句旋律以级进为主,切分节奏的运用使歌曲增添了生气。第二乐句作第一乐句节奏的完全重复,只是采用了严格的模进手法,旋律移高了五度。第三乐句是歌曲的高潮,出现了全曲最高音“mi”,抒发了牧童内心涌动的快乐情感。第四乐句节奏做适当变化,旋律线逐渐下降,歌曲的情绪也渐渐平静下来。
第二段歌词采用卡农的二声部处理方式,第二声部比第一声部晚一小节进入,变化了主旋律,由于声部的加入,使得第二段歌曲的音乐情绪更为活泼、欢快,最后有力地结束在主音“do”上,为歌曲增添了明朗的色彩。
《牧童》像一幅田园风景画,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生活的热爱,这种发自内心的情感被大多数人所接受,成为人们喜爱的外国歌曲之一。
3.歌曲《牧童》?
《牧童》是一首山歌风的江苏民歌。4/4拍,五声羽调式。歌曲的节奏抒展,旋律优美抒情。歌词以童心描绘出蓝天、白云、绿水、青草,勾勒出一幅美丽的田野风光,抒发了小牧童悠闲放牧的愉快心情。歌曲的第三段至结束全以小牧童牧羊的吆喝声衬词为歌词,巧妙地补充了短小而意犹未尽的情境,使得歌曲的情感得以充分地抒发,给人一种完美的审美感受。
4.歌曲《放牛歌》?
《放牛歌》是一首民歌风的创作歌曲。2/4拍,五声徵调式,一段体结构。
歌曲欢快活泼,很有朝气。有趣的是聪明的作曲家采用模仿笛声的小过门作为乐句的加花补充,使得歌曲演唱难度小,听起来还很丰满。在歌唱中,我们仿佛感到小牧童吹着小笛、骑着牛儿兴致勃勃把家回的情景,活生生地出现在人们面前。
《放牛歌》不仅易唱,有趣味,而且用音节省,音域也只有六度,实在是适宜低年龄学生演唱的好儿歌。?
第一课时
一律动:
聆听《牧童哪里去了》模仿老师的动作,感受音乐的节拍和情绪。
二聆听《牧童哪里去了》教学基本要求??
1.听歌曲前,同学们猜一猜《牧童到哪里去了》。
2.教师完整地播放歌曲录音,学生初听。歌中唱出了的牧童到哪里去了?为什么?渗透珍惜学习时光的教育。?
3.学生可根据歌曲内容,分小组、分角色编创动作表现歌曲。
三表演《牧童》教学基本要求?
1.启发学生看插图,听录音范唱,初步感受歌曲。
2.听着范唱录音,用手指着图形谱(羊)轻轻地跟唱。提示学生第三段歌词分别在哪里?结束句在哪里???
3.能跟着老师的手势、完整准确地演唱歌曲。
编创与活动?
教师要指导学生分小组在音乐实践中探索敲击三角铁的方法。?
提示:怎样敲击出长音?怎样敲击出短音?答案可有多种,教师应对积极探索的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如有问题,提出建议,如:这样是否更好??
三角铁及演奏方法简介?
三角铁是打击乐器的一种,由一根弯成三角形的钢条制成,用小金属棒敲击发音,音色尖锐、清脆、透明、响亮。不宜弱奏和演奏快速复杂的节奏,可单敲或滚奏,其音响可穿过整个乐队而赋于乐曲以特殊的色彩。常用于军乐队和管乐队。演奏时,将三角铁悬于皮条或绳子上,左手提起,右手用金属棒敲击。
四复习歌曲《小雨沙沙》:
1听录音感受歌曲情绪。
2听琴唱歌熟悉旋律和歌词。
3.唱会歌曲后再自编动作边唱边表演。
五课堂评价活动:
六教师小结,下课。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一律动:
聆听《小燕子》,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春天。
二聆听《牧童》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地聆听歌曲《牧童》的录音。?
2.提示歌中唱出了哪些内容?复听歌曲。
3.随着歌曲录音轻轻敲击双响筒。
编创与活动?
1.认识双响筒。?
提示:为什么叫双响筒,你能找出它的名字的由来吗??
2.探索。分小组敲击,听一听,双响筒两边的声音有什么不同?能敲出什么样的声音?
3.分小组用双响筒敲击出节奏,教师记录下来,大家把每一小组编创的节奏连起来敲击,还可以变换连接方式敲击,为每一次敲击,取一个有趣的名字,如:火车开了、小马跑了等等。?
双响筒及演奏方法简介?
双响筒是打击乐器(也是儿童节奏乐器)的一种,竹木体乐器,由空心的竹筒及木柄组成。演奏时,左手持乐器木柄,右手持小木棒敲击竹筒两侧,会发出高低两种声音。使学生懂得双响筒一侧发音低,一侧发音高。?
三表演《放牛歌》教学基本要求?
1.提示学生注意听觉与视觉相结合,即:看着课本中图形谱对于歌曲高低长短的提示,感受歌曲旋律的进行,感受歌曲旋律的轻松、愉快。<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1-1-19 10:21
2.跟着歌曲录音,用听唱法学会歌曲。?
