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论
[打印本页]
作者:
咫尺天涯
时间:
2008-4-19 14:08
标题:
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论
于漪
现代社会从事各项工作都必须讲究效率,语文教学也不例外。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在特定的空间和规定的时间内,教师如何发挥能动作用,千方百计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使教学效率明显提高,是值得探讨的课题。
较长时间以来,语文课无论是哪种类型,往往以平堆的居多,以平面展开为最常见,以单打一的传授知识最手熟。尽管这种种做法在培养学生理解和使用祖国语言文字方面也能收到一定的成效,但从时代的要求和今天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来考察,语文课的职能远没有发挥。语文学科是一门方面多综合性强的学科。从知识来说,有字、词、句、篇、语法、修辞、逻辑、文学常识等;从能力来说,有读、写、听、说;就语文本身来说,要考虑语文各类知识、语文各类能力之间的关系;就语文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来说,又要注意配合、依存、渗透与促进。再者,语文教学中还须十分注意智力的开发,尤其是思维力的开发。因此,从事语文课堂教学首先要充分认识这门课程的特点──综合性。
真正洞悉这个特点,教课才会树立起“整体”的观念。组织教学内容,安排教学程序等等,从多方面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职能。影响课堂教学职能的因素很多,主要有: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质──教学内容的精确与深入;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量──教学内容的多少;学生接受知识的质──对教学内容理解的正误与深浅;学生接受知识的量──对教学内容领会与掌握的多少。这些是就知识而言。就能力而言,教师训练学生语文能力的质和量,如训练内容的难易、份量,训练层次的划分,训练角度的大小;学生语文能力训练的质和量,如准确度、速度、掌握的幅度与熟练的程度等等。就发展智力而言,与教学内容、训练内容又紧密联系,根据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质和量,在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记忆力等开发方面有所选择,有所侧重。语文是表情达意的工具,语文课堂教学中随着知识的传授、能力的训练必然有思想的交流,感情浪花的激荡。因此,组织课堂教学须综合思考以上众多的因素,使学与学有机结合,知识、能力、智力协调发展。
在同样的单位教学时间内,一种是单打一地进行教学,一种是熔思想、语言、认识能力、素质培养于一炉,二者相比较,教学效率的高低自不言而喻。不论是讲读课,阅读课,也不论是写作课、练习课,乃至复习课等等,都可在教学目的比较单一的情况下体现综合性的特点,发挥课堂教学多功能的作用。课由平面而立体,知识覆盖面就广,能力训练多角度多侧面,学生可获得多方面的培养,思想情操相应受到熏陶。这样,课的容量丰厚,效率会大大提高。
课要上得立体化,使思想、知识、能力、智力融为一体,发挥多功能的作用,课前须精心设计,须把教材的逻辑结构和教学过程的程序结合起来,探索最佳结合点。课堂上讲和练既要重视眼前的课文,又要不为课文内容所限而不思其它。要认真地审慎地选几个知识点或训练点纵横延伸。选的“点”要恰当:在课文中能起“点睛”作用或关键作用的;语言经得起推敲,内涵丰富而又咀嚼有味的;能在思想上给学生以启迪,能拨动情感的琴弦的;读、写、听、说能力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能切实获得训练的;能拉出联想或想象线索的,知识和能力训练扩散点显明的、丰富的。所选的知识点或训练点应是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质方面闪光的,或辐射,或折射,使课堂教学充满明亮。
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组合是否科学,直接影响教学效率。教育中有三个因素,这就是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最为重要的是学生,因为没有学生就没有学习。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这样说:正像没有买主就没有销售一样,除非有人学习,不然就没有教学。确实如此,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是为“学”服务的,“教”不是统治“学”,也不是代替学生“学”,教师的“教”是启发学生“学”,引导学生“学”。教师组织课堂教学不应从“教”出发,而必须从学生的“学”出发,因为任何教学方案都是为学生而存在而起作用的。课堂应是学生的用武之地,而不是教师训练口才的场所。
课堂上教师以教材为依据和学生进行思想、知识、能力的交往,交往的形式多种多样,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有所表示的课堂上师生交往的联系图纯属以教师为中心,指挥学生听、读、写,学生好似被动接受的容器,“说”的锻炼往往被忽视,积极性受到压抑。
所表示的交往有所改进,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质疑,教师解答,学生讲述,教师判断。然而,所表示的内容都表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联系是单向型的。表示的只是教师作用于学生的“往”,表明了有学生的“复”,但也不过是直线往复而已,这样的师生交往充其量只能显示教师的学识水平,而学生的聪明才智很难得到展现与锻炼。学生的学习过程往往以“听”和“记”为核心,这样的教学情境难以激起学生智慧的火花,课的容量受到限制,班级教学的优点也难以有所发挥。
以上两种情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也常见。表明教师积极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大部分学生确实也进入学习语文的角色,与同学交往,与教师交往,但遗憾的是仍有部分学生处于被动承受的地位,和教师也只是单向交往。
表明学生之间频繁交往,“相观而摩”,但教师的指导作用未有效地发挥,往往是“放羊式”的,像断了线的风筝,让学生自由飘荡。教学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怎样实现特定的教学目的,让全班学生明确,并确有收获,就发生问题了。课上热闹,但脑子里像马蹄杂沓过一般,结论含混或无结论,学习效果也不可能理想。
教学过程应是师生共同参与的一个脑力劳动过程,教师的脑力劳动应当跟学生的脑力劳动相结合,而最终目的是激励学生开展积极的脑力劳动。教师和全班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合理构成应该是:为什么说表示的是合理构成呢?(1)教学过程这个脑力劳动过程,师生共同参与,形成一个整体。(2)教师的“教”作用于全班所有的学生,学生积极性极大的调动,既向教师反馈,又与同窗交流。(3)形成了思想、知识、情感、能力交流的网络,信息量大大增加,传递的渠道通畅。(4)在特定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之间不仅可切磋琢磨,而且能充分发展个性和才能。学生学的是祖国的语言文字,学的是母语,平时接触广泛,由于生活和学习的储存,在钻研或讨论某些问题时,常会有“神来之笔”放出异彩。广泛的知识信息交流常常是促酶剂,促使学生正常发挥乃至超水平地发挥。(5)表现了“能者为师”的特点。教师和学生一起参与教学活动,既引导学生“学”,又从学生的“学”中得到启发,验证课前设计的正误,收教学相长的效果。(6)发扬了班级教学的优点,在同一时间内教授很多学生,又可克服班级教学不重“区别”的缺陷。这种辐射式的教学网络,只要教学内容适度,教学环节安排得当,各层次的学生均可有所培养。(7)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情境优化。
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从综合性考虑出发,针对学生的实际,力求知识、能力、智力和思想情感融为一炉,采用网络式的教学形式,师生积极性双调动,课就会上得立体化,空间充实,时间紧凑,发挥多功能的作用,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