3.提示学生,没有歌词的旋律是间奏部分,用锣、鼓、镲伴奏。?
4.编创动作表演《放牛歌》。
编创与活动?
.本课的编创与活动应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用自己学过的乐器,为歌曲《放牛歌》编创锣、鼓、镲的伴奏。
2.提示学生分组进行锣、鼓、镲的节奏编创。
如:前两处两间奏可用:
最后一处用:
教师尽量使用学生编创的节奏,加以调整、使用,以调动学生编创的积极性。?
四复习歌曲《牧童》:
1听录音感受歌曲情绪。
2听琴唱歌熟悉旋律和歌词。
3.唱会歌曲后再自编动作边唱边表演。
五课堂评价活动:
六教师小结,下课。
课后小结:
-----------
教学目标?
一、通过听《让我们手拉手》、《鸭子拌嘴》,唱《一对好朋友》、《数鸭子》,感受生活中的乐趣和同学之间的友谊。?
二、能反复准确有感情地演唱本课歌曲。
三、能结合聆听歌(乐)曲,创造性地运用打击乐器表现小鸭的生活。
四、能准确地读出两声部带词的节奏。
教学建议?
一、本课可安排两课时完成。?
二、注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使歌声更有表现力。
三、教师可预先准备一些图片或录像,帮助学生了解放牧的生活,使学生有理解地演唱歌曲。?
教材分析?
1.童声独唱《让我们手拉手》?
《让我们手拉手》是一首朝气蓬勃的创作歌曲,4/4拍,大调式。?
歌曲以昂扬的音调,欢快的旋律,富有特点的节奏构成。第一部分乐句间附点音符和休止符的运用,形成了具有推动力的节奏,使得歌曲紧凑,具有张力和跳跃感。歌词借喻浪花、大雁,歌唱了团结能战胜困难,歌唱了团结就是力量。?
第二部分旋律在高音区起唱,音调激昂、宽广、富有号召力和时代气息,与第一部分形成对比。歌唱了新一代少年儿童的心愿:把鲜花献给父母,把忠诚献给祖国。歌曲以其热情的旋律,号召小伙伴手拉手、团结一致共同奋斗。?
2.民间打击乐《鸭子拌嘴》?
《鸭子拌嘴》是由作曲家安志顺根据同名民间打击乐曲编创的打击乐曲。?
在陕西民间“打瓜社”(演奏打击乐的班社,亦称打家伙)演奏的曲目中有《鸭子拌嘴》这首同名乐曲,但其结构短小,没有情节性构思。作者在编写这首乐曲时,取材于西安鼓乐《五调坐乐全套?中吕粉蝶儿》的开场锣鼓和“打瓜社”演奏的《鸭子拌嘴》,并以新的带有情节性的构思,充分运用音色、音量,打击乐器不同的敲击方法、力度和配器等方面的变化对比,生动的描绘了鸭子拌嘴的情景。?
乐曲一开始,用小钹的独奏来模拟鸭子冲破黎明时的宁静引颈鸣叫,顿时将听众带入可爱的鸭群之中。人们仿佛看见一只调皮的小鸭,拍着翅膀飞出鸭棚,沐浴在金色的阳光下。接着用闷击的小镲声,模拟老鸭“嘎嘎嘎”的叫声,仿佛与小鸭在对答呼应。其间两只高低不同的木鱼敲击出的“各的各的”轻盈活跃,与云锣敲出的“叮咚叮咚”清脆的节奏均匀地结合在一起,不禁使人们联想到鸭群在河岸边蹒跚而行时的情景。此后,小钹水镲、圪垯钹、大锣、木鱼、云锣六器齐鸣,乐声时而轻快、时而热烈,还不断穿插鸭子的鸣叫声,描绘出鸭群游弋水中,相互追逐嬉戏的场面,栩栩如生。突然响起了小钹与水镲的交替敲击声,此起彼伏,互不相让,鸭子拌嘴,吵得不可开交。在一阵热烈的乐声之后,又响起轻盈的木鱼和云锣声,渐缓渐弱地,犹似一群饶有风趣的鸭子,昂首凸肚,摇摇摆摆渐渐远去。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该曲作于1982年,用在《仿唐乐舞》中。该曲于1983年被第六届亚洲音乐论坛评为优秀音乐作品,并荣获1984年全国民族器乐作品创作比赛二等奖。?
《鸭子拌嘴》故事
1.天蒙蒙亮,鸭棚门一打开,一只小花鸭急忙窜出门,“嘎嘎嘎”地欢叫起来。鸭妈妈紧跟在后,拉开那又粗又低的嗓门和小花鸭对唱着。它们拍打着翅膀,一步一摇地漫步在空旷的场地上。?
2.鸭群挤满了场地,赶鸭的爷爷一声哨响,它们兴冲冲地上路了。“嘎嘎嘎”的拌嘴声,“噗噗噗”的脚板扑地声交织成一片,好不热闹。?
3.鸭群来到了河边,它们争先恐后地跃身入水,尽情嬉戏。有的如箭离弓,飞快地向前游去;有的钻入水底,寻觅吃的;有的伸长脖子左顾右盼,悠闲自得。那“嘎嘎嘎”的拌嘴声伴随着鸭子互相逗趣。?
4.天色渐渐晚了,该回家了,鸭子纷纷跳上河岸,抖落羽毛上的水珠,你追我赶地往回走。那“嘎嘎嘎”的拌嘴声不绝于耳,移动着的鸭群在斜阳余辉下渐渐远去。?
3.歌曲《一对好朋友》?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1-1-19 10:22
《一对好朋友》是一首采用民间音调写成的创作歌曲。3/4拍,徵调式,一段体结构。
歌曲的旋律活泼,节奏紧凑,描述了小伢伢和小妞妞一块去放鸭和牛,一块唱着歌回家转的情景。歌颂了小朋友间真挚朴素的友谊。歌中“哩喽喽”吆喝声的加入,为歌曲增添了乐趣,使得歌曲更为生动。?
4.歌曲《数鸭子》?
《数鸭子》是一首具有说唱风格的创作歌曲,4/4拍,六声宫调式,歌曲说唱结合,旋律的音调主要以级进为主,接近语言的韵律,极富童趣。歌词描写了小朋友看到鸭群游过大桥,兴奋地数鸭子的情景。反映了富裕了的农民的幸福生活。?
?
第一课时
一律动:
聆听《让我们手拉手》模仿老师的动作,感受音乐的节拍和情绪。
二聆听《让我们手拉手》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地聆听全曲。
提示:歌曲唱出了哪些内容?
听了歌曲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2.复听歌曲,随着歌曲的自编动作表演。
三表演《一对好朋友》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地听歌曲范唱,第二遍教师可提示学生拍击节拍,随着歌曲准确地轻轻地拍击。
2.说一说歌曲唱出了什么内容?你听到了什么?简短地叙述歌曲内容。?
3.听范唱录音,轻声有感情地读歌词。?
4.随录音填唱歌词。?
5.分小组演唱,比一比哪一组学得快。?
6.学生之间展开评价,找出不足。实现准确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四编创与活动?
1.结合歌曲《一对好朋友》安排好一个参与歌曲表现的练习,教师可提示学生在歌声哪几处加上牛或鸭的叫声比较合适。?
2.分组演唱,请每一名同学加上叫声,试一试,看哪一种加入更好。
3.选择出最合适的一种方法完整地演唱歌曲。
五课堂评价活动:
六教师小结,下课。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一律动:
聆听《让我们手拉手》模仿老师的动作,感受音乐的节拍和情绪。
二聆听《鸭子拌嘴》教学基本要求?
1.聆听《鸭子拌嘴》,重点是让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鸭子的生动形象,感受乐曲强弱所带来的变化。可激发学生的兴趣,讲述教材分析中提供的小故事。?
2.初听乐曲,提示哪里表现出小鸭叫,哪里表现出老鸭叫。
3.想像音乐描绘的情景,分小组讨论每一情景是怎样用打击乐配合的。
编创与活动?
1.这是结合本课安排的一个创造性练习。
提示学生看图并自选打击乐器,模仿鸭子的走路或叫声,制造出小鸭的故事。
2.为了表现效果的需要,教师可提示学生加上人声。
3.分小组编制、表演。再一组组表演给大家看。
三表演《数鸭子》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地聆听歌曲的录音,用听唱的方法学会歌曲。
2.分小组边唱边表演,自编动作。
编创与活动?
1.这是一个二声部读拍节奏的练习。一个鸭子在“吹口哨”,发出“du”的声音,其它几只鸭子叫“ga”。请同学们按着节奏读一读,拍一拍,再把两种声音合起来。
提示:鸭子的叫声可分小组处理成有一定力度变化,可表现各种情绪的。
2.分小组设计,并表演给大家看。
四编创与活动?
1.认识四分休止符。不告诉名称只告诉休止一拍,应提示学生以四分音符为一拍。
2.连续拍击×O×O×O×O:‖?
3.看看歌曲《数鸭子》中有几个“O”。
4.学会歌曲后,跟着老师唱谱。?
提示:唱到“O”时怎么办?
五课堂评价活动:
六教师小结,下课
课后小结:
教学目标?
一、通过听、唱、说、演,感受表现大象的音乐,从而懂得爱护动物。
二、能够用有感情的声音表观歌曲。
三、能够准确地拍击二、三声部的节奏。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建议?
一、本课可安排两课时完成。?
二、教师可围绕本课主题“长鼻子”,突出人与自然的主题,从认识大象开始,向学生渗透保护自然、爱护动物的意识。教师可在课前搜集有关大象生活的图片、录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表现音乐,通过学音乐了解自然,了解人的生存的环境。
三、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参与体验,要给予学生参与体验的机会,用歌声、身体的节奏、伴奏、表演等办法来学习音乐,就是体验的形式。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在参与体验中多多积累对音乐的感受,获得对音乐的记忆。
教材分析?
1.管弦乐《小象》?
《小象》是美国亨利?曼仙尼乐队演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1-1-19 10:22
的爵士风格的乐曲。乐曲轻松活泼,形象地表现了小象们玩耍嬉戏的情景。乐曲首先出现的是小象蹒跚行进的主题:
接着弦乐齐奏主题,表现了小象可爱温柔的性格,接着好像出现了象妈妈的召唤。
然后,木管乐器再现了第一部分主题,乐曲统一完整。似乎小象愉快地回到了象妈妈身边。?
2.管弦乐《大象》?
《大象》是法国作曲家圣-桑所作的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中的第五首。《动物狂欢节》,又称《动物园狂想曲》。这是一部形象生动、充满幽默谐趣的管弦乐组曲。这部乐曲常采用两架钢琴和小型管弦乐队的形式演奏。1886年2月,圣-桑曾先后到布拉格和维也纳等地旅行演出。途中在奥地利小城库普拉哈休养,在休养期间,他应巴黎的好友夏尔?勒布克(大提琴家)的请求,为狂欢节的音乐会写了这部组曲,并亲自指挥演奏,由于在这部作品中糅合了某些名家作品的主题旋律,并加以夸张和变形,含有善意的戏谑成分和明显的讽刺色彩,因此作者禁止在他生前出版和继续演出,但其中的第十三首《天鹅》例外。直到作者死后的第二年(1922年),这部作品才公开出版,同年2月25日正式公开演出。?
在这部新颖奇特的组曲中,作者以漫画式的笔调,运用各种乐器的音色和表情特征,惟妙惟肖地描绘出动物们滑稽的动作和可爱的情态。
《大象》这首乐曲取材于柏辽兹歌剧《浮士德的沉沦》中《风妖之舞》圆舞曲的片断。圣-桑改为低音提琴演奏,表现大象沉重笨拙的步伐的滑稽可笑的舞姿。?
乐曲采用降E大调,3/8拍。结构为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
在钢琴奏出几小节的圆舞曲节奏后,低音提琴奏出圆舞曲主题,表现大象愉快地迈着笨重的脚步,费力地旋转舞蹈,给人以幽默可笑的感觉。
中段比较抒情,舒展而优美的旋律自由地在各调上模进、重复,犹如大象伸着
鼻子在舒心地歌唱。
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再现,最后在欢乐的气氛中结束。?
在这个喜剧性的乐曲中,还穿插了门德尔松的歌剧《仲夏夜之梦》中“诙谐曲”的片断,乐曲的戏谑成分更为突出。?
3.歌曲《小象》?
《小象》是一首日本儿童歌曲,3/4拍,结构是由一个问答句构成的一段体。?
歌曲的旋律抒情而优美,节奏配合歌词的语气重音,词曲结合紧密。唱起来流畅上口。歌曲以拟人的手法描述了两个小动物之间的友好交谈,一问一答之间表露了小象以长得酷似自己的妈妈而引为自豪,歌唱了小象爱妈妈的真挚情感。?
4.歌曲《两只小象》?
《两只小象》是一首三拍子的创作歌曲。五声宫调式,一段体结构。
歌曲XXXX|XXX0|
的典型节奏贯穿全曲,仅结尾句稍加变化。亲切的旋律可以使人感受到幼象玩耍的姿态,生动而形象。歌词用儿童的语言描述了一对好朋友用长鼻子互相问好,一同在河边嬉戏的友好的情景。好像在告诉小同学们要团结友爱,做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孩子。?
歌表演?
【动作说明】?
男女学生各站成一排,相距1.5米面对面站好。?
第一段:
第1—4小节双手相握、躬腰,一小节向前走一步,同时双臂先向左,再向右一小节摆动一次(见本册教参40页图一)。
第5小节,左手托右大臂,右臂柔软地向上甩起(见本册教参40页图二)。
第6小节,向下落下。
第7—8小节,动作同第5—6小节。?
第二段:
第1—4小节,动作同第一段,此时男女学生相距约一步远。
第5—8小节,男女学生同时慢慢地伸出右臂,用手腕互相勾起来,以示“握手”
第一课时
一律动:
聆听《杜鹃圆舞曲》模仿老师的动作,感受音乐的节拍和情绪。
二聆听《小象》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地初听前,教师可提示学生是否知道有关大象的事物,吃什么、住在哪?提示学生用手指指点小象的脚印。
提示:你感到乐曲是欢快的?还是优美抒情的?小象叫了几次?
2.复听时,随着乐曲表演、模仿小象的叫声。注意要求学生合着音乐和节拍。
三表演《小象》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地聆听歌曲演唱,边听边用手指按课本上的图示划动,体会旋律的起伏。
2.用听唱法学会歌曲,分小组编创歌词,可用其它小动物,找出它们的特点编唱,看哪一组编唱得好。
3.采用对唱的形式演唱歌曲,边唱边表演。
4.请几名同学自愿用打击乐为同学的歌唱及表演伴奏。
四编创与活动?
1.本课的编创与活动是从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设计的。教师可指导学生认真看图,说出都是什么象。第一幅猛犸象,第二幅亚洲象,第三幅非洲象。从亚洲小朋友喂大象吃草和非洲小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1-1-19 10:22
友为大象清洗及大象运输货物,小象演马戏等画面,为人们展示了人与动物的亲密关系。?
2.提示:为什么说大象是人类的朋友,用谈话法的方式回答老师的问题,也可边听边说边表演。
五课堂评价活动:
六教师小结,下课。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一律动:
聆听《大象》,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春天。
二聆听《大象》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初听前,提示学生:大象的音乐是缓慢沉重的?还是轻快活泼的?为什么音乐缓慢沉重。让学生理解音乐的表现与事物的形象动态有直接的关系。
2.复听音乐做动作。?
提示:大象有哪些习性?它怎样走路?大象的音乐与小象的音乐有什么不同?使学生在对比的感受中,加深印象。
三表演《两只小象》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聆听歌曲演唱。采用听唱法教学。演唱歌曲时要注意提示学生歌曲的每小节第一拍要唱得强。歌中的衬字“呀”不要唱得又重又长,要使演唱给人以亲切、优美的感受。
2.歌曲学会后,为小组创编动作,要让学生听着演唱录音编创动作,一方面通过听觉加深印象,一方面用动作帮助记忆歌词。
3.有感情地边唱边表演。请几位自愿敲击打击乐的同学按课本上的标记用打击乐为大家演唱伴奏。
四编创与活动?
1.这是一条三声部复习巩固二分、四分、八分音符的节奏练习,教师可引导学生看画面编讲短小故事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提示:大象怎样走?两只小象各是怎样走?
2.拍节奏时可将学生分成三组,边读边拍,然后象妈妈的节奏分别和两只小象的节奏组合,最后三组节奏组合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多声部的认识。
五课堂评价活动:
六教师小结,下课。
课后小结:
-----------
教学目标?
一、通过歌曲的演唱,感受蒙古族民歌的特点,并能自编动作表演。
二、在聆听《我是人民小骑兵》中能听辨出音乐力度的变化,简述音乐表现给自己的感受。
三、初步了解音的高低,并能结合生活中的声音听辩、感受。
教学建议?
一、本课可安排两或三课时完成。
二、本课以蒙古族民歌或描写蒙古族人民生活的器乐曲、舞蹈构成一课,旨在通过音乐的学习感受并了解蒙古族音乐。教师结合多媒体,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民族风情,如吃的、住的、用的物品等。?
三、把本课学会的歌曲唱给家里人或朋友听。
教材分析?
1.木琴独奏曲《我是人民小骑兵》?
《我是人民小骑兵》是吴光锐、齐景全、王小平作曲的一首木琴独奏曲,由手风琴伴奏。结构为复三部曲式。全曲由引子~A段(主题及其变化重复)~B段(变奏+华彩)~A段+尾声等三部分组成。前24小节为引子,其中第1至12小节是节奏型乐汇的重复。由ppp→渐强→mf→f→ff的力度变化模仿马蹄声。描绘一队小骑兵由远而近奔驰而来的形象。?
乐曲的A段(第25节~77小节),由a+a1两个乐段组成,乐曲表现了小骑兵威武而活泼地扬鞭催马的形象。?
B段(第78小节~156小节),乐曲表现小骑兵喜悦欢快的心情以及战马奔驰飞跃各种障碍的情景。?
C段(第157小节~结束)是A段的变化再现和尾声,表达了小骑兵们克服困难、战胜艰险后的欢快心情,描绘出战马远远离去的意境。音乐为2/4拍,节奏明快,时而舒展,时而密集收拢,全曲采用乐节重复、音型级进、模进、变奏,旋律在低音、中音、高音区的上行、下行的连续进行,速度和力度的变化对比,以及颤音的运用等手法,表现了小骑兵挎枪骑马奔驰在辽阔草原上的欢腾场面。音乐所描绘的小骑兵形象鲜明、栩栩如生。乐曲深受广大小听众的喜爱,是一首趣味性强的好作品。?
2.器乐曲《挤奶舞》?
器乐曲《挤奶舞》是采用一首欢快的蒙古族民歌写成,2/4拍,羽调式,民歌原只有四个乐句:?
乐曲描绘了孩子们学做小小挤奶员,愉快忙碌着挤奶的情景。?
学生边听乐曲边学做挤奶舞。这个舞蹈主要由蒙古族舞蹈中常见的“硬肩”、“笑肩”和“挤奶”等动作组成。?
《挤奶舞》可分小组表演,每次四~六人。?
前奏?
〔1~2〕四人各捧小奶桶碎跑出场。?
〔3〕四人成一排,右脚后撤成右后踏步蹲,把奶桶放下(见场记图一)。?
〔4〕各自做“单脚跪”。?
第一遍音乐
〔1~2〕保持“单脚跪”姿势做两次“硬肩”,1号和2号,3号和4号互相交流情感。
〔3~4〕继续做两次“硬肩”,2号和3号互相对视交流感情,1号向左看,4号向右看。
〔5~6〕四人对正前方做两次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1-1-19 10:23
硬肩”。?
〔7~8〕动作同〔1~2〕。?
〔9~10〕四人各自做“挽袖”:第1~2拍:双手于左胸前,右手挽左袖,上身微前倾,头略低。?
第3拍:右手扶左手,左手抬于左斜前方,压腕,手心向外。上身微后仰,头抬起(如动作图1)。第4拍:静止。?
〔11~12〕换手换方向做“挽袖”。?
〔13〕左脚向前移一步,双手拿桶往前放(如放在牛肚子下)。?
〔14〕右脚跟着上一步做“单脚跪”。?
〔15~16〕双手向前伸出手心相对,轻轻拍三下。?
第二遍音乐?
〔1~3〕上身移向右做三次“挤奶”。?
〔4〕先做一次一拍两次的“挤奶”,后做一次一拍一次的“挤奶”。?
〔5~8〕上身移向左先做三次一拍一次的“挤奶”,后做一次一拍两次的“挤奶”,和一次一拍一次的
“挤奶”。?
〔9~10〕上身移向右先做两次一拍一次的“挤奶”,后做一次一拍两次的“挤奶”,和一次一拍一次的“挤奶”。?
〔11~12〕上身移向左做〔9~10〕的动作。?
〔13~16〕动作同〔9~12〕。?
第三遍音乐?
〔1~4〕动作同第一遍音乐的〔1~4〕。?
〔5~6〕四人上身向前俯,做两次“硬肩”,双手轻扶桶边,低头看奶桶里的奶。?
〔7~8〕四人上身后仰做两次“笑肩”,表示劳动后的愉快心情。?
〔9~10〕做两次“硬肩”,1号和2号,3号和4号互相对视。?
〔11~12〕做两次“硬肩”,2号和3号对视,1号向左看,4号向右看。?
〔13~14〕做两次“硬肩”,面向观众。?
〔15〕上身微前倾,双手捧桶。?
〔16〕全体起立,右脚向左斜前方上一步成左踏步,双手捧桶置于右肩上,身对左斜前方,眼看正前方(如动作2)。?(朱萍编舞)
3.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
《草原就是我的家》是一首原汁原味的内蒙古短调民歌。这首旋律流传已久,填词很多,早年为《红旗歌》,流传在我国北方地区,反映了当时土地改革时期的革命斗争生活。
《草原就是我的家》为2/4拍,六声羽调式,一段体结构。歌曲的旋律明朗豪放,有着进行曲雄壮有力的特点,节奏较为整齐,使得歌曲简单、易唱,表现了小小年纪的蒙古族儿童对草原、家乡深深的挚爱之情。
4.歌曲《小松树》?
《小松树》是一首动听的内蒙古民歌。2/4拍,徵调式,复乐段结构。
松树是一种常绿乔木,种类很多,有红松、白松、樟子松、马尾松、落叶松等,其叶子为针形。松木成材好,不易虫蛀,用途广泛。《小松树》这首歌以赞美小松树为题,从拟人的角度,赞美小松树“绿茵茵”,“真漂亮”,“像小兄弟一样”,“幸福的在微笑”,比喻小朋友像小松树一样茁壮成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喜爱小松树挺拔、顽强的品格,勇敢地与风沙搏斗的精神。歌曲起伏的旋律优美抒情,歌唱性强,音域不宽,仅有八度,适宜低年级学生演唱。
蒙古族人民及其音乐文化?
蒙古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辽宁、吉林、黑龙江、青海、甘肃、河北、河南、四川、云南、北京等省(市)。据1982年统计,人口为3411657人,其中200多万人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与中国北方东胡、鲜卑、契丹、室韦有密切的渊源关系。蒙古为民族自称。操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通用蒙古文。?
蒙古族过去主要从事游牧业,故有“游牧民族”之称。解放后,主要从事畜牧业,部分人则半牧半农或从事农业。娴于骑射,能歌善舞。骑马、摔跤、射箭等至今为群众所喜好。蒙古族人的衣食住行以及家庭婚姻、丧葬、社交都有自己的特点。男女都穿身宽袖长的长袍,束以腰带,着高可及膝的长筒皮靴,男子多戴黑蓝、褐色帽或束红、黄色头巾;女子盛妆时戴银饰点缀的冠,平时则以红、蓝色布缠头。现在其服装样式和鞋子都有改进。在饮食上牧区多以牛、羊肉及奶食为主,粮食为辅;农区则以粮食为主,辅以奶食或肉食及蔬菜。普遍嗜饮砖茶。牧区多住容易拆卸、便于搬运的蒙古包,这是长期适应草原游牧生活而形成的,以圆形围壁和伞状顶架组成,外部覆以毛毡,通常高约七、八尺,直径约丈余的住室。在定居区,部分牧区和半农半牧区出现了外形与蒙古包相似的土木结构住室;农区则多已住汉式平房,并且聚为村落。?
蒙古族人民非常好客,待人热情有礼,坦率诚恳,颇受兄弟民族称赞。现在很多蒙古族地区已把每年七、八月间隆重举行的祭神节日——“祭敖包”转化成草原上庆丰收、进行物资交流和举行射箭、摔跤、赛马的那达慕大会。?
蒙古族音乐属于北方游牧民族草原文化范畴。它的独特形态和风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1-1-19 10:23
,是由蒙古族人民长期的草原游牧生活方式和各地区的特点所决定的。
从总的布局上看,蒙古族音乐分布为:?
1.巴尔虎——布里里特色彩区,其草原牧歌较为发达,具有简法、热情嘹亮优雅清新的特征。?
2.科尔沁——喀尔沁色彩区,其音乐以古朴苍劲见长。而短调民歌则将深刻的哲理性同完善的叙事性结合在一起,推动了蒙古族音乐的发展。?
3.锡林郭勒——昭乌达色彩区,其草原牧歌有着完善的形式和高度发展的形态。?
4.鄂尔多斯色彩区,有大量的短调民歌。?
5.卫拉特——阿拉善色彩区。?
从音乐体裁形式上,蒙古族音乐可分为民间歌曲、说唱音乐、歌舞音乐等3类。?
民间歌曲是流传最普遍、数量最多、音乐最丰富、最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音乐形式。蒙古族民歌主要有狩猎歌、牧歌、赞歌、思乡曲、礼俗歌、短歌、叙事歌、摇儿歌和儿歌。?
狩猎歌有:1.原始狩猎歌舞;2.动物歌,如呼盟《小白兔》;3.寓言动物叙事歌,如内蒙古西部的《三百六十只黄羊》。狩猎歌曲调简短,节奏鲜明,带有强烈的舞蹈性,演唱形式多为齐唱、对唱和歌舞表演等。?
牧歌
在蒙古族音乐中,草原牧歌曾长期处于中心地位。所谓蒙古族音乐的草原风格,实则指牧歌风格而言。牧歌以歌唱草原、赞美骏马、热爱生活、充满对自由幸福的向往和追求,为其主要内容。牧歌的歌词既擅长抒情,又注重写景,情景交融,表现人和大自然和谐关系。一首好的牧歌,可以说是一幅动人的草原风景画。牧歌的音乐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曲调高亢、嘹亮、宽阔舒展;
2.节奏悠长、徐缓、自由,多采用“密——疏——更密——疏”的形式。一般情况下,牧歌上行乐句节奏悠长徐缓,下行乐句则往往采用活跃跳荡的三连音形成华彩乐句;
3.曲式的典型结构是上下句构成的乐段。另外由于有些牧歌的篇幅长,音调音量大,其非方整性结构的占主要地位。带有再现意味的二部曲式、三部曲式以及多段体的联句结构,也较常见。?
赞歌多在那达慕大会或其他公共集会、庆典活动等特定场合演唱。赞歌的曲调简洁有力,节奏规整鲜明,较长华彩性装饰音。旋律起伏不如草原牧歌大,调式上大量采用徵调式和宫调式,以适应赞歌的豪放,雄壮的气质。?
思乡曲在蒙古族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是较为普遍的一种体裁。在蒙古文学史上思乡曲有颇负盛名的《母子歌》和《阿莱钦伯之歌》,还有《旷野中的蓬松树》、《白色骆驼羔》、《诺文吉娅》等。其曲调优美流畅,节奏舒展,结构严谨,调式运用丰富大胆,转调离调手法多用,常从模进手法发展曲调。?
礼俗歌在特定场合演唱的,带有生活风俗性和实用性的民歌,如:宴歌、婚礼歌、安魂曲等。宴歌的音乐一种是欢快热烈的带有舞蹈性的短调宴歌。如《灿烂的阳光》。一种是悠长潇洒的抒情性长调宴歌,如《西泉之水》。婚礼歌分迎宾曲、敬酒歌、欢乐歌、母女惜别对唱和送宾曲。歌曲数量大、难度高,风格多样。安魂曲是举行葬礼时演唱,曲调悲切哀婉,庄重肃穆,多为齐唱和合唱。摔跤歌是在那达慕大会举行摔跤时演唱。每当双方摔跤手跳跃出场时,由男高音歌手领唱,其余人以“潮尔”——固定低音式的和声予以伴唱。?
短
歌亦称短调歌曲,是最早发展起来的一种民歌体裁。主要流传于内蒙古东部的哲里木盟、兴安盟以及西部的鄂尔多斯高原。在原始音乐中曾占主导地位,在草原牧歌得到充分发展后,其退居次要位置。短调歌曲如:《森吉德玛》。?
叙事歌主要有3类:1.歌颂人民起义斗争和英雄人物的,如《嘎达梅林》、《英雄陶克图之歌》等;2.表现爱情悲剧故事的,如《诺丽格尔玛》、《达那巴格》;3.反对宗教束缚,向往世俗生活的。叙事歌曲调简短方整,同语言密切结合,带有浓厚的说唱性。其演奏形式是用马头琴或四胡自拉自唱。还可以根据需要插入道白。?
摇儿歌和儿歌摇儿歌曲调简洁婉转。儿歌还有一种表演唱如:《蛤蟆调》、《嬉戏歌》。儿歌的曲调轻快活泼,节奏鲜明,音域不宽,适于儿童学唱。?
除民间歌曲以外,还有说唱音乐,说唱音乐有:古代英雄史诗、好来宝、说书。?
蒙古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舞蹈有流行于哲里木盟库伦地区的安代舞,流行于呼伦贝尔盟的布里亚特舞,流传于昭乌达盟的嬉戏性孛尔吉纳舞(即公驼舞),还有技巧性较高的灯舞和盅碗舞。?
蒙古族民间乐器主要有:马头琴、四胡、三弦、笛、雅托克(类似汉族筝)以及古老的乐器火不思。代表性的蒙古族器乐曲有科尔沁的《八音》,察哈尔的《阿斯尔》,鄂尔多斯的《沁王衙门》、《清泉水》等。
?第一课时
一律动:
聆听《挤奶舞》模仿老师的动作,感受音乐的节拍和情绪。
二聆听《我是人民小骑兵》教学基本要求?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1-1-19 10:23
1.聆听《我是人民小骑兵》时,可结合教材中的插图,也可选择适当的幻灯片、录像片启发学生。
提示:这首木琴曲表现了哪些内容?在节奏上有什么特点。
2.小组讨论并用简短的语言说一说音乐表现的小骑兵的故事。
3.复听时要求学生边听边随着音乐做动作,注意音乐采用了什么方法让你感到小骑兵由远至近?让学生感受渐强、渐弱的运用在乐曲中的效果。
4.选择打击乐器进行参与或伴奏。
编创与活动?
1.这是一组结合聆听乐曲《我是人民小骑兵》安排编创节奏、参与表现乐曲的练习。教师可提示学生思考每一件乐器的音色及如何配合乐曲的表现。
2.在复听音乐时,带着问题去选择乐曲的一个片断,考虑如何参与伴奏。并注意提示学生敲击的乐器及所采用的节奏与音乐表现的内容相吻合。
三表演《草原就是我的家》教学基本要求?
1.在完整地聆听感受中熟悉歌曲的音调。?
2.轻声随着演唱录音哼唱旋律。
3.听着录音有感情地读歌词。
4.分小组编创动作,请小组内一名同学表演,其他同学有感情地唱歌。
四编创与活动?
1.教师可组合一组汽车、轮船的音响、录音或用琴模仿这些音响,让学生听辨、模仿。
2.可让学生按课本插图模仿动物的叫声或交通工具发出的声音,让大家听辨,说出哪个音高,哪个音低。
3.提示学生生活中还有哪些高低不同的声音,模仿给大家听。
五课堂评价活动:
六教师小结,下课。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一律动:
聆听《挤奶舞》,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情境。
二聆听《挤奶舞》教学基本要求?
1.可在组织学生聆听《挤奶舞》的同时选放有关《挤奶舞》的录像,引发学生的兴趣。
2.模仿挤奶舞的动作,合着音乐跳一跳。
挤奶动作说明?
准备姿态:右脚做“单脚跪”(右膝跪地,右脚前脚掌着地,臂右部坐在右脚跟上)。上身微后仰,双手拇指按于两腿的膝盖处,双肘稍架起(见教参本课动作图一)。?
第1拍:上身移向右,面对左斜前方,双手手心相对于胸前(间距为一拳),右手压腕(拇指、食指、中指相捏向下捋)如挤奶,左手提腕,面对正前方,收下颔,眼看挤奶的手(见教参本课动作图二)。?
第2拍:换左手压腕,挤奶,右手提腕。?
注意:(1)可以一拍一次地挤奶。也可以一拍两次地挤奶,随速度加快,动作幅度相应要小。(2)上身可移向左,做“挤奶”。?
挤奶舞动作?
硬肩?
第1拍:双手拇指分别*于身后的两腰上,左肩头向前推出,左肘稍向后;右肩头向后,右肘微向前。?
第2拍:动作相反。?
肩部动作要小巧。?
笑肩?
第1~2拍:双肩先稍抬起后又放下,连续三次,上身稍后仰,双手微屈,肘张于身平侧,压腕、手指翘起。
三编创与活动?
1.本课的编创与活动安排了一个有趣的练习,是一组蒙古族运动项目。有摔跤、赛马,还有射箭。教师可指导学生为下面两组节奏选择适当的项目,填上象声词,如射箭:嗖○嗖○;摔跤:嗨—嗨—。分别填写在方框里。
2.分声部拍一拍,再三声部同时拍出。
3.分声部读一读,再三声部同时读出。
4.分小组进行,看哪一组选择的象声词合适,读出的效果好。
四表演《小松树》教学基本要求?
1.通过听录音的范唱和教师的范唱、让学生完整地感受歌曲的风格、旋律、节奏。
2.轻声有感情地随着音乐读歌词。?
3.听着教师的琴声,轻声地填词,教师注意发现问题,纠正演唱中的错误。?
4.能正确地演唱时,可合着录音伴奏。?
5.听范唱,分小组自编动作表演。?
6.教师可不要求动作统一,鼓励学生发挥各自的想像力,编创自己独特的动作表演。
7.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五课堂评价活动:
六教师小结,下课。
课后小结:
作者:
唧唧复唧唧
时间:
2017-5-3 16:54
谢谢
作者:
雄二
时间:
2017-10-7 21:30
不能下啊 只有复制?
作者:
yjl123456789
时间:
2018-3-1 20:30
怎么下载